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财富(第1部分)

一生的财富(第1部分)

一、一生的财富(上)(论文文献综述)

赵瑞堃[1](2021)在《房价走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

刘淑珍[2](2021)在《白居易对《史记》的接受研究》文中认为白居易是唐代文坛极具代表性的一位文人,其诗文创作数量在唐代首屈一指,且题材广泛、思想深刻、风格鲜明,历来为后世所称赏。白居易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频频引经据典,其中对《史记》的引用最为明显。基于此,本文以白居易对《史记》的接受为切入点,对接受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考察白居易对《史记》的接受,将有助于加深对白居易诗文的解读,进一步揭示他史笔、史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白居易接受《史记》的背景研究。《史记》之所以在唐代广泛传播,与统治者的重视、史学家的青睐以及应试者的追捧密不可分。社会环境、家庭氛围以及个人趣尚,是白居易接受《史记》的主、客观原因。第二章为白居易对《史记》征引情况的具体分析。白居易对司马迁其人其事的征引,相关诗文共计13篇;白居易诗文对《史记》的直接征引,共计307篇,占其创作总量的10.17%。白居易征引《史记》的方式主要有语典和事典两种,其中语典是指白居易诗文中字、词、句等对《史记》的引用,事典则以人物典故的征引为主。第三章为白居易对《史记》史笔的接受。白居易诗文的直笔实录与连类美刺皆是对《史记》的接受,正是受《史记》这种史笔的影响,形成了白居易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此外,白居易借助连类美刺的艺术风格,实现自己政治讽谏的目的。白居易多次将讽刺的矛头指向统治者、朝中权贵,可见他力求借助诗文媒介实现稽政之决心。第四章为白居易对《史记》史观及价值观的接受。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观,二是隐逸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含的天人关系与出仕入仕问题的考量,对白居易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白居易继承了司马迁反对方术、诘难天命的天人观,以及趋舍有时、功成身退的隐逸观。后者对白居易立身行事提供了指导性作用,尤其是因忠被贬之后,作者常以此自我宽慰。从白居易的史观中,可以窥见其人生智慧与处世态度。

王亚荣[3](2021)在《罗尔斯的“道德运气”理论研究 ——以运气均等主义为考察中心》文中指出罗尔斯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运气”理论,而运气均等主义正是受“道德运气”理论的激发产生的,它在承认运气是造成人们之间不平等的重要根源的基础上,又提出责任原则,弥补了罗尔斯“道德运气”理论的不足。正是基于二者之间密切的联系,有些学者将罗尔斯纳入运气均等主义者的序列。但也有学者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罗尔斯虽然对运气均等主义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罗尔斯并不是一位运气均等主义者,至少不是一位完全意义上的运气均等主义者。运气均等主义的基本宗旨在于中立化运气因素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即抵消一切原生运气对个人的影响。其典型特征是通过对选择与环境的最根本的区分,使个人对其选择负责,最终达到将责任纳入平等价值的目的。论文以运气均等主义为视角,从运气包含的内容、运气非个人应得、运气应得到矫正三方面来深入探究罗尔斯“道德运气”理论,试图寻找罗尔斯的“道德运气”理论与运气均等主义的契合之处。接着论文通过从平等的目的与平等的体现两个大方面来论述这二者的关系。从平等的目的来看,罗尔斯与运气均等主义者都试图建立起点的平等,但具体的表现又有所不同,运气均等主义者旨在抵消一切原生运气的影响,而罗尔斯的“道德运气”理论旨在抵消一切运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角度表明罗尔斯不是运气均等主义者。从平等的体现来看,运气均等主义对选择与环境作出根本的区分,进而将个人责任纳入平等。但是从对罗尔斯“道德运气”理论的考察发现,尽管从罗尔斯对昂贵嗜好的态度上似乎表明他承认个人责任,但其差别原则实质上并未充分地体现个人责任。此外,在分配问题上,运气均等主义者更偏向于补偿原则,而罗尔斯主张通过差别原则实现分配的正义。因此,从平等的体现这一角度来看,罗尔斯也不是一位运气均等主义者。尽管罗尔斯被证明并不是运气均等主义者,但这二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运气均等主义一方面认同罗尔斯对于“道德运气”的重视,另一方面认为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并没有真正抵消运气对于人们的坏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它对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的批判上,在此基础上,运气均等主义又提出责任原则,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罗尔斯“道德运气”理论的发展。

胡艾娜[4](2020)在《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托克维尔融合美国民主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事实,系统地提出自己的民主思想,被誉为“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作为西方民主思想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不仅看到了民主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清醒地意识到民主社会发展潜藏的种种危机。因此,如何引领民主健康地发展成为托克维尔毕生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托克维尔审视民主危机的动机是在他贵族正统思想遭到民主社会现实的巨大冲击之后,所体现出的一种极度不适应性,以及新社会的各种表现让他倍感失落和惋惜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在考察美国之后,托克维尔关注到美国民主背后存在着诸多困境,于是开始深入挖掘民主社会的危机征兆,以期完善民主社会使之达到他所理想的状态。本文将自由与平等作为托克维尔民主思想的两大要素,进而通过分析这两大要素在民主社会中的不同发展境遇得知:民主社会中狂热的平等激情促使个人在身份平等之外广泛地要求其他方面的平等,导致自由精神被吞噬;自由与平等的张力问题也促使人们时常过分追求平等而忽视自由。那么,这种过分的平等化追求行为不仅在政治上容易产生多数暴政,还在社会中容易滋生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福利观,促使社会个体逐渐原子化。这种孤立的个人观、利益观又加剧了现代专制主义的产生,使人们陷于温和的专制中却浑然不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托克维尔为民主危机寻求的克服之道。托克维尔认为通过地方分权与乡镇自治可以削弱多数的无限权威,鼓励民众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在政治生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自治精神,为保障民主的良性运转提供重要制度保障。“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为防止个人主义的泛滥增加了一份理性和克制,并将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引导到关注公共利益的轨道上来,为民主发展提供了重心和方向。同时,托克维尔认为宗教信仰为烦躁的民主人提供纯洁、安宁的精神依靠,可以起到净化物欲心灵的作用;这是在政治文化层面对民主的一种重要保障和依托。而政治自由作为抵制专制的良方,让政治共同体内的各个阶级、各个公民都参与到公共事务活动中来;这种影响政府决策和人事权利的行动成为民主良性运转的重要支撑。在当代条件下,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民主作为一种基本制度模式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民主危机也呈现出许多新特征,但仍与托克维尔150多年前对于民主危机的预警有很多相通之处。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民粹主义以更加激进、极端的方式诠释着“多数暴政”的危险;个人主义已演化为以个人本位、自我中心以及利己主义为特征的极端个人主义;后物质主义超越物质主义注重工业、商业利益的模式,逐渐向多元模式转变,增加了政党的执政难度;“国家-社会”关系也从托克维尔生活时代长期相互对立向多元、多向互动的共管共治状态转化。这些民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代性难题都可以从托克维尔的民主危机思想中找到其发展的渊源和轨迹,也无不验证着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代学者乔万尼·萨托利、卡罗尔·佩特曼、以赛亚·伯林也从不同角度对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和解析。因此,立足于当今时代发展需要,通过解读托克维民主危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以他的真知灼见来关照人类民主实践进程的发展需求。这种解读虽然无法将托克维尔的思想精髓悉数等同或转化为现实的制度安排,但是至少可以在未来的制度设计以及解决民主危机的方案中多一些参考和建议,从而使社会迈向更加健康理性的民主之路。

孙留敏[5](2020)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财富观研究 ——以人教版第五套与第十套语文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财富观是人们关于财富问题的基本看法和主要观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语文教科书中涉及财富观的内容,是社会主流财富观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渗透,体现着对学生财富观念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科书中以直接、集中的方式进行财富观教育不同,由于语文教科书并不直接承担价值观教育的任务,语文教科书中的财富观教育是间接的和分散的,因此可以更加真实多样地反映出当时社会中的财富观教育思想。本文以改革开放之初使用的人教版第五套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及21世纪初使用的人教版第十套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研究两套语文教科书中财富观内容的变化,探究不同时期财富观教育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变迁。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两套语文教科书中财富观相关课文的基本情况,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对两套语文教科书中财富认知观、财富获取观、财富分配观、财富使用观相关课文进行数量和主题分析,比较其异同并探究变化原因。本文主要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两套语文教科书中财富观内容发生了显着改变。在财富认知观上,两套语文教科书中都有肯定财富价值的内容,但第十套语文教科书中增加了较多反思财富价值的内容;两套语文教科书中都重视对金钱至上思想的批判;第五套语文教科书引导学生认识到革命信念高于财富,而第十套语文教科书强调道德仁义高于财富的观念。在财富获取观上,两套语文教科书都重视劳动创造财富的理念;第五套语文教科书中重视鼓励人们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财富,而第十套语文教科书中更强调对财富获取的道德性要求,教育学生获取财富要遵循诚信与道义的准则。在财富分配观上,第五套语文教科书赞扬了土地改革后对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同时重视揭露和批判财富分配中的阶级剥削现象;而在第十套语文教科书中极少数课文体现财富分配观。在财富使用观上,两套语文教科书中都体现了利他的财富使用观,以及重视教育与求知的财富使用观;但是第五套语文教科书中崇尚节俭的财富使用观在第十套语文教科书中不再出现,第十套语文教科书中新增了绿色环保的财富使用观。

谭华云[6](2019)在《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于旅游与迁移之间的舒适移民,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流动现象。舒适移民“美好日常生活实践”及其对乡村社会空间的发展与变迁的影响,有别于一般旅游与传统移民,缺乏系统性的现象解释与理论研究,是人文地理学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日常生活实践及其引致的乡村绅士化的过程、格局、机制与效应调控,可以更好地理解微观地理尺度的舒适移民驱动的乡村社会空间变迁的轨迹,为全球生活方式流动背景下的乡村绅士化发展的规律揭示提供中国语境的案例支撑。以扎根理论方法指导数据搜集与编码分析,结合文献述评,确定“舒适移民如何引致乡村社会生活空间变迁”这一学术问题。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来获取和分析多种来源的数据资料。从时空发展与人地关系的综合视角,以“人”的生活(舒适移民特征类型、日常生活与生活空间实践)--“地”的变迁(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时空特征)--“人地”互动关系(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形成机制与效应调控)为研究主线,形成“三条主线、三大问题、六项内容”的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解释性框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舒适移民主体类型。巴马盘阳河流域的舒适移民以退休人群为主,在职业、教育、财富上具有中产阶层特征,迁移旨在过健康美好生活,表现为季节性旅游和长居生活。舒适移民主要分化为季节性旅游者、健康移民、生活方式型企业主移民和度假移民等四种类型。2.舒适移民日常生活与聚居生活空间。舒适移民在迁入地自发集聚,其日常生活具有近居住地和向康养景区集聚的空间特征。舒适移民聚居生活空间类型分化为原生型长寿屯落、商业生活街区、田园度假村和高端养生小区,呈现出从嵌入型聚居生活空间向舒适移民飞地过渡的发展趋势。3.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特征。乡村人口阶层、住宅类型与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景观设施、人文治理的重构与转向共同表征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通过梳理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背景与脉络,展演出绅士化发展路径的动态化和多元化趋势,映射出绅士化从散点分布向团块扩张的空间特征。萌芽阶段,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形成散点状的绅士化的乡村生活空间;成长阶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扩张出散点状与团块状并置的绅士化的乡村生活空间。发展阶段,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占主导地位,日益形成集聚型的绅士化的乡村生活空间。4.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格局。构建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评价体系,以舒适移民聚居生活空间(自然村/街区/小区)为单元,对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型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汇析,发现舒适型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聚居生活空间类型和微观地理区位的分异特征,并呈现出集聚化和非均质发展的空间特征。5.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形成机制。以推拉、供需和利益相关者为理论视角分析多元力量共同作用下的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形成机制。城乡背景环境的推拉力因素主要作用于舒适迁移现象的发生;需求供给因素主要作用于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多元化发展;利益相关者行动主要作用于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类型和空间差异,三者共同驱动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6.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效应与调控。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影响效应具有综合性,积极效应包括乡村“租金差”得以实现,常住人口增长,乡村经济复兴,社区福祉增进,乡村重焕生机;负面效应包括“癌症村”负面形象、生态环境退化、生活空间冲突和长寿文化的“去地方化”变迁。应秉持“统筹发展、共生共荣、主客共治、环境关照”的理念,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调控策略来引导舒适移民健康美好生活实践和乡村社会空间的和谐发展。

罗德尼·佩弗,李旸[7](2018)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在道德、社会和政治哲学领域发生了两个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理论事件:一是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的提出;二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兴起。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社会正义理论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误解的那样,是一种赞成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反,它是中立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规范性思考。罗尔斯提出的广义的反思平衡方法是证成一般的规范理论和正义原则的理想方法。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经验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进行了阐释和重构,而且在围绕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所展开的重要哲学争论中发出了有影响力的声音,特别是科恩提出了自己的激进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原则。我认为,我在对罗尔斯的理论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的"作为公平权利的正义"理论既优于罗尔斯的原初理论,亦优于科恩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激进平等主义理论,并且是可被接受的最合理的平等主义理论。

常华兵[8](2018)在《中国古代亲情与理财思想品鉴》文中认为亲情关系是居民理财中绕不过的最重要社会关系之一。中国古人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内涵丰富的亲情与理财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很值得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人们品赏与借鉴。一、父母养育子女艰千百年来,中国父母对子女之间的亲情与理财之纠缠可分为三个互不相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在亲情上是难以分割的"自家人",血缘上的亲近远远胜过财富占有带来的疏离。中国民间俗语"家有儿女不算贫"说的是,只要有子女在身边,就有发展潜力,物质上即使很困难,也不

杨元妍[9](2017)在《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关涉教师的自我认知与教师作为生态主体,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下与学校和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专业发展和与他人之间发展,实现教师自我主体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回归,创建和谐的教师自组织关系,教师合作文化以及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能有助于营造出和谐、稳定、平衡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一支适应高校发展的教师队伍。然而,从实践角度来看,目前存在着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术圈孤立导致专业知识超耐度失衡、生态承载力薄弱导致专业技能存在花盆效应以及道德层次不均导致师德境界参差不齐。因而,从生态视角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在生态的系统联系观、竞争发展观和平衡共生观三个维度下探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师德境界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教师在开放的生境中互利共生、达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具有显着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运用生态平衡的理论研究教师与人、教师与环境、教师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秩序,也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据法和案例分析法,把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将教师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全面综合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以共生和谐为目标,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价值,以积极培养教师内在素养和以提高教师全面发展为目标,由此建构有特色的,能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专业发展理论。论文认为,根据生态的系统性、整体性、平衡性、共生性、创新性、发展性等特点,可以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要素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师德境界置于系统联系、竞争发展、平衡共生三个观察维度来探讨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内涵。论文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环境中,如果有较大的生态位差异,则他们的竞争就会小;反之,则竞争程度则越大。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在生态竞争的环境中,越能保持住彼此的联系,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因子彼此能够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在整个学术系统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从而激发教师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力,对于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论文通过对5所院校20名不同职称、不同年龄的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竞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专业发展的外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就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三个要素来说,彼此之间互相作用并能够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功能、结构和条件达到完善的目的,也是能保证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彼此之间能够相互作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正负动力的演变、动力盈亏的联动以及动力增减的变异等运作规律。论文通过对5所院校60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认为平衡共生是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目标诉求,在教育外部环境、教育系统的内部环境各方面都处在一个彼此互相交织的网络之中,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物质以及能量的支持,这需要充分有效利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打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实现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外延价值和以自我需要满足完善生命内涵的内生价值的平衡,实现教师与学校、与社会共赢、共存和共荣的目的。论文探讨了高校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以开展专业对话促进专业知识提升、以找寻职业价值感促进职业伦理提升和以构筑生态自我促进师德境界提升三方面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三要素观点,构建了以“三三四”为模型的评价体系,即从社会、高校和教师个人为角度的静态模型、以系统联系、竞争发展、平衡共生为指标的动态三元评价模型和利用平衡记分卡创建的四维评价模型。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从“系统联系观、竞争发展观和平衡共生观”三个观测点出发,探讨生态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2.构建了高校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三三四”评价模型。即从社会、高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以系统联系、竞争发展、平衡共生为指标的动态三元评价模型和用平衡记分卡实现的四维评价模型。

高虹[10](2014)在《论爱尔杰小说主题的变迁》文中研究指明霍瑞修·爱尔杰(1832—1899)是19世纪美国的着名作家,他的通俗儿童小说不仅成为19世纪美国青少年的必读书籍之一,也使他在文学界名声大噪。究其原因就在于其创造的"从乞儿到王子"式的"美国梦"成为了当时很多美国青少年的追求目标,他的小说自然也成为了美国青少年励志读物的典型代表。有人评价说:"爱尔杰对美国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甚至高于马克·吐温。"他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虽然简单,

二、一生的财富(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生的财富(上)(论文提纲范文)

(2)白居易对《史记》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白居易接受《史记》的背景
    第一节 唐代《史记》传播与接受的环境与条件
        一、统治者的重视
        二、史学家的青睐
        三、应试者的追捧
    第二节 白居易接受《史记》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
        二、家庭氛围
        三、个人趣尚
第二章 白居易对《史记》的征引
    第一节 白居易征引《史记》的统计
        一、白居易对司马迁其人其事的征引
        二、白居易诗文对《史记》的征引
    第二节 白居易诗文对《史记》接受的具体表现方式
        一、语典
        二、事典
第三章 白居易对《史记》之史笔的接受
    第一节 直笔实录
        一、《史记》之直笔实录
        二、白居易之直笔实录
    第二节 连类美刺
        一、《史记》之连类美刺
        二、白居易之连类美刺
第四章 白居易对《史记》之史观及价值观的接受
    第一节 天人观
        一、反对方术
        二、诘难天命
    第二节 隐逸观
        一、趋舍有时
        二、功成身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白居易诗歌引用《史记》统计
    白居易散文引用《史记》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罗尔斯的“道德运气”理论研究 ——以运气均等主义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运气均等主义的核心意涵
    (一)运气均等主义的理论基础
        1.运气的基本类型
        2.运气均等主义的理论渊源
        3.运气均等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运气均等主义的相关理论
        1.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
        2.阿内逊的福利机遇平等理论
二、罗尔斯的“道德运气”理论
    (一)“道德运气”理论的证成
        1.机会平等的批判性思考
        2.社会契约的论证
    (二)“道德运气”理论的内涵
        1.运气的内容
        2.运气非个人应得
        3.运气应得到矫正
三、罗尔斯与运气均等主义的关系
    (一)平等的目的
        1.平等的关键是起点的平等
        2.平等在于抵消一切运气的影响
    (二)平等的体现
        1.对选择与环境作出区分
        2.将责任纳入平等
        3.分配的原则
四、罗尔斯“道德运气”理论的发展
    (一)对运气存在的肯定
    (二)对差别原则的批判
    (三)对责任原则的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动乱年代——法国贵族的彷徨
        二、家庭背景:正统家庭——丰富认知的积累
    第二节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形成的实践渊源
        一、对法国大革命失败的反思
        二、对美国民主现实的考察与担忧
    第三节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形成的思想来源
        一、孟德斯鸠对托克维尔的影响
        二、卢梭对托克维尔的影响
        三、帕斯卡尔对托克维尔的影响
第三章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基本论域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中狂热的平等激情
        一、绝对平等的社会状态
        二、对平等盲目的热爱与追逐
    第二节 民主社会中被吞噬的自由精神
        一、孤独的自由
        二、为自由辩护:自由才是民主的本质诉求
    第三节 平等与自由的张力问题
        一、在社会领域中,平等优于自由
        二、在政治领域中,自由优于平等
        三、深刻认识民主社会中平等与自由的内在张力
第四章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社会图景
    第一节 民主社会危机的表现
        一、多数暴政助长无限权威
        二、个人主义导致心灵焦虑
        三、物质主义丧失伟大追求
        四、温和专制压制公共精神
    第二节 民主社会危机的克服之道
        一、以地方分权与乡镇自治削弱无限权威
        二、以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对抗个人主义
        三、以宗教信仰净化物欲心灵
        四、以政治自由抵制专制的横行
第五章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当代发展
    第一节 当代西方民主危机与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
        一、多数暴政与民粹主义
        二、个人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
        三、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
        四、温和的专制与“国家-社会”关系的相互转化
    第二节 当代学者对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主要理论引申
        一、乔万尼·萨托利与托克维尔
        二、卡罗尔·佩特曼与托克维尔
        三、以赛亚·伯林与托克维尔
第六章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评析
    第一节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合理性
        一、民主价值的双面性
        二、民主危机存在的真实性
        三、民主危机化解方案的思想穿透力
    第二节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局限性
        一、阶级的局限性
        二、思想的矛盾性
        三、概念的模糊性
结语: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深层意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财富观研究 ——以人教版第五套与第十套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财富观相关课文基本情况分析
    第一节 财富观相关课文的确定标准
    第二节 财富观相关课文的数量分布
        一.财富观相关课文的总体数量
        二.财富观相关课文的教育阶段分布
        三.财富观相关课文内容所涉国别与时代
    第三节 财富观相关课文的主题分布
        一.财富观相关课文主题的数量分布
        二.财富观相关课文主题的教育阶段分布
第二章 财富认知观
    第一节 财富认知观相关课文的数量变化
        一.财富价值相关课文的数量
        二.财富地位相关课文的数量
    第二节 财富认知观相关课文的主题变化
        一.从肯定财富的价值到辩证看待财富的价值
        二.财富的地位
        (一)从革命信念高于财富到道德仁义高于财富
        (二)集体财富为重思想逐渐淡化
        (三)理性看待财富地位:21世纪的新倡导
        (四)批判金钱至上思想:由面向中学生到从小学生抓起
第三章 财富获取观
    第一节 财富获取观相关课文的数量变化
        一.财富获取的主体
        二.财富获取的方式
        三.财富获取的原则
    第二节 财富获取观相关课文的主题变化
        一.财富创造的途径: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勤劳致富
        二.财富获取的原则:从拒绝不劳而获到坚守诚信、道义
第四章 财富分配观
    第一节 财富分配观相关课文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 财富分配观相关课文的主题变化
        一.对平均主义分配观的赞扬逐渐消失
        二.对财富分配中阶级剥削现象的批判逐渐消失
第五章 财富使用观
    第一节 财富使用观相关课文的数量变化
        一.财富积累水平
        二.财富使用主体
        三.财富使用方式
    第二节 财富使用观相关课文的主题变化
        一.利他的财富使用观:重视程度增强
        二.重视教育与求知的财富使用观:一致认同
        三.崇尚节俭的财富使用观:从重视到不再重视
        四.绿色环保的财富使用观:21世纪的新倡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教版第五套语文教科书中财富观相关课文及分类表
    附录2 :人教版第十套语文教科书中财富观相关课文及分类表
后记

(6)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舒适移民成为新的流动现象
        1.1.2 “流动中的美好生活”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1.1.3 绅士化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概念界定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章节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舒适移民
        2.1.1 舒适移民概念厘析
        2.1.2 迁移动机
        2.1.3 生活实践
        2.1.4 聚居生活空间
        2.1.5 目的地影响效应
    2.2 绅士化
        2.2.1 绅士化概念辨析
        2.2.2 绅士化的类型特征分析
        2.2.3 绅士化的理论解释
        2.2.4 绅士化的地域空间效应
    2.3 乡村绅士化
        2.3.1 乡村绅士化概念辨析
        2.3.2 乡村绅士化特征
        2.3.3 乡村绅士化影响效应
        2.3.4 乡村绅士化形成机理
    2.4 研究述评
        2.4.1 舒适移民乡村生活实践有待系统深入研究
        2.4.2 生活方式流动下的乡村社会空间变迁研究可借鉴绅士化理论
3 研究区域与研究实施
    3.1 研究区域
    3.2 调研过程
    3.3 调研说明
        3.3.1 “圈层”式调研
        3.3.2 问卷调查与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3.4 扎根理论编码
        3.4.1 实质性编码
        3.4.2 理论性编码
4 舒适移民主体类型
    4.1 舒适移民主体特征
        4.1.1 客源地
        4.1.2 性别、年龄与婚姻
        4.1.3 健康
        4.1.4 教育与职业
        4.1.5 财富与阶层
    4.2 舒适移民居停生活特征
        4.2.1 居停动机
        4.2.2 居停次数与时长
        4.2.3 陪伴状态与出行方式
        4.2.4 消费水平
    4.3 舒适移民类型
        4.3.1 季节性旅游者
        4.3.2 健康移民
        4.3.3 生活方式型企业主移民
        4.3.4 度假移民
    4.4 本章小结
5 舒适移民日常生活与聚居生活空间
    5.1 舒适移民日常生活
        5.1.1 居住
        5.1.2 饮食
        5.1.3 购物
        5.1.4 医疗保健
        5.1.5 休闲游憩
        5.1.6 社交公益
    5.2 舒适移民聚居生活空间类型
        5.2.1 原生型长寿屯落
        5.2.2 旅游商业街
        5.2.3 田园度假村
        5.2.4 高端养生小区
    5.3 本章小结
6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特征
    6.1 乡村绅士化的时序分析
    6.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时序分析
        6.2.1 乡村原生社会空间形态(1994 年前)
        6.2.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萌芽阶段(1995-2005 年)
        6.2.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成长阶段(2006-2012 年)
        6.2.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发展阶段(2013 年- )
    6.3 本章小结
7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
    7.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7.1.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评价维度与指标构成
        7.1.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指标体系
    7.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指数
        7.2.1 人口阶层变化指数
        7.2.2 住房结构条件指数
        7.2.3 经济生产变化指数
        7.2.4 景观设施变化指数
        7.2.5 人文治理变化指数
    7.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空间差异
        7.3.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单项指标分析
        7.3.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指标汇析
        7.3.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聚居生活空间类型差异
        7.3.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地理空间分异
        7.3.5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ArcGIS核密度特征
        7.3.6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的冷热点集聚特征
    7.4 本章小节
8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形成机制
    8.1 舒适移民现象出现的“推拉”机制
        8.1.1 城市人居环境问题成为舒适移民现象发生的基础推力
        8.1.2 乡村舒适的康养环境是舒适移民现象形成的基础拉力
    8.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多元化发展的“供需”机制
        8.2.1 舒适移民健康美好生活实践推动乡村绅士化多元化发展
        8.2.2 资源环境“租金差”诱致多方供给,驱动乡村绅士化多元发展
    8.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差异的“利益相关者”机制
        8.3.1 多元力量主导下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阶段差异
        8.3.2 多元力量主导下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空间差异
    8.4 本章小结
9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效应与调控
    9.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影响效应
        9.1.1 “租金差”得以实现,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
        9.1.2 乡村经济日渐复兴,内生式发展乏力
        9.1.3 乡村社区重焕生机,生活空间冲突浮现
        9.1.4 乡村“再地方化”,何方是长寿归途?
    9.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效应调控
        9.2.1 “统筹发展”:丰富舒适移民公共设施与服务供给
        9.2.2 “共生共荣”:多类型绅士化和谐发展
        9.2.3 “主客共治”:营造可依恋的美好生活空间
        9.2.4 “环境关照”:促进迁入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讨论及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舒适移民引致的乡村社会空间变迁需要新的解释性框架
        10.1.2 舒适移民主体类型
        10.1.3 舒适移民日常生活与聚居生活空间类型
        10.1.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阶段特征
        10.1.5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格局
        10.1.6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形成机制
        10.1.7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效应与调控
    10.2 讨论
        10.2.1 舒适移民群体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异同
        10.2.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表征比对
        10.2.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机制异同
        10.2.4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效应比较
    10.3 创新
        10.3.1 探索了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水平测度方法
        10.3.2 丰实了生活方式流动背景下的乡村绅士化发展的机理解释
        10.3.3 完善了舒适移民和乡村绅士化研究的微观地域系统性
    10.4 不足与展望
        10.4.1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有待更长的历时性分析
        10.4.2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的空间格局分析有待深入
        10.4.3 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发展影响因素有待精确剥离
参考文献
附录 A:舒适移民/(“候鸟旅游”)日常生活问卷调查
附录 B:舒适移民/(“候鸟人”)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 C:乡村社会空间变迁问卷
附录 D:村屯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提纲
附录 E: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国古代亲情与理财思想品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父母养育子女艰
二、夫妻理财家短长
三、孝顺背后财意重
四、兄弟亲戚财相隔

(9)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1.1.1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理论上的创新
        1.1.2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践上的完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
        1.3.2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研究
        1.3.3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研究
        1.3.4 关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因子的研究
        1.3.5 文献评价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调查法
        1.4.3 数据分析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教育生态
        2.1.2 教师专业发展
        2.1.3 生态平衡
    2.2 理论基础
        2.2.1 理论背景
        2.2.2 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
        2.2.3 总结
3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
    3.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三个评价维度
        3.1.1 系统联系的维度
        3.1.2 竞争发展的维度
        3.1.3 平衡共生的维度
        3.1.4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3.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现状
        3.2.1 学术圈孤立导致专业知识超耐度失衡
        3.2.2 生态承载力薄弱导致专业技能花盆效应
        3.2.3 道德层次不均导致师德境界参差不齐
4 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4.1 系统联系: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4.1.1 专业知识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机理
        4.1.2 专业技能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机理
        4.1.3 师德境界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机理
        4.1.4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三要素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4.1.5 系统联系观下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的基本特征
        4.1.6 环境变量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调节效应
        4.1.7 系统联系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位模型建构
    4.2 竞争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4.2.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动力:发展
        4.2.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外动力:竞争
        4.2.3 专业发展三要素在竞争动力机制下的运作手段
        4.2.4 教师专业发展三要素的动力机制的特征
    4.3 平衡共生: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诉求
        4.3.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规约
        4.3.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诉求的价值取向
        4.3.3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诉求的实现方式
    4.4 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三三四”模型
        4.4.1 以社会、高校和教师为评价方的静态模型
        4.4.2 以三个维度为指标的动态评价模型
        4.4.3 以平衡记分卡为工具的四维评价模型
5 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5.1 开展专业对话促进专业知识的提升
        5.1.1 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适应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5.1.2 改善发展评价方式,推动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5.1.3 引进合作共赢理念,突破教师专业发展孤立感
    5.2 以找寻职业价值感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5.2.1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圈,推进各类生态环境联系
        5.2.2 激发教师生态职业意识,找寻教师自我价值感
        5.2.3 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氛围,激发内在驱动力
    5.3 以构筑生态自我促进师德境界的提升
        5.3.1 明确高校教师角色涵义,推进教师建立生态自我
        5.3.2 改变道德参差不齐现状,打造全方位的职业形象
6 研究结论
    6.1 研究的主要成果
    6.2 研究的局限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调查问卷
附件二:访谈问卷
附件三: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论爱尔杰小说主题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富之梦
二、尊严之梦

四、一生的财富(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房价走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D]. 赵瑞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2]白居易对《史记》的接受研究[D]. 刘淑珍.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罗尔斯的“道德运气”理论研究 ——以运气均等主义为考察中心[D]. 王亚荣.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研究[D]. 胡艾娜. 华侨大学, 2020(01)
  • [5]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财富观研究 ——以人教版第五套与第十套语文教科书为例[D]. 孙留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6]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舒适移民型乡村绅士化研究[D]. 谭华云.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J]. 罗德尼·佩弗,李旸. 国外理论动态, 2018(08)
  • [8]中国古代亲情与理财思想品鉴[J]. 常华兵. 审计与理财, 2018(06)
  • [9]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杨元妍. 武汉大学, 2017(06)
  • [10]论爱尔杰小说主题的变迁[J]. 高虹.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22)

标签:;  ;  ;  ;  ;  

一生的财富(第1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