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体系论文_姜永召,代广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掺杂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石墨,体系,电荷,结构,原理,理论,金属。

掺杂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姜永召,代广珍[1](2019)在《基于掺杂Al原子的HfO_2体系对RRAM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掺杂Al的HfO_2阻变材料的微观特性.研究表明,间隙Al掺杂到HfO_2中后,体系更稳定;当间隙Al浓度为2.04%时,能够形成较为完美的电荷通道,临界等势面值相对最高,有利于器件的均匀性、操作速度以及形成电压等性能的改善;当间隙Al浓度高于4%时,掺杂体系的材料制备更加困难.(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香军,杨吉春,贾桂霄,杨昌桥,蔡长焜[2](2019)在《金属元素掺杂α-Fe(N)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力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M(M=Ti,V,Cr,Mn,Co和Ni)掺杂α-Fe(N)的结合能、电子结构及力学性能。计算结果表明,Ti和V优先占据晶胞的顶角位置,Cr和Mn优先占据晶胞的体心位置,Co和Ni与N不相邻时结构最稳定。Ti与V的掺杂加强了晶胞的稳定性,Cr, Mn与Ni的掺杂削弱了晶胞的稳定性,Co的掺杂不影响晶胞的稳定性。这些过渡金属在α-Fe晶胞中均存在金属键和离子键的共同作用,成键轨道主要来自M3d, Fe4s3p3d与N2p。与纯α-Fe体系相比,掺杂体系刚性均变强,经计算可得α-Fe(N)-V体系的弹性模量E、剪切模量G和体积模量B均为最大值,即掺杂V可显着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V是最有效的固氮元素,与高氮钢冶炼的实验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张礼刚,赵谡玲,徐征,马丽红,李晨璞[3](2019)在《NaGdF_4∶Yb~(3+)/Ho~(3+)/Ce~(3+)共掺杂体系中红光和绿光比率增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离子掺杂氟化物纳米材料的红色上转换发光在彩色显示、生物成像、医学诊断、防伪标记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小粒径的红色上转换纳米晶在医学诊断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采用熔剂热方法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NaGd_(0.78-x)F_4∶Yb/Ho/Ce_x(x=0%,5%,10%,15%,20%,30%)上转换发光纳米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以及荧光光谱仪等仪器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形貌和荧光性质进行了表征与研究,样品形貌均一,分散性好,呈现六角相,粒径大约在15~40 nm,随着Ce~(3+)掺杂量的增大,粒径有所增大。在980 nm红外光照射下,随着Ce~(3+)掺杂量的增加,Ho~(3+)红色光上转换显着增强,绿色光减弱,红色光和绿色光的比率从0.122 4增加到3.219 3,增加了将近26倍,产生了强烈的红色光,实现了绿色到红色的转换。最后,详细讨论了Ho~(3+)和Ce~(3+)离子之间可能的上转换发光机制。(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4](2019)在《钟国华副研究员团队在金属掺杂芳香有机体系(菲)研究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中心钟国华副研究员与陈明副研究员团队主导的研究在金属掺杂芳香有机体系(菲)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为"LvHY,ZhongGH,ChenM,et al.Structure,charge transfer,and superconductivity of M-doped phenanthrene (M=Al,Ga,and In):a comparative study of K-doped cases [J].Science China Physics,Mechanics&Astronomy,2019,62:957412(与钾掺杂体系的比较研究:金属(铝、镓、铟)掺杂菲后的结构、电荷转移和超导电性)"。(本文来源于《集成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赵亚松[5](2019)在《石墨炔掺杂体系构建与电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绿色高效能源转换装置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的重要策略。目前,能源转换装置如金属-空气电池和燃料电池,仍然受限于动力学缓慢的氧电极反应。设计合成高效的电催化剂是提高氧电极反应催化活性的核心。虽然贵金属材料如铂(Pt)、铱(Ir)和钌(Ru),对氧电极反应展现了优异的催化性能,但是高昂的价格和有限的储量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杂原子如硼(B)、氮(N)、磷(P)和硫(S),掺杂的碳材料可以激活碳骨架的活性,高效催化氧电极反应。石墨炔是一种新型碳同素异形体,由苯环和丁二炔交替连接而成。石墨炔中独特的sp杂化结构,为设计新的掺杂方式提供了可能。本论文以石墨炔为原料,应用氧化剥离法获得了薄层氧化石墨炔,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杂原子的掺杂位置、掺杂形式、掺杂比例和掺杂顺序等条件制备了一系列掺杂石墨炔,并将其作为催化剂应用到了电化学氧电极反应中,对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应用周环反应将具有sp杂化方式氮原子引入到了石墨炔的炔基链段中,实现了sp杂化氮原子掺杂构型和掺杂量的调控。将sp杂化氮原子掺杂的石墨炔应用到氧还原反应中,研究表明该材料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和抗中毒性能。在碱性电解质中,sp杂化氮原子掺杂石墨炔的半波电位(0.87 V)、动力学电流密度(38.0 mA cm~(-2),0.75 V)和塔菲尔斜率(60mV dec~(-1))均优于商业Pt/C。在酸性体系中,sp杂化氮原子掺杂石墨炔催化氧还原的综合性能接近于商业Pt/C,优于已报道的非金属基催化剂。进一步研究了具有sp杂化形式的氮原子对氧还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p杂化氮原子对氧还原反应非常重要,且随着sp杂化氮原子含量的增加,氧还原性能明显提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与其它氮原子掺杂构型如吡啶氮和石墨氮相比,sp杂化氮原子使邻近碳原子呈现出更多的正电荷,更有利于吸附氧气分子,促进氧还原反应的发生。应用次序掺杂法对石墨炔进行了双元掺杂,制备了一系列硼和氮原子掺杂的石墨炔,并对其氧还原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硼和氮原子掺杂的石墨炔对氧还原反应展现了极好的催化活性、甲醇抗性和稳定性(10000 s测试性能保持96%以上),氧还原电位(0.87 V)与商业Pt/C一致,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进一步研究了硼和氮原子掺杂顺序对氧还原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掺杂氮原子后掺杂硼原子的石墨炔催化剂活性最高,优于硼、氮原子共掺杂的石墨炔和先掺杂硼原子后掺杂氮原子的石墨炔。应用一锅法制备了一系列sp杂化氮原子和硫原子共掺杂的石墨炔,并控制了sp杂化氮原子和硫原子的空间相对位置。将sp杂化氮原子和硫原子共掺杂的石墨炔应用在氧析出反应中,获得了优异的氧析出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体系中,sp杂化氮原子和硫原子共掺杂的石墨炔表现出了超低过电势(299mV)和高的电流密度(1.6 V,47.2 mA cm~(-2)),其动力学反应速率和稳定性(20000s测试性能保持95%以上)均优于商业RuO_2。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sp杂化氮原子和硫原子的掺杂构型和相对位置对氧析出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距离较近的sp杂化氮原子和硫原子,尤其是sp杂化氮原子和噻吩硫原子可以产生有效的协同作用,进而高效催化氧析出反应。(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士则[6](2019)在《基于石墨烯掺杂体系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作为一种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进而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因其具有零污染且电能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然而阴极缓慢的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严重制约了PEMFCs的发展。迄今为止,金属铂(Pt)及其合金仍然是公认的最好的PEMFCs阴极催化剂。但因其寿命短、成本高、储量低且容易被CO氧化等缺点一直不能实现商业化应用。因此,寻找能取代Pt及其合金的ORR催化剂是发展PEMFCs的重要环节。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杂原子掺杂尤其是金属和氮原子共掺杂碳材料具有较好的ORR催化性能且成本低、稳定性高,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通过计算形成能、电荷分布、过渡态和自由能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几种不同金属和氮原子共掺杂双空位石墨烯的ORR电催化活性,并对催化反应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铱(Ir)和氮原子(N)共掺杂双空位石墨烯催化剂。针对IrN_4共掺杂双空位石墨烯展开ORR反应机理和自由能变化研究。从电荷转移和差分电荷密度分析得出IrN_4和它相邻的十个碳原子(C)构成了催化活性位点。研究结果表明,O_2在此催化剂表面为化学吸附。随后,在ORR机理研究中发现活化的O_2分子可以通过叁条ORR竞争反应路径完成4e~-反应过程且最终生成两分子H_2O。其中动力学最优路径是O_2分子氢化成OOH,OOH氢化成2OH的过程。这个路径的决速步骤是OOH氢化成2OH。从自由能曲线图中可以看出,每一步的基元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都是负值,这说明ORR在该催化剂表面是一个自发放热的过程。结合外电势的影响,所预测该催化剂的工作电压是0.41 V。2、铁(Fe)卟啉催化剂。铁(Fe)卟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位点是FeN_4以及与之相邻的八个C原子。反应机理研究表明该催化剂的动力学最优反应路径是O_2分子氢化形成OOH,然后OOH氢化形成O+H_2O的过程。动力学决速步骤是O_2氢化成OOH的过程,反应能垒为0.09 eV。热力学研究表明,铁(Fe)卟啉催化剂的工作电压为0.52 V。3、氧改性的钌(Ru)和氮(N)共掺杂双空位石墨烯催化剂。研究发现经过氧改性的RuN_4掺杂双空位石墨烯比RuN_4掺杂双空位石墨烯无论是在动力学上还是热力学都具有更好的ORR催化活性。对于氧改性的RuN_4掺杂双空位石墨烯,RuN_4和它相邻的八个C原子构成了催化活性位点。HOOH在该催化剂表面不能保持其稳定的化学结构,因此ORR在此催化剂表面是一个4e~-转移过程。过渡态计算表明动力学最优反应路径是O_2分子氢化形成OOH,然后OOH氢化形成O+H_2O的过程,决速步骤为O原子氢化成OH。通过计算不同电极电势下的ORR自由能变化所预测的工作电压为0.54 V。(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罗伟[7](2019)在《Fe~(3+)掺杂石墨相氮化碳在不同光催化体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相氮化碳(g-C3N4)能够对可见光产生响应,并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但由于存在光生电子和空穴对复合率过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光催化性能。为了提高g-C3N4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以叁聚氰胺和九水合硝酸铁为原料制备出铁掺杂石墨相氮化碳(Fe-C3N4)。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和光致发光光谱(PL)对Fe-C3N4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e的掺杂改变了 g-C3N4的能带结构,拓宽了其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抑制了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复合。同时,以Fe-C3N4为催化剂,构建了叁种催化体系:Fe-C3N4/草酸、Fe-C3N4多相光芬顿和Fe-C3N4/过硫酸盐类光芬顿体系,在模拟太阳光条件下降解亚甲基蓝。实验结果表明,叁种体系中亚甲基蓝在90min内的降解率分别为97.76%、97.91%、94.66%。为了探求各种参数的影响和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系统地研究了 Fe掺杂量,催化剂投加量,草酸、过氧化氢和过硫酸盐的浓度及pH对体系降解亚甲基蓝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值为3-9时,叁种体系对亚甲基蓝均有良好的降解效果。Fe-C3N4能够重复循环使用,叁次循环使用后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几乎没有影响,并对使用后的Fe-C3N4进行XRD表征,发现其物相组成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Fe-C3N4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自由基捕获实验说明,在Fe-C3N4/草酸和Fe-C3N4多相芬顿体系中羟基自由基(COH)是主要活性物种,Fe-C3N4/过硫酸盐体系对亚甲基蓝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主要是由于体系中的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02.-),其次硫酸根自由基(S04.-)和光生空穴也起到一定作用。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分析与比较了叁种体系中亚甲基蓝的降解中间产物。最后,研究了水体中常见无机离子对叁种体系降解亚甲基蓝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离子对Fe-C3N4/草酸体系和Fe-C3N4/过硫酸盐体系中亚甲基蓝的降解具有抑制作用。在Fe-C3N4多相光芬顿体系中,HC03_对亚甲基蓝的降解具有双重作用,而Cl-、NO3-、A13+、Mg2+和Ca2+均对体系起到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会丽,叶倩,肖贤波,张春强[8](2019)在《掺杂体系TmAG∶Fe~(3+)和TmGG∶Fe~(3+)中络合物(FeO_6)~(9-)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量子力学完全能量矩阵的方法,考虑了由全部自旋态构成的3d~5组态电子的C_10~5维空间,在低对称下,构造3d~5组态离子完全能量矩阵,研究了掺杂体系TmAl_5O_(12):Fe~(3+)和Tm Ga_5O_(12):Fe~(3+)的络合物(Fe O_6)~(9-)局域微观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掺杂体系Tm Ga_5O_(12):Fe~(3+)局部结构参数R=2.016 5?和R=2.047 3?与相应的实验数据吻合,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理论计算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靖[9](2019)在《宽禁带半导体掺杂及合金体系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镓(Ga203)、氧化锌(ZnO)、碲化锌(ZnTe)等半导体具有禁带宽度大、击穿场强高、抗辐照性能好等优点,成为短波长光电器件、高功率电子器件和新型太阳能电池的重要优选材料。然而,宽禁带半导体普遍存在难以同时实现n型和p型的掺杂不对称性问题,同时合金体系的电子能带结构和基本物理特性仍缺乏系统的认识,严重限制了器件应用的范畴。研究Ga203合金体系的光电特性将有助拓展其对深空紫外探测和功率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而通过等电子氧掺杂ZnTeO合金则有助于开发高效中间带光伏电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Ga203和ZnTe宽禁带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关键问题,通过离子注入、原位掺杂和合金等方法制备出高质量(AlxGa1-x)2O3、ZnTeO合金及Cr:Ga2O3掺杂体系,揭示了掺杂和合金对材料结构特征、能带调控和光电特性的影响规律,为后续实现高功率电子器件、真空紫外探测和高效中间带光伏电池研究提供物理依据和材料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包括:1、利用激光分子束外延技术(Laser MBE)在c面蓝宝石上外延出(-201)取向高度一致的β-(AlxGa1-x)2O3(0≤x≤0.54)薄膜,通过调控A1组分实现带隙在4.5到5.5 eV之间可调,且晶格常数和原胞体积随组分变化关系满足Vegard定律。基于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揭示了 β-(AlxGa1-x)203合金间接带隙的电子能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β-(AlxGa1-x)203合金具有典型的间接带隙特征,价带顶位于M点,其与价带Γ点能量差随着A1组分增加而增加。综合阴极荧光和XPS分析,β-(AlxGa1-X)2O3合金薄膜表面能带上翘,主要是由表面费米能级的钉扎效应所导致,从而造成表面耗尽与薄膜高阻现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能带调控可有效将响应波长拓展至真空紫外,并为实现高功率MOSFET器件提供基础。2、在c面蓝宝石上原位掺杂制备Cr3+:Ga2O3高质量单晶薄膜,深入研究了Cr在不同物相Ga2O3中独特的发光特性。研究表明,α相Cr3+:Ga2O3单晶在室温下可观察到线宽小于1.5nm、波长为697nm的尖锐的R线零声子线,而在ε相和β相Cr3+:Ga2O3中相关精细发光谱线消失。同时Cr3+:Ga2O3中R线零声子线具有较好的偏振特性,且发光强度随激发功率呈现I ∞ P0.85的亚线性增长,证实其缺陷跃迁发光的内在机理。基于晶体场理论,综合第一性原理计算,Cr3+:Ga2O3中R线零声子线是八面体晶体场中Cr3+激活离子2E激发态至4A2基态辐射跃迁所导致,且通过时间分辨PL测试室温下电子在2E能级的的荧光寿命为2.0 ns。这种类原子发光特性表明Cr3+:Ga2O3不仅有望成为新型激光晶体,而且为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所需的室温单光子发射器件提供可能。3、将多步离子注入和脉冲激光熔融退火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具有光学活性中间带能级和有效带间光响应的ZnTeO高失配合金。研究显示,脉冲激光局域高温退火导致ZnTeO快速熔融再结晶,类似于液相外延过程,有效恢复离子注入导致的晶格损伤和防止氧的扩散,但一定程度上导致Te的偏析。综合吸收谱和光致发光谱分析表明,激光退火有助于抑制锌空位等本征缺陷的带内发光,同时O的等电子掺杂将在导带底0.45 eV处引入中间能带,并由局域态部分转变为扩展态。通过时间分辨PL研究其载流子动力学,表明中间带电子态中光生电子寿命达到约1 ns。光电流响应结果显示中间带吸收得到显着增强,说明载流子在中间能级被快速分离进而再激发至导带,从而提高ZnTe对低能光子的吸收能力和整体的光电转换效率,为高效中间带光伏电池的研制提供依据。4、针对ZnTe纳米结构缺陷密度高的问题,通过优化金催化物理气相沉积条件,制备出缺陷密度低、发光特性好的ZnTe准二维纳米带结构,并深入研究ZnTe纳米线和纳米带的生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ZnTe纳米线主要沿[111]方向生长,具有较高密度的堆垛位错结构,甚至形成孪晶超晶格,而纳米带上下表面为{111}面而侧壁为{110}面,且面缺陷密度较低。综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ZnTe的{110}面生长具有较低的形成能,ZnTe纳米线主要在金催化作用下由气-液-固(VLS)生长模式获得,而纳米片则是在沿[121]方向生长的纳米线的{110}面上通过气-固生长机制不断沉积ZnTe所获得。高质量准二维ZnTe纳米片可为实现新型半导体微纳光电器件的研制提供一种可能的材料体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丁志强[10](2019)在《基于稀土单质原位掺杂的NaAlH_4储氢体系的储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NaAlH4具有较高理论储氢容量(5.6wt%),能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实现放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NaAlH4的放氢产物NaH和Al的相分离,会造成成分偏析和颗粒粗大,导致产物活性极低和很少接触,无法实现再吸氢,这限制了 NaAlH4的实际应用。后来的研究发现,掺杂催化剂可以实现NaAlH4的再吸氢,同时也能降低NaAlH4放氢温度,使得实用化前进了一大步。常见的催化剂有稀土氯化物,如CeCl4,PrCl3等,这些催化剂都能明显改善NaAlH4的吸放氢性能,但是无储氢能力的NaCl生成会降低体系的可逆储氢容量。还有以CeAl4,SmA13合金为催化剂的研究,但是这些合金在一般球磨工艺条件下很难细化,无法与催化基体充分接触,催化效果有限,需要特殊的制备方法才能达到所需的粒径。本文希望通过改善制备方法和改变催化剂的掺杂形式来避免无效储氢物质的产生,同时促进催化剂和基体的充分接触,进而充分发挥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在改善制备方法方面,通过基于陶瓷介质的高能分步球磨进行,即预球磨和加氢球磨两步原位球磨过程;在掺杂形式方面则改为以单质的形式加入。这样即不会引入副产物,由于分子量更小,对可逆容量影响也就更小;且引入单质可以与基体产生作用,原位形成的催化剂能与基体很好耦合。在预球磨阶段,利用陶瓷罐对单质添加物,Al和NaH进行高能球磨,这可以很好避免球磨时Al的粘连,更好提高球磨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催化剂与基体的反应,提高催化剂与Al及NaH的耦合,使得基体更好被激活。后续加氢球磨过程中,被催化剂激活的Al及NaH与高压氢原位反应形成有很好耦合关系的催化剂-NaAlH4,有望更有效的改善NaAlH4的吸放氢性能。此外界面的存在可以成为物质扩散的通道,抑制物质的长程扩散,阻止放氢产物的团聚。因此,我们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本文对X(X=Sc,Ce,Pr,Sm)单质原位合成的NaAlH4的储氢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这几种稀土单质都能促进NaAlH4的合成,在预球磨阶段生成了 XHy(X=Ce,Pr,Sm),并且在吸放氢过程中始终存在,这说明稀土元素的加入同时激活了 Al和NaH,而类稀土单质Sc没有ScHx形成,只激活了 Al。其中Sc单质掺杂情况下体系首次放氢量最高,接近5.2wt%,放氢动力学第二,吸氢动力学第一。添加Ce单质情况下体系的放氢动力学第一,起始放氢温度为90℃,吸氢动力学第二。添加Pr,Sm情况下体系的放氢动力学接近,吸氢动力学Sm优于Pr。此外添加Ce,Pr,Sm情况下体系循环性能好于添加Sc情况,其中添加Sm情况下的循环性能最好,5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5.8%。其次,本文对Ce单独掺杂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其较好的吸放氢动力学,但循环性能较差的特点,又研究了 Ce和石墨烯共同掺杂的情况。石墨烯分散性好,又具有润滑作用,可以起到助磨和外限域的作用,可以此改善循环性能。在预球磨阶段同样发现有CeH2生成,而体系中含H的只有NaH,这说明Ce与NaH发生了反应。通过理论结合实验研究发现Ce夺取NaH中部分H,使得后者体内产生H空位而被活化。预球磨中Al的衍射峰向低角度偏移,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球磨过程中Ce固溶到Al中,对位错滑移产生限制从而产生大量非平衡Al空位,使得Al也很好被激活。而且单质Ce的激活是从体内到表面的全方位激活,明显优于添加CeH2掺杂的情况,后者主要是在表面产生的激活。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发现Ce和石墨烯共同添加情况下,体系在预球磨时对Al和NaH的激活度更高,在加氢球磨阶段得到的NaAlH4活性也更高,在可逆储氢量、吸放氢动力学和循环寿命都有明显的提升。最后,本文针对Sc良好的吸氢动力学,进行了不同添加量,和二元掺杂的研究改性。探究不同比例Sc的添加是为了得到Sc的最佳添加量,也为二元掺杂改性元素的选择提供依据。第二组元分别选择了Si,Ti,Ce;选择主要针对改善循环性能,降低放氢温度。研究发现,Ti在改善吸放氢动力学方面效果明显;Si与Al和NaH有很好的亲和性,可以抑制放氢产物的长大,从而改善循环性能;Ce与Ti效果类似,但在改善循环性能方面好于Sc。实验结果显示Si-Ti二元掺杂体系的吸放氢性动力学最好,起始放氢温最低,Sc-Ce二元掺杂体系的循环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掺杂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M(M=Ti,V,Cr,Mn,Co和Ni)掺杂α-Fe(N)的结合能、电子结构及力学性能。计算结果表明,Ti和V优先占据晶胞的顶角位置,Cr和Mn优先占据晶胞的体心位置,Co和Ni与N不相邻时结构最稳定。Ti与V的掺杂加强了晶胞的稳定性,Cr, Mn与Ni的掺杂削弱了晶胞的稳定性,Co的掺杂不影响晶胞的稳定性。这些过渡金属在α-Fe晶胞中均存在金属键和离子键的共同作用,成键轨道主要来自M3d, Fe4s3p3d与N2p。与纯α-Fe体系相比,掺杂体系刚性均变强,经计算可得α-Fe(N)-V体系的弹性模量E、剪切模量G和体积模量B均为最大值,即掺杂V可显着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V是最有效的固氮元素,与高氮钢冶炼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掺杂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姜永召,代广珍.基于掺杂Al原子的HfO_2体系对RRAM性能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刘香军,杨吉春,贾桂霄,杨昌桥,蔡长焜.金属元素掺杂α-Fe(N)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力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材料工程.2019

[3].张礼刚,赵谡玲,徐征,马丽红,李晨璞.NaGdF_4∶Yb~(3+)/Ho~(3+)/Ce~(3+)共掺杂体系中红光和绿光比率增强设计[J].发光学报.2019

[4]..钟国华副研究员团队在金属掺杂芳香有机体系(菲)研究取得进展[J].集成技术.2019

[5].赵亚松.石墨炔掺杂体系构建与电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6].刘士则.基于石墨烯掺杂体系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的理论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9

[7].罗伟.Fe~(3+)掺杂石墨相氮化碳在不同光催化体系中的应用[D].广西大学.2019

[8].李会丽,叶倩,肖贤波,张春强.掺杂体系TmAG∶Fe~(3+)和TmGG∶Fe~(3+)中络合物(FeO_6)~(9-)的理论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

[9].李靖.宽禁带半导体掺杂及合金体系物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9

[10].丁志强.基于稀土单质原位掺杂的NaAlH_4储氢体系的储氢性能[D].广西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12两嵌段A-B共聚物与粒子混合系统的叁...在金属–半导体纳米复合物种的电荷转...体系中+1价氧空位出现时Mn原子的分波...+1价氧空位体系的总态密度及自旋电荷...掺杂ZnO体系在氢化时的总态密度及...所选取的ZnO超胞晶体结构图(粉红色原...

标签:;  ;  ;  ;  ;  ;  ;  

掺杂体系论文_姜永召,代广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