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物理课堂结尾艺术探微

新课程物理课堂结尾艺术探微

聂俊俊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对实施新课程充满热情,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积极投身新课程培训、实践探索,各种落实新课程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运而生,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体现了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然而,很多教师十分重视课题的引入,对课堂结尾的教学设计却往往被忽视,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殊不知,课堂结尾是一门艺术,好的课堂结尾,费时少,收效大。特别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物理课堂里,结尾艺术更应该有新的发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新课程物理课堂的结尾艺术: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帮助的。”传统的总结归纳式结尾,一般是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物理规律,以便促进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但学生学习中学物理,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益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物理专业知识,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他今天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明天去进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于他去面对或决策所遇到的大量非物理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一生的文明、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这正是新课标确立的物理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以具体性知识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的基本观念。在课的结尾重在要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反思:这节课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是什么?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所学的各个具体知识点和哪些背景经验相联系?等等,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重点是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规律,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创设情景:甲同学一人提起一桶水,使水桶保持静止;乙、丙两个同学一起通过拉动绳子将水桶提起并保持静止,分析甲同学的施力F和乙、丙同学的施力F1、F2有什么关系?引出等效替代的关系。再用重锤代替水桶,两个弹簧秤分别读出F与F1、F2的大小及方向,探究F与F1、F2的关系。结尾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总结反思: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如何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得到F与F1、F2的关系的?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的合力与实际合力的误差如何?与上节课相比有哪些收获?在小组讨论中,你的状态如何?有什么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你准备如何做?通过这样的总结反思,理清了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本程序和思路,强调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的方法与体验,强调这样的总结反思,逐步深化了观念,升华了思想,就是在“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张维善语)。

二练习巩固式结尾

学以致用是普遍采用的一种结尾方式。传统的练习巩固就是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某些知识时常出现混淆是非的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解题练习,使知识得以巩固。长此以往,学生虽然做了大量的物理习题,但是在实际中遇到和物理相关的问题时却不会从物理的角度进行思维,表现不出受过物理教育的效果。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探究方法与发展综合能力,同时掌握知识与技能;然后用知识与技能在探究中解决新问题,再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如此反复。因此,新课程学以致用的课堂结尾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素质。如学习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后,利用最后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法,分别测量自行车在不同情况下的行驶(如长距离和短距离)时的速度;测量蚊香燃烧的速度,对测量结果的可行性做出评价。用这种方法测量出的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什么情况下可认为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防止学生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混为一谈,以免重蹈费恩曼笑话中那位女士的覆辙。

三激励式结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一句赞美或一句责问,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思想行为甚至一生的成败。”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能发挥80%~90%,如在讲完“万有引力定律”时,常用的结尾方式是引导学生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新课程物理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过程与方法,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课堂结尾不仅要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更要登高望远,拓宽延伸,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我是这样收尾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在征服宇宙的过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主席的诗句展望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我国未来将建立月球基地,并在绕月轨道上建造空间站,登月进行科学考察。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将来积极投身到这一前景灿烂的事业中去!这种结尾,使学生胸怀大志,激情澎湃,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大大促进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

四探索活动式结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探究精神贯穿始终。课程标准指出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这些“要素”不是“环节”。环节缺一不可,链条缺了一个环节就要断裂,而要素只要存在一些就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科学探究不一定都要动手做实验。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关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乃至假想。在课堂结尾时留有余地,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探索。张维善说:“成功的教学不仅在于解决了学生已有的问题,而且应该诱发出新的科学问题,哪怕是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如在讲完自由落体运动后,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随纬度而异,它有可能随白天和黑夜而异吗?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将会怎样?”“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小或很大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若要你测定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你将如何测定?”“若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突变为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等等。这样的结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点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精神。

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必有一幕精彩的压轴戏,一堂好课也应有一种新颖的结尾艺术。物理课的结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新课程物理课堂结尾艺术迅猛发展,有继承也有创新,其表现形式远不止以上几种。“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因人因境设计富有实效的课堂结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标签:;  ;  ;  

新课程物理课堂结尾艺术探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