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粘着磨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磨损,镀层,齿轮,载荷,静态,摩擦,渐开线。
粘着磨损论文文献综述
张越[1](2018)在《考虑齿面温升的渐开线直齿轮粘着磨损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渐开线齿轮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传动方式,齿面磨损则是其主要的失效形式。特别润滑不良时,齿面摩擦引起的局部高温极易导致胶合即剧烈粘着磨损而导致传动失效。本文以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为对象,研究考虑齿面闪温的粘着磨损数值计算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1)齿面闪温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在分析热变形计算方法与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基础上,推导渐开线齿面热变形计算方程。基于Blok闪温理论建立齿面闪温模型,研究闪温引起啮合刚度的变化规律,分析齿形参数和工作参数对齿面闪温的影响。(2)考虑齿面闪温效应的齿轮动力学建模。分析齿轮动力学的建模方法与激励类型,基于集中质量法建立含齿侧间隙、误差激励、时变啮合刚度的直齿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考虑齿面闪温的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3)考虑齿面闪温的齿轮动力学方程耦合求解。在分析齿轮动力学方程常用求解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强耦合特性,采用4~5阶自适应变步长的Runge-Kutta法进行求解。考虑到齿面闪温计算模型与齿轮动力学模型的周期不一致,同时考虑到齿面闪温模型与齿轮动力学模型之间采用的周期不一致,指出在求解齿轮系统时需要特别注意,求解得到动态啮合力。(4)考虑齿面闪温的渐开线齿轮粘着磨损数值计算方法。基于Hertz接触理论计算齿面平均接触应力,采用单点观测法计算接触点对间的相对滑移距离。根据Archard磨损模型,计算准静态载荷下不考虑闪温的齿面磨损量和动态载荷下考虑闪温的齿面磨损量。分析齿形参数和工作参数对齿面磨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模数、压力角、传动比、齿宽或者减小输入扭矩均可使得齿面磨损量减小。(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0)
雷玉英[2](2018)在《干摩擦与混合润滑下斜齿轮齿面粘着磨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标准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为研究对象,基于Archard粘着磨损和线接触混合弹流润滑理论,建立了干摩擦与混合润滑下齿面粘着磨损模型。计算了主/从动轮的齿面磨损量并与相关文献进行对比验证,讨论齿形参数和工作参数对磨损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分析了表面粗糙度及润滑油性能对齿轮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为齿轮减磨延寿、提高传动平稳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标准渐开线斜齿轮几何模型。基于渐开线齿廓的展成加工原理,通过坐标转换法推导斜齿轮单个轮齿端面齿形的渐开线方程和齿根过渡曲线方程;将整个端面齿形沿螺旋线扫略,得到了单个轮齿叁维齿廓方程,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和建模。(2)干摩擦下斜齿轮齿面粘着磨损计算。基于反向圆锥滚子等效接触模型和Archard磨损计算通式,提出干摩擦下标准斜齿轮齿面粘着磨损计算模型。由时变接触线长百分比法确定齿面载荷,根据等效接触模型和Hertz接触理论计算齿面压力和滑动距离。通过将主动轮磨损曲线与相关文献结果比较,验证上述模型的正确性。主/从动轮齿面磨损结果显示:齿根与齿顶处的磨损量较大,且齿根处大于齿顶处,节圆处的磨损量趋近于零;齿轮前端面至后端面,主动轮磨损量逐渐减小而从动轮磨损量逐渐增大;宽齿轮的磨损量沿齿宽渐趋均布。参数分析表明:增大模数、传动比、齿宽或减小扭矩都可降低磨损量,改变螺旋角对减小齿面磨损的作用不明显。(3)线接触斜齿轮的稳态混合弹流润滑模型构建。基于修正的Reynolds方程与表面弹塑性微观统计学接触模型,构建等温牛顿流体的线接触混合弹流润滑模型。讨论了无量纲载荷、速度、材料硬度以及表面粗糙度等参数对油膜厚度和微凸体接触比例的影响。(4)混合润滑下斜齿轮齿面稳态粘着磨损计算。结合修正Archard磨损模型和线接触混合弹流润滑模型,建立界面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计算模型。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和仿真算例进行比较,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计算结果显示,混合润滑下齿面磨损量比干摩擦下的磨损量小叁个数量级,良好的润滑可大幅减少齿面磨损。参数分析表明,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大,中心膜厚、齿面闪温、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有所增大,油膜比厚显剧减小,微凸体接触比例显剧增大,油膜亏量系数几乎保持不变。齿形和工作参数对磨损量的影响规律与干摩擦工况类似。此外,混合润滑下适当增大输入转速,可显剧降低磨损量。(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0)
王凌飞[3](2018)在《少层石墨烯粘着磨损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具有超高力学强度、易于剪切的层间界面,且超薄至几个原子层厚度,作为可应用于微/纳机电系统的潜在固体润滑材料而脱颖而出。但距离其实际应用,尚存在石墨烯易于磨损、摩擦磨损性能敏感地依赖于环境气氛等问题。本文应用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金刚石探针与少层石墨烯薄膜之间的粘着磨损过程与机理,研究了环境氢原子在石墨烯粘着磨损过程中的化学吸附行为、及其对磨损过程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了表面具有不同氢钝化率的金刚石探针,建立了金刚石探针/少层石墨烯薄膜模型滑动过程的模拟方法;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势函数、控制氢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等,建立了氢原子环境下金刚石探针/少层石墨烯薄膜滑动过程的模拟方法。(2)模拟了不同氢钝化率金刚石探针与少层石墨烯薄膜之间的滑动摩擦过程,研究了少层石墨烯的纳米粘着磨损行为及机理。获得了由界面作用导致的两种典型粘着磨损过程;计算了滑动过程中界面键(探针与石墨烯之间)、层间键(石墨烯片层之间),以及石墨烯磨损量的数量变化,揭示了界面键、层间键对石墨烯粘着磨损行为的耦合促进作用;计算了无氢钝化探针/石墨烯模型粘着磨损发生临界载荷,发现该临界载荷显着小于磨粒磨损临界载荷,以及加载过程石墨烯薄膜初始失效临界载荷;通过考察滑动过程中探针与石墨烯之间接触状态的演变,揭示了石墨烯具有较低粘着磨损临界载荷的原因。(3)模拟了氢原子环境下金刚石探针与少层石墨烯薄膜之间的滑动摩擦过程,研究了环境氢原子在石墨烯粘着磨损过程中的化学吸附行为,发现氢原子主要吸附在磨损石墨烯表面具有较大应变或悬键的部位,分别是拉伸应变导致化学活性增强的碳原子、具有悬键的磨损缺陷和凸起的褶皱等叁处;通过与真空环境下相应磨损过程的比较,研究了不同部位氢吸附对石墨烯磨损过程的不同影响机制,包括空洞尖端氢吸附导致空洞扩展方向的改变,氢吸附所致钝化作用对粘着磨损的抑制等;通过采用不同形状探针和不同载荷,考察了这些影响机制对石墨烯磨损程度的实际影响效果。本文的研究内容有助于理解石墨烯薄膜磨损失效过程的内在微观机理,以及环境氢对石墨烯磨损性能的影响机制,对石墨烯作为固体润滑剂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周长江,雷玉英,汪红兵,韩旭[4](2018)在《准静态与动态载荷下斜齿轮齿面粘着磨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反向圆锥滚子等效接触模型和Archard磨损计算通式,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标准斜齿轮齿面粘着磨损的计算方法。由时变接触线长百分比和弯-扭-轴耦合动力学模型确定齿面载荷,根据等效接触模型和Hertz接触理论计算齿面压力和滑移距离,求出准静态与动态载荷下的齿面磨损量。通过将主动轮磨损曲线与相关文献结果比较,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正确性。几何与工作参数对磨损量的影响分析显示,齿根与齿顶处的磨损量较大,且齿根的磨损量大于齿顶,节圆处的磨损量趋近于零;齿轮前端面至后端面,主动轮磨损量逐渐减小而从动轮磨损量逐渐增大;宽齿轮的磨损量沿齿宽渐趋均布。参数分析表明:增大模数、传动比、齿宽或减小扭矩均可降低磨损量,增大螺旋角或改变转速对减小齿面磨损的作用不明显。上述研究对于提高齿轮表面质量与传动性能,对于减磨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3期)
汪红兵[5](2017)在《准静态和动态载荷下人字齿轮粘着磨损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字齿轮传动平稳、承载能力大、轴向力小,广泛应用于航空燃气轮机的高速减速器、大型舰船的主推进系统和大型装备或成套设备的主传动系统。而重载人字齿轮的粘着磨损已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齿形及工况复杂,关于人字齿轮的齿面粘着磨损鲜有研究。本文以某型直升机用带退)刀槽人字齿轮为对象,建立了其准静态和动态载荷下齿面粘着磨损的数值计算模型。主要研究内容有:(1)齿轮的磨损机理及计算模型。描述了齿轮的磨损过程,对其磨损机理的分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影响齿轮磨损的各种因素,并对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线接触磨损等叁种典型的磨损计算模型进行了推导。本文则在Archard磨损模型的基础上,对准静态与动态载荷下人字齿轮粘着磨损进行数值建模与计算。(2)人字齿轮几何模型的推导。基于展成加工原理,根据)刀具和齿坯的坐标变换规律,得到了渐开线直齿轮端面齿廓的表达式。然后根据人字齿轮的成形原理,建立了人字齿轮的参数化模型。(3)准静态载荷下人字齿轮磨损数值计算与分析。无对称度误差的人字齿轮由两个旋向相反的斜齿轮组成,基于斜齿轮副反向圆锥滚子等效接触模型,提出了一种计算时变接触线长度的通用方法。根据接触线长百分比计算得到单对啮合齿面上的准静态啮合力,利用Hertzian接触理论计算啮合区的准静态接触应力。基于单点观测法计算齿面接触点对之间的相对滑移距离,结合Archard磨损模型计算人字齿轮在准静态载荷下的齿面磨损量,并进行相关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齿根与齿顶处的磨损量较大,且齿根的磨损量大于齿顶,节圆处的磨损量趋近于零。增大模数、传动比、齿宽或减小输入扭矩,均可减少磨损量,而增大螺旋角或者压力角对减小齿面磨损的作用不明显。(4)动态载荷下人字齿轮磨损数值计算与分析。基于集中质量法,建立了含有12自由度的人字齿轮弯-扭-轴耦合的动力学方程,利用MATLAB中ode45函数求解出动态啮合力。以该动态啮合力替换准静态磨损模型中的静态啮合力,计算动态载荷下的齿面磨损量。对比研究发现,增大模数、螺旋角、压力角、传动比、齿宽或者减小输入扭矩,均可使得动态和准静态载荷下的齿面磨损深度差值变小;在不考虑温度的情况下转速对动态载荷下的齿面磨损量影响很小。本文在Archard磨损通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准静态和动态载荷下人字齿轮齿面粘着磨损计算模型。不同齿形参数和工作参数下的齿面磨损量分析结论,对于人字齿轮的减磨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18)
陈元迪[6](2016)在《电刷镀In及Ni-W(D)复合镀层的成型模具粘着磨损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了滚压不锈钢钢管成型模具的表面磨损特性和形貌,分析了粘着磨损的形成机理,在Cr12MoV模具钢上电刷镀制备了具有良好自润滑性和减磨性能的In和Cu镀层作为工作层,而基层电刷镀了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的Ni-W(D)镀层,形成了In及Ni-W(D)和Cu及Ni-W(D)复合镀层,把这2种复合镀层分别与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磨损对比试验分析,同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了这2种复合镀层的表面磨损特性和形貌。结果表明,Cu及Ni-W(D)复合镀层在磨损试验的前150min磨损失重明显,磨损失重率达到0.105%,但仍具有一定的抗粘着磨损能力。而In及Ni-W(D)复合镀层磨损失重很小,磨损失重率仅为0.024 6%,显示出了在加工强度较高的不锈钢件时具有更为优良的抗粘着磨损性能。最终采用电刷镀In及Ni-W(D)复合镀层修复了模具,使模具的抗粘着磨损能力及综合耐磨性得到了明显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得到了延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6年03期)
陈元迪[7](2016)在《基于In,Cu单镀液和纳米MoS_2复合镀液电刷镀层的抗粘着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Cr12MoV模具钢上电刷镀制备出多种具有自润滑性和减磨性能好的涂层,筛选出与奥氏体不锈钢对磨时抗粘着磨损性能优秀的镀层,改善模具的抗粘着磨损性能。方法采用电刷镀方法制备In,Cu单镀液镀层及Ni-W(D)-Mo S2(纳米)和Cu-MoS_2(纳米)复合电刷镀镀层,对4种镀层与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进行对磨磨损实验,载荷为100 N,磨损时间为300 min,并分析磨损质量损失,同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各镀层的抗粘着磨损实验结果。结果 4种镀层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抗粘着磨损能力,但Cu单镀液镀层和Cu-MoS_2(纳米)复合镀层在磨损实验的前150 min磨损质量损失明显,磨损质量损失率分别达到0.105%和0.136%,而In和Ni-W(D)-Mo S2镀层都很小,分别为0.024 57%和0.031 74%,体现出更良好的抗粘着能力和耐磨性。结论在被加工工件的强度不高时,Cu镀层和Cu-MoS_2(纳米)复合镀层仍然具有一定的抗粘着磨损性能,而在被加工工件为具有较明显加工硬化现象的强度较高的奥氏体不锈钢时,In和Ni-W(D)-Mo S2镀层具有更好的抗粘着磨损性能,其中Ni-W(D)-Mo S2镀层表现出了最优秀的综合耐磨性。(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石琛,毛大恒,杨续跃[8](2012)在《油基纳米WS_2对粘着磨损面的自适应修复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纳米WS2于油液中对已有粘着磨损表面的作用行为,通过摩擦实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EDS)、氩离子溅射分析等手段,研究油基纳米WS2对粘着磨损表面的形貌与表面膜层成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油基纳米WS2可有效改善粘着磨损表面形貌,使磨损表面粗糙度降低46.5%,并减少磨损量82.3%,油液温升降低27.6%;油基纳米WS2通过其中的纳米WS2颗粒在粘着磨损面形成由纳米WS2、纳米WO3、纳米FeS和纳米FeSO4组成的致密极压抗磨修复层,该修复层通过滑移铺展将粘着磨损表面修复平整,表现出良好的自适应修复特性。(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2年06期)
王晓伟,宋丁坤[9](2008)在《基于粘着磨损机理的内燃机汽缸粘着磨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粘着磨损的存在极大地危害着工程机械的正常使用,内燃机汽缸的粘着磨损更是严重地影响着内燃机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因此,工程中对汽缸粘着磨损的分析显得尤为必要,针对其危害提出行之有效的减小粘着磨损的方案,便成为机械工程设计人员的一项主要任务。(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杨晓燕,张雷[10](2008)在《机载导弹发射装置粘着磨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两个型号的机载导弹发射装置运动机构摩擦副发生失效的现象。对A型发射装置,进行了大量的验证试验,并对锁制机构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摩擦副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对B型发射装置的运动副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者摩擦副均发生了粘着磨损。依据粘着磨损发生的机理,结合实际工况,分析了锁制机构和B型发射装置相关摩擦运动副发生粘着磨损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更换摩擦副对偶材料,在摩擦副表面喷涂固体润滑剂等方法进行了改进。大量的试验验证表明改进措施正确、有效,为今后发射装置摩擦副避免粘着磨损提供了设计和工程应用依据。(本文来源于《失效分析与预防》期刊2008年02期)
粘着磨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标准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为研究对象,基于Archard粘着磨损和线接触混合弹流润滑理论,建立了干摩擦与混合润滑下齿面粘着磨损模型。计算了主/从动轮的齿面磨损量并与相关文献进行对比验证,讨论齿形参数和工作参数对磨损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分析了表面粗糙度及润滑油性能对齿轮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为齿轮减磨延寿、提高传动平稳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标准渐开线斜齿轮几何模型。基于渐开线齿廓的展成加工原理,通过坐标转换法推导斜齿轮单个轮齿端面齿形的渐开线方程和齿根过渡曲线方程;将整个端面齿形沿螺旋线扫略,得到了单个轮齿叁维齿廓方程,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和建模。(2)干摩擦下斜齿轮齿面粘着磨损计算。基于反向圆锥滚子等效接触模型和Archard磨损计算通式,提出干摩擦下标准斜齿轮齿面粘着磨损计算模型。由时变接触线长百分比法确定齿面载荷,根据等效接触模型和Hertz接触理论计算齿面压力和滑动距离。通过将主动轮磨损曲线与相关文献结果比较,验证上述模型的正确性。主/从动轮齿面磨损结果显示:齿根与齿顶处的磨损量较大,且齿根处大于齿顶处,节圆处的磨损量趋近于零;齿轮前端面至后端面,主动轮磨损量逐渐减小而从动轮磨损量逐渐增大;宽齿轮的磨损量沿齿宽渐趋均布。参数分析表明:增大模数、传动比、齿宽或减小扭矩都可降低磨损量,改变螺旋角对减小齿面磨损的作用不明显。(3)线接触斜齿轮的稳态混合弹流润滑模型构建。基于修正的Reynolds方程与表面弹塑性微观统计学接触模型,构建等温牛顿流体的线接触混合弹流润滑模型。讨论了无量纲载荷、速度、材料硬度以及表面粗糙度等参数对油膜厚度和微凸体接触比例的影响。(4)混合润滑下斜齿轮齿面稳态粘着磨损计算。结合修正Archard磨损模型和线接触混合弹流润滑模型,建立界面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计算模型。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和仿真算例进行比较,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计算结果显示,混合润滑下齿面磨损量比干摩擦下的磨损量小叁个数量级,良好的润滑可大幅减少齿面磨损。参数分析表明,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大,中心膜厚、齿面闪温、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有所增大,油膜比厚显剧减小,微凸体接触比例显剧增大,油膜亏量系数几乎保持不变。齿形和工作参数对磨损量的影响规律与干摩擦工况类似。此外,混合润滑下适当增大输入转速,可显剧降低磨损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着磨损论文参考文献
[1].张越.考虑齿面温升的渐开线直齿轮粘着磨损计算方法[D].湖南大学.2018
[2].雷玉英.干摩擦与混合润滑下斜齿轮齿面粘着磨损计算[D].湖南大学.2018
[3].王凌飞.少层石墨烯粘着磨损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8
[4].周长江,雷玉英,汪红兵,韩旭.准静态与动态载荷下斜齿轮齿面粘着磨损计算[J].机械工程学报.2018
[5].汪红兵.准静态和动态载荷下人字齿轮粘着磨损数值计算[D].湖南大学.2017
[6].陈元迪.电刷镀In及Ni-W(D)复合镀层的成型模具粘着磨损修复[J].新技术新工艺.2016
[7].陈元迪.基于In,Cu单镀液和纳米MoS_2复合镀液电刷镀层的抗粘着磨损性能研究[J].表面技术.2016
[8].石琛,毛大恒,杨续跃.油基纳米WS_2对粘着磨损面的自适应修复行为[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
[9].王晓伟,宋丁坤.基于粘着磨损机理的内燃机汽缸粘着磨损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0].杨晓燕,张雷.机载导弹发射装置粘着磨损分析[J].失效分析与预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