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秋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

“骏马秋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

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学校262500

朝晖晨曦,花香鸟语,小桥流水,大江东去,江南的雨,北国的雪……“自然总是美的”(罗丹语)。

国庆阅兵,方队严整,空中机群呼啸,地面铁流滚滚;城市楼房鳞次栉比,乡村梯田犹如台阶;老者鹤发童颜,正在晨练;孩童天真无邪,正在朗读……“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过去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王羲之的书法,当今杨丽萍的舞蹈、郎朗的钢琴、宋祖英的歌声……

艺术的美,熠熠生辉,直逼你的眼,渗透到你心灵深处。

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无处不在,让你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一个语文教师在他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挖掘美、鉴赏美,那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荟萃了大量文学作品的语文读本,可谓字字珠玑,情文并茂,留连其间,赏心悦目。生动的人物,美丽的自然,壮阔的场景,迷人的画面,传神的语言……无不流露着美感,或崇高,或优美。

谈及崇高和优美,让我们先看一下苏轼的两首词。一首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另一首是《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显然,这两首词都很美,虽出自同一作者之手,但我们又明显感受到这两首词所传达的审美情调是不同的。前者激昂慷慨、铿锵有力,风格雄浑豪壮,为读者展示的是奔腾汹涌的长江壮景,全词从内容到形式,从眼前的自然风光到追想的历史往事,都是豪放激越的。后者则不同,名为咏物,实则抒情,情物水乳交融,惜春与伤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全词若即若离,亦真亦幻,千回百转,幽怨缠绵。

这两首词为我们展示了美的两种境界和两种形态,这就是“崇高”和“优美”(即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人们常说的“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即是如此。

让我们进入语文课本里,先看崇高。的确,崇高往往能调动起人的赞叹与惊心动魄之情。作为崇高的事物表现在外在感情形式上的特征是:巨大、雄壮、辽阔、粗壮、厚重、浩瀚。人们要想获得崇高状态下的审美愉悦,必须用理性去把握理解那隐于不和谐背后的本质内容,也就是说崇高的外在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是不易被人所直接把握和接受的。崇高审美感受的获得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当恐惧变成了愉悦、惊叹化为了振奋、自卑变成了超越、痛感转化成快感,主体才获得一种向上的、激动不已的审美愉悦。作为老师,要引领学生慢慢去体味、去感受课文中的崇高之美。

再谈优美。它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美的形态。平时我们谈的美,在大部分情形下就是指的优美。其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具有小巧、柔和、圆润、光滑、细腻、精致、舒缓的特点。语文教学中,我会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及时去发现、欣赏文章中的“优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是啊,这里有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光,有五光十色的游鱼,有时翔时集的白鸥;芷草、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月光皎洁,一泻千里,湖面金光闪烁,月影如璧玉;渔歌唱和,乐趣无穷,置身其中,怎能不“心旷神怡”?怎能不给人一种“如在画中”的感觉?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写的是秋日黄昏与夜晚的江天景色。傍晚时分,夕阳的金辉轻快地洒在江上,没有照着阳光的一半江水,现出碧绿;映得晚霞的一半江水,泛出鲜红。一股清润的水气在水面朦胧地浮动。当太阳隐没,夜幕垂下,江边草木都已沾满晶莹欲滴的露珠,柔美的弧线勾勒而成的一弯新月挂在天际。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多么让人留恋啊,这是一幅由线条和色彩构成的秋江薄暮月夜图,给人一种宁静、清心、温馨的优美感。

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

多么迷人的景色,多么优美的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体味崇高与优美,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教师教学乐此不疲。

标签:;  ;  ;  

“骏马秋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