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品种经济性状遗传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板栗品种经济性状遗传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李昌珠[1]2003年在《板栗品种经济性状遗传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国内外学者有关板栗遗传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领域:①栗属植物地理分布及起源学说;②中国板栗的群体遗传多样性;③栗属中国特有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④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板栗遗传多样性。但对板栗品种遗传性状多样性研究较少或缺乏系统性。 自1972年以来,湖南省林科院先后从长江流域和华北部分地区引进了114个板栗品种,收集了21份湖南地方品种或类型。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大田试验、形态学标记方法,对板栗品种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从板栗品种经济性状方面阐述板栗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探明板栗品种性状间的遗传关系,为板栗品种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品种性状表现的综合评定、探明板栗雌雄异熟与主要经济性状间的关系,观察花粉形态的多样性。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板栗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板栗品种遗传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参试品种在早实丰产性状方面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品种间、试验点间产量差异极为显着;用数量指标定量地研究了不同品种性状的表现程度和特点,对不同品种性状的优劣进行了综合评定,并作了突破性的探讨,无疑为不同地区选择不同板栗品种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坚果大小性状的研究表明;各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而且大多数品种在不同区域的表现是稳定的;用灰色系统原理对参试品种品质进行关联比较,品种J(上步家)综合营养品质较好,是我们所期望的理想品种;各品种间存在较大的耐贮性遗传差异;通过对品种园6个板栗品种的病虫情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总苞刺束长、质地坚硬、苞壳厚的品种对栗实象鼻虫抗性强;采用系统聚类法,许结合产量性状分析的结果表明,全省表现最优的品种是:铁粒头、九家种、青扎、粘底板;对14个性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如果用单株果数、单株产量二项目指标作为产量考核产量指标,更加能反映产量的实际情况,而每平方米冠幅产量却不能对产量作出更加客观的解释;对板栗39个单株的11个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决定单株果数的主要因素是强母枝、单株叶数、树高(m)、冠幅(m~2)、枝下高(m)等性状;决定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强母枝、单株叶数、树高(m)、枝下高(m)、冠幅(m~2);决定投影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单株叶数、树高(m)、相对高、强母枝。 2 板栗花期物候及花粉形态多样性观察 本研究结合杂交育种工作,以叁个区域性试验点16个品种为试材,通过观察花期物候、调查主要经济性状,基本摸清了板栗品种的花期物候规律,并对雌雄异熟性进行了充分论证,为今后杂交育种及授粉品种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对板栗雌雄异熟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2~3年结果株率、坚果单粒重叁性状与雌雄异熟不显着相关,而座果率与雌雄异熟呈显着相关;对8个板栗品种的花粉的形态观察表明:花粉侧面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叁裂园形、叁拟孔沟十分明显,板龚品拗经屏径君坦传多岸径与摇定径研乡锣孔沟在极区未连合。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花粉外壁有皱波穴状、穴状等纹饰变化。8个板栗品种的花粉外壁饰纹可大致分为叁类:①有孔沟,穿孔,穿孔多而不突出。表面有饰纹不明显。②有稀孔沟,饰纹稀,纵向或横向分布,不规则。③有外壁饰纹分布,几乎见不到穿孔。 3品种亲和力多样性与砧木种类资源多样性研究 板栗品种与不同砧木嫁接成活率的差异显着,它栗与4种砧木的嫁接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砧、锥栗、野板栗、茅栗。板栗品种在不同区域嫁接成活率有差异。不同品种与本砧嫁接成活率最高,不同品种在同一区域嫁接成活率差异不显着,但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显着。根据板栗生产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砧木,可提高嫁接树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使板栗品种在性状的表现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4板栗经济性状稳定性研究对参试的16个品种以单株产量为目标进行了稳定性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4.1参试品种单株产量达到极显着水平;4.2品种的稳定性的大小变化规律为:①随着纬度的升高,品种稳定性降低;②地方品种(湖南)最稳定(河北省仅一个品种参试不便分析)。3.3品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差异很大,按得分多少排在前六名的是:铁粒头、粘底板、西沟2号、大底青、石丰、青扎,它们的稳定性较好,产量高;4.4板栗品种单位冠幅面积产量与抗病性(1一感病株率)呈正相关,参试品种的茎粗与抗病性呈正相关。

马玉敏[2]2009年在《中国野生板栗(Castanea mollissim Blume)群体遗传结构和核心种质构建方法》文中认为板栗(Castanea mollissim Blume)起源于中国大陆,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在长期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中国板栗在各地迥异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群,分为长江流域、华北、西北、东南、西南生态群。其中中国野生板栗被认为是世界栽培板栗的原生起源种,曾在世界栽培板栗的驯化过程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并且蕴藏着大量的优良珍稀类型。但是,近二十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巨大需求,板栗良种产业化进程加快,从野生和半野生种质向良种集约化栽培迈进,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致使一些珍贵的种质消失。本文利用分子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传统的表型研究体系,采用荧光AFLP标记对中国野生板栗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进行分析,并应用分子标记和表型数据,分别探讨了中国野生板栗核心种质构建方法,研究结果将对这一珍贵资源的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以及丰富生物进化理论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中国板栗秦岭山脉生态区、泰沂山脉生态区和燕山山脉生态区的3个种下居群118个野生株系的叶片、果实形态和坚果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个居群的叶片大小、叶柄长度和粗度以及果实形状、大小等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以叶面积及单粒重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最大;而果形指数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最小,是较稳定的植物学性状,3个居群的变异趋势基本一致;3个居群118个野生株系果肉中水分、总糖、淀粉、蛋白质、脂肪、灰分和维生素C等各种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在单株间差异显着,变异系数6.2% - 28.3%,其中以坚果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丰富,3个居群的变异趋势基本一致;2.对中国野生板栗的同一性状在秦岭山脉、泰沂山脉和燕山山脉的3个不同生态区下的遗传变异研究表明:同一性状在不同居群间大都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其中单叶面积和单粒重以秦岭山脉居群最小,分别为56.34cm2和2.95g,而维生素C含量最高(96.7mg/100g鲜果),分别是燕山山脉和泰沂山脉居群的2.29倍和2.22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单粒重和单叶面积与降雨量和经度显着正相关,与海拔高度显着负相关,而维生素C含量与降雨量显着负相关,与海拔高度正相关,表明环境对板栗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具有较大影响;3.以长江流域生态群、华北生态群、西北生态群、东南生态群和西南生态群的120个中国板栗株系为试材,利用荧光AFLP标记对中国野生板栗五个生态群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对EcoR I /Mse I引物(其中Mse I引物为FAM荧光标记物)平均扩增多态位点数为180.88,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83.31%。五个生态群的多态位点数和多态位点百分比比较表明:长江流域生态群(A = 150.38;P = 73.80%)>华北生态群(A = 147.75;P = 71.93%)>西北生态群(A = 137.88;P = 68.00%)>东南生态群(A = 90.50;P = 50.32%)>西南生态群(A = 86.00;P = 48.29%);中国板栗在种级水平Nei’s基因多样度(H = 0.206)和Shannon信息指数(I = 0.326)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群体水平。在群体水平上,长江流域生态群的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信息指数(H = 0.191;I = 0.302)高于华北生态群(H = 0.185;I = 0.295)和西北生态群(H = 0.182;I = 0.289),但无显着性差异,显着高于东南(H = 0.142;I = 0.229)和西南生态群(H = 0.139;I = 0.218);对中国野生板栗5个生态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认为,长江流域生态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揭示了长江流域为中国板栗遗传多样性中心的可能性;4.本研究对中国野生板栗群体遗传结构的参数------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进行了分析。中国野生板栗5个生态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st = 0.0952)显示,中国野生板栗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占总变异的90.48%,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9.52%。通过遗传分化系数计算得Gst基因流Nm = 4.752,说明中国野生板栗5个生态群存在适度的基因交流,这种遗传变异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可能是长距离基因流、自然气候、地理距离隔离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5.中国野生板栗5个生态群的Nei’s群体遗传一致度在0.8876 - 0.9665之间,遗传距离在0.0341 - 0.1193之间,说明群体间的相似程度较高,遗传距离较小。对5个生态群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西南和东南生态群首先聚在一起,之后华北和西北生态群聚在一起,最后长江流域生态群同西北和华北生态群聚在一起,此聚类图从直观上表明西南生态群和东南生态群相似性最高,遗传关系最近;6.以297个中国野生板栗株系的19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数据为基础,探讨了采用表型性状构建中国野生板栗核心种质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马氏距离聚类优于欧氏距离,5种聚类方法比较,类平均法、离差平法和法和最长距离法优于最短距离法和中间距离法,偏离度取样策略优于随机和优先取样策略。对构建的核心种质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其进一步的确认,分布图显示核心种质遍布整个主成分图,并且远离中心的,具有特异性状的株系都入选为核心株系,确保了核心种质的代表性。本研究显示,当取样比例为20%时,采用马氏距离,利用离差平法和法进行多次聚类,结合偏离度取样策略构建的核心种质最有代表性,是采用形态学数据构建中国野生板栗核心种质的最佳的方法;7.采用荧光AFLP分子标记,以120个中国板栗野生株系为材料,研究了利用分子标记构建中国野生板栗核心种质的方法。同对照随机取样策略比较,位点优先取样策略能构建一个更有代表性的核心种质。采用主坐标对位点优先取样策略构建的核心种质的代表性进行确认,分布图显示核心种质遍布了整个坐标图,确保了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当选取25个株系时,根据SM、Jaccard或Nei & Li遗传距离进行多次聚类,采用位点优先法,是构建中国野生板栗核心种质较合适的方法。

周连第[3]2005年在《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居群分布,按照群体分布及其生态梯度进行(随机)分组取样,研究了板栗9个种群群体的表型多样性及DNA水平多样性,并对表型与DNA二个不同层次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供试板栗品种的分子鉴定。主要结果如下: (1) 板栗种群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极显着差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V_(ST)=0.2426;群体内为V_(ST)=0.7574,Shannon信息指数群体内Ⅰ=0.0705,群体间为Ⅰ=9413;板栗群体内的平均表型变异占75.74%,种群内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种群内的多样性大于种群间的多样性。板栗表型性状与EGA(生态梯度)相关显着,随着纬度的南移,坚果逐渐增大,果实由半圆形、圆形向长圆形变化,叶形由长倒卵形向宽倒卵形变化,随着海拔升高,坚果逐渐变小。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群体划分为两大类组,4个亚类。 (2) 利用筛选出的9对荧光引物,对6个群体共90个品种进行了AFLP标记分析,共得到80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95条,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6.23%。AFLP标记测定的扩增谱带频率的差异,反映了群体间遗传结构的差异,揭示了基因频率在群体间差异显着;群体特异带及群体间共有带的差异与分布揭示了各群体的遗传差异及相似性;板栗遗传多样性在群体间存在真实遗传差异,但遗传多样性52.47%分布于群体内,群体内分化比较严重。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Dst)为0.0728,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为0.0804,基因流Nm为0.4529。 (3) 用AFLP荧光法技术对板栗90个优良品种进行了DNA鉴定,为其中20个品种找到了独一无二的AFLP指纹。其余的品种用2条或3条带完全可以分开。供试板栗品种之间的相似系数均大于0.56,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UPGMA聚类分析可以初步将板栗供试品种分为14类,板栗自然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有随地理距离跨度递增趋势。 (4) 表型与DNA分子标记揭示的板栗遗传多样性水平有差异,表型性状比DNA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对环境更敏感。二种方法揭示的群体聚类结果较一致,表明这二种方法在评价板栗(同一套试材)遗传多样性中的耦合性较好。本研究为板栗及其它栗属植物种质保存、评价和利用研究提供了可信赖的实验依据。

陈建华[4]2004年在《板栗生物多样性和生理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板栗的生物多样性是板栗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综合表现。板栗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是板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不同板栗品种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的研究,以及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板栗的生物多样性和丰产机理,同时也为探明板栗品种性状间的遗传关系,为板栗品种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形态学标记方法,从板栗品种经济性状(丰产早实、果实耐贮性等)和生物性状方面(树形树势、花粉形态等)对板栗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数量化回归、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板栗品种的树体结构、开花结实和物候期等主要生物学特性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 对28个板栗初选良种的调查分析,各品种间在早实丰产性状、树形树势、果实耐贮性、花粉形态、物候期等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2) 对16个参试品种各点及多年单位冠幅面积产量性状的研究,品种间、试验点间产量差异极为显着。试验证明参试品种对不同环境条件适应能力相差甚远,不同的环境条件有着其适生的良种。(3) 经逐步回归分析,树体结构中结果枝、树形、冠幅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叁个因子(性状),结果枝与单株产量显着相关。(4) 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物候期和开花结实性状中雌花数、雌雄异熟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同时,物候期、花期和开花结实性状与单株产量都呈极显着相关性。(5) 对14个生物特性因子进行逐步回归,雌花数、雌雄异熟、果枝是最后入选的影响板栗单株产量的叁个最主要因子。 生理学特性是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机理性表现。本研究通过对10个板栗品种的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矿质营养、组织培养、内源激素、水分代谢、荧光特性、硝酸还原酶、抗逆性等生理特性的研究以及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研究来探讨板栗丰产的机理,寻找影响产量的最主要生理特性因子。结果显示:(1) 光合作用是物质生产的基础,光合性状将直接或间接影产量。不同板栗品种的光合性状,具有显着差异。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以及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气孔导度、水分代谢、CO-2浓度等外部环境利内部生理因子的关系在不同板栗品种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性。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光化学效率等主要光合性状与产量及各光合性状相互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2) 荧光特征参数反映了光系统(PSⅠ、PSⅡ) 的光能转化、利用率、电子传递、光化学反应及光系统的潜在活性,在不同板栗品种中之间存在显着筹异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是光系统中影响产量的两个主要因子,并与其它表观光合性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 在逆境下,不同板栗品种Fv/Fm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品种的抗逆性,其抗逆性与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成正相关。(4) 不同板栗品种的矿质营养叁要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无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将矿质营养叁要素N、P、K看成一个整体(N*P*K)作为一个复合元素时,其变化呈一定的规律性,并与单株产量和雌花数呈显着相关。(5) 碳氮比(C/N)调控开花结实,既C/N值人,有利于开花,反之,则延迟或不开花。不同板栗品种的碳氮比与雌花数和单株产量具有显着相关性。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影响碳氮比,从而影响开花与结实。(6) 不同板栗品种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具有显着着异,变化规律具一定的相似性。5-8月,硝酸还原酶活性日益增高,8月后其活性开始直线下降。(7)硝酸还原酶活性加速了氮代谢,与光合速率成正相关,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提高了碳氮比(C/N),促进了开花,与单株产量呈显着正相关,但是对光化学效率(Fv/Fm)影响不大,说明了光化学效率由遗传因素控制,在适宜环境条什下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较小。硝酸还原酶活性与C/N和复合营养元素(N*P*K)呈一定的正相关。(8) 在本试验所采用的4种基本培养基中,不同品种适宜的基本培养基不

徐红梅[5]2004年在《中国板栗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及其品种数据库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板栗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及其品种数据库的建立 中国板栗为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 Miller)植物,在我国南北皆有分布,是我国的特色果树。应用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技术分析了中国板栗45个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应用9对引物组合,共产生260条条带,其中15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0.77%;各品种间遗传距离差异很大,从0.1484到0.9225;平均遗传多样性h=0.1895,Shannon 信息指数为0.2894,结果表明板栗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在板栗4个居群中,湖北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0.1830;而北京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0.1631。居群内的遗传变异远高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居群间分化程度低。并且4个居群的基因流值都大于2,说明基因交流防止了由遗传漂变引起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4个板栗居群AFLP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其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表明取样地的板栗居群缺乏空间结构,AFLP位点变异为随机分布的空间模式。本试验优化了适合AFLP技术的板栗品种叶片的DNA提取、纯化方法,同时确立了应用AFLP技术研究板栗的反应体系。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板栗的其他遗传性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表明AFLP技术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广泛收集板栗品种资源信息,初步确定以307个品种的信息为基础,利用Access 2000软件,建立了由表、查询、窗体及报表组成的中国板栗栽培品种资源数据库,分别记录了品种的产地、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性、果实特性等要素的字段66个,为板栗工作者了解板栗品种资源情况,查询及利用提供了有效、方便快捷的工具。

程丽莉[6]2005年在《燕山板栗实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核心种质初选》文中认为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是我国优良的坚果类果树,果实品质、适应性和抗逆性均优于栗属的其他种。作为原产于我国的特有果树,在长达数千年的栽培历史中,受地形及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生境因子作用和分离、突变、迁移、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的综合作用,其群体已经产生了大量遗传变异,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有大量的优良珍稀品种急待开发和利用 本研究利用 AFLP 分子标记技术对燕山地区实生板栗5个居群共136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亲缘关系评价。运用3个选择性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12个可靠的 AFLP 遗传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106个,多态性比率为94.64%,总的遗传多样性h=0.3118,Shannon 信息指数I=0.4745。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燕山地区实生板栗显示出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居群内的遗传变异远高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差距很大,5个供试居群136个样本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91800~3.33098。比较怀柔、兴隆、宽城、迁西、遵化5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值,可以看出怀柔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 Nei 值为h=0.3176,而迁西最低h=0.2144。从聚类图中可以看出,怀柔和兴隆居群首先在L=1.77460处聚在一起,表明两者之间较为接近,与遵化居群在L=1.87205处聚在一起,最后与宽城和迁西两个居群在L=3.64666处聚在一起。其结果基本按照地理分布聚类,分支分化与地理分布区域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地理环境在板栗的分化及系统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居群遗传多样性高低受地形、气候、品种分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目前栽培品种相比,遗传多样性明显偏高,认为对于有优良性状表现的实生老栗树收集保存是十分必要的。 构建燕山板栗实生居群核心种质库。应用 NTSYSpc2.10和Popgene3.2软件,根据材料的聚类关系,综合考虑各居群的地理位置、亲缘关系、位点的变异及遗传距离等方面删除材料,共删除99份材料,初选37份材料为核心种质。讨论了 AFLP 技术在板栗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学等方面研究的适用性及其意义,认为 AFLP 技术是研究该物种遗传多样性的一个可行而实用的重要方法。

江锡兵, 龚榜初, 刘庆忠, 陈新, 吴开云[7]2014年在《中国板栗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巢式设计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90个板栗地方品种叶片表型、坚果表型及品质12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板栗12个农艺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广泛变异;(2)叶片表型性状、坚果表型性状及坚果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7%、4.4%和6.8%,表明坚果表型性状遗传稳定性高于叶片表型及坚果品质性状;(3)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23.42%,远远小于群体内变异(76.58%),群体内变异是其主要的变异来源;(4)利用群体间最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10个板栗群体分为4大类,反映不同地理群体板栗表型多样性存在差异。

赖俊声, 江锡兵, 龚榜初, 杨龙, 汤丹[8]2016年在《板栗地方品种质量性状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坚果、栗苞、叶片的18个质量性状,对90份板栗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50~1.466,平均值为0.888,总体上反映了板栗地方品种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但不同性状间差异较大;90份板栗品种被划分为3大类群,且3大类群的划分与坚果形状、坚果接线形状、球苞刺束长度等性状具有高度相关性,表明参试板栗品种的聚类完全依赖其质量性状的相似性或同质性,而不完全与其地理分布相关联。

高捍东[9]1999年在《板栗主要栽培品种的分子鉴别及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板栗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经济树种,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板栗果实营养丰富,树体各部分可以入药,树形美观,抗性强,适合用作绿化观赏树种,材质优良。产量低是目前板栗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而使用优良品种是板栗优质高产栽培的首要因素。 传统的板栗品种划分方法主要依据其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其中又以经济性状为主,即以花序、总苞和果实的形态为主要依据。但是,木本植物结实周期长,品种早期鉴定仅仅依据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难以准确地进行。另外,由于板栗品种化程度相对不高,存在同名异物现象,甚至有把实生类群当作品种使用的现象。这就增加了品种鉴别的难度,也使准确鉴别品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需要一方面通过立法规范新品种的审定、注册、保护和管理程序,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准确、可靠的品种特异性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必须是不受环境因子及植物发育阶段的影响.使得早期准确鉴定品种成为可能。 本研究应用RAPD分子标记手段,研究板栗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建立了板栗品种RAPD标记的标准程序,以及板栗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为板栗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板栗品种鉴别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标准方法,并把板栗品种的分子分类与传统分类方法作比较。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 1.板栗营养体中酚类化合物和单宁类物质含量高,DNA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本研究对CTAB法加以改良,总结出能够产生扩增产物的模板DNA提取和纯化方法。 2.建立了稳定的板栗DNA扩增反应体系。并对影响RAPD反应效果和特异性的两个关键因子,即对退火温度和镁离子浓度进行研究。 板栗DNA扩增反应体系中,反应体积为20μl。94℃预变性2min,然后执行38个扩增循环,每个循环中,94℃变性30S,40℃退火30S,72℃延伸90S,最后72

王同坤, 董超华, 齐永顺, 张京政, 柏素花[10]2006年在《燕山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燕山板栗的遗传多样性,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36份燕山板栗种质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燕山板栗的遗传丰富度,并对包括36个燕山板栗品种和8份外来板栗品种在内的44份板栗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APD能有效地区分品种间的差异,用16个随机引物经PCR扩增共得到132个片段,其中有83个多态性片段,占62.9%;不同遗传位点之间遗传多样度最大可达0.444,最小值为0.096,平均多样度为0.187;UPGMA法聚类,将44份板栗种质聚成4个大的类群,36份燕山板栗可分为3个大的类群,外来种质聚为一类。燕山板栗明显不同于外来品种。在RAPD图谱中,找到了19个品种(类型)的特异性标记和标记组合,可作为品种(类型)分子鉴别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板栗品种经济性状遗传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D]. 李昌珠. 中南林学院. 2003

[2]. 中国野生板栗(Castanea mollissim Blume)群体遗传结构和核心种质构建方法[D]. 马玉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09

[3]. 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周连第.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4]. 板栗生物多样性和生理学特性研究[D]. 陈建华. 中南林学院. 2004

[5]. 中国板栗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及其品种数据库的建立[D]. 徐红梅. 新疆农业大学. 2004

[6]. 燕山板栗实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核心种质初选[D]. 程丽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7]. 中国板栗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J]. 江锡兵, 龚榜初, 刘庆忠, 陈新, 吴开云. 园艺学报. 2014

[8]. 板栗地方品种质量性状多样性分析[J]. 赖俊声, 江锡兵, 龚榜初, 杨龙, 汤丹.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9]. 板栗主要栽培品种的分子鉴别及遗传分析[D]. 高捍东. 南京林业大学. 1999

[10]. 燕山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王同坤, 董超华, 齐永顺, 张京政, 柏素花. 果树学报. 2006

标签:;  ;  ;  ;  ;  ;  ;  

板栗品种经济性状遗传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