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厦门文昌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昌鱼,厦门,亚历山大,自然保护区,磷酸酶,合子,多样性。
厦门文昌鱼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君[1](2017)在《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于1991年经厦门市政府批准建立,2000年4月,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厦门文昌鱼、白鹭和中华白海豚叁个保护区的基础上经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设立,总面积33088 hm2。自从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文昌鱼资源量和文昌鱼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一直受到政府和学者的关注和监测,与历史资料对比,潮下带文昌鱼资源量减少。由于对文昌鱼及其它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站位、频率、方法不同,文昌鱼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只能定性描述。本研究于2014年夏季(2014年8月),秋季(2014年10月),2015年冬季(2015年1月),春季(2015年5月),2015年夏季(2015年8月),2016年夏季(2016年7月)在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黄厝和南线十八线海区进行了 6个航次的采样调查,运用了多种生物指数(其中AMBI和M-AMBI两种生物指数在砂质沉积环境极少运用)评价文昌鱼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文昌鱼种群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比较了耙式采样器和抓斗式采泥器两种采样方式的调查结果。研究结果可以为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精准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6个航次共获得文昌鱼1458 ind.,它们呈早期体长增加快,后期体重增加快的生长模式。黄厝、南线十八线海区文昌鱼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均是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四个季度的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4.30ind./m2和1.81g/11m2,黄厝海区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35.87ind./m2)高于南线十八线海区(32.74ind./m2),平均生物量(1.94 g/m2)也高于南线十八线海区(1.68 g/nm2)。(2)6个航次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经鉴定计166种,其中多毛类最多,共67种;其次是双壳类,有42种;接着是甲壳类,有30种;其次是腹足类,共10种;接着是棘皮类,共5种;其次是刺胞类,共3种;接着是头索类,共2种;其他类包括海蛛蛛类,纽形类,星虫类,鱼类共7种。四个季度合计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四个季度平均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是黄厝海区高于南线十八线海区。(3)运用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d、Pielous种类均匀度指数J、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以及海洋生物指数AMBI和多变量海洋生物指数M-AMBI,对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评价。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的12个评价结果当中有10个为重度扰动。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H',AMBI和M-AMBI指数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它们的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至2016年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沉积环境处于良好状态。(4)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盐度呈显着正相关;文昌鱼种群参数与温度没有显着相关;文昌鱼栖息密度、生物量、平均体长和体质量与砾、砂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粉砂、粘土含量、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呈显着负相关。大型底栖动物的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与海水的盐度呈显着负相关;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与砾、砂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粉砂、粘土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大型底栖动物的所有群落参数均与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呈显着正相关。可见,粉砂和粘土的含量越高,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越少。(5)2015年夏季和2016年夏季,两个海区两种采样方式文昌5个鱼种群参数的比较得出,耙式采样器获得的文昌鱼个体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基本高于抓斗式采泥器的。2015年夏季和2016年夏季,两个海区两种采样方式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3个群落参数比较得出,耙式采样器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抓斗式采泥器的,One-Way ANOVA分析表明,两种采样方式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呈显着差异,两种采样方式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武玉强,陈学豪,张孝杰,周立红[2](2013)在《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厦门文昌鱼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厦门文昌鱼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数≤0.6×103/mL时,环境中生活的文昌鱼,其ACP和ALP均无显着变化,当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数≥1.8×103/mL时,文昌鱼的ACP活性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受抑制作用显着(P<0.05),当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数≥2.4×103/mL时,文昌鱼的ALP活性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受抑制作用显着(P<0.05),且抑制ACP和ALP的作用均随暴露时间延长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数升高而增强。(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武玉强[3](2012)在《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厦门文昌鱼的毒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昌鱼(Branchiostoma),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随文昌鱼生存环境恶化,其资源日益枯竭。文昌鱼虽早已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全人工繁殖也已实现,但保护文昌鱼栖息环境才是保护文昌鱼的根本之举。时下频发的赤潮,特别是对有毒赤潮藻就是文昌鱼资源的潜在威胁之一。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drium tamarense,本研究用塔玛亚历山大藻编号为DH01,缩写为ATDH01)对文昌鱼孵化、变态、生长、发育、繁殖等不同阶段的影响,意在探讨赤潮尤其是有毒藻对文昌鱼资源的危害,为文昌鱼的保护、人工养殖等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显示:ATDH01对1-4周龄、2月龄、4月龄、成体、繁殖前、繁殖后的文昌鱼安全密度分别为1、3、14、21、102、296、478、392、377cells/mL;当ATDH01≥300cells/mL时,文昌鱼孵化率显着降低,当密度≥2000cells/mL时胚胎全部死亡;当ATDH01≥320cells/mL时,幼文昌鱼变态期延迟,丧失潜沙能力,严重者死亡;ATDH01能抑制文昌鱼体长、体重的增长,能使文昌鱼性腺发育缓慢甚至退化,体色变红,行为异常;受ATDH01影响的文昌鱼产卵时间延迟、产卵量降低;当ATDH01密度≥1800cells/mL时,成体文昌鱼的ACP(Acid phosphatase)和ALP(Alkaline phosphatase)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存在沙底及投喂饵料均能降低ATDH01对文昌鱼的毒性;另外,相同密度下,其毒性大小为:ATDH01藻原液>去藻滤液>藻再悬液;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藻原液及去藻滤液对文昌鱼的毒性增强,而藻再悬液毒性不变;ATDH01对文昌鱼的毒性影响不存在雌雄差异。(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2-04-05)
陈锦,黎中宝,赵斌丽,雷光高,张桂玲[4](2009)在《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Gray)种群杂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聚丙烯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厦门海域四个野生文昌鱼种群的杂合度缺乏和过量情况。在测定的7个酶系统中,共有14个等位酶基因位点,分别为Aat-1、Amy-1、Amy-2、Amy-3、Amy-4、Me-1、Me-2、Mdh-1、Mdh-2、Sod-1、Sod-2、Est-1、Est-2、Per-1。多态位点有8个,分别为Sod-1、Aat-1、Me-1、Me-2、Mdh-1、Mdh-2、Est-2、Amy-2。结果表明,在大嶝岛种群、南线至十八线东端种群、南线至十八线西端种群及黄厝种群中,多态位点Sod-1、Mdh-2、Me-2、Aat-1显着偏离H-W平衡标准(P<0.05),而位点Me-1、Mdh-1、Est-2符合H-W平衡标准(P>0.05)。多态位点Amy-2除南线至十八线东端种群显着偏离H-W平衡标准(P<0.05)外,其它叁个种群的多态位点Amy-2均符合H-W平衡标准(P>0.05)。在所有的8个多态位点中,只有大嶝岛和黄厝两个种群的Amy-2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F>0),其它种群的多态位点均表现为杂合子过量(F<0)。造成杂合体缺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自然选择、近交、哑等位基因等。杂合体的缺失会导致某些基因从该物种的基因库中消失,从而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也使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9年01期)
黎中宝,陈锦,赵斌丽,雷光高,张桂玲[5](2008)在《厦门文昌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和保育对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等位酶电泳技术和AFLP技术,对厦门海域保护区内四个野生文昌鱼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并提出了对厦门文昌鱼的保育对策。等位酶技术分析得到四个群体平均的等位基因数为2.00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本文来源于《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8-12-05)
陈锦[6](2008)在《厦门文昌鱼遗传多样性与保护遗传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昌鱼(Amphioxus)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物种,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宝贵活体材料,它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在我国,厦门和青岛是文昌鱼的主要分布地点,特别是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Gray)]曾经以其渔业资源产量而闻名于世。但是由于环境的污染和过渡的渔业捕捞,文昌鱼的产量已经急剧下降,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被列为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尽管文昌鱼在形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上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文昌鱼在保护遗传学上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利用两种不同形式的分子技术——等位酶技术和AFLP技术,进行厦门文昌鱼的保护遗传学研究。以期该研究结果能为厦门文昌鱼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聚丙烯凝胶电泳技术对厦门海域保护区四个采集点的野生文昌鱼样本进行等位酶电泳检测和酶谱分析。测定的7个酶系统由14个基因位点编码。其中多态位点有8个,它们分别为Sod-1、Aat -1、Me-1、Me-2、Mdh-1、Mdh-2、Est-2、Amy-2(P0.99标准),多态位点百分数为57.14%,这些位点包含2-4个等位基因。单态位点6个,它们分别为Sod-2、Est-1、Amy-1、Amy-3、Amy-4、Per-1,这些位点都仅有一个等位基因。这些位点总共包含28个等位基因,28个等位基因均为全局基因,说明厦门文昌鱼保护区四个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小,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极为频繁。在所有的位点中,四个种群共享大多数的常见的等位基因,并且基因频率也较为接近,其生化遗传非常相似。该研究揭示了文昌鱼等位酶位点及基因图谱的变异式样,同时也分析了等位酶基因频率在群体间的分布与变异,为厦门文昌鱼野生群体保护提供了的等位基因的参考图谱。2.等位酶为共显性表达,它可以显示等位酶基因位点的杂合性和纯合性,并且适用于H-W平衡标准。等位酶技术分析了四个采集点文昌鱼的杂合度缺乏和过量情况。结果表明,在大嶝岛群体、南线至十八线东端群体、南线至十八线西端群体及黄厝群体中,多态位点Sod-1、Mdh-2、Me-2、Aat-1显着偏离H-W平衡标准(P<0.05)不符合H-W平衡标准,而位点Me-1、Mdh-1、Est-2(P>0.05)符合H-W平衡标准。多态位点Amy-2除南线至十八线东端群体显着偏离H-W平衡标准(P<0.05)外,其它叁个群体的多态位点Amy-2均符合H-W平衡标准多态位点(P>0.05)。在所有的8个多态位点中,只有大嶝岛和黄厝两个群体的Amy-2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F >0),其它群体的多态位点均表现为杂合子过量(F <0)。造成杂合体缺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自然选择、近交、哑等位基因等。杂合体的缺失会导致某些基因从该物种的基因库中消失,从而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也使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3.等位酶技术分析得到四个群体平均的等位基因数为2.00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553,多态为点百分数(P)为57.14 %(P<0.01)。观察杂合度(Ho)在0.3619到0.3976之间,平均值为0.3750;期望杂合度(He)在0.2228到0.2594之间,平均值为0.2405。遗传分化系数(FST)较低为0.0155,即有1.5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而有98.4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在0.0030到0.0079之间,群体间的基因流(Nm)达到15.9212,可见厦门文昌鱼四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十分相似。本研究表明,文昌鱼的遗传多样性很高(P=57.14 %,He=0.2405),群体的基因流频繁(Nm=15.9212),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FST =0.0155),因此应采取就地保护的原则。4.利用选择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对厦门文昌鱼保护区四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筛选的10对引物一共扩增出690个位点,观察等位基因数为1.8870~1.8942(Ao),平均为1.890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692~1.3884(Ae),平均为1.3799;四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数(Pn)从612到617不等,平均的多态位点为614.2个;四个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从88.70%~89.42 %,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数为89.0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326~0.2425,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391;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3675~0.3825,平均的多态信息指数0.3700。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文昌鱼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240,即有2.4%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而97.6%的遗传变异都来自群体内;四个群体的基因流(Nm)高达20.3717,群体之间存在很频繁的基因交流;四个群体遗传距离(D)从0.0062到0.0108,平均为0.0104。说明文昌鱼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文昌鱼四个群体Nei's遗传距离UPGMA聚类图也表明,地理位置较为相近的大嶝岛群体和南线至十八线东端群体归为一类,黄厝群体和南线至十八线西端群体归为一类。本研究在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昌鱼的濒危原因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了厦门文昌鱼的保护策略。(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08-04-20)
周长锋[7](2007)在《厦门文昌鱼密度降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2006年厦门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近日出炉。公报表明,2006年影响厦门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化学环境因子仍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其中马銮湾、西海域、南部海域、河口区和同安湾的无机氮达到严重污染程度;马銮湾、西海域和同安湾的活性磷酸盐达到严重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07-09-28)
周仁杰,方琦[8](2007)在《厦门文昌鱼人工繁育批量生产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5月21日至7月6日从厦门市翔安区欧厝附近海域采集文昌鱼亲体6批共计550余尾,移入室内进行强化培育.7月16日和17日夜间,培育的亲体自然排放精卵并受精,共获得受精卵125万粒.受精卵孵化获得浮游幼体115万尾,孵化率达92.0%.孵化的幼体经25d较高密度人工培育,获得99.2万尾体长0.31-0.72cm的文昌鱼苗及未成苗浮游幼体;分苗疏养后,又经28d继续培育,存活的幼体几乎全部潜入沙层中,最终获得体长0.55-1.30cm的厦门文昌鱼潜沙苗23.2万尾,其53d育苗成活率达20.7%.这是国内外首次人工培育获得成批量的文昌鱼增养殖苗种.进而于2005年11月6日向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国内外首次的文昌鱼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07年01期)
林学钦[9](2006)在《厦门文昌鱼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厦门拥有的珍贵文昌鱼资源,是自然恩赐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但由于过去一个时期的开发不当和管理乏力,厦门文昌鱼资源日趋衰败,亟待拯救。继2004年,厦门海洋生物科研人员首次取得文昌鱼人工繁殖成功之后,2005年,厦门市水产研究所的《文昌鱼人工育苗技术》课题(本文来源于《厦门科技》期刊2006年01期)
吕小梅,张跃平,郑承忠,陈水土,方少华[10](2005)在《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1年4月~2002年3月在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自然保护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环境监测资料整理而成。结果:本调查海域水动力相对较强,水体中溶解氧、化学耗氧量、pH值等项目的测定结果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属氧化的沉积环境,未受有机质污染。分析了保护区内环境现状,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提出若干建议。(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5年10期)
厦门文昌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厦门文昌鱼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数≤0.6×103/mL时,环境中生活的文昌鱼,其ACP和ALP均无显着变化,当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数≥1.8×103/mL时,文昌鱼的ACP活性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受抑制作用显着(P<0.05),当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数≥2.4×103/mL时,文昌鱼的ALP活性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受抑制作用显着(P<0.05),且抑制ACP和ALP的作用均随暴露时间延长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数升高而增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厦门文昌鱼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君.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和评价[D].厦门大学.2017
[2].武玉强,陈学豪,张孝杰,周立红.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厦门文昌鱼磷酸酶活性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3
[3].武玉强.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厦门文昌鱼的毒性影响[D].集美大学.2012
[4].陈锦,黎中宝,赵斌丽,雷光高,张桂玲.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Gray)种群杂合性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9
[5].黎中宝,陈锦,赵斌丽,雷光高,张桂玲.厦门文昌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和保育对策的研究[C].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8
[6].陈锦.厦门文昌鱼遗传多样性与保护遗传学的研究[D].集美大学.2008
[7].周长锋.厦门文昌鱼密度降低[N].中国海洋报.2007
[8].周仁杰,方琦.厦门文昌鱼人工繁育批量生产技术研究[J].台湾海峡.2007
[9].林学钦.厦门文昌鱼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J].厦门科技.2006
[10].吕小梅,张跃平,郑承忠,陈水土,方少华.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特点[J].海洋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