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箭[1]2003年在《黑龙江省天牛种类调查与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牛是一类重要的果树、林木害虫,对我国林木业、果树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有必要对该类害虫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根据黑龙江省天牛发生种类与分布不清这一现实出发,通过多年的系统调查与研究,采集和收集了大量的天牛成虫标本,鉴定和记述了黑龙江省天牛标本1科、6亚科、84属、178种,并给出了各亚科、属、种的检索表,拍摄了125种、208幅天牛成虫彩色图片。本论文记述了15个国内新记录种:短头缘花天牛、红肩缘花天牛、赤杨伞花天牛、松点皮花天牛、阿木尔宽花天牛、黄翅驼花天牛、苏氏驼花天牛、红拟钝突花天牛、白毛虎天牛、乌苏里拟眉天牛、东亚棍腿天牛、北亚锦天牛、双带长角天牛、北亚长角天牛、白边小筒天牛。本论文记述了7个省内新记录种:红翅肖亚天牛(血翅天牛)、拟腊天牛(四星栗天牛)、弧纹脊虎天牛、培甘弱脊天牛(培甘天牛)、柳角胸天牛、光点楔天牛、锈斑楔天牛。本论文研究内容是黑龙江省首次有关天牛分类与分布的基础研究,该研究内容为我省有关天牛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填补了我省无天牛系统调查与分类研究的空白,对指导我省天牛防治研究与检疫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徐荣侠[2]2007年在《苏州市花木害虫及专家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园林花木害虫为研究对象,主要调查研究了苏州园林花木害虫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并研制了绿化苗木害虫诊治专家系统。据作者调查研究,苏州等地花木害虫和天敌已知有422种,隶属于12个目88个科(包括甲壳纲鼠妇目1个科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1个科),其中含有2个新种,46个江苏新记录种,2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布种类数最多的4个目为:同翅目77种,鞘翅目56种,鳞翅目235种,半翅目33种。研究了外来入侵害虫桔小实蝇在苏州的寄主范围、分布、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研制的苏州园林花木害虫诊治专家系统,具有害虫识别诊断、防治咨询等功能,实现了园林害虫诊治的信息化,希冀将对园林花木的植保知识的普及、提高害虫的防治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张向向[3]2014年在《中国刺虎天牛属分类研究》文中认为刺虎天牛属Demonax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亚科Cerambycinae虎天牛族Clytini。其中不少种类是农林业重点防治与检疫害虫。本文详细介绍了刺虎天牛属Demonax的经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区系研究近况。重点从分类学、地理区系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分类学研究系统整理和记述了我国刺虎天牛属96种,形成了中国刺虎天牛属昆虫名录;检视了该属模式标本8种,搜集并参考模式标本图片51种;根据标本鉴定和文献资料记载,补充了60种刺虎天牛的外部形态特征描述;发现刺虎天牛属中国新记录种2种:卵纹刺虎天牛Demonax pseudopsilomerus Gressitt et Rondon,1970与矮刺虎天牛Demonax vilis Holzschuh,1991;解剖并详细描述了部分种类的雌雄性生殖器、雄性第8节腹板特征;绘制、拍摄了特征图70幅。整理、拍摄了81种刺虎天牛成虫外部形态图片87幅;编制了中国刺虎天牛属分种检索表。2.区系研究整理了中国刺虎天牛属昆虫的地理分布信息,在中国刺虎天牛属昆虫名录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我国刺虎天牛属95种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刺虎天牛属种类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仅分布在古北界、东洋界、澳洲界,其他界无分布,其中古北界分布11种,占11.57%;东洋界分布91种,占95.79%;澳洲界分布2种,占2.10%。中国刺虎天牛属种类只分布在东洋界的82种,占该界分布种数的90.11%;中国刺虎天牛属昆虫只分布古北界的4种:小刺虎天牛D.acanthocerus Ganglbauer、灰纹刺虎天牛D. palleolus Holzschuh、灰黄刺虎天牛D. ravus Holzschuh、稳刺虎天牛D. stabilis Holzschuh,占该界分布种数的36.36%。中国刺虎天牛属种类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只分布在东洋界84种,只分布在古北界5种,古北界与东洋界均有分布的6种,即东洋区系成分占优势。其中西南区分布58种,华南区次之,分布50种,青藏区只分布3种,蒙新区和东北区无分布。按各区种的丰富度排列,依次为西南区>华南区>华中区>华北区>青藏区。中国刺虎天牛属种类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有14个分布型。仅分布在1个区的63种,2个区的29种,3个区的1种,4个区的2种。青藏区特有种1个:灰黄刺虎天牛D. ravus Holzschuh;华北区特有种3个:小刺虎天牛D. acanthocerus Ganglbauer、稳刺虎天牛D. stabilis Holzschuh、白盾刺虎天牛D. tristiculus Fairmaire;华中区特有种2个:暗胸刺虎天牛D.martialis Gressitt et Rondon、短小刺虎天牛D. siccus Holzschuh;华南区特有种较多,有25种;西南区特有种最多,为32种。本研究较全面的记述了中国刺虎天牛属Demonax种类的形态特征,形成了中国刺虎天牛属Demonax昆虫名录,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完善了该属昆虫的地理区系资料,明确了其区系组成及分布特点。不仅为中国刺虎天牛属昆虫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更全面、可靠的分类学依据,也为该属昆虫的系统发育与进化等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郝德君[4]2003年在《东北地区姬蜂科(Ichneumonidae)分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姬蜂作为重要的农林害虫天敌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近叁年来,广泛采集了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叁省)的姬蜂标本,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系统研究了东北地区姬蜂的种类及分布,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及分类地位的历史变革,介绍了标本采集制作方法,叙述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概述了成虫的寄主范围、寄生类型、寄生现象及生活习性。经对标本进行整理和鉴定,本文记述了我国东北地区姬蜂共162种,隶属18亚科,34族,92属,其中包括10新种,即亮大食姬蜂Zabrachypus carinatus,辽宁上皱姬蜂Epirhyssa liaoningica,辽宁凿姬蜂Xorides(Xorides)liaoningensis,宽甸瘦角姬蜂Ischnoceros kuandianensis,小搜姬蜂Mastrus minicus,钝斑蛾姬蜂Schenkia obtuse,宽甸缺沟姬蜂Lissonota kuandianensis,清源方盾姬蜂Acerataspis qingyuanensis,白河拱脸姬蜂Orthocentrus baiheensis,异色平姬蜂Platylabus dicolor;15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隔兜姬蜂Dolichomitus diversicostae,杜兜姬蜂Dolichomitus dux,普兜姬蜂Dolichomitus pterelas,全黑囊爪姬蜂Theronia laevigata nigra,阿裂爪姬蜂Podoschistus alpensis,白缘曲爪姬蜂Eugalta albimarginalis,线牧姬蜂Poemenia hectica,丽凿姬蜂Xorides(Xorides)irrigator,针齿姬蜂Odontocolon spinipes,褐齿姬蜂Odontocolon rufum,西伯利亚端脊姬蜂Echthrus reluctator sibiricus,狭曲脊姬蜂Apophua stenus,塔色姬蜂Syzeuctus takaozanus,卡利姬蜂Sympherta kasparyani,露暗姬蜂Rhimphoctona lucida。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所研究种类的分布、寄主以及形态特征,对一些重要种类绘制了形态特征图,并编制了一些亚科、族及属的检索表。
曾凡勇[5]2016年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叁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梁任真, 吴飞, 潘娟, 赵萍[6]2013年在《贵州黎平太平山天牛科昆虫名录》文中研究指明为查明贵州省黎平县太平山的天牛科昆虫种类情况,采用传统分类学研究方法,对该地区天牛科昆虫进行调查、系统采集和分类研究,最终鉴定得到4亚科26种.所有观察标本均保存在凯里学院生物标本馆.
龙莎[7]2008年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种类及其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者于2005~2007年采用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帽儿山地区3个不同区域(帽儿山、老山、老爷岭)内访花昆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在不同群落中,针对不同区域和月份对该地区的访花昆虫种类及数量进行了抽样统计,将调查到的物种进行了编目,并采用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等级多样性指数、Simpson集中性指数对区域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优势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进行了描述。经初步整理鉴定和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帽儿山地区3个不同区域中共获取访花昆虫标本3008号,分别隶属于9目,60科,195属,276种,发现1中国新纪录种。从物种水平上分析: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其它目所占比例很小。(2) 3个不同区域访花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E和丰富度指数Ds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与优势度集中性指数λ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反。不同季节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Ds的变化规律如下:7月份>6月份>8月份>9月初;而优势度指数λ的变化顺序为:9月初>8月份>6月份>7月份。(3)在3个区域中,访花昆虫群落的种类和数量组成都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区域中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λ的变化顺序为:帽儿山>老山>老爷岭;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Ds的变化顺序为:帽儿山>老爷岭>老山。(4)通过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不同区域的相似性系数差异不是很大,其中帽儿山、老山和老爷岭的相似性都为中等不相似,相似性比较为:帽儿山—老爷岭>帽儿山—老山>老山—老爷岭。3个区域不同季节访花昆虫除六月份—七月份和七月份—八月份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其它季节均为极不相似。(5)帽儿山开花植物上访花昆虫组成结构中,访花昆虫访问的植物种类一共有29个科,其中蔷薇科植物种类最多,毛茛科和菊科次之。从花的颜色看,访花昆虫主要采访白色、粉色等花朵,访问紫色花的比例比较小。从花序类型看,聚伞花序、总状花序、头状花序所占比重较大。从花冠的形状看,访花昆虫采访的花冠形状以辐射对称为主,漏斗状的则较少。(6)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群落的访花植物谱中,鞘翅目和双翅目被访植物科的谱带范围最宽,而螳螂目被访植物科的谱带范围最窄。并且在调查中发现长翅目、螳螂目中只有1个种类曾经对1种开花植物访问过。(7)通过对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的调查,统计数据后确定优势访花昆虫,并对9种访花昆虫进行了访花行为的描述。
张兴[8]2012年在《部分榆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及白榆辐射诱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榆树为榆科(Ulmaceae)榆属(Ulmus L.)植物的总称。在我国平原、盐碱地及沙荒地一直是用材林、防护林的重要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可作为行道树、绿篱和庭院树种,如金叶榆和垂枝榆以其叶色鲜艳,树形优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中。全世界共有榆属资源30余种,我国有25种6个变种。目前,榆属植物的分布面积和种质资源正在逐年减少,原本属于榆树植被类型的丘陵地和沙地遭到严重的滥垦、过渡放牧等人为破坏。因此如何避免榆属植物资源进一步被破坏,更好的保护中国榆属植物,培育适合园林绿化的榆树新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黑龙江省、山东省、浙江省及气候较干旱的甘肃省分布的榆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和评价,采用形态学标记和(?)ISSR分子标记对我国榆属资源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应用60Co-γ对白榆种子进行辐射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分子生物学检测,以期获得观赏性状优良、抗性强的植株,为榆属植物资源的保护,育种和园林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此次调查共搜集我国70%的榆属植物,属于3组2系。搜集资源包括黑龙江省全部榆属资源,其中包括2个特有品种;山东省、浙江省、甘肃省的榆属野生种和栽培变种。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榆属资源进行评价,园林应用范围中白榆、新疆大叶榆、旱榆、黄榆、榔榆、金叶榆和垂枝榆等为优良材料;经济应用中白榆、新疆大叶榆、春榆、太行榆、美国榆、多脉榆等为优良材料;抗干旱,耐盐碱的优良品种为圆冠榆、脱皮榆、旱榆。果实产油量大的品种为旱榆、黄榆、脱皮榆。抗虫性较好的品种为裂叶榆、太行榆和天优,其中裂叶榆叶部不感虫害,但易感天牛,在天牛可控区可作为优良树种;太行榆不仅生长季节幼叶颜色优美且不感病虫害,可作为优良城市绿化树种。2)对来源于黑龙江省和山东省的榆属资源进行形态学性状分类,选择28个表型性状作为分类信息进行编码,其中二元性状10个,有序多态性状10个,数值性状8个。Q聚类结果表明榆属栽培变种和半同胞家系聚为一组;榆属种间大部分聚类结果和传统分类吻合但白榆分类和传统不符。R型聚类结果表明各性状之间相对独立,28个形态学性状对品种的演化具有较独立的意义。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1.02%,果部性状和部分叶部性状是榆属的分类的主要性状.3)建立了榆属植物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从93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1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11条引物共扩增出9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6条,占总扩增带数的88.66%;遗传相似系数分布在0.5490-0.9216之间,平均为0.7353。其中白榆半同胞家系白榆068、白榆0061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9216;白榆34、古6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6863。由ISSR聚类可知,榆属种间分类和传统分类相同;栽培变种红叶榆同其它各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单独聚为一类,钻天榆和榆组榆系亲缘关系较近,金叶榆同榔榆遗传相似性较高;半同胞家系和白榆聚为一组,且同各栽培变种垂枝榆、大叶垂榆、龙爪榆遗传关系紧密。由主坐标分析表明榆属资源分为叁大组,组Ⅰ中栽培变种与白榆半同胞家系聚在一起;组Ⅱ中传统分类的榆属睫毛榆组中的美国榆和新疆大叶榆聚类,榆组榆系中的黄榆,裂叶榆聚类,并且睫毛榆组、榔榆组与榆组榆系的亲缘关系较近;组Ⅲ中传统分类榆组黑榆系中的东北黑榆、春榆、圆冠榆聚类。4)白榆种子60Co-γ射线辐射最佳半致死剂量为50Gy。60Co-γ辐射在幼苗生长前期起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在生长过程中,小剂量的辐射抑制作用减轻,在苗高、鲜重等方面还具有促进作用(30-70Gy);根系的生长量与辐射剂量成负相关,辐射能够抑制根系纵向伸长(顶端优势)促进侧根及须根的发育,扩大根系的分散度及营养面积。在30-90Gy范围内,能够促进地上部分生长;30-100Gy不同照射组别中均产生具有实用价值的观赏性状突变体。不同剂量的辐射,对榆树物候期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展叶期30Gy-50Gy的辐射剂量对植株展叶有所促进,高于50Gy时展叶受抑制;辐射剂量为30Gy时皮孔形状为椭圆形,辐射剂量大于30Gy时皮孔恢复近圆形。5)低辐射剂量可以使白榆柱头膨大,对柱头的发育有刺激作用,而高辐射剂量则使柱头发育不良,对发育有阻碍作用;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花粉极轴与赤道轴比例呈递减的趋势;未经过辐射的白榆花粉外壁纹饰为细拟网状,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花粉外壁纹饰逐渐变的稀疏,小颗粒大小及疏密情况逐渐减小。不同辐射剂量对白榆叶片超微结构有一定影响,70Gy-100Gy叶片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叶绿体肿胀,双层膜消失,类囊体融合;线粒体双层膜消失,出现空泡变性,嵴断裂;核膜消失。6)叶绿素含量同辐射与辐射剂量之间呈负相关性;叶绿素a/b在70Gy处出现了一个跳变,叶色上表现为黄白色;在辐射剂量为100Gy叶绿素a/b的值和对照有明显差距,差异极显着,表现在叶色上为叶色变红色;SOD、POD酶活性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在30Gy剂量处升高到活性峰值后下降,50到100Gy稳步小幅上升。
傅超[9]2010年在《辽宁树莓有害生物鉴定及防治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树莓(Rubus idaeus L.)为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 L.)植物,是一种生态、经济效益都较高的灌木小浆果果树。近几年随着辽宁地区树莓生产面积的扩大,树莓在生产过程中遭受到多种有害生物的危害,有些有害生物对树莓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内对树莓的研究偏重于栽培与管理、贮藏与加工等方面,而对树莓有害生物报道则相对较少,对于树莓生产过程中的有害生物防治缺乏科学依据。为此,本文对辽宁省树莓有害生物进行了系统普查,对有害生物种类进行了系统鉴定和发生规律调查,并对树莓炭疽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发现,辽宁省树莓目前共有7种侵染性病害,即树莓灰霉病、树莓灰斑病、树莓炭疽病、树莓斑枯病、树莓根癌病、树莓锈病、树莓苗期立枯病;黏菌病害1种,树莓黏菌病;5种树莓生理性病害,树莓冻害、树莓梢枯病、树莓日灼果病、树莓苗期日灼病、树莓裂果病。2.通过对辽宁树莓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进行鉴定,共鉴定出6种真菌,即: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蔷薇色尾孢霉(Cercospora rosicola Pass.)、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壳针孢属真菌一种(Septoria sp.)、少隔多胞锈菌(Phragmidium pauciloculare)、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1种细菌,即: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黏菌1种,即白煤绒菌(Fuligo septica)。3.通过调查在辽宁省发现了28种树莓害虫,其中主要包括鳞翅目11种、鞘翅目6种、半翅目昆虫5种、其他3种。分别是:中华弧丽金龟(Popillia quadriguttat)a、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sis)、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玉米紫野螟(Ostrinia zealis varialis)、蓟马(Thripidae)、双衲夜蛾(Dinumma deponens)、红棕灰夜蛾(Polia illoba)、墨绿彩丽金龟(Mimela splendens)、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透翅疏广蜡蝉(Euricanid clara Kato)、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木撩尺蛾(Culcula panterinaria)、折带黄毒蛾(Euproctis flaua)、灰斑台毒蛾(Teia ericae)、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中国绿刺蛾(Parasa sinica)、扁刺蛾(Thosea sinensis)、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绿螽斯(Holochlora nawae)、斑须蝽(Dolycoris baccanum)、横纹莱蝽(Eurydema gebleri)、黄伊缘蝽(Aeschyntelus chinesis)、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东方原缘蝽(Coreus marginatus orientalis)、等节臀萤叶甲(Agelastica coerulea)、大青叶蝉(Tettigoniella viridis)。4.两年来多次从辽宁省沈阳、丹东等地区采集树莓炭疽病标本,经常规组织分离法和水琼脂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病菌的纯培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树莓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5.本文对树莓炭疽病病原胶孢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树莓炭疽病病原菌落生长最适温度是25℃;pH值为6时菌落生长速度最快;光照对菌落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差异程度达不到显着水平;在供试的各种C、N源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度有较大的差异,甘露醇是其最适宜的C源,酵母膏是其最适宜的N源;在供试的6种培养基上PDA其最适宜的培养基;菌丝的致死温度是48℃。树莓炭疽病病原产孢的最适条件为20~25℃,pH6-8,最有利于产生孢子的C源是甘露醇和果糖;最有利于产生孢子的N源是蛋白胨;产生孢子最多的培养基是PDA、树莓叶片、苹果块和玉米粉。树莓炭疽病病原孢子的初始萌芽时期在2h左右,在5h左右萌发率可以达到50%,在10h可以达到90%以上。树莓炭疽病病原萌发温度范围较宽,在5℃-40℃条件下均可萌发,30℃时其孢子萌发率最高,可以达到92%,25℃-35℃之间孢子萌发率均在80%以上;其萌发的最适pH5~9;在供试的各种营养物质中,最适宜孢子萌发的是葡萄糖和蔗糖;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4℃。6.初步采用几种常用的化学药剂对树莓炭疽病病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发现两种杀菌剂对树莓炭疽病病原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均较好,他们是施保功和嗯酮·氟硅唑;厚铎、多抗霉素和扑海因对树莓炭疽病病原菌落生长抑制效率在75%-96%,效果也比较好,可以考虑和其他病害综合防治时使用。7.根据两年多来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部分种植户的防治经验,制定了辽宁树莓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历。
程红[10]2013年在《丁香害虫调查及其对柳蛎盾蚧化学抗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丁香属植物(Syringa spp.)为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其很多种类又兼具良好的药用功能,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其少虫害、耐瘠薄。但笔者的调查却发现,危害丁香属植物的昆虫至少有11种,且致使其树势衰弱、甚至死亡的有2-3种。研究这些害虫的危害规律,抗虫机理,是保护丁香属植物资源和进一步挖掘丁香属植物利用潜能的必要前提。为此,笔者细致调查了从丁香展叶至其落叶过程中的害虫种类,并从化学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丁香对柳蛎盾蚧的抗性机理,深入探讨了丁香单宁、酚酸以及各种防御蛋白在丁香抗柳蛎盾蚧方面的作用,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丁香资源及抗虫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也为柳蛎盾蚧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调查发现,在哈尔滨地区至少有11种昆虫危害丁香属植物,除柳蝙蛾和饰棍蓟马外,其余9种均为首次报道。其中:蛀干类昆虫柳蝙蛾(Phassus excrescens Butler)危害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红丁香(Syringa villosa Vahl.)、西南丁香(Syringa emodi Wall. ex G. Don)、小叶丁香(Syringa microphylla Diels)、洋丁香(Syringa vulgaris Linn.)、关东丁香(Syringa velutina Kom.)、大花重瓣洋丁香(Syringa vulgaris 'dahua')、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mandshurica (Maxim.) Hara.)、朝鲜丁香(Syringa dilatata Nakai),寄主范围较广;食叶类昆虫丁香天蛾(Psilogramma increta (Walker,[1865]))为黑龙江省新纪录种,危害紫丁香、红丁香、西南丁香、小叶丁香、关东丁香、紫叶重瓣洋丁香(Syringa vulgaris'zihong');刺吸性昆虫黑龙江粒粉蚧(Coccurra ussuriensis (Borchs))只在暴马丁香上被发现;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1902))危害暴马丁香及小叶丁香;柳蛎盾蚧(Lepidosaphes salicina Borchsenius)对紫丁香、红丁香、西南丁香、白丁香(Syringa oblata var. alba Hort. ex Rehd.)、朝鲜丁香、洋丁香及其变种危害较重。此外,还有危害紫丁香叶部的饰棍蓟马(Dendrothrips ornatus (Jablonowsky,1894))、梨剑纹夜蛾(Acronicta rumicis Linnaeus)及1种毒蛾科幼虫,危害暴马丁香叶部的2种蓟马及1种蚜虫。根据柳蛎盾蚧在丁香上的虫口密度,应用聚类分析法将13种(品种)丁香分为高抗类(什锦丁香等7种)、中抗类(西南丁香等3种)、易感类(紫丁香等2种)、高感类(红丁香)。分别在柳蛎盾蚧的未危害期(5月末)、危害盛期(6月末)、危害弱期(7月术)、危害末期(8月末)采集其叶片,用香兰素盐酸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内的单宁、酚酸含量,分析了丁香叶中单宁、总酚酸含量、酚酸种类等与柳蛎盾蚧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抗类中不感虫丁香叶中的酚酸种类齐全,除小叶丁香外其总酚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余种(品种)(p<0.05)。而高抗类中的感虫丁香,未危害期,朝鲜丁香单宁含量显着高于其余感虫丁香(p<0.05);在危害盛期,除朝鲜丁香单宁增幅不显着外,其余种单宁、总酚酸含量均显着高于中抗、易感和高感类丁香,其增幅为81.75%-888.43%。中抗类丁香,在危害盛期其总酚酸含量增幅显着高于易感和高感类丁香,其单宁含量显着高于易感类丁香。易感和高感类丁香在未危害期其单宁和总酚酸含量相对较低,危害盛期其单宁或总酚酸含量存在诱导滞后性,其酚酸种数只是高抗和中抗类丁香的1/2。此外,一些特定酚酸种类的有无及其含量的多少也与丁香的抗性相关,如:高抗类及中抗类丁香在5—8月份均检测到肉桂酸,易感和高感类丁香5—8月均未检测到肉桂酸。对不同危害期内13种丁香叶中的POD、SOD、CAT、PPO、 PAL、TI CI共7种防御蛋白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危害时期、丁香种(品种)对丁香防御蛋白活力有极显着影响(p<0.01)。 POD活性,在危害盛期,高抗、中抗类丁香均显着升高(p<0.05),易感、高感类应激滞后,分别在危害弱期和危害末期升高。CAT在易感类和高感类丁香防御上起主导作用,其活性在危害盛期显着升高,中抗和高抗类未见明显变化。SOD活性,高抗类丁香危害盛期无显着性变化,而其余3类则显着降低。PPO活性,未危害期的高低与抗性相关,虫害盛期诱导表达的强弱也与抗性相关;PAL活性未能反映抗性品种间的差异。TI和CI活性,在未危害期的高低与其抗虫性无明显相关性,在危害盛期的升高幅度与抗虫性成正相关。综上所述,丁香中酚酸种类多、总酚酸或单宁含量高,或者其单宁和总酚酸含量能在虫害后迅速升高、增幅大的种类,对柳蛎盾蚧的抗性就强,反之则弱。PPO未危害期活性的高低可作为筛选丁香抗虫品种的指标,危害盛期POD、PPO、TI和CI活性升高的幅度与丁香抗虫性水平呈正相关。因此,在抗性品种的选育上丁香酚酸种类数、总酚酸和单宁含量、PPO活性可作为选育指标。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天牛种类调查与分类研究[D]. 张箭.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2]. 苏州市花木害虫及专家管理系统研究[D]. 徐荣侠. 苏州大学. 2007
[3]. 中国刺虎天牛属分类研究[D]. 张向向. 西南大学. 2014
[4]. 东北地区姬蜂科(Ichneumonidae)分类研究[D]. 郝德君. 东北林业大学. 2003
[5]. 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
[6]. 贵州黎平太平山天牛科昆虫名录[J]. 梁任真, 吴飞, 潘娟, 赵萍. 凯里学院学报. 2013
[7]. 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访花昆虫种类及其多样性研究[D]. 龙莎.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8]. 部分榆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及白榆辐射诱变的研究[D]. 张兴.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9]. 辽宁树莓有害生物鉴定及防治基础研究[D]. 傅超. 沈阳农业大学. 2010
[10]. 丁香害虫调查及其对柳蛎盾蚧化学抗性机理研究[D]. 程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