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 (Bull.:Fr.)Pers.]化学成分研究及菌种鉴定

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 (Bull.:Fr.)Pers.]化学成分研究及菌种鉴定

陈琳[1]2018年在《小刺猴头菌等四种高等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由六章组成,前五章分别论述了高等真菌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四种高等真菌的化学成分及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这四种高等真菌分别为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发酵液、猴头(Hericium erinaceus)发酵液、高山猴头(Hericium alpestre)、白心灵芝(Ganoderma lucidum)发酵液。第六章综述了2013年至2018年高等真菌中二萜类化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利用正相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中压制备色谱(MPLC)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从上述四种高等真菌中共分离了52个化合物,其中31个新化合物,并借助现代波谱分析方法(NMR、MS、HR-MS、IR、UV等),通过比较比旋光值,量子化学计算,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类型涉及二萜、倍半萜、混源萜、聚酮类化合物、苯环衍生物、环肽以及其他小分子。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猴头菌科(Hericiaceae)。从该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鸟巢烷型二萜,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据报道该菌的二萜化合物能促进NGF诱导的PC12细胞分化,因此对分离得到的二萜新化合物进行了NGF诱导PC12分化实验,发现5个新化合物并无这方面的活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显着的细胞毒活性。Hericinoids B,D和E对HL-60细胞株有细胞毒活性,IC_(50)值分别为18.39,8.97和0.59μM;hericinoids D和E对MCF-7细胞株有中等细胞毒活性,IC_(50)值分别为13.49,15.80μM。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属于猴头菌科(Hericiaceae),猴头菌属(Hericium),为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的近缘种。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新化合物22个,均为混源萜类化合物。Caputmedusins A–C表现出中等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为39.2,36.2和40.8μM。高山猴头(Hericium alpestre)也是猴头菌科,猴头菌属的高等真菌。将该菌进行大米发酵后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新化合物。化合物类型有混源萜、聚酮和苯环衍生物。白心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一种珍贵的灵芝品种。从白心灵芝的发酵液中提取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呋喃衍生物,涉及类型有倍半萜、环肽和苯环衍生物。

宋慧[2]2003年在《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 (Bull.:Fr.)Pers.]化学成分研究及菌种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小刺猴头菌的化学成分及菌种鉴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Bull.: Fr.)Pers.]是猴头菌属(Hericium)中的一个种,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特有的菌物资源。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属菌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其中研究最多的、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多糖物质,而其他化学成分的研究国内开展的很少,国外主要是日本近几年进行了一些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药效成分。菌种鉴定方面,还没有见到从分子水平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的报道。 本论文采用溶剂提取法从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子实体中提取除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之外的有机小分子化学成分,得到四层提取浓缩液,第一层和第二层化学成分种类较第叁层、第四层化学成分多,含有生物碱、酚类化合物、皂苷、萜类、含氧杂环及挥发油、油脂类等多种成分,但黄酮类物质显色不明显,以非极性化学成分为主;第叁层和第四层中碳水化合物显色突出,但第四层与以上各层样品不同,在非极性溶剂及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均较差。 通过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萃取法、结晶法和层析法分离纯化各层样品,得到石油醚相、氯仿相、水溶液相和部分结晶。石油醚相部分化学成分采用GC/MS联机法分析,分离鉴定出18种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绝大多数为脂肪酸酯类化合物,其中十八碳烷烃链化合物占多数,达7种之多,相对含量40.44%。在这些十八碳烷烃链化合物中,生物体内常见的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都有,多以乙酯或甲酯的形式存在,并且是主要成分。在十六种已知结构的化合物中,除亚油酸、棕榈酸酯外,其余成分均为在小刺猴头菌子实体中首次报道。10-十八碳炔酸酯是小刺猴头菌子实体石油醚相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相对含量高达14.31%,它与小刺猴头菌的药理活性之间有何种联系,还需在今后的药理学实验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猴头菌化学成分研究及菌种筛选中进一步研究确定。 检出两种邻苯二甲酸酷化合物,这是一种生产量大,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用于塑料生产的增塑剂,被国内外环境监测部门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小刺猴头菌子实体中含有此类化合物,可能为环境污染所致。 从得到几十种结晶中选取20号结晶、36号结晶、26号结晶、l号结晶、33号结晶进行结构分析鉴定,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元素分析、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等分析鉴定方法分析,20号结晶、36号结晶、26号结晶为赤醉糖醉、葡萄糖醉、木糖醉等糖醇类化合物,为首次从小刺猴头菌中提出。1号结晶,33号结晶经上述方法分析鉴定,与文献资料比较,推测为二菇类化合物,详细结构正在进一步分析鉴定中。 为今后筛选高效猴头菌属菌种,本论文从分子水平探讨了猴头菌属菌种的鉴定方法。从长白山地区采集、收集猴头菌属菌株共六种(包括一种栽培生产菌株和一种药用发酵菌株),首先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菌丝,然后通过实际栽培,将斜面上分离出的菌丝通过人工培养长出子实体进行复原鉴定。最后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ndoo Ampl 5 fi ed Polymorphi。DNA,RAPD)标记,检测各菌株基因组DNA在这些区域的多态性。选出十二种引物: A13(CAGCACCCAC),E04(GTGACATGCC),E07(AGATGCAGCC), E14(TGCGGCTGAG),B06(TGCTCTGCCC),B07(GGTGACGCAG), B08(GTCCACACGG),B10(CTGCTGGGAC),D03(GTCGCCGTCA), D07(TT弱CACGGG),E03(CCAGATGCAC),E15(ACGCACAACC)。PCR扩增结果,一显示出了不用菌种间DNA.扩增图谱的多态性,差异显着,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条带,且条带的大小适中,其中引物B08、E03、A13、E04和E15能较好地区分小刺猴头菌和猴头菌,表明这些引物可作为鉴定猴头菌属菌种的RAPD标记引物。采用聚类分析法得到树系图。从树系图中可以看出,菌株TH一3和菌株TH一6亲缘关系最近,其次菌株TH一2和菌株TH一5,菌株TH一1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而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猴头菌化学成分研究及苗种筛选菌株TH一4与其他五个菌株亲缘关系最远。菌株HT-2、菌株HT-5及菌株HT-1子实体形态学观察为猴头菌;菌株HT-3和菌株HT-6,以及菌株HT-4子实体形态学观察为小刺猴头菌,RAPD鉴定结果与子实体形态学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王新宇, 迟祥, 石亮, 沈思捷, 王雪[3]2013年在《2种方法制备硫酸化小刺猴头菌多糖》文中指出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和浓硫酸法制备硫酸化小刺猴头菌多糖,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定硫酸化多糖。结果表明:修饰后的多糖在1 259.17 cm-1和807.73 cm-1或1 226.44 cm-1处出现硫酸酯键吸收峰,表明硫酸基团已经与多糖结合成酯。采用氯化钡—明胶法测定硫酸根含量,制备取代度为0.94或0.82的硫酸化多糖。

马福[4]2007年在《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文中提出猴头菌属真菌是珍贵的药食兼用菌。小刺猴头菌隶属猴头菌属,是吉林省长白山特有的菌物资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对小刺猴头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猴头菌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不但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报道最多的是猴头菌多糖类物质,生物学与药理学研究表明,猴头菌多糖具有很好的提高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等多种功效。对猴头菌的小分子化学成分研究报道较少且不深入。现代医学与药理学研究证明,甾醇类等小分子物质在降胆固醇、抗癌、抗氧化、抗炎、防治前列腺疾病等方面具有显着作用,而萜类物质作为神经因子促进剂可治疗老年痴呆症。因此深入开展对小刺猴头菌化学成分的研究,特别是对小分子物质的系统研究,很有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有机溶剂提取,两相溶剂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层析,硅胶柱层析,结晶法等常规的植物化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并结合先进的仪器设备,通过不同的提取分离路线,从小刺猴头菌中提取分离了5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物理常数,化学方法和波谱分析[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方法鉴定了其中2单体化合物,两个化合物都为麦角甾醇。其中化合物2为22-顺式-麦角甾-5,7,22-叁烯-3-醇[Ergosta-5,7,22-trien-3-ol,(22Z)-],化合物4为22-顺式-麦角甾-5,7,22-叁烯-3-醇[Ergosta-5,7,22-trien-3-ol,(22Z)-]。这两个甾醇化合物为首次从小刺猴头菌中分离得到,并且都是新的天然化合物。它们的分离为小刺猴头菌的基础研究工作增加新的内容,提供新的依据。此外,本研究运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结合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从解析釜Ⅰ和Ⅱ中共分离、鉴定了27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可分为叁类:硬脂肪酸酯类、烷烃类和含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不但丰富了对小刺猴头菌中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也为以后小刺猴头菌药理学实验研究打下基础。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本论文初步研究分析了小刺猴头菌的化学成分,为正确评价小刺猴头菌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扩大小刺猴头菌的药用范围及菌物界麦角甾醇的数量增添了新内容;也为小刺猴头菌的新药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吴云艳[5]2005年在《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子实体多糖提取工艺及部分结构与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Bull.: Fr.)Pers.]是一种药食兼用猴头菌属真菌,其子实体多糖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由于猴头菌属真菌多糖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癌抑瘤、降血压、降血糖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因而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极大关注。但目前对小刺猴头菌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酵液菌丝体的研究上,对小刺猴头菌子实体的研究并不多见。因而,进一步研究小刺猴头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过程并结合药理实验,对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性质及部分结构、免疫佐剂效应等进行了研究。 首先为了去除小刺猴头菌子实体中的脂溶性物质,以多糖纯度为主要因素,确定95%乙醇对子实体的浸提次数。结果表明浸提四次最佳。通过对经95%乙醇浸提四次除去脂溶性物质的小刺猴头菌子实体材料进行单因素和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并结合工业化生产,研究提取时间、温度、次数、固液比及醇沉浓度对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为2h,温度为80℃,提取叁次(第一次为2h,以后两次的时间均为1h),固液比为1:10,醇沉浓度为70%。提取工艺的研究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最佳提取工艺得到的粗多糖(HPC)颜色为棕黄色,粗多糖产率为8.2%,多糖提取率为5.7%,多糖含量为70%,蛋白含量为4.4%。从资料中可以看出,与其它猴头菌多糖的提取相比,本实验提取的猴头菌粗多糖得率偏低,但纯度较高,且蛋白含量低。 采用Sevag法除蛋白。本实验中发现:Sevag法中糖液与氯仿-正丁醇溶液的比例不同时,不但对蛋白去除率有影响,而且对多糖的损失程度也不同,综合考虑,最后确定除蛋白的最佳糖液与氯仿及正丁醇的体积比为5:1:0.2。通过监测蛋白含量,从而选择了除蛋白的次数为叁次,经叁次除蛋白后的粗多糖中的蛋白含量为0.78%,与除蛋白前比,蛋白含量降低了3.62%,且多糖含量无明显变化。根据不同浓度的乙醇能把不同分子量大小的多糖沉淀下来的特点,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将多糖分离开来。得到了以1%糖液:95%乙醇体积比为1:0.25和1:3为主要级分的两部分多糖:HA,HB。HA,HB中的多糖含量明显比粗多糖(HPC)高,且蛋白含量降到0.3%以下。目前,超滤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而查阅国内外的文献发现,其在猴头菌属真菌多糖上的应用还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在猴头菌属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中采用了超滤的方法。用分子量为10~5的超滤膜将HA和HB分离得到了四部分多糖HA-1(滤不过液)、HA-2(滤过液)和HB-1(滤不过液)、HB-2(滤过液)。对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果证明了超滤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分离纯化方法,并且非常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尚红梅[6]2015年在《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的分析及降脂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Bull.:Fr.)Pers.]是猴头菌属(Hericium)食药用真菌,其发酵浸膏对治疗胃肠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有良好功效,其发挥功效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多糖。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抑菌等功效。本试验对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进行分级,得到5个分子量的多糖组分,分子量范围分别为:小于5000道尔顿(D)、5000~10000D、10000~20000D、20000~50000D、大于50000D。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HFCP及其各分子量组分的总糖含量。结果表明,HFCP中总糖含量(占风干重)为77.5%;各分子量组分总糖含量差异较大,分子量小于5000D的组分总糖含量最高,占总糖总量的97.7%,总糖含量由高到低的分子量组分顺序为:小于5000D>5000~10000D>大于50000D>10000~20000D>20000D~50000D。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Elson-Morgan法、硫酸-间羟联苯法和氯化钡-明胶比浊法对HFCP及其各分子量组分的可溶性蛋白、氨基糖、糖醛酸和硫酸基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FCP的可溶性蛋白、氨基糖和糖醛酸含量较低,分别为0.31%、0.61%、0.64%,HFCP的硫酸基含量较高,为7.20%。对于各分子量组分,分子量大于50000D的组分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而氨基糖、糖醛酸和硫酸基的最高含量均出现在分子量小于5000D的组分,与总糖含量最高的组分相一致。本试验测定了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中的部分活性成分,包括多糖、多酚和黄酮等的含量(风干基础),分别为18.0%、5.43 mg/g和2.05 mg/g,这些测定可为其应用研究打下基础。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试验选择肉鸡作为实验动物,并且严格按照肉鸡试验操作规程进行相关研究。数十年来,高生产性能和高饲料转化率是商品肉鸡生产追求的重要目标,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肉品质的下降和体脂肪沉积过多。肉鸡体脂肪沉积过多,会增加消费者患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废弃的腹部脂肪和内脏脂肪会带来废物处理问题。目前,通过添加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减少肉鸡脂肪沉积、改善肉鸡胴体品质已成为家禽营养学研究的热点。本试验研究了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the fermentation concentrate of Hericium caput-medusae(Bull.:Fr.)Pers.,HFCP)对AA肉鸡脂肪和胆固醇沉积的影响;另外,从节省饲料添加成本考虑,不提取多糖,按多糖添加剂量直接以浸膏的形式添加到肉鸡日粮中,研究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fermentation concentrate of Hericium caput-medusae(Bull.:Fr.)Pers.,HFC)对肉鸡脂类代谢的影响,同时测定肉鸡抗氧化和肉品质等指标,为低脂肉鸡的生产和开发菌类作物作为饲料添加剂提供依据。hfcp饲养试验动物分组情况如下:选用1日龄aa肉鸡48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4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基础日粮)、3个水平的hfcp添加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3%和0.5%的hfcp),试验期42d。于试验的第21天和42天分别采样测定各项指标。通过研究hfcp对肉鸡血清脂类指标、腹脂沉积、盲肠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fattyacids,scfa)含量以及肝脏、肌肉、粪便中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0.3%和0.5%水平的hfcp可显着降低21和42日龄肉鸡血清甘油叁酯(tg)含量(p<0.05),0.5%水平的hfcp添加组可显着降低肉鸡肝脏脂肪含量(p<0.05);2)0.3%和0.5%水平的hfcp添加组肉鸡的腹脂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3)日粮中添加hfcp对肉鸡腿肌脂肪含量、胸肌脂肪含量、粪便脂肪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4)添加hfcp可显着增加肉鸡盲肠丙酸含量(p<0.05),显着降低盲肠乙酸和丙酸的比例(p<0.05);5)回归分析发现,肉鸡血清tg水平、肝脏脂肪含量、腹脂率均随hfcp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5);6)变量间相关性分析表明,21日龄时,肉鸡盲肠丙酸含量与腹脂率显着负相关(r=-0.988,p<0.05),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分别与血清tg含量(r=0.973)、腹脂率(r=0.977)显着正相关(p<0.05);42日龄时,肉鸡盲肠丙酸含量与腹脂率显着负相关(r=-0.995,p<0.05),乙酸和丙酸的比例与腹脂率显着正相关(r=0.977,p<0.05)。以上结果提示,在肉鸡日粮中添加hfcp可以显着降低血液tg含量,降低腹脂沉积,可能是通过调节肉鸡盲肠scfa的含量和比例而促进机体脂类代谢。通过研究hfcp对肉鸡血清、肝脏、肌肉、粪便胆固醇含量以及粪便胆汁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日龄阶段(21、42日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0.3%和0.5%水平的hfcp可显着降低肉鸡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0.05),显着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5);2)0.3%和0.5%水平hfcp添加组肉鸡的胸肌、腿肌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hfcp能够显着增加肉鸡粪便中胆汁酸的排泄(p<0.05);4)回归分析发现,肉鸡血清tc水平、肝脏、胸肌和腿肌胆固醇含量均随hfcp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1);5)胆固醇沉积指标和胆汁酸间相关性分析表明,21日龄时,肉鸡粪便胆汁酸含量与肝脏胆固醇(r=-0.993)、腿肌胆固醇(r=-0.994)含量均显着负相关(p<0.05);42日龄时,肉鸡粪便胆汁酸含量与血清tc(r=-0.992)、肝脏胆固醇(r=-0.980)、腿肌胆固醇(r=-0.981)、胸肌胆固醇(r=-0.993)含量均显着负相关(p<0.05);提示肉鸡日粮中添加hfcp可能通过增加肉鸡粪便中胆汁酸的排泄,从而降低肉鸡血液、肝脏和肌肉中的胆固醇含量;6)胆固醇沉积指标和scfa相关性分析表明,21日龄时,肉鸡盲肠丙酸含量分别与肝脏胆固醇(r=-0.971)、腿肌胆固醇(r=-0.991)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分别与血清tc(r=0.968)、肝脏胆固醇(r=0.999)、腿肌胆固醇(r=0.966)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42日龄时,肉鸡盲肠丙酸含量分别与血清tc(r=-0.951)、肝脏胆固醇(r=-0.966)、胸肌胆固醇(r=-0.995)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分别与血清tc(r=0.990)、肝脏胆固醇(r=0.996)、腿肌胆固醇(r=0.965)、胸肌胆固醇(r=0.994)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推测hfcp的降胆固醇作用可能与其在盲肠发酵后scfa生成量和比例有关系。为了进一步探讨hfcp的降脂机理,本试验研究了hfcp对肉鸡肝脏脂肪合成关键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表达量,以及胆固醇合成关键酶—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1日龄时,肉鸡日粮添加hfcp对肉鸡肝脏accmrna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42日龄时,各hfcp添加组肉鸡肝脏acc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且表达水平随hfcp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01);2)在21和42日龄,0.3%和0.5%的hfcp添加组肉鸡肝脏fasmrna表达水平,以及0.3%的hfcp添加组肉鸡肝脏hmgr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表达水平均随hfcp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1)。以上结果提示,在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一定水平的hfcp具有降低肉鸡肝脏脂肪和胆固醇合成关键酶acc、fas和hmgr基因表达的作用,进而可能降低了肉鸡肝脏脂肪和胆固醇合成,从而起到降低机体脂肪沉积,减少鸡肉胆固醇含量的作用。从节省饲料添加成本考虑,不提取多糖,按照多糖剂量直接以浸膏的形式添加到肉鸡日粮中,研究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对肉鸡脂类代谢、生长性能、抗氧化状态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动物分组情况如下:选用1日龄aa肉鸡600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5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中添加5mg/kg黄霉素)、3个剂量的hfc添加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6%、1.67%和2.78%的hfc),试验期42d。于试验的第21天和42天时测定脂类代谢和生长性能指标,42天时测定其它指标。通过研究hfc对肉鸡脂类代谢、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肠道微生物和肠道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肉鸡日粮添加hfc能够显着降低肉鸡血脂以及鸡肉脂肪和胆固醇含量(p<0.05);2)在肉鸡日粮中添加hfc不影响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抗生素相比,hfc添加组显着提高了肉鸡的平均日增重,且平均日增重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01);3)小肠和盲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数量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01),乳酸杆菌数量和双歧杆菌数量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01);4)饲料粗蛋白消化率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01);5)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01)。以上结果提示,不提取多糖,直接将hfc添加到饲料中,同样可以降低肉鸡脂肪和胆固醇沉积;同时,肉鸡日粮添加hfc能够提高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数量,改善肠道绒毛结构,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进而提高了肉鸡的生长性能。通过研究HFC对肉鸡抗氧化状态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肉鸡血清、肝脏和胸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5),丙二醛(MDA)水平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01);2)肉鸡屠宰24 h时鸡肉pH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01),滴水损失和烹饪损失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1);3)肉鸡日粮添加HFC对鸡肉剪切力无显着影响(P>0.05);4)肉色分析表明,鸡肉亮度(L*)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1),而红度(a*)和黄度(b*)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1)。以上结果说明,肉鸡日粮添加HFC能够提高肉鸡机体抗氧化水平和肉品质。综上所述,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各分子量组分总糖含量差异较大,分子量小于5000D的组分总糖含量最高。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在肉鸡盲肠发酵后,发酵产物SCFA的含量和比例发生变化,肉鸡肝脏脂肪和胆固醇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下降,从而起到降低肉鸡脂肪沉积,减少鸡肉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中含有多糖、多酚等活性物质,添加到肉鸡饲料中具有改善脂类代谢、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营养物质消化率、提高抗氧化状态、提高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作用。

翟凤艳[7]2004年在《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猴头菌属(Hericium)真菌是珍贵的药膳兼用菌,利用猴头菌属真菌发酵液浸膏制成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治疗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取得了显着的疗效。此外,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的很多研究表明,猴头菌属真菌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癌抑瘤、降血压、降血糖等多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因此,近年来对猴头菌属真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Bull.:Fr.)Pers.]是猴头菌属中的一个种,其发酵液浸膏是中药“胃乐新”的主要成分,但是其化学组成和药效成分至今未被明确。为了给猴头菌属真菌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增添新的内容,尤其是加强该属真菌中水溶性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推进小刺猴头菌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为“胃乐新”药效成分的明确奠定基础,本论文对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采用溶剂提取法充分提取小刺猴头菌子实体中小分子有机化学成分。将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在40℃烘干箱中烘干,粉碎成粉末状。在室温下用95%医用乙醇分多次对小刺猴头菌子实体粉末进行浸泡提取。合并多次乙醇提取液,在40℃条件下减压浓缩,得到乙醇提取液浸膏。该浸膏在室温下放置自然分为明显的四层,用离心机在4000rpm条件下离心10min,这种分层结果不变。本论文以此提取浓缩液第叁层和第四层样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预试验结果显示:第叁层、第四层样品碳水化合物显色突出,其它类化合物定性反应现象不明显。 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萃取法、层析法、结晶及重结晶等多种方法和不同的分离工艺路线,对小刺猴头菌子实体乙醇提取浓缩液浸膏第叁层、第四层样品进行逐级分离纯化,得到叁种水溶性结晶:结晶A、结晶B和结晶C。利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在适当条件对这叁种晶体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和纯化,分别得到叁种化合物:化合物A、化合物B和化合物C。 通过物理常数、化学方法和波谱分析[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气质联机分析(GC/MS)、质谱(MS)]等多种方法对这叁种化合物进行了分析鉴定。分析结果得出这种化合物均是多元醇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A为阿拉伯糖醇,化合物B为赤藓糖醇,化合物C为甘露糖醇。 到目前为止,对小刺猴头菌化学成分的研究开展得很少,尤其对水溶性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更少。目前关于糖醇类化合物,只有宋慧在其对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中报道分离得到了叁种糖醇类化合物,分别为赤藓糖醇、山梨糖醇和木糖醇。本研究中分离得到的赤藓糖醇与宋慧的报道相吻合,但本研究分离得到的阿拉伯糖醇和甘露糖醇在有关小刺猴头茵的研究中未见报道。 糖醇类化合物以其低热量、不致龋齿、不引起血糖波动和无毒性等诸多优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食品、医药、化工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从小刺猴头菌子实体中提取分离得到大量糖醇类化合物,这一结论使真菌提取可能成为生产上获得糖醇类化合物的快速、简便、低成本的新途径,同时为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结果。

刘颖[8]2008年在《猴头菌属不同菌种发酵产物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猴头菌是一种珍贵的药食兼用菌,其有效成分多糖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溃疡、抗肿瘤等药物的研发,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对猴头菌液体发酵培养时菌体代谢规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国内外有关猴头菌属不同菌种间差异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且真菌中同属不同种间代谢产物的区别也鲜见报道。所以,本研究从实验室的液体摇瓶培养和工厂化的液体深层发酵两方面,比较猴头菌属两不同菌种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胞外代谢产物的差异,为保护吉林省菌物药物原料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小刺猴头菌与猴头菌的菌丝体进行了比较研究。经拮抗实验、发酵菌丝形态观察、子实体复原形态及RAMP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证明两菌种为猴头菌属不同菌种。第二部分,在相同液体摇瓶培养条件下,将两菌种在玉米浆培养基和红糖培养基中分别培养一个月。培养期间,每两天对发酵液进行取样。采用苯酚-硫酸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不同样品中总糖、还原糖的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发酵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并采用紫外光谱扫描和荧光光谱扫描全面检测胞外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菌种在相同培养基培养和相同菌种在不同培养基中培养,糖和蛋白质等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异。红糖液体培养基有利于多糖的产生,玉米浆液体培养基有利于小分子类物质的生成。第叁部分,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小刺猴头菌和猴头菌进行工厂化液体深层发酵。然后对胞外药效活性成分—多糖采用相同的分离、纯化方法,即用80℃水提、叁倍95%乙醇沉淀多糖,用Sevag法除去游离蛋白质,用透析的方法除去小分子杂质,用乙醇分级沉淀,DEAE-32纤维素柱层析分级,除去部分色素、蛋白质等杂质,用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别分离出胞外均一组分的多糖。经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等检测,证明了小刺猴头菌种多糖(HCP)与猴头菌种多糖(HEP)都为均一组分多糖,其分子量分别为:HCP 46386,HEP 26671。再对两菌种的均一组分多糖分别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小刺猴头菌多糖的单糖组成主要是葡萄糖。猴头菌多糖的单糖组成是葡萄糖和阿拉伯糖,其摩尔比为2.54:0.84。本研究经过对两菌种胞外代谢产物的动态监测和胞外活性成分多糖的组分分析发现,两菌种间存在明显差异。

綦天华, 丁石博, 王再林, 李雨庭, 宋慧[9]2012年在《小刺猴头菌水溶性小分子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小刺猴头菌发酵平台期菌丝体水溶性小分子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得出其特征图谱。方法采用HPLC分析小刺猴头菌8个发酵时期菌丝体水溶性小分子提取物并与同属猴头菌进行对比,得出具有特征性峰的指纹图谱。色谱柱:C18色谱柱(Diamonsi 150 mm×4.6 mm);流动相:甲醇-水(25∶7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进样体积:10μL。结果制定了小刺猴头菌发酵平台期菌丝体的水溶性小分子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并标注了特征性的峰。结论该指纹图谱能够反映小刺猴头特征峰,并可通过特征峰的比较能区分开小刺猴头菌与猴头菌。

陈宇[10]2008年在《小刺猴头菌甾体化合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猴头菌属是珍贵的药食两用菌。小刺猴头菌隶属于猴头菌属,是吉林长白山地区特有的菌物资源。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和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做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猴头菌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不仅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属于高蛋白质低脂肪食用菌。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报道最多的是猴头菌多糖类物质。生理学和药理学表明,猴头菌多糖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提高免疫力、降血糖、降血压等多种功效。对猴头菌其它的化学成分报道的相对较少且不深入。现代医学和药理学表明,猴头菌在抗肿瘤、抗炎症、延缓衰老和抗氧化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作用。因此开展对小刺猴头菌化学成分更深一步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有机溶剂提取,两相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结晶法等常规的植物化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并结合先进的仪器设备,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质谱解析,对小刺猴头菌的子实体和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解析,而且从不同时期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新的化合物。这为分离小刺猴头菌的基础研究工作增加了新内容,提供了新依据。此外,本研究运用超临界萃取技术结合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从小刺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鉴定出叁种甾体化合物。而且从不同时期的小刺猴头菌发酵液中分离鉴定六种甾体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这些甾体化合物均为首次在小刺猴头菌中报道。这些化合物不仅丰富了对小刺猴头菌中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而且也为以后小刺猴头菌的药理学实验打下基础。结合以上研究结果,本论文初步研究分析了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和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为正确评价小刺猴头菌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为扩大小刺猴头菌的药用范围提供了新内容,也为小刺猴头菌的新药开发近一步奠定了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小刺猴头菌等四种高等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D]. 陈琳. 中南民族大学. 2018

[2]. 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 (Bull.:Fr.)Pers.]化学成分研究及菌种鉴定[D]. 宋慧. 吉林农业大学. 2003

[3]. 2种方法制备硫酸化小刺猴头菌多糖[J]. 王新宇, 迟祥, 石亮, 沈思捷, 王雪.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 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天然产物化学研究[D]. 马福. 吉林农业大学. 2007

[5]. 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子实体多糖提取工艺及部分结构与生物活性的研究[D]. 吴云艳. 吉林农业大学. 2005

[6]. 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的分析及降脂活性研究[D]. 尚红梅. 吉林农业大学. 2015

[7]. 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D]. 翟凤艳. 吉林农业大学. 2004

[8]. 猴头菌属不同菌种发酵产物的比较研究[D]. 刘颖.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9]. 小刺猴头菌水溶性小分子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探讨[J]. 綦天华, 丁石博, 王再林, 李雨庭, 宋慧.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10]. 小刺猴头菌甾体化合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 陈宇.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标签:;  ;  ;  ;  ;  ;  

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 (Bull.:Fr.)Pers.]化学成分研究及菌种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