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建构论文-张淑静

比喻建构论文-张淑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比喻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贺,诗歌,修辞手法,比喻

比喻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静[1](2018)在《李贺诗歌创新比喻的审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李贺的诗歌在唐代能够独树一帜,与他对修辞格的熟练运用分不开,比喻是其运用最为广泛的辞格之一。李贺通过对传统比喻手法的诸多创新锤炼出自己的诗歌审美境界,主要表现在探索创作主体观察事物本体的全新视角、赋予本体喻体独特的性状色彩以及拓展喻体与本体之间的距离叁个方面。他标新立异的修辞手法与20世纪后现代派有某些相通之处。(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周希全[2](2015)在《学前儿童语言中比喻建构的得体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得体性是修辞的最高原则。学龄前儿童语言的修辞方式与成人相比是有明显差异的,有些言语从成人的角度看是荒唐的、可笑的,但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却是合理的、得体的。本文拟从王希杰先生提出的交际活动中的"四个世界",即"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角度,分析探讨学前儿童语言中"比喻"辞格建构的得体性。力图为低龄儿童"比喻"理解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个案参照,给儿童早期教育一些启发。(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会议手册及论文集》期刊2015-04-17)

王玉英,张昭[3](2012)在《村上春树作品落差式比喻辞格的建构策略——以《海边的卡夫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出现了近200个比喻辞格,作家将通俗易懂的本体与喻体并置,形成意想不到的"落差",并在"落差"间创设一个相互流动的语义场,使语义增殖、发散,作品意蕴也因此更加丰富和复杂。村上的这种"落差式"比喻辞格的建构与其后现代语境下形成的认知模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2012年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5-26)

潘红[4](2010)在《认知图式与文本的修辞建构——以《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叁则比喻的修辞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本的修辞建构和读者的认知有着密切关系,文本的语言选择、修辞形态受到读者认知图式的左右,而文本的修辞形态又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读者的认知图式。就翻译而言,社会文化语境、诗学传统的差异使隐含于源文本和译本之间的认知图式差异显得更为突出,对翻译文本修辞建构的观察更能反映出认知图式和文本建构的关系。本文运用认知理论,以林译小说《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叁则比喻的修辞设计为语料,探讨认知图式和文本修辞建构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罗传清[5](2009)在《想象力的建构:论东西小说中的比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的想象力是通过语言进入细节和独特世界的一种能力。比喻是东西在其小说中构建和呈现想象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表现为:喻体的生活化、陌生化、情绪化和感官化。(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08期)

张健[6](2009)在《物象·意象·喻象——谈比喻建构的叁部曲》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的建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物象是设喻的起始阶段,意象是比喻的中继阶段,喻象是比喻的完成阶段。叁者共同构成了既相联系、又相独立的设喻叁部曲。(本文来源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周花[7](2007)在《毕淑敏散文中比喻建构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毕淑敏散文中比喻的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比喻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喻体的认知选择过程,同时人们的认知能力又影响着喻体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07年12期)

黎渝林[8](2007)在《中国传统修辞学中有关比喻功能和建构原则阐释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是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之一,也是人类语言表达最基本的类型之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比喻都是人们喜欢运用的一种辞格。被誉为辞格中的"巨无霸"。比喻也是古今中外学者十分关注的辞格,特别是在我国,对比喻修辞的研究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水平。传统修辞学中将比喻分为"被比喻物"、"比喻物"和(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期刊2007年06期)

刘大为[9](2004)在《“凡喻必以非类”、“同类作比即比较”的质疑与比喻理论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凡喻必以非类”与“同类作比即比较”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影响较大,同时又有一定争议的观点。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围绕叁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1.比喻究竟能不能在同类对象之间进行。2.如何进行同类非同类的判断,以及这种判断对比喻的建构有没有影响。3.比较与比喻是不是同一层面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又提出了比喻理论建构的一些设想,希望进一步展开对范畴化与比喻、相似关系与比喻、类比推力与比喻以及比喻教学问题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修辞学习》期刊2004年02期)

赵泽宗[10](1996)在《比喻推理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推理的定义。比喻推理是根据本体和喻体具有某些相似的属性,从而推出本体也具有与喻体相似的另一属性的推理。比喻推理的逻辑形式。设A与B分别为喻体和本体两个思(本文来源于《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1996-10-01)

比喻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得体性是修辞的最高原则。学龄前儿童语言的修辞方式与成人相比是有明显差异的,有些言语从成人的角度看是荒唐的、可笑的,但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却是合理的、得体的。本文拟从王希杰先生提出的交际活动中的"四个世界",即"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角度,分析探讨学前儿童语言中"比喻"辞格建构的得体性。力图为低龄儿童"比喻"理解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个案参照,给儿童早期教育一些启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喻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淑静.李贺诗歌创新比喻的审美建构[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周希全.学前儿童语言中比喻建构的得体性探析[C].第叁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会议手册及论文集.2015

[3].王玉英,张昭.村上春树作品落差式比喻辞格的建构策略——以《海边的卡夫卡》为例[C].2012年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4].潘红.认知图式与文本的修辞建构——以《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叁则比喻的修辞设计为例[J].中国文学研究.2010

[5].罗传清.想象力的建构:论东西小说中的比喻[J].作家.2009

[6].张健.物象·意象·喻象——谈比喻建构的叁部曲[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7].周花.毕淑敏散文中比喻建构的认知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

[8].黎渝林.中国传统修辞学中有关比喻功能和建构原则阐释的探析[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

[9].刘大为.“凡喻必以非类”、“同类作比即比较”的质疑与比喻理论的建构[J].修辞学习.2004

[10].赵泽宗.比喻推理建构[C].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

标签:;  ;  ;  ;  

比喻建构论文-张淑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