不同微生物碱性脂肪酶底物水解能力比较

不同微生物碱性脂肪酶底物水解能力比较

一、不同微生物碱性脂肪酶对底物水解能力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睿[1](2020)在《基于理性设计及两亲聚合物修饰提升华根霉脂肪酶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是脂肪酶的重要来源,其中根霉是微生物脂肪酶的重要生产菌。根霉脂肪酶已广泛应用于酶促酯交换、酶促酯水解、油脂精炼等工业,但是根霉脂肪酶属于中温酶,高温下半衰期(t1/2)较短,而且酸碱耐受性差,在应用过程中易失活,其耐受性及催化活性还有待提高。本文综合利用了二硫键设计、基于折叠自由能(ΔΔG)的理性设计、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对来源于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 CCTCCM201021)的脂肪酶r27RCL进行设计、筛选和优化,从“小而精”的突变库中筛选到了热稳定性和耐碱性提高的突变体,再利用化学修饰的手段,进一步提高酶的活性。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引入二硫键的方式提高酶分子的热稳定性。以Disulfide by Design软件对脂肪酶r27RCL内部及表面可能形成的二硫键突变位点进行预测,从中选择了表面7对、内部5对潜在的二硫键进行实验验证。最终筛选出分子表面的二硫键突变m9/10(S85C/Q145C)和分子内部的二硫键突变m17/18(F223C/G247C)。m9/10及m17/18的T5030值分别提高4.2℃和8.5℃,60℃下的t1/2比野生型分别提高4.5倍和19倍;m17/18的最适p H由8.0上升至9.0;碱性条件下的耐受性也有所提升。(2)通过理性设计(Fold X5)的方法提高酶分子的热稳定性。以突变位点的ΔΔG和位点的柔性(B-factor和RMSF)为筛选依据,综合选取了19个氨基酸位点(共30个点突变)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了热稳定性显着提升的突变酶m22(S142A)、m26(S250Y)、m28(Q239F)和m29(D217V)。突变酶中m29的Topt提升至45℃,T5030值分别提高了4.1℃,5.5℃,6.0℃和7.2℃,60℃下的t1/2比野生型分别提升4.6、5.3、7.6和14.5倍。突变体的模拟结构分析表明脂肪酶局部结构的疏水性是热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分子动力学模拟(MD)结果表明,突变限制了脂肪酶局部区域的柔性从而提高了热稳定性。(3)组合正向突变位点获得组合突变酶m30(F223C/G247C/S85C/Q145C),m31(S142A/S250Y/Q239F/D217V)和m32(F223C/G247C/S85C/Q145C/S142A/S250Y/Q239F/D217V)。m30、m31和m32的Topt上升至45℃、45℃和50℃,T5030值分别提高了14.2℃、15.8℃和21.2℃,60℃下的t1/2比野生型分别提升34.4、41.8和74.7倍。m30和m32的p Hopt均由8.0变化至9.0,耐碱性提升。(4)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研究了m31和m32热稳定性提高的机制,结果表明,r27RCL中部分氨基酸残基的均方根涨落(RMSF)值远高于m31和m32中的对应位点,说明突变使得部分不稳定的氨基酸柔性变小,从而使整个酶更加稳定;m31和m32的溶剂可及表面积(SASA)、回旋半径(Rg)和吉布斯自由能变(ΔΔG)较r27RCL下降约7 nm2、0.02-0.03?和25-50 kcal/mol,表明热稳定性突变体的结构更加紧密;m31和m32较r27RCL均多形成了一对盐桥(Glu292-His171),也使它们具有更好的稳定性。(5)基于两亲聚合物对酶的化学修饰提高脂肪酶催化活性。以均苯三甲醛、聚乙二醇(3-氨丙基)醚和1,6-二氨基己烷或1,12-二氨基十二烷为原料,设计并合成类亚胺型新型两亲聚合物P1和P2。它们在水溶液中形成纳米颗粒,并可以进一步包裹脂肪酶形成粒径为150-600 nm的纳米粒子。聚合物的包裹可以显着提升脂肪酶的催化性能,在P1和P2添加浓度为0.04 m M时,可将脂肪酶催化活性提升2.75和3倍。此外,P1还对热变性和化学变性脂肪酶的构象起到促进复性的作用。综合分析表明,聚合物起到促进酶活和辅助复性的作用可能主要通过以下因素实现:1)聚合物提供酶催化的油水界面,2)聚合物中亲水的乙二醇结构和酶分子中的氨基形成氢键。

张冰玉[2](2020)在《低温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脂肪酶基因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初步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脂肪酶是一种特殊的甘油三酯水解酶,其作用条件温和、副产物少、可作用于油-水界面催化甘油酯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还能催化水解、酯交换、酯化、醇解、酸解和氨解多种反应。低温脂肪酶是指在0oC仍具有一定催化活性、最适温度不超过30oC的脂肪酶,大多数在高温条件下酶活力较差。低温脂肪酶还具有一定有机溶剂耐受性、偏好C3C10长链的脂肪酸酯以及具有更宽泛的pH适用范围,因此低温脂肪酶在水产饲料、食品、生物医药、皮革、环境治理、生物柴油、洗涤等行业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据报道,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是低温脂肪酶的主要来源。为了拓宽低温脂肪酶的基因资源,本论文从微生物中克隆、表达三个脂肪酶基因,获得的重组蛋白分别命名为PgLip、PfLip和BcLip,分别来源于谷关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uguanensis)、台湾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ormosensi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clausii)。酶学性质测定表明,PgLip、PfLip和BcLip最适温度均在20oC以下,在0oC仍具有较高的酶活力,因此它们都属于低温脂肪酶。脂肪酶对金属离子普遍具有一定的抗性。此外,虽然在去垢剂SDS中酶活力丧失较多,但在其它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如Tween-20、Tween-80和Triton X-100中酶活力却大幅度提高;另外,对于乙醇、异戊醇和异丙醇有机溶剂,相对于低浓度条件,在高浓度有机溶剂中脂肪酶甚至被激活,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因此,三个低温脂肪酶的克隆、表达和生化表征丰富了我们对脂肪酶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认识。我们尝试结合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和流式分选的快速来建立脂肪酶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在对上述3个脂肪酶进行详细生化表征的基础上,我们以动态传感器-调节系统为模型、结合生物传感器和流式分选的方法初步建立了一个用于脂肪酶筛选的高通量筛选体系。首先构建一个对细胞内脂酰CoA响应的基因表达盒,该表达盒使用AR启动子使得其控制下游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并反映胞内脂酰CoA。脂酰CoA在胞内会被脂肪酸β-氧化酶系降解进入代谢途径,因此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下降;为了增加该传感器的灵敏度,需要将参与β-氧化的相关基因敲除或抑制其表达。因此我们使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BL21(DE3)大肠杆菌中的fadE基因。大肠杆菌的fadE编码脂酰CoA脱氢酶,敲除fadE基因可以阻断脂肪酸的分解代谢,同时又不影响菌株的生长。因此该基因的敲除使得细胞内的脂肪酸能维持稳定的浓度。以敲除fadE的大肠杆菌为基础、以BcLip脂肪酶为模型构建针对脂肪酸(脂酰CoA的前体)响应的细胞系统。优化水、油、水乳化体系,使细菌能较好地形成乳化体系,最终通过流式细胞仪高通量筛选表达脂肪酶BcLip的大肠杆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土壤宏基因组质粒文库,利用上述方法结合生物传感器和流式分选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初步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出含脂肪酶活性的菌株。本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通过同源比对,克隆获得三个低温脂肪酶基因;将基因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生化表征,丰富脂肪酶基因资源、对脂肪酶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认识。同时,结合生物传感器和流式分选,我们以所获得的脂肪酶BcLip为模型初步建立了一个用于脂肪酶基因的高通量流式筛选方法。应用该方法,成功地从土壤宏基因组质粒文库中筛选到表达脂肪酶的重组菌株。该方法经优化后可望用于脂肪酶的筛选,因此为脂肪酶筛选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方法基于功能进行筛选,因此对方法中的生物传感器元件进行改造后还可能用于其它饲料酶如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等的筛选,并有可能获得全新的酶基因资源。

李雅林[3](2020)在《酶制剂在生皮脱脂过程的应用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对酶制剂在制革加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较多。蛋白酶、脂肪酶、糖苷酶可分别通过对脂肪、球状蛋白和蛋白多糖等的降解作用,达到去除纤维间质,松散胶原纤维的作用。如果采取蛋白酶、脂肪酶、糖苷酶多酶复合协同可能产生更好的作用效果。所以,本文选用了碱性蛋白酶JRH、糖化酶TH、碱性脂肪酶JZ,以脱脂产生的废液中的总蛋白浓度、胶原蛋白占总蛋白的比率、脱脂率为指标,确定了由碱性蛋白酶JRH、糖化酶TH和碱性脂肪酶JZ构成的复合酶脱脂剂的配方。将复合酶用于生猪皮的脱脂过程,对比了脱脂前后猪皮的组织学结构差异以及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探讨了复合酶在猪皮脱脂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理。将复合酶用于猪皮、黄牛皮、绵羊皮等几种生皮的脱脂过程中,并对脱脂效果进行了比较。最后,对脱脂产生的废水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并探究了三种酶相对适宜的使用条件。研究结果显示,以脱脂产生的废液中的总蛋白浓度、胶原蛋白占总蛋白的比率、脱脂率为筛选条件,适宜的复合酶配方为每千克生皮使用碱性蛋白酶JRH 20000 U、糖化酶TH 40000 U、碱性脂肪酶JZ 6000 U。在该复合酶用量条件下,复合酶对生猪皮的脱脂率达到82.3%,产生的脱脂废水中的总蛋白浓度为1570.58μg/mL,胶原蛋白占总蛋白的比率为0.47%,能有效地脱除生皮内的脂肪以及胶原纤维间质,分散胶原纤维。通过荧光显微镜的观察以及对三种酶复合前后的脱脂率、总蛋白浓度等数据的分析,发现碱性蛋白酶JRH、糖化酶TH和碱性脂肪酶JZ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脱脂作用。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复合酶对猪皮内脂肪的脱除效果和对胶原纤维的分散作用比非离子脱脂剂的作用效果更好。相较于经非离子脱脂剂处理的猪皮,经复合酶处理的猪皮的机械性能更优。复合酶对绵羊皮和黄牛皮也有良好的脱脂效果。与非离子脱脂剂脱脂工艺废水相比,复合酶脱脂产生的工艺废水对环境污染更小,更易生物降解。

党爱丽[4](2016)在《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分析》文中指出脂肪酶(Lipase,EC.3.1.1.3)是一类特殊的酯键水解酶,也是最早研究的酶类之一,脂肪酶具有很强的底物特异性及功能多样性,在洗涤剂、食品与饲料、纺织、造纸、化工及医药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从源自南非的极端丝状真菌中筛选对不同碳链长度的底物有不同酶活力的产脂肪酶菌株,对其脂肪酶基因进行克隆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且对重组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本文选用罗丹明B平板法和滴定法,从源自南非的106株嗜碱丝状真菌和53株嗜热丝状真菌中分别筛选得到56株和22株具有脂肪酶活性的菌株,经ITS分子生物学鉴定后分属于19个属,32个种。(2)对筛选得到的78株产脂肪酶菌株进行水解底物的特异性分析,选取4种不同碳链长度(C4-C16)的对硝基苯酚酯作为底物,利用分光光度法从中筛选到4株对不同底物水解活力呈明显差异性的菌株。其中,Mucorcircinelloides F4-95分泌的脂肪酶以对硝基苯酚月桂酸酯(pNPC12)为底物的酶活力明显高于其它底物,且与其亲缘性相近菌株的脂肪酶基因均未被异源表达,因此,选取该菌株做进一步的脂肪酶基因功能性研究。(3)通过PCR技术扩增卷枝毛霉(M.circinelloides)F4-95脂肪酶基因lipA lip B,构建重组质粒pPIC9K-lip A和pPIC9K-lip B,获得重组酵母GS-Lip A和GS-Lip B,在30℃、200 r/min条件下,0.5%(v/v)甲醇诱导发酵120 h,以对pNPC12为底物,Lip A、Lip B 酶活力分别为 14.34 U/mL、21.66 U/mL。(4)对重组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分析,Lip A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为40℃、pH 8.0,金属离子Na+、K+明显提高了重组酶活力,而Co2+、Cu2+强烈的抑制了重组酶活性。Lip B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为30℃、pH 7.5,金属离子K+明显提高了重组酶活力,而抑制作用相对于LipA较小,其中Cu2+的抑制作用最强。两组重组酶对pNPC12酶活力均为其他碳链长度底物的2-5倍,且Lip B酶活力高于Lip A,因此,Lip B对脂肪酶的底物特异性作用较强。

宋德伟,陈占光,刘英强,陈敏,程海明[5](2014)在《脂肪酶对典型动、植物油脂的水解特性》文中研究表明考察了脂肪酶对典型动物油脂(猪油、羊油、牛油)、植物油脂(橄榄油、大豆油、菜籽油)底物的酶解特性,以改进型铜皂-分光光度法测定的脂肪酶水解后体系中的脂肪酸含量表征酶活力大小。结果显示,碱性脂肪酶Leveking-P1000水解油脂的最适pH为8.0,不受底物来源的影响。脂肪酶对动物油脂的水解,受温度影响较大,当温度超过动物油脂的熔点时,脂肪酶对油脂的水解效率显着提高。油脂成分中不饱和脂肪酸越多,越有利于被脂肪酶水解。三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SDS、1231和TX-10对脂肪酶水解不同油脂底物的影响结果相似,即混合乳化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在0.2 mg/mL以下时,对脂肪酶水解猪油、牛油和菜籽油均表现出一定的激活作用,而浓度超过0.5 mg/mL则对脂肪酶水解油脂均表现为显着的抑制作用。

涂洁[6](2014)在《座壳孢菌酯酶和脂肪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座壳孢菌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昆虫病原真菌,在其侵染害虫过程中能产生酯酶和脂肪酶等,能加速病原真菌入侵昆虫。本文对座壳孢菌产酯酶及脂肪酶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如下。1.采用摇瓶培养筛选的方法从23株座壳孢菌筛选出高产酯酶和脂肪酶的菌株分别为座壳孢菌WYTY-03和WYTY-21。2.采用单因素筛选法、正交设计法及响应面优化法,对座壳孢菌产酶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座壳孢菌WYTY-03产酯酶的最优培养基:10.0 g/L 的 L-阿拉伯糖、2.5 g/L 酵母浸粉、0.01 g/L Fe3+、2.28 g/L Mg2+、5.37 g/1(NH4)2SO4、0.112 g/L的VB2和pH6.7;最优培养条件:接种量20%,装液量50/250 mL,菌龄7 d,培养时间2d。在最优的培养基成分及条件下液体摇瓶发酵,其产酯酶活力达到29.52±0.39 U/mL,较基础培养基提高了 5倍左右。以上述最优条件大量培养的发酵液为实验材料,经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葡聚糖凝胶层析技术,获得纯化的酯酶,由SDS-PAGE电泳推断其分子量约为79 KDa。对纯酶液进行性质研究,其结果表明.:酯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在40℃条件下稳定性最好;最适pH为7.0,在pH6.5-8.0时稳定性较好;除了Al3+之外,几乎所有的金属离子都能促进酯酶的活性;而绝大部分的有机溶剂对酯酶有抑制作用;酯酶的Km值为0.802 mg/mL,Vmax为40.32μmol/min。同理,座壳孢菌WYTY-21产脂肪酶的最优培养基:51.5 g/L乳化橄榄油、2.5 g/L α-乳糖、0.35抑胰蛋白胨、1.45 g/L Na+、0.01 g/L Zn2+、0.1 g/L B4和ppH7.1;最优培养条件:接种量10%,装液量75/250 mL,菌龄1d,培养时间4 d。经优化后,其产脂肪酶酶活力达到39.48±0.52 U/mL,较筛选培养基提高了 7.6倍左右。纯化的脂肪酶分子量约为23 KDa,其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低于50℃时稳定性较好;最适pH为8.0,在pH7.5-8.5时稳定性较好;除了 Na+、K+之外,几乎所有的金属离子对脂肪酶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甲醛对脂肪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脂肪酶的Km值为1.252 mg/mL,Vmax为28.01μmol/min。3.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其结果表明酯酶和脂肪酶对害虫(粉虱)体表有一定的降解作用,这对座壳孢菌应用于生物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利用发酵罐深层发酵培养高产酶菌株,其发酵过程的pH变化、残糖含量变化及酶活变化也为酯酶及脂肪酶的工业应用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王孝杰[7](2013)在《三种碱性脂肪酶水解活性预测及构效关系和洗涤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碱性脂肪酶是重要的工业用酶之一,在现在的生物技术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在食品、洗涤剂、纺织品、制药和生物柴油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脂肪酶分别对16种酯类物质水解反应。发现三种脂肪酶对甘油酯,甲酯,乙酯都具有水解性能,尤其对甘油酯的水解比较好,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底物广泛性,同时在用于洗涤工业上,这种性质显得非常重要。底物结构的2D-QSAR和3D-QSAR物理化学参数使用Discovery studio2.1的GFA模块建立QSAR模型,最终建立了可靠性和预测性都比较强的QSAR模型。从所建模型中可以得出CHI1,DipoleX, ShadowXY,MolecularVolume,JursPPS3参数对脂肪酶的水解活性具有促进作用。模型方程式3-1,3-2,3-3得出R2adj分别是95.80%,97.45%,97.09%,同时预测R2cV分别是95.44%,89.61%,93.41%。该结果表明,此模型有很好的预测能力。运用此模型预测脂肪酶对植物油的水解性能,预测结果和测定值具有一致性,表明此方法可以作为一个工具预测单酯和混合酯的脂肪酶活性。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底物的相对含量。由于不同的酯类底物随着脂肪酶水解时间的延长,相对含量会越来越低,通过气相色谱可以分析出不同底物在不同水解时间段剩余含量。结果表明,脂肪酶水解的肉豆蔻酸甲酯,月桂酸甲酯,油酸甲酯,棕榈酸乙酯和硬脂酸甘油酯分别分别在第4,6,6,4,5个小时时剩余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88%,1.2%,0.18%,0.87%,0.062%。通过对脂肪酶的洗涤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当温度30-C时,酶添加量为100 u,洗涤剂添加量为0.6%,其洗涤效果最佳,去油率分别达到45%,37%,46%。

王根宇[8](2012)在《碱性脂肪酶在有机相中催化合成芳香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扩展青霉碱性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碱性脂肪酶的最适pH为8.5。以橄榄油为底物的酶促反应的Km和Vm,结果为Vm为16.70μmol/mL/min, Km为35.4μmol/mL。酶催化橄榄油水解反应的活化能(Ea)为30.78kJ/mol。酯化反应的动力学的测定。在乙醇浓度为0.24mol/L时,反应的初速度和转化率较高。有机溶剂疏水性高,反应转化率也高。在38℃下,以固定化脂肪酶Nov435作为催化剂催化正辛酸时,其反应活化能为17.58kJ/mol。以碱性脂肪酶作为催化剂,在有机相中催化合成戊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探讨了不同有机溶剂、酸醇比、加酶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合成转化率的影响。在有机相为正辛烷,戊酸浓度为0.20mol/L的反应体系中,当戊酸和无水乙醇的摩尔比为1.0:1.5,最佳反应温度是36℃,碱性脂肪酶的加入量为840U/g戊酸,反应时间为24h,戊酸转化率为98%.在有机相为正庚烷,庚酸浓度为0.20mol/L的反应体系中,当庚酸和无水乙醇的摩尔比为1.0:1.6,最佳反应温度是36℃,碱性脂肪酶的加入量为863U/g庚酸,反应时间为24h,庚酸转化率为97%.在有机相为正辛烷,辛酸浓度为0.20mol/L的反应体系中,当辛酸和无水乙醇的摩尔比为1.0:1.6,最佳反应温度是40℃,碱性脂肪酶的加入量为857U/g辛酸,反应时间为24h,辛酸转化率为97.6%.

李忠磊,王跃军,盛军,刘均忠,孙谧[9](2012)在《Bohaisea-9145海洋耶氏酵母碱性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和重组酶酶学性质》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基因重组和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对Yarrowia lipolytica Bohaisea-9145海洋低温碱性脂肪酶(Y.lipolytica Bohaisea-9145,LipYp)基因lipYp(1116bp)克隆并在Pichia pastoris中进行了异源真核表达研究。通过MD和MM平板及PCR扩增,筛选和鉴定了重组子。结果表明,阳性重组子经摇瓶发酵54h后上清液酶活力达到1956U/ml。发酵液经两步纯化得到在SDS-PAGE上显示为单一条带的重组脂肪酶。实验同时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pH值对重组LipYp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重组LipYp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35℃和8.5,在pH7.0-10.5之间以及45℃以下有较好稳定性。另外,重组脂肪酶对中长链对硝基苯基酯类和甘油三酯类(C10-C12)有较强的水解能力。

刘瑞娟[10](2009)在《产低温碱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渤海湾盐碱地被油污染的土样中筛选出一株产低温碱性脂肪酶的菌株34-5,对该菌株的产酶发酵培养基、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菌株34-5所产脂肪酶的纯化工艺和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在25℃和pH 9.6的低温碱性条件下,分离出354株脂肪酶产生菌。采用平板扩散方法定性检测酶活,通过改变平板的pH值和平板反应温度,筛选出51株产碱性脂肪酶的菌株,8株产低温碱性脂肪酶,其中菌株34-5所产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9.6。该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的同源性为99%。摇瓶实验表明,菌株34-5最适产酶培养基为(g/L):淀粉10,黄豆饼粉20,玉米浆20, K2HPO4 1,聚乙烯醇大豆油乳化液20,最适产酶温度28℃,最佳产酶pH 9.0,发酵44 h达到产酶高峰,低温碱性脂肪酶的酶活达到7.67 U/mL。对菌株34-5产的低温碱性脂肪酶进行了分离纯化,菌体发酵液经过离心、硫酸铵沉淀、DEAE-52离子交换和Sephadex G-75凝胶过滤等步骤处理,经电泳检测达到电泳纯。对菌株34-5所产脂肪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该酶的最适温度和pH为30℃,pH 9.0,该酶在10、15、20和25℃时分别保持63、66、74和95%的活性。洗涤剂、柠檬酸钠、牛黄胆酸钠、甘氨酸和NaCl等溶剂对该脂肪酶的激活作用较强;TritonX-100, Tween-20, Tween-80, SDS及皂角苷等溶剂对该脂肪酶有微弱的抑制作用;该脂肪酶对氧化剂(过氧化氢、NaClO3、过硼酸钠)有较好的稳定性;碱性蛋白酶、硼砂、洗衣粉等溶剂的浓度对脂肪酶的活性影响较大,其高浓度抑制脂肪酶活性,低浓度促进脂肪酶活性。结果显示,菌株34-5所产脂肪酶为低温碱性脂肪酶,具有较好的洗涤剂添加剂方面的应用潜力。

二、不同微生物碱性脂肪酶对底物水解能力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微生物碱性脂肪酶对底物水解能力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理性设计及两亲聚合物修饰提升华根霉脂肪酶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的稳定性
        1.1.1 蛋白质的稳定性概念
        1.1.2 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2 理性、半理性和非理性设计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
        1.2.1 理性设计的意义和价值
        1.2.2 理性设计的方法
        1.2.3 半理性设计
        1.2.4 非理性设计
    1.3 脂肪酶
        1.3.1 脂肪酶概述
        1.3.2 碱性脂肪酶及其在洗涤工业中的应用
        1.3.3 根霉脂肪酶
        1.3.4 根霉脂肪酶的热稳定性改造
    1.4 化学修饰法提高酶催化性能的方法
    1.5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性设计二硫键提高华根霉脂肪酶热稳定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与质粒
        2.2.2 培养基及缓冲液
        2.2.3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4 脂肪酶分子中潜在二硫键突变位点的设计和选择
        2.2.5 潜在二硫键位点的定点突变
        2.2.6 重组脂肪酶工程菌的构建
        2.2.7 重组脂肪酶的表达及纯化
        2.2.8 酶活力测定
        2.2.9 蛋白浓度测定
        2.2.10 突变脂肪酶酶学性质研究
        2.2.11 突变脂肪酶的三维结构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理性设计分子表面及内部形成的潜在二硫键
        2.3.2 定点突变
        2.3.3 重组脂肪酶工程菌的构建、表达及纯化
        2.3.4 分子表面七组二硫键突变的热稳定性初筛
        2.3.5 分子内部五组二硫键突变的热稳定性初筛
        2.3.6 脂肪酶突变体m9/10和m17/18的酶学性质研究
        2.3.6.1 最适温度、温度稳定性、t_(1/2)、T_(50)~(30)和T_m
        2.3.6.2 最适pH和pH稳定性
        2.3.6.3 酶动力学分析
        2.3.6.4 底物特异性
        2.3.7 突变脂肪酶的结构模拟和对酶稳定性作用的机理分析
        2.3.7.1 二硫键位置对脂肪酶稳定性及催化活性的影响
        2.3.7.2 二硫键突变位点的B-factor值对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由能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提高华根霉脂肪酶的热稳定性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与质粒
        3.2.2 培养基及缓冲液
        3.2.3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4 利用蛋白质分析软件Fold X5 对华根霉脂肪酶r27RCL潜在热稳定性突变位点进行预测
        3.2.5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r27RCL结构中的热不稳定区域
        3.2.6 全质粒PCR定点突变
        3.2.7 重组脂肪酶工程菌的构建
        3.2.8 重组脂肪酶的表达纯化和初筛
        3.2.9 突变脂肪酶酶学性质研究
        3.2.10 突变脂肪酶的三维结构模拟
        3.2.11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含热稳定性突变位点的突变酶的热稳定机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oldX5软件运行结果
        3.3.2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r27RCL结构中的热不稳定性区域
        3.3.3 目的位点的定点突变
        3.3.4 重组脂肪酶工程菌的构建、表达及纯化
        3.3.5 突变酶的热稳定性初筛
        3.3.6 突变脂肪酶m22、m26、m28和m29的酶学性质研究
        3.3.6.1 最适温度、温度稳定性、t_(1/2)、T_(50)~(30)和T_m
        3.3.6.2 最适pH和pH稳定性
        3.3.6.3 酶反应动力学分析
        3.3.6.4 底物特异性
        3.3.7 突变脂肪酶的结构模拟
        3.3.8 FoldX5 预测和MD模拟方法的对比和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合突变提高华根霉脂肪酶的特性及其机制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与质粒
        4.2.2 培养基及缓冲液
        4.2.3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4 突变位点的组合设计
        4.2.5 各突变位点的组合
        4.2.6 突变脂肪酶酶学性质研究
        4.2.7 组合突变脂肪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2.8 突变酶的应用-洗涤性能评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突变位点的组合
        4.3.2 组合突变脂肪酶工程菌的构建、表达及纯化
        4.3.3 突变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4.3.3.1 最适温度、温度稳定性、t_(1/2)、T_(50)~(30)和T_m
        4.3.3.2 最适pH和pH稳定性
        4.3.3.3 动力学分析
        4.3.3.4 底物特异性
        4.3.4 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组合突变酶m31热稳定性提高的机制
        4.3.4.1 组合突变酶m31的结构分析
        4.3.4.2 组合突变酶m31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5 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组合突变酶m32热稳定性提高的机制
        4.3.5.1 组合突变酶m32的结构分析
        4.3.5.2 组合突变酶m32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6 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突变位点对突变酶m31和m32催化活性的影响
        4.3.7 突变脂肪酶m32洗涤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两亲聚合物提高华根霉脂肪酶活性及机制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5.2.2 聚合物的合成和核磁验证
        5.2.3 GPC-光散射联用仪测定聚合物分子量
        5.2.4 聚合物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5.2.5 两亲聚合物辅助脂肪酶复性的研究
        5.2.5.1 聚合物对脂肪酶热变性后复性过程的影响
        5.2.5.2 聚合物对脂肪酶化学变性后复性过程的影响
        5.2.6 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P0-P2和脂肪酶的相互作用
        5.2.7 圆二色谱分析聚合物和脂肪酶的相互结合作用
        5.2.8 不同浓度聚合物及聚合物\脂肪酶复合物的粒径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合物的合成
        5.3.2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
        5.3.3 聚合物P0-P2对脂肪酶酶活的影响
        5.3.4 聚合物的亲疏水程度差异对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5.3.5 聚合物辅助脂肪酶复性的研究
        5.3.5.1 聚合物对脂肪酶热变性后复性的影响
        5.3.5.2 聚合物对脂肪酶化学变性后复性的影响
        5.3.6 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聚合物与脂肪酶的相互结合作用
        5.3.7 圆二色谱检测聚合物和酶相互作用
        5.3.8 不同配比的聚合物和酶形成复合物的粒径分析
        5.3.9 聚合物对脂肪酶活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展望
致谢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低温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脂肪酶基因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初步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肪酶概述
        1.1.1 脂肪酶来源
        1.1.2 脂肪酶分类与分子结构
        1.1.3 脂肪酶性质
        1.1.4 脂肪酶的应用
    1.2 低温脂肪酶
        1.2.1 低温脂肪酶的特征
        1.2.2 低温脂肪酶的研究意义
        1.2.3 低温脂肪酶的应用前景
    1.3 宏基因组学
        1.3.1 基因的获得
        1.3.2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1.3.3 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1.4 生物传感器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低温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生化表征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载体、质粒、试剂、培养基和实验仪器
        2.1.2 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克劳氏芽孢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脂肪酶基因的获取
        2.2.3 表达载体的构建
        2.2.4 脂肪酶基因的重组表达
        2.2.5 重组脂肪酶的纯化
        2.2.6 蛋白浓度测定
        2.2.7 脂肪酶的酶学性质
        2.2.8 脂肪酶的生化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假单胞菌的分析
        2.3.2 BcLip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生化表征
        2.3.3 PfLip的克隆、表达和生化表征
        2.3.4 PgLip的克隆、表达和生化表征
    2.4 讨论
第三章 高通量筛选脂肪酶基因方法的初步建立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载体、试剂、仪器及培养基
        3.1.2 本章所有引物
    3.2 实验方法
        3.2.1 fadE基因的敲除
        3.2.2 针对脂肪酶高通量筛选系统的构建
        3.2.3 针对脂肪酶高通量筛选系统的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fadE基因的敲除
    3.4 讨论
第四章 脂肪酶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初步应用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载体、试剂、仪器及培养基
        4.1.2 引物
    4.2 实验方法
        4.2.1 土壤宏基因组的构建
        4.2.2 高通量筛选土壤宏基因组文库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DNA的提取
        4.3.2 土壤宏基因组DNA酶切效果比较
        4.3.3 土壤宏基因组的酶切和回收
        4.3.4 用于构建土壤文库p AR-Ds Red-Amp载体质粒
        4.3.5 连接、转化以构建土壤宏基因组文库
        4.3.6 高通量筛选土壤宏基因组文库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酶制剂在生皮脱脂过程的应用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制革常用酶制剂
        1.2.1 中性蛋白酶
        1.2.2 碱性蛋白酶
        1.2.3 酸性蛋白酶
        1.2.4 工业胰酶
        1.2.5 脂肪酶
    1.3 酶制剂在制革过程中的应用
        1.3.1 酶制剂在浸水中的应用
        1.3.2 酶制剂在脱脂中的应用
        1.3.3 酶制剂在脱毛中的应用
        1.3.4 酶制剂在浸灰中的应用
        1.3.5 酶制剂在软化中的应用
    1.4 脱脂的目的及常用方法
        1.4.1 脱脂的目的
        1.4.2 脱脂的常用方法
        1.4.3 影响脱脂的因素
    1.5 多酶体系在制革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理论基础及应用
        1.5.1 皮层的构造
        1.5.2 多酶体系在制革过程的应用
    1.6 原料皮
        1.6.1 猪皮
        1.6.2 牛皮
        1.6.3 羊皮
    1.7 脱脂剂的发展前景
        1.7.1 开发高活性易降解的表面活性剂
        1.7.2 微乳液技术
        1.7.3 超临界流体技术
        1.7.4 开发新型高活性酶
        1.7.5 提高复配增效技术
    1.8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及药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脱脂工艺
    2.3 废水中总蛋白浓度和胶原蛋白浓度的测定
        2.3.1 蛋白质标准曲线
        2.3.2 羟脯氨酸标准曲线
        2.3.3 总蛋白浓度吸光度测定
        2.3.4 羟脯氨酸浓度吸光度测定
    2.4 脱脂率测定
    2.5 组织学观察
    2.6 扫描电镜(SEM)观察
    2.7 FITC标记脂肪酶
    2.8 物理机械性能测定
    2.9 收缩温度(Ts)测定
    2.10 白度的测定
    2.11 脱脂废水的BOD_5、COD_(Cr)、SS值测定
    2.1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2.13 糖化酶活力的测定
    2.14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蛋白质标准曲线与羟脯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3.1.1 蛋白质标准曲线
        3.1.2 羟脯氨酸标准曲线
    3.2 复合酶配方的确定
        3.2.1 碱性蛋白酶JRH用量的确定
        3.2.2 糖化酶TH用量的确定
        3.2.3 碱性脂肪酶JZ用量的确定
    3.3 复合酶对皮组织结构的影响
    3.4 复合酶的协同作用研究
        3.4.1 脂肪酶JZ的渗透效果研究
        3.4.2 协同脱脂效果研究
    3.5 复合酶对猪皮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3.6 复合酶对猪皮收缩温度的影响
    3.7 复合酶对猪革染色效果的影响
    3.8 复合酶对不同种类生皮脱脂效果比较
    3.9 脱脂废水的环境影响评价
    3.10 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创新点
    4.3 论文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4)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脂肪酶概述
        1.1.1 脂肪酶来源
        1.1.2 脂肪酶的结构与催化原理
        1.1.3 脂肪酶的催化特性
        1.1.4 极端条件下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
        1.1.5 脂肪酶的应用
    1.2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1.2.1 微生物的形态学分析
        1.2.2 微生物的分子鉴定法
    1.3 丝状真菌卷枝毛霉的研究简介
        1.3.1 卷枝毛霉的生理特性
        1.3.2 卷枝毛霉的研究现状
    1.4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试剂和工具酶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培养基和溶液
        2.3.1 培养基
        2.3.2 相关溶液
    2.4 实验方法
        2.4.1 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
        2.4.2 酶活力测定方法
        2.4.3 菌种鉴定
        2.4.4 产脂肪酶菌株水解底物特异性分析
        2.4.5 重组质粒pPIC9K-lipA和pPIC9K-lipB的构建
        2.4.6 重组毕赤酵母的构建
        2.4.7 酶学性质
3 结果与讨论
    3.1 产脂肪酶丝状真菌的筛选
        3.1.1 罗丹明B平板法
        3.1.2 发酵测酶活
    3.2 菌种鉴定
        3.2.1 分子生物学鉴定
        3.2.2 形态学分析
    3.3 产脂肪酶菌株水解底物特异性分析
    3.4 卷枝毛霉脂肪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3.4.1 重组质粒质粒pPIC9K-lipA和pPIC9K-lipB的构建
        3.4.2 卷枝毛霉脂肪酶基因lipA和lipB系统进化树分析
        3.4.3 高拷贝基因重组毕赤酵母的筛选
        3.4.4 重组脂肪酶活力测定
        3.4.5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5)脂肪酶对典型动、植物油脂的水解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1.2 脂肪酶活力测定
    1.3 实验内容
        1.3.1 温度对油脂底物乳化效果的影响
        1.3.2 温度对脂肪酶水解不同油脂底物的影响
        1.3.3 p H对脂肪酶水解不同油脂底物的影响
        1.3.4 表面活性剂对脂肪酶水解不同油脂底物的影响
2 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的影响
    2.2 p H的影响
    2.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3.1 表面活性剂对油脂乳化液性能的影响
        2.3.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SDS) 的影响
        2.3.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231) 的影响
        2.3.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TX-10) 的影响
3 结论

(6)座壳孢菌酯酶和脂肪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座壳孢菌的研究现状
        1.1 座壳孢菌的分类地位
        1.2 座壳孢菌的形态特征
        1.3 座壳孢菌的侵染机理
    2 酯酶概述
        2.1 酯酶和脂肪酶的差异
        2.2 微生物酯酶的来源
        2.3 微生物酯酶的研究概况
        2.4 微生物酯酶的应用
        2.4.1 微生物酯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2.4.2 微生物酯酶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2.4.3 微生物酯酶在环保及军事中的应用
        2.4.4 微生物酯酶在日用化工品及其他方面中的应用
    3 脂肪酶概述
        3.1 微生物脂肪酶的研究概况
        3.2 脂肪酶的分离纯化
        3.3 微生物脂肪酶的应用
    4 研究内容
        4.1 研究内容及意义
        4.2 创新点
第二章 高产酯酶和脂肪酶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酶的诱导
        1.2.2 酶活力测定
        1.2.3 标准曲线的制定
        1.2.4 计算公式
        1.2.5 高产酶菌株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酯酶标准曲线的制定
        2.2 高产酯酶菌株的筛选
        2.3 脂肪酶标准曲线的制定
        2.4 高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
    3 讨论
第三章 座壳孢高产酶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酶的诱导
        1.2.2 酶活力测定
        1.2.3 标准曲线的制定
        1.2.4 计算公式
        1.2.5 碳源、氮源等单因素对产酶量的影响
        1.2.6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正交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酯酶及脂肪酶标准曲线的制定
        2.2 酯酶单因素优化
        2.2.1 碳源对产酯酶的影响
        2.2.2 氮源对产酯酶的影响
        2.2.3 金属离子对产酯酶活性的影响
        2.2.4 维生素对产酯酶活性的影响
        2.2.5 pH对产酯酶的影响
        2.3 脂肪酶单因素优化
        2.3.1 碳源对产脂肪酶的影响
        2.3.2 氮源对产脂肪酶的影响
        2.3.3 金属离子对产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2.3.4 维生素对产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2.3.5 pH对产脂肪酶的影响
        2.4 酯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2.4.1 培养基的优化
        2.4.2 培养条件的优化
        2.5 脂肪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2.5.1 培养基的优化
        2.5.2 培养条件的优化
    3 讨论
第四章 座壳孢酯酶及脂肪酶的分离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试剂设备
        1.2 方法
        1.2.1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蛋白含量
        1.2.2 粗酶液的制备
        1.2.3 硫酸铵盐析
        1.2.4 酶液透析浓缩
        1.2.5 DEAE A-52离子交换层析
        1.2.6 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
        1.2.7 纯化酯酶及脂肪酶的分子量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含量标准曲线
        2.2 酯酶的分离纯化
        2.3 脂肪酶的分离纯化
    3 讨论
第五章 座壳孢酯酶及脂肪酶酶学性质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温度对酶的影响
        1.2.2 pH对酶的影响
        1.2.3 金属离子对酶的影响
        1.2.4 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1.2.5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酯酶的酶学性质
        2.1.1 温度对酯酶的影响
        2.1.2 pH对酯酶的影响
        2.1.3 金属离子对酯酶的影响
        2.1.4 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对酯酶活性的影响
        2.1.5 酯酶的反应动力学曲线
        2.2 脂肪酶的酶学性质
        2.2.1 温度对脂肪酶的影响
        2.2.2 pH对脂肪酶的影响
        2.2.3 金属离子对脂肪酶的影响
        2.2.4 有机溶剂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2.2.5 脂肪酶的反应动力学曲线
    3 讨论
第六章 座壳孢酯酶及脂肪酶生物活性与发酵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培养基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酶的生物活性分析
        1.2.2 酶的发酵工艺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酯酶的生物活性分析
        2.2 脂肪酶的生物活性分析
        2.3 酯酶的发酵工艺研究
        2.4 脂肪酶的发酵工艺研究
    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获奖
致谢

(7)三种碱性脂肪酶水解活性预测及构效关系和洗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脂肪酶的简介
    1.2 脂肪酶的结构及催化机制
        1.2.1 脂肪酶的分子结构
        1.2.2 脂肪酶的反应特性
        1.2.3 脂肪酶的催化选择性
        1.2.4 底物选择性
        1.2.5 位置或立体结构选择性
    1.3 脂肪酶“界面活化”现象与盖子结构
    1.4 脂肪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1.4.1 碱滴定法
        1.4.2 分光光度法
        1.4.3 气相色谱法
        1.4.4 平板检测法
        1.4.5 荧光法
        1.4.6 其他的方法
    1.5 脂肪酶的应用
        1.5.1 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
        1.5.2 制革方面的应用
        1.5.3 手性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1.5.4 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5.5 医学上的应用
        1.5.6 在洗涤剂工业上的应用
    1.6 定量构效关系
        1.6.1 构效关系的应用
        1.6.2 构效关系的发展
        1.6.3 遗传函数分析方法
        1.6.4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底物
        2.1.3 试剂表
        2.1.4 仪器设备
        2.1.5 软件平台
        2.1.6 L-A1培养基
        2.1.7 L-A2培养基
        2.1.8 L-A3培养基
        2.1.9 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保藏方法
        2.2.2 盐析
        2.2.3 透析
        2.2.4 分光光度测定法测定酶活(p-NPP比色法)
        2.2.5 滴定法
        2.2.6 GC-MS植物油测定
        2.2.7 气相色谱对脂肪酶水解活性测定
        2.2.8 电导率法对脂肪酶水解酯类测定
        2.2.9 脂肪酶活性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的建立
        2.2.10 定量构效关系参数
        2.2.11 建立构效关系流程
        2.2.12 模型验证
        2.2.13 构效关系预测脂肪酶对天然油脂的水解性能
        2.2.14 酶的洗涤性能评估
3 结果与讨论
    3.1 脂肪酶酶液盐析
        3.1.1 L-A1菌株所产酶盐析
        3.1.2 L-A2菌株所产酶盐析
        3.1.3 L-A3菌株所产酶盐析
        3.1.4 盐析结果
    3.2 脂肪酶对酯类水解活性的测定
        3.2.1 脂肪酶对脂肪酸甘油酯的水解活力测定
        3.2.2 脂肪酶对脂肪酸甲酯的水解活力测定
        3.2.3 脂肪酶对脂肪酸乙酯的水解活力测定
    3.3 底物结构测定
    3.4 QSAR模型的构建
        3.4.1 L-A1的QSAR研究
        3.4.2 L-A2的QSAR研究
        3.4.3 L-A3的QSAR研究
    3.5 植物油的水解活性预测
        3.5.1 对植物油GC-MS的测定结果
        3.5.2 不同植物油的水解活性预测
    3.6 气相色谱检测
        3.6.1 气相色谱对肉豆蔻酸甲酯水解过程测定
        3.6.2 气相色谱分析三油酸甘油酯水解过程测定
        3.6.3 气相色谱分析硬脂酸甘油酯水解过程测定
        3.6.4 气相色谱分析月桂酸甲酯水解过程测定
        3.6.5 气相色谱分析棕榈酸乙酯水解过程测定
        3.6.6 气相色谱分析油酸甲酯水解过程测定
    3.7 电导率测定
        3.7.1 电导率测定三油酸甘油酯水解变化
        3.7.2 电导率测定肉豆蔻酸甲酯的水解变化
    3.8 洗涤性能分析
        3.8.1 不同洗涤剂浓度的去油率测定
        3.8.2 最佳洗涤效率的确定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8)碱性脂肪酶在有机相中催化合成芳香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1 芳香型酯
    2 合成芳香酯的方法
    3 脂肪酶性质的研究
        3.1 脂肪酶的研究概况
        3.2 脂肪酶的化学修饰及催化机理
        3.3 脂肪酶的底物特异性
    4 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的研究
        4.1 脂肪酶最佳反应温度及其热稳定问题
        4.2 脂肪酶反应最适pH
        4.3 金属离子及螯合剂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4.4 有机溶剂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5 脂肪酶的固定化
    6 脂肪酶的酶活测定方法
        6.1 中和滴定法
        6.2 平板法
        6.3 对硝基苯酚法
    7 脂肪酶的应用
        7.1 脂肪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7.2 脂肪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7.3 脂肪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7.4 脂肪酶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7.5 脂肪酶在油脂水解中的应用
        7.6 脂肪酶在皮革生产中的应用
        7.7 脂肪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8 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研究概况
        8.1 有机溶剂的影响
        8.2 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8.3 酯化反应中固定化酶的应用
        8.4 其他因素的影响
    9 国内研究现状及总结
第1章 碱性脂肪酶酶学性质
    1.1 材料
        1.1.1 脂肪酶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酶活测定
        1.2.2 酶促反应动力学性质研究的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3.1 酶学性质
        1.3.2 酶的动力学
    1.4 结论
第2章 酯化反应动力学
    2.1 材料
        2.1.1 固定化脂肪酶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碱性脂肪酶催化合成辛酸乙酯的反应体系的构成
        2.2.2 正辛酸转化率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影响酯化反应的因素
        2.3.2 反应参数的测定
    2.4 结论
第3章 脂肪酶在有机相中催化合成戊酸乙酯
    3.1 材料
        3.1.1 脂肪酶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仪器
    3.2 方法
        3.2.1 反应体系的构成
        3.2.2 戊酸转化率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底物摩尔比对戊酸转化率的影响
        3.3.2 加入酶量对酯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3.3.3 不同有机溶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碱性脂肪酶在有机相中催化合成庚酸乙酯
    4.1 材料
        4.1.1 酶
        4.1.2 药品与试剂
        4.1.3 仪器
    4.2 方法
        4.2.1 反应体系的构成
        4.2.2 庚酸转化率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底物摩尔比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4.3.2 加入碱性脂肪酶的酶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4.3.3 不同有机溶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4.3.4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4.3.5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碱性脂肪酶在有机相中催化合成辛酸乙酯
    5.1 材料
        5.1.1 酶
        5.1.2 药品与试剂
        5.1.3 仪器
    5.2 方法
        5.2.1 反应体系的构成
        5.2.2 辛酸转化率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正辛酸与无水乙醇的摩尔比对酯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5.3.2 加入碱性脂肪酶的酶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5.3.3 不同有机溶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5.3.4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5.3.5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酶学性质研究
        6.1.2 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6.1.3 脂肪酶催化合成戊酸乙酯的优化条件
        6.1.4 脂肪酶催化合成庚酸乙酯的优化条件
        6.1.5 脂肪酶催化合成辛酸乙酯的优化条件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Bohaisea-9145海洋耶氏酵母碱性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和重组酶酶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lip Yp在毕赤酵母中的克隆和表达
        1.2.1 目的基因的提取和表达载体的构建
        1.2.2 重组质粒p PIC9k-lip Yp的转化和酶切
        1.2.3 毕赤酵母转化和重组子的筛选
        1.2.4 重组毕赤酵母的诱导表达
    1.3 脂肪酶的活力测定和蛋白含量测定
    1.4 SDS-PAGE分析
    1.5 重组脂肪酶的纯化
    1.6 酶学性质的测定
    1.7 重组酶的底物特异性
    1.8 重组酶反应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脂肪酶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重组酵母的PCR鉴定
    2.2 重组菌的摇瓶发酵
    2.3 p H和温度对重组酶的影响
    2.4 重组酶的底物特异性
    2.5 重组酶的动力学参数
3 结语

(10)产低温碱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脂肪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低温碱性脂肪酶的简介
        1.1.2 脂肪酶的研究背景
    1.2 脂肪酶的性质
        1.2.1 作用机理
        1.2.2 反应类型
        1.2.3 底物特异性
    1.3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1.4 低温碱性脂肪酶的用途
        1.4.1 洗涤添加剂
        1.4.2 药物
        1.4.3 食品加工
        1.4.4 油脂工业
        1.4.5 皮革脱脂
        1.4.6 造纸
        1.4.7 化妆品
        1.4.8 制备化工产品和试剂
        1.4.9 手性化合物制备
    1.5 碱性脂肪酶的研究现状
        1.5.1 国外碱性脂肪酶的发展状况
        1.5.2 我国碱性脂肪酶的发展现状
    1.6 本课题的立体依据
    1.7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和设备
        2.1.4 培养基
        2.1.5 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测酶活方法
        2.2.2 酶纯度的分析及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2.2.3 产脂肪酶菌株的分离
        2.2.4 菌株34-5的生理生化鉴定及16SrDNA序列测定
        2.2.5 脂肪酶的初步纯化工艺
        2.2.6 相对酶活力的计算
3 结果与讨论
    3.1 产脂肪酶菌株的分离
    3.2 菌株34-5的生理生化鉴定及16SrDNA序列结果
    3.3 菌株34-5产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3.1 碳源对菌株34-5产酶的影响
        3.3.2 氮源对菌株34-5产酶的影响
        3.3.3 诱导剂对菌株34-5产酶的影响
        3.3.4 pH对菌株34-5产酶的影响
        3.3.5 Ca~(2+)和Mg~(2+)对菌株34-5产酶的影响
    3.4 发酵条件的优化
        3.4.1 发酵温度对菌株34-5产酶的影响
        3.4.2 发酵时间对菌株34-5产酶的影响
        3.4.3 装液量对菌株34-5产酶的影响
    3.5 脂肪酶的初步纯化
        3.5.1 硫酸铵沉淀
        3.5.2 透析脱盐
        3.5.3 DEAE-52离子交换层析
        3.5.4 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
        3.5.5 低温碱性脂肪酶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3.5.6 低温碱性脂肪酶的纯化回收情况
    3.6 酶学性质
        3.6.1 最适温度
        3.6.2 温度稳定性
        3.6.3 最适pH
        3.6.4 pH稳定性
        3.6.5 洗涤剂成分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四、不同微生物碱性脂肪酶对底物水解能力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理性设计及两亲聚合物修饰提升华根霉脂肪酶特性的研究[D]. 王睿. 江南大学, 2020(03)
  • [2]低温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脂肪酶基因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初步建立[D]. 张冰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酶制剂在生皮脱脂过程的应用及性能研究[D]. 李雅林.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分析[D]. 党爱丽.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5)
  • [5]脂肪酶对典型动、植物油脂的水解特性[J]. 宋德伟,陈占光,刘英强,陈敏,程海明.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4(04)
  • [6]座壳孢菌酯酶和脂肪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D]. 涂洁.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7]三种碱性脂肪酶水解活性预测及构效关系和洗涤性能研究[D]. 王孝杰.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5)
  • [8]碱性脂肪酶在有机相中催化合成芳香酯的研究[D]. 王根宇.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9]Bohaisea-9145海洋耶氏酵母碱性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和重组酶酶学性质[J]. 李忠磊,王跃军,盛军,刘均忠,孙谧. 海洋与湖沼, 2012(02)
  • [10]产低温碱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D]. 刘瑞娟. 天津科技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不同微生物碱性脂肪酶底物水解能力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