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型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互联网,正交,热流,合金,粉尘,复合材料。
成型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钰[1](2019)在《“互联网+”领域大学生网贷成型机理与切断架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到来,使国民生活以及大学生学习更加便利,但同时网络平台中的网贷信息,对大学生正确的叁观以及思想观念均产生了反向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避免网贷信息的侵害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对"互联网+"领域大学生网贷的成型机理进行深入探索,最终提出了大学生网贷切断架构,以期为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30期)
杨建根,贺宗贵[2](2019)在《水辅助注射成型制品缺陷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辅助注射成型是生产中空塑料制品的新方法,具有制品质量更轻、壁厚更均匀以及成型周期更短等优点。由于新的工艺参数的引入,制品质量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制品缺陷问题。归纳总结了水辅助注射成型的主要制品质量缺陷问题,如不规则残留壁厚、指形化和空心孔等,对这些缺陷问题进行了机理分析。此外,从聚合物的材料特性、制品的结构尺寸,以及成型工艺参数等方面提出了避免缺陷的改进措施及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9年09期)
孙玉龙,王权岱,郭兵兵,杨明顺,肖继明[3](2019)在《连续液面成型工艺中粘附力形成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液面成型工艺利用氧阻聚效应,将固化层和基底之间的固-固分离转变为固化层和液态树脂间的固-液分离,显着减小了分离力,提高了工艺的可靠性,然而在剥离瞬间固化层与液态树脂之间的粘附力仍然制约着打印速度及工艺可靠性。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测量对粘附力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固化层与树脂之间的负压吸力是粘附力形成的主要原因,负压吸力随阻聚区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打印截面面积的增加而增大;通过模拟连续液面成型过程,在线测量了不同阻聚区厚度下的粘附力,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李礼[4](2019)在《注凝成型制备氮化硅基陶瓷及增韧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i_3N_4陶瓷具有耐高温、高硬度、高热稳定性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机械加工和核反应堆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针对Si_3N_4陶瓷材料本身的高硬脆性,后期加工困难,本文通过先进成形方法注凝成型制备近净尺寸Si_3N_4基陶瓷,达到后期少加工或不加工的目的。研究了ZrO_2和NbC单一添加和复合添加对Si_3N_4基陶瓷的影响,达到强韧化陶瓷的目的。并借助力学性能测试和SEM、XRD、EDS等检测手段对Si_3N_4基陶瓷的致密度、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微观形貌和强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Si_3N_4陶瓷料浆制备过程中Si_3N_4初始粉末的预处理、pH值、分散剂含量、球磨时间和固相含量对料浆流变性的影响,制备出固相含量高达52%,流变性能满足注凝成型工艺要求的Si_3N_4料浆。同时研究了料浆凝胶固化机制,通过控制催化剂和引发剂的含量可以将固化时间控制在8分钟作用。最终制备出的Si_3N_4陶瓷致密度达到90.24%,抗弯强度达到601MPa。采用液相干燥后的氮化硅生坯表面光洁,无起皮现象。(2)以ZrO_2为增韧相,采用注凝成型工艺制备了ZrO_2/Si_3N_4陶瓷。研究了ZrO_2含量和烧结温度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rO_2含量为10wt%,烧结温度为1650℃后,ZrO_2/Si_3N_4陶瓷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同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67MPa和8.7MPa·m~(1/2),致密度较高。通过XRD分析发现烧结温度过高后ZrO_2-Si_3N_4系统会生成大量无法相变的ZrN杂质相,影响陶瓷性能。根据断口形貌特征,ZrO_2增韧机理为应力诱导相变。(3)颗粒增韧Si_3N_4基陶瓷的研究中,加入硬质颗粒NbC有利于长柱状β-Si_3N_4晶粒的形成和长大,随着NbC含量的增加,NbC/Si_3N_4陶瓷的显微组织逐渐均匀化,致密度和抗弯强度上升,断裂韧性先上升后下降,当NbC含量为10wt%,烧结温度为1650℃时,Si_3N_4基陶瓷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性能(此时致密度为95.56%,抗弯强度745MPa,断裂韧性9.1MPa·m~(1/2))。背散射电子成像显示NbC颗粒通过注凝成型可以很好的弥散分布在Si_3N_4陶瓷基体中,通过裂纹偏转和微裂纹效应增韧陶瓷。同时发现提高烧结温度可以让β-Si_3N_4晶粒分布更加均匀,降低气孔率。(4)复合增韧系列中,同时以ZrO_2和NbC作为增韧相,研究了两种增韧相的添加量对Si_3N_4基陶瓷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添加5%ZrO_2和5%NbC的复合增韧颗粒比单一添加的性能提升更大,致密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97.67%、887MPa和9.3MPa·m~(1/2)。但第二相含量过高会导致β-Si_3N_4晶粒异常长大和第二相颗粒团聚。(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3)
权坤[5](2019)在《双紫外掩模面成型机理及成型精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成型光固化有多种技术方案,单次曝光面积和精度要求是其工艺设备的重要指标,现有设备受掩模器件限制,难以进行大面积固化,材料收缩变形也是树脂研制中的突出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团队提出的双紫外臭氧掩模方法与成型机理,并对其成型精度问题加以研究,运用其原型进行了快速铸造验证。首先,分析了光能量对光固化成型的影响、现有光固化成型工艺中光能量分布和微固化累加体形态,并对不同工艺光路进行对比。研究了新型双紫外臭氧掩模机理、氧阻聚作用下的连续液面成型机理,以及氧气在透氧膜与树脂之间气液固叁相作用方式,为面成型的大尺寸成型提供了基础理论研究。其次,研究了透氧膜在树脂重力波动下的挠度问题,应用workbench分析了施加预应力与不施加预应力状态下的变形情况、相同预应力下不同形状透氧膜的变形情况,以及预应力的施加方式,得到了满足变形精度要求的预应力大小,并对透氧膜进行实际紧固验证。最后,研究了面成型固化中树脂的收缩问题,使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不同单因素工艺参数对树脂固化收缩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多因素水平进行实验研究,并对工艺参数之间相互耦合对收缩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得到优化后的工艺参数,采用最优工艺参数下的收缩率作为补偿因子,并在复杂扩散器零件上对其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将精度改善后的扩散器树脂原型应用于快速铸造案例研究,获得满足要求铝合金精密铸件。(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国发,郑传义,计操[6](2019)在《自润滑液膜辅助模内微装配成型精密控形技术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模内微装配成型过程中,预成型微型件的热流固耦合变形难以精确控制的技术难题,研究提出了高速自润滑功能液膜辅助模内微装配成型精密控形创新工艺。结果表明,高速自润滑功能液膜辅助模内微装配成型能使预成型微型件的黏弹性热流固耦合变形精密控制在几十微米的精度内,实现了聚合物微细机械系统的模内微装配成型高精度微装配加工;通过高速自润滑功能液膜辅助模内微装配成型与传统模内微装配成型对比分析研究,揭示了高速自润滑功能液膜辅助模内微装配成型创新工艺精密控形的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9年05期)
彭浩斌[7](2019)在《生物质成型燃料固定床燃烧粉尘颗粒物生成机理与减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含碳固体燃料,具有CO_2零排放、资源储量大、分布广泛等优点,是唯一一种可在绝大多数应用领域替代燃煤的固体可再生燃料。固化成型后得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具有能量密度高、粒径均匀、疏水性强等特点,有效解决了生物质的储存、运输和稳定供应等问题,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生物质中富含碱金属、碱土金属、氯等挥发性无机组分,燃烧过程如处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的粉尘颗粒物(PM)排放,污染大气环境,限制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大规模能源化利用。因此,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过程中PM的生成机理与减排方法进行研究,对促进其推广应用,逐步实现燃煤发电、供热的清洁能源替代,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成型处理对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制作生物质成型燃料样品,与生物质粉末燃料样品开展燃烧特性的比较研究;分别对燃料成型、粉末样品进行热重分析实验;计算不同种类、形态下生物质燃料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可燃特性指数、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等表征燃料表观燃烧性能的特征值;推算燃料样品的动力学叁因子;通过燃烧性能特征值和动力学性能的对比,定量揭示成型处理对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的影响。(2)基于生物质燃料无机组分的赋存和析出特性对PM形成影响规律的研究。通过化学分馏法对生物质燃料成灰组分初始赋存形态进行测定,判断生物质初始成分对燃烧过程PM生成的影响;利用管式炉实验平台定量揭示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易挥发元素在燃烧过程的析出规律,总结不同温度区间主要PM组成元素的析出形式;运用热力学平衡计算软件HSC对生物质主要无机组分在燃烧过程的热力学平衡状态进行计算,模拟生物质燃料中的无机组分在燃烧过程的演变转化路径。(3)生物质在燃烧过程粉尘颗粒物生成特性的研究。搭建基于固定床燃烧装置的PM检测平台;开展不同温度、不同燃料种类、形态下的PM的生成特性研究实验;运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不同粒径段PM的微观形貌;利用能谱分析仪(EDX)测定不同粒径段PM的组成元素及含量;揭示不同生物质燃料、不同粒径段PM的生成路径、生成机理,以及主要组成元素对PM生成的影响规律。(4)通过调质处理实现生物质燃烧PM减排方法的研究。基于部分无机物对PM主要形成元素有固留作用的特点,开展无机物添加剂实现PM减排方法的研究,总结其对生物质燃烧过程PM减排的规律;不同的生物质,燃烧过程PM形成的路径、机理各不相同,鉴于此,开展生物质混燃的PM减排方法的研究,总结不同生物质种类、比例混燃对PM减排的规律。(5)基于生物质燃烧过程保持质量稳定的需要开展生物质进料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提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结合混合分类模型实现对生物质掺混燃料辨识的方法;开发生物质燃料快速检测平台。(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5)
王思博[8](2019)在《轻质Ti-Be基非晶合金热塑性成型性能和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合金有着较好的室温性能,拥有大的弹性极限和很高的断裂强度,但其室温塑性较差,因而无法采用传统的室温塑性加工工艺进行加工成型,但是过冷液相区的存在使其在较高温度下有着很强的热塑性成型能力,有着较为优秀的成型精度,利用非晶合金的此种性能在微纳米件、微机电系统等方面极具前景。但是目前用于非晶合金热塑性性能研究的多为贵金属基(Pd基、Pt基、Au基),限于其昂贵的价格,无法大规模应用。钛基非晶合金密度小,比强度高。近年来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下,研究了诸多大尺寸的Ti基非晶合金,极大的降低了钛基非晶合金的制备难度,但是相较于Pd基、Pt基、Au基非晶合金的热塑性成型性能研究,目前钛基非晶合金热塑性成型性能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多集中于微米级别的研究,尤其是纳米级别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选择钛基非晶合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对母合金Ti_(45)Zr_(20)Be_(35)进行成分设计,形成Ti-Zr-Be-M合金系,包括母合金共17种合金成分。采用真空电弧熔炼铜模吸铸制备钛基非晶合金3mm棒状样品,借助X射线衍射仪,差式扫描量热仪表征非晶合金物性,获取非晶合金的热力学参数。利用静态热机械分析评估非晶合金的热塑性成型性能,结果显示,Ti_(45)Zr_(20)Be_(35-x)Fe_x与(Ti_(45)Zr_(20)Be_(35))_(100-x)Fe_x体系中当Fe元素的加入量在4 at.%~6at.%时,非晶合金的热塑性成型性能相较于母合金均得到了较大提升,其中性能最好的合金Ti_(45)Zr_(20)Be_(30)Fe_5的热塑性成型性能更是达到了母合金Ti_(45)Zr_(20)Be_(35)的2.5倍以上。考察了每种合金的热塑性成型性能与热力学参数之间的联系,发现非晶合金的热塑性成型性能与归一化参数S之间有着明确的线性关系。S参数仍需要通过DSC得到的热力学参数计算得到,对于新合金的研制,费时费力,成本高昂。本研究使用MATLAB建立BP神经网络,并通过遗传算法优化其权值阈值,以大量的数据为训练样本,将合金的物理、化学及热力学参数作为网络的输入,以可以反映合金热塑性成型性能的S参数作为网络的输出。在本文研究的钛基非晶合金种选择8种对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进行验证,输出的结果显示,钛基非晶合金由热力学参数计算的S参数与神经网预测的S参数吻合度较高,8组数据不仅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并且S值之间的误差也均小于15%,个别合金的S值甚至趋于一致,验证了本研究建立的BP神经网络的实用性与泛化能力。由于钛基非晶合金的热塑性变形能力有限,现有对钛基非晶合金的研究多集中在微米尺度,且由于Ti元素性质活泼,高温状态下极易氧化,研究均在真空状态下进行。本研究利用成分设计得到了一种热塑性变形能力极佳的非晶合金Ti_(45)Zr_(20)Be_(30)Fe_5。借助静态热机械分析对其升温过程中的粘度变化进行研究,利用等温晶化实验作Ti_(45)Zr_(20)Be_(30)Fe_5的TTT曲线,结合粘度温度曲线,选择一个合适的温度,使得非晶合金在此温度下兼具低粘度与较长的孕育时间。结合改善的Hagen–Poiseuille’s方程与Karman的在圆柱坐标系的非线性方程作Ti_(45)Zr_(20)Be_(30)Fe_5非晶合金的热塑性成型加工图,指导纳米模压成型工艺参数的选择。在694 K,1/60 s~(-1)的条件下,成功将非晶合金在大气中压入400 nm孔径AAO模具,形成400 nm直径,高径比高于3的纳米柱。通过形成的纳米柱高径比与力的对应,也验证了非晶合金热塑性成型加工图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林梓威[9](2019)在《高分子金属复合材料3D打印成型机理及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采用分层制造、逐层累加的方式制造产品,具有无需模具即可制造复杂制品的优点,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传统的金属3D打印技术具有设备昂贵、加工能耗高等缺点,本文制备一种适用于熔融沉积成型(FDM)的高分子金属复合材料并探究打印工艺,以期实现低成本金属3D打印制造。首先根据FDM工艺对耗材的要求,选取聚甲醛(POM)、聚丙烯(PP)、氧化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分别与316L不锈钢粉末和SKD11模具钢粉末混合挤出拉丝,制备出316L不锈钢丝材和SKD11模具钢丝材,通过表征测试验证了这两种丝材的可打印性。POM和PP的加入使金属粉末分散良好;氧化锌的加入提高了POM和PP的热分解温度;DOP和DBP混合物的加入提高了POM和PP分子链的运动能力,降低结晶性能,从而降低熔融温度,扩宽FDM成型温度范围。选取分层厚度、喷嘴温度、成型方向、填充线宽作为试验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研究打印工艺参数对打印件尺寸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填充线宽对制件尺寸精度的影响比较显着,取值为0.8mm时,所获得的打印件尺寸精度最高。分层厚度取值0.3mm以下,可以成型垂悬角度为25°的结构并保证较好的表面质量。建立FDM成型打印件的翘曲变形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分层厚度对FDM成型制件的翘曲变形影响最显着,分层厚度越大,翘曲变形越小。在保证打印件尺寸精度的要求下,选取分层厚度、填充率、喷嘴温度、打印平台温度、打印速度作为试验因素,打印出测试样条后进行脱脂烧结处理获得金属零件成品,分析各试验因素对成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316L不锈钢丝材和SKD11模具钢丝材的影响效果基本一致。分层厚度对成品的抗拉强度影响效果比较微弱;喷嘴温度和打印平台温度的提高,有助于成品的抗拉强度增强;较低的打印速度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打印质量。填充率对成品力学性能的影响效果最为显着,填充率越高,成品的力学性能越好,并且呈线性关系。分层厚度为0.25mm、填充率为100%、喷嘴温度为235℃、打印平台温度为113℃、打印速度为20mm/s时,SKD11模具钢丝材制造的成品抗拉强度获得最大值为1073MPa;分层厚度为0.30mm、填充率为100%、喷嘴温度为230℃、打印平台温度为117℃、打印速度为20mm/s时,316L不锈钢丝材制造的成品抗拉强度获得最大值为442MPa。(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3)
柴敬,刘永亮,杨玉玉,张丁丁,张吉[10](2019)在《成型压力对相似材料力学性质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成型压力对相似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机理,选择IBSCM新型相似材料,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系统性的研究了成型压力和配比对相似材料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的影响;采用极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相似材料物理力学性质影响显着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胶结剂浓度、成型压力、铁粉含量、石膏含量;胶结剂浓度对相似材料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起控制作用;成型压力由2 MPa增大到6 MPa时,材料的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分别增大了5. 97%,59. 1%,27. 5%,成型压力对相似材料力学性质影响较大,相似模拟实验中选择恰当的成型压力和配比是提高模拟实验相似性的关键;得到了成型压力和配比对相似材料力学参数影响的回归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成型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辅助注射成型是生产中空塑料制品的新方法,具有制品质量更轻、壁厚更均匀以及成型周期更短等优点。由于新的工艺参数的引入,制品质量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制品缺陷问题。归纳总结了水辅助注射成型的主要制品质量缺陷问题,如不规则残留壁厚、指形化和空心孔等,对这些缺陷问题进行了机理分析。此外,从聚合物的材料特性、制品的结构尺寸,以及成型工艺参数等方面提出了避免缺陷的改进措施及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型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钰.“互联网+”领域大学生网贷成型机理与切断架构[J].才智.2019
[2].杨建根,贺宗贵.水辅助注射成型制品缺陷机理[J].工程塑料应用.2019
[3].孙玉龙,王权岱,郭兵兵,杨明顺,肖继明.连续液面成型工艺中粘附力形成的机理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9
[4].李礼.注凝成型制备氮化硅基陶瓷及增韧机理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
[5].权坤.双紫外掩模面成型机理及成型精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6].周国发,郑传义,计操.自润滑液膜辅助模内微装配成型精密控形技术与机理研究[J].中国塑料.2019
[7].彭浩斌.生物质成型燃料固定床燃烧粉尘颗粒物生成机理与减排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王思博.轻质Ti-Be基非晶合金热塑性成型性能和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9].林梓威.高分子金属复合材料3D打印成型机理及工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柴敬,刘永亮,杨玉玉,张丁丁,张吉.成型压力对相似材料力学性质影响机理[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聚合物塑化输运方法的演变](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320307.nh0007&suffix=.jpg)
![热卷箱成型机理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ZXJX2013040030002&suffix=.jpg)
![碳蜂窝/石墨烯海绵中海绵与普通的石墨...](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8895670.nh0086&suffix=.jpg)
![切削加工过程表面轮廓成型机理](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GJJS2008080370002&suffix=.jpg)
![}颖粒成型机理示意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9250602.nh0003&suffix=.jpg)
![坯模箱成型机理示意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396062&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