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贮氢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材料,合金,氢化物,性能,负极,镁合金,球磨。
贮氢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罗龙,吴文远,边雪,李培玉,齐健博[1](2018)在《基于AB_5合金复合贮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复合贮氢材料是改善贮氢合金性能,克服单一合金缺点的一条有效途径。基于AB_5贮氢合金的特点,对利用AB_5合金制备复合贮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AB_5贮氢合金一般具有CaCu5晶体结构,具有相对较高的吸氢容量、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低平衡压、吸氢动力学快和良好的抗杂质性等优点,尤其与其他贮氢材料进行复合作为燃料电池用贮氢罐的候选材料,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主要涉及了AB_5/AB2,AB_5/Mg(Mg基)、AB_5/V-Ti,AB_5/碳材料等二元复合贮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各种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结构、贮氢性能以及作用机制等,并对今后复合贮氢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如利用材料计算方法对复合材料热力学、动力学等方面进行理论计算、新制备工艺开发、AB_5合金与多元体系贮氢材料进行复合。(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18年05期)
徐海,张玉[2](2016)在《钛对镁基电子电气贮氢材料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钛对Mg_2Ni贮氢材料性能的影响,在Mg_2Ni合金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钛,并进行了显微组织、吸放氢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钛的添加有利于细化晶粒,提高材料的吸放氢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与不添加钛(Mg_2Ni)相比,添加8.233%钛时(Mg_2NiTi_(0.2))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55.63%、最大吸氢量增大47.37%、充放电循环20次后放电容量衰减率减小48.80%、吸氢饱和时间和放氢平台压力基本不变。Mg_2Ni贮氢材料中钛的含量优选为8.233%。(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2016年06期)
杨泰[3](2016)在《非晶/纳米晶Mg-Y基贮氢材料的制备及吸放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g由于其贮氢密度高、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而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贮氢材料。本文首先综述了贮氢材料吸放氢基本原理及Mg基贮氢材料的发展状况和研究进展。在对Mg基贮氢材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确定以Mg-Y二元合金为研究起点,然后优化到Mg-Y-M(M=Ni,Co,Mn,Cu,Al)叁元合金,并采用真空快淬、机械球磨结合Ni、石墨催化等方法,寻求改善Mg基材料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和降低放氢温度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用真空感应熔炼的方法制备了 Mg24Yx(x=1-5)合金,详细研究了合金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发现材料主要由Mg以及Mg24Y5相组成。合金首次吸氢时其中的Mg24Y5相就发生歧化反应Mg24Y5 + H2 → Mg + YH2 → MgH2 + YH2+ YH3,后续的可逆吸放氢循环为MgH2(?)Mg + H2。Mg24Y3合金内部具有大量细密的共晶组织,使得该合金具有最快的放氢速率及最低的放氢温度。与动力学性能不同,Y含量对合金的热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在Mg24Y3合金基础上加入第叁组元M(M=Ni、Co、Mn、Cu、Al),制备了铸态Mg-Y-M叁元合金,并详细研究了合金的相结构及贮氢性能。铸态Mg24Y3M(M=Ni,Co,Mn,Cu,Al)合金同样由多相组成,主相均为Mg24Y5。其中,Ni的加入显着提升了合金的吸氢及放氢动力学性能,放氢峰值温度下降至313℃,放氢反应活化能也下降至64kJ/mol。此外,Co、Mn、Al均促进了合金的放氢速率,但Cu的加入反而降低了合金的放氢性能。添加Ni、Cu后合金均在较高的压力下出现窄的小平台,较低压力下的的大平台对应Mg+ H2(?)MgH2吸放氢反应,而较高压力下的小平台分别对应于Mg2Ni + H2(?)Mg2NiH4和Mg2Cu + H2(?)MgH2 + MgCu2的吸放氢过程。用真空快淬技术制备了 Mg24Y3、Mg24Y3Ni合金,其中快淬Mg24Y3合金为纳米晶结构,而Mg24Y3Ni合金为非晶结构。具有非晶结构的Mg24Y3Ni合金在第一次吸氢时即发生晶化现象,吸放氢性能与铸态合金基本一致。研究了球磨时间对Mg24Y3Ni合金结构及吸放氢性能的影响,发现球磨过程中Mg24Y5以及YMg12Ni相衍射峰显着宽化,并在球磨作用下转化为Mg相,降低了合金的吸放氢性能。在球磨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石墨可使得合金颗粒变成薄片状结构,吸放氢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过量的石墨会降低球磨过程中的研磨效率,从而降低了合金的吸放氢性能。测试了球磨Mg24Y3Ni合金的吸放氢p-c-T曲线,结果表明球磨时间及石墨添加均对合金的热力学性能影响不大。采用机械球磨方法制备了 Mg24Y3-Ni-C复合材料,并详细研究了石墨和Ni添加量对材料结构及贮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3wt.%的石墨可提升Mg24Y3-5wt.%Ni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且放氢峰值温度降低至301℃。但过量的石墨降低了球磨过程中的研磨效率,从而大幅降低了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Ni的加入可显着提升Mg24Y3-3wt.%C复合材料的吸放氢性能,当Ni含量大于3wt.%时材料具有极快的吸氢速率,在100℃下经过30s后均可达到饱和吸氢量的90%以上。随着Ni含量的增加,放氢反应活化能显着降低,放氢速率速率得到了明显提升,放氢峰值温度也从375℃(0wt.%Ni)下降至282℃(20wt.%Ni)。但是Ni以及石墨的加入均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材料的可逆吸放氢容量,且添加量越多,贮氢容量越低。若同时考虑材料的可逆贮氢容量及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球磨Mg24Y3-3wt.%C-5wt.%Ni复合材料具有最好的综合贮氢性能。(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总院》期刊2016-09-01)
张羊换,赵栋梁[4](2015)在《含稀土金属基贮氢材料制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被公认是21世界的洁净能源,特别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可移动电池的应用为备受期待。然而,氢能应用的关键是发展具有高效安全的贮氢系统。在所有的贮氢方法中,金属氢化物贮氢被人公认是最适合在车载贮氢系统以及高容量移可动电池中使用。稀土在贮氢材料中的应用已被全世界(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功能新材料学术论坛暨第四届全国电磁材料及器件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5-08-19)
贺春山[5](2014)在《超声搅拌辅助铸造法制备新型钒基固溶体贮氢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进钒基固溶体贮氢材料的性能,采用超声搅拌辅助铸造法制备新型钒基固溶体贮氢材料V3Ti Ni0.56Co0.1Al0.2,并进行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吸放氢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型钒基固溶体贮氢材料由V基固溶体相和少量的Ti Ni相、Ti2Ni相组成,具有较佳吸放氢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室温最大吸氢量为1.781%、室温放氢平台压力为0.46 MPa,腐蚀电位较V3Ti Ni0.56正移709 m V。(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2014年05期)
尹奕[6](2014)在《LiBr对球磨制备La-Mg-Ni复合贮氢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能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资源丰富、热值高、燃烧性能好、清洁的绿色能源。在对氢能的利用过程中,氢能的贮存和运输是大规模应用氢能的关键过程,因此对贮氢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贮氢材料中,La2Mg17贮氢合金因为具有储氢容量大、放电容量高、活化快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La2Mg17贮氢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较差的缺点限制了该合金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本文LiBr作为催化剂,通过球磨工艺制备了La2Mg17/Ni及LiBr复合贮氢材料,研究了LiBr对该复合贮氢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本文对La2Mg17/Ni+xwt.%LiBr(x=0,3,5,7,10,20,30)复合贮氢材料进行共60h的球磨处理(LiBr的球磨时间为5h),分析了球磨处理后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了LiBr含量对该复合贮氢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LiBr含量为5wt.%和10wt.%的复合材料研究了LiBr的球磨时间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制备该复合材料的最佳球磨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添加LiBr球磨能有效的促进合金的非晶化,细化合金颗粒,形成了均匀分布的非晶及纳米晶;在制备的七种复合材料中,LiBr含量为5wt.%的复合材料的最大放电容量可达550.38mAh/g,是未添加LiBr的复合材料的3.11倍,这说明添加LiBr显着改善了复合材料的放电容量;LiBr含量为5wt.%,LiBr球磨时间为5h的复合材料的极限电流密度为468.533mA/cm2,是LiBr球磨时间为1h和12h的1.27倍和1.89倍,显示出了最好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复合材料的最佳球磨工艺为:5wt.%的LiBr含量,5h的LiBr球磨时间,复合材料的总球磨时间为60h。(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期刊2014-06-06)
柳艳敏,吴明晓[7](2013)在《贮氢材料锆的吸氢工艺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了在不同吸氢温度下,贮氢材料锆(Zr)吸氢后表面的变化情况。锆在氢化时,金属晶格发生体膨胀,使其表面产生无数微细裂纹。随着吸氢量的增加,不同程度的被粉碎,氢化后锆的粉化给应用带来不利影响。通过摸索试验,调整温度参数,探索到适合锆的吸氢温度(≈580±5℃),经过多次试验,获得了D/Zr原子比在较宽范围内(0.20-1.85)表面平整,颜色呈金属银灰色的锆氢化物样品。(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25)
王强,陈志谦,于文斌,陈云贵[8](2012)在《氢分子在贮氢材料Li_2MgN_2H_2表面的吸附与解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Li-Mg-N-H体系贮氢材料的放氢产物Li2MgN2H2的吸氢反应过程中的过渡态、表面电子态密度和表面能。结果表明:氢分子在Li2MgN2H2低指数表面中最低能量(100)表面的Mg-Mg-Li穴位吸附位置能够形成最稳定的吸附结构并发生解离,氢分子吸附能为-0.1898eV,解离能约为0.84eV(81kJ/mol),表明该反应所需的反应活化能仍较高,吸氢反应速度缓慢。(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2年11期)
马志鸿[9](2012)在《第4章 稀土功能材料-稀土贮氢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4.1发展稀土贮氢材料产业战略意义能源危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叁大主题。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人类的战略能源发展方向。作为氢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贮)氢材料是一类具有很高氢气存储密度的功能材料,作为能量储存和转换的介质,在氢能应用的各个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作为目前已广泛使用的金属氢化物/镍(MH/Ni)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氢氧燃料电池的供氢装置,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1)》期刊2012-06-30)
王军[10](2012)在《新型化学贮氢材料分解制氢纳米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集中于新型化学贮氢材料硼氨水解制氢催化剂的研究,主要包括催化剂的设计,合成,表征和应用,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首先,考虑到贵金属作为催化剂的优势,以原位制备的贵金属纳米催化剂为研究对象,筛选出铂作为催化硼氨水解制氢的潜在催化剂。因为催化剂的分散性对活性的影响很大,所以在铂纳米催化剂的原位合成过程中引入了表面活性剂,大大提高了催化活性(7.5min,Pt/AB=1/100)。其次,为合成高分散性的催化剂,采用乙二醇还原法成功制备出碳载铂纳米催化剂。所制备的铂纳米颗粒较小的粒径(平均粒径为2.19nm)和较窄的粒径分布,在与常用的湿法浸渍-硼氢化钠还原制备的碳载铂纳米催化剂的性能比较中展示出了更为卓越的催化硼氨水解制氢活性(6min,Pt/AB=1/200)。另外,详细研究了所制备催化剂对催化硼氨制氢活性影响的具体因素。然后,以制备粒径小,粒径分布窄以及颗粒分散均匀的铂纳米颗粒为目的,利用独特的光诱导还原法结合石墨烯的载体效应制备出平均粒径仅为1.41nm的石墨烯担载铂纳米催化剂,使其有较高的比活性表面,且在减少铂用量的条件下能充分发挥催化剂的活性(18.3min,Pt/AB=1/1000)。最后,利用贵金属和非贵金属之间还原电势的差异,使用硼氨作为还原剂原位制备出石墨烯担载的钯@钴核壳结构的纳米催化剂。证明了所制备的催化剂在纳米结构和载体的协同效应共同作用下,对催化硼氨水解的活性有不错的表现[3.5min,(Pd0.1Co0.9)/AB=1/50]。另外,催化剂的低成本和磁性可回收性的优势使其有实际应用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2-06-01)
贮氢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钛对Mg_2Ni贮氢材料性能的影响,在Mg_2Ni合金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钛,并进行了显微组织、吸放氢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钛的添加有利于细化晶粒,提高材料的吸放氢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与不添加钛(Mg_2Ni)相比,添加8.233%钛时(Mg_2NiTi_(0.2))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55.63%、最大吸氢量增大47.37%、充放电循环20次后放电容量衰减率减小48.80%、吸氢饱和时间和放氢平台压力基本不变。Mg_2Ni贮氢材料中钛的含量优选为8.23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贮氢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罗龙,吴文远,边雪,李培玉,齐健博.基于AB_5合金复合贮氢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2018
[2].徐海,张玉.钛对镁基电子电气贮氢材料性能的影响[J].钢铁钒钛.2016
[3].杨泰.非晶/纳米晶Mg-Y基贮氢材料的制备及吸放氢性能研究[D].钢铁研究总院.2016
[4].张羊换,赵栋梁.含稀土金属基贮氢材料制备及其应用[C].2015中国功能新材料学术论坛暨第四届全国电磁材料及器件学术会议摘要集.2015
[5].贺春山.超声搅拌辅助铸造法制备新型钒基固溶体贮氢材料[J].钢铁钒钛.2014
[6].尹奕.LiBr对球磨制备La-Mg-Ni复合贮氢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
[7].柳艳敏,吴明晓.贮氢材料锆的吸氢工艺探索[C].第十二届全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3
[8].王强,陈志谦,于文斌,陈云贵.氢分子在贮氢材料Li_2MgN_2H_2表面的吸附与解离[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
[9].马志鸿.第4章稀土功能材料-稀土贮氢材料[C].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1).2012
[10].王军.新型化学贮氢材料分解制氢纳米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