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灵崇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埃及,奥西里斯,伊西斯,神灵崇拜
神灵崇拜论文文献综述
蒋彬[1](2019)在《古埃及的神灵崇拜》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埃及有着异常丰富的神灵崇拜,这一点在神话中得以体现。而埃及的神灵还没有完全脱离动物的形象,往往是半人半兽。山东博物馆序厅里面有一组埃及神雕塑,右边是众神之神——太阳神"拉"的形象。早在第二王朝时期,每位国王都宣称对拉忠诚,并采用了"拉神之子"的头衔,所以拉神在古王国一直是皇家的保护神。左边是死神阿努比斯,他长着胡狼头、人身,手持权杖和生命之符号,他是亡者前往死后世界旅途上的守护者,负责称量逝者的心脏。(本文来源于《旅游世界》期刊2019年07期)
李祥林[2](2019)在《女娲神话传说与中国傩戏神灵崇拜》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娲是远古神话中的"大母神",女娲神话传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贯穿古今。考察女娲神话传说与中国戏剧艺术的关系,"傩"是不可忽视的话题。多年来,起源古老、遗存丰厚的"傩"受到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学科关注。着眼多民族中国社会,借鉴文化人类学理论,在古与今、文献与田野的结合中从民间仪式戏剧切入,就女娲信仰与傩神崇拜的关联进行考察、透视和解析,无论对于中华戏剧文化研究还是对于中华女性文化研究皆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南措加[3](2018)在《藏族神灵崇拜观念在生态保护机制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热贡地区的神灵崇拜为主要论述对象,在藏族文化中,神灵崇拜积淀着藏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信息,是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至今仍在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藏区神山和圣湖崇拜是非常盛行的。神灵崇拜观念对藏族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藏族神灵崇拜和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视角试图全面系统的论述藏族(热贡藏区)神灵崇拜观念对热贡地区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的功能。本文的格局大体如下,一是绪论部分,绪论部分里面主要叙述了研究热贡神灵崇拜的意义和价值,热贡是一个藏文化比较浓厚的地区,从国内和国外的文献对藏族神灵崇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第一章是热贡地区的概况。从热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两个方面进行介绍热贡的大体自然环境和历史。第二章主要从叁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热贡藏区的神灵崇拜现状,一是热贡山神体系的神灵崇拜体系。热贡地区是藏文化比较浓厚的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考古发现有灵魂不灭的观念,而且在苯教和佛教的盛行发展使这里的民族被苯教和尤其后来传播的佛教思想的熏陶,每一地区和每个村庄都有自己供奉的神灵庙和佛教寺院,很多人称热贡为“神秘热贡”。神山崇拜是热贡地区神灵崇拜的重要崇拜形式,热贡地区的最高和最有威力的神山是阿尼夏琼,本文以阿尼夏琼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在热贡地区的影响为主要的线索,对热贡地区的山神体系的神灵崇拜进行概述。二是热贡寺院体系的神灵崇拜。这一节中主要从热贡地区有名或对生态环境起到很大作用的隆务寺和雅玛扎西齐寺院为例子,论述这两座寺院在民间的影响和佛教思想的深化对其周围生态环境起到的作用。叁是热贡泉水体系的神灵崇拜,热贡地区的河流和小湖、泉水众多,所以本节中主要概述热贡地区隆务河和泉水、小湖的神灵崇拜。从这叁个方面概述热贡地区的神灵崇拜体系。第叁章是本文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章中主要论述了热贡地区的神灵崇拜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到的作用。一是热贡藏区的原始神灵崇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为受到原始神灵崇拜的影响,藏族人在生活上形成了一些禁忌,这些禁忌成了日常生活的习俗,无形中形成的这种习俗对生态环境方面起到的作用。二是神灵崇拜相应的区域划定为相对完整的一个小型生态系统。每一个山神或神灵在的地方都会形成相互重迭的小型生态系统,每一个神灵主管的小型生态系统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对自己的环境保护的很好。叁是神灵所在或神灵所管范围内的万物皆被赋予神性。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佛教思想的缘故,神灵管辖的范围或寺院附近的自然物都视为有神性。这种浓厚的原始宗教因素和后来佛教文化的熏陶使生态环境成为了藏族人民整个民族的义务。(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期刊2018-05-18)
张帅[4](2018)在《拓跋氏前期庙制中的神灵崇拜与国家礼制——兼论孝文庙制的历史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拓跋氏建代国后的宗庙制度,以孝文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庙制向被视为杂乱,但是通过细致考察可以发现,在繁复的表层下实有祖先崇拜和国家礼制两套系统,其间界限分明,互不冲突,且各渊源有自。太庙、宫庙属礼制范畴,仿魏、晋而立,旧都庙、山陵庙属信仰范畴,为鲜卑习俗故有。此外还部分地受汉制影响,为庙制主体之附庸。孝文帝改革庙制,便是压缩神灵崇拜的一支,破除礼俗并重的格局,借以倡明此制中的国家性质。而在国家礼制的一面,则承继要大于立新。拓跋氏前期庙制在厘清旧传统和新文化上功不可没,认识及此,方能对其宗庙制度,对孝文改制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罗峰,魏兰[5](2017)在《神灵崇拜中的人性启迪——赛珍珠中国作品中的“土地崇拜”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力于推进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深切地了解中国农耕文化,并对中国人立足田亩、眷恋乡村的土地崇拜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以赛氏的两部农村题材小说作品为例,可以揭示和分析赛珍珠在其跨文化书写中对中国人"土地崇拜"的理解,以及对异域丧葬习俗的客观文本展示。(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王倩[6](2017)在《祭祀仪式中的水神灵崇拜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文对高邮巡会型庙会祭祀仪式的活动程序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迎会准备、庙会相关组织人员进行"约驾"与"朝庙"、神像入座仪式、神像出巡、送神、灯会等几个流程,这些程序中的细节也蕴含着水神灵崇拜的特色。首先,迎会准备中筹集会资日期的选择。农耕社会的人们因为降水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所以与降水有关的自然现象也受到崇拜。在高邮的民间社会,对雷神的崇拜尤为兴盛。庙会举办前,庙会的组织者会长会选择每年农历(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17期)
王瑞英[7](2016)在《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西周天命观的嬗变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代君权神授为形式的神灵崇拜至西周发展为以"德"为核心的天命思想。西周统治者将"德"观念这一主观因素引入天命观,并衍生为私德和德政两个层面。这种全新的天命观念成为西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对西周统治者起到极大的示范和警戒作用。同时,作为文化的源头,西周的天命观又对后世社会在政治、哲学、文化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孙彩霞[8](2015)在《“真教”与“异教”——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民间神灵崇拜的阐释及本土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间因浸润儒、道、佛等多重思想而有着极为复杂的神灵崇拜,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秉持的却是自认为唯一真教的基督教,在他们看来,基督教之外的一切宗教均为异教。对于复杂而强大的中国民间神灵崇拜,耶稣会士依据圣经及基督教神学对偶像崇拜的认识,采取或排斥、或改造的阐释策略,或者将中国民间神灵定性为魔鬼所附之人,或者将其定性为后世误解的守护天使,或者解释为神话化的历史人物,以期达到收容和消灭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目的。不过,其中的理解和误读不仅在中国,也在传教士内部引起激烈论争,并最终导致礼仪之争和禁教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二十辑)》期刊2015-07-01)
何枰凭[9](2015)在《用神灵崇拜构建的清代玉文化——试论长沙市博物馆藏清代玉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翻开长沙市博物馆厚厚的玉器藏品账册,在众多的珍贵玉器中清玉占据了半壁江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部清代玉文化史。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玉器能像清代玉器那样与众人形跟影随、不离分秒,探究其中因缘,解析清玉特征,是下文谋篇之意。一、神灵崇拜的玉史话"上天"造就了人类知美的观感和本能。"上天"还用亿万年时光造就了征服人类观感的美丽石头——玉。当先民以玉事神时,它就在大美(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5年02期)
胡梦飞[10](2014)在《自然灾害与神灵崇拜——明清时期苏北地区灾害信仰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的苏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以水、旱、蝗灾害最为突出。频发的自然灾害在对地方民生构成严重损害的同时,也导致了灾害信仰的盛行。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祭祀龙神、八蜡、刘猛将军等灾害神的庙宇遍布苏北各州县。灾害信仰呈现出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征,在调适民众心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神灵崇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女娲是远古神话中的"大母神",女娲神话传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贯穿古今。考察女娲神话传说与中国戏剧艺术的关系,"傩"是不可忽视的话题。多年来,起源古老、遗存丰厚的"傩"受到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学科关注。着眼多民族中国社会,借鉴文化人类学理论,在古与今、文献与田野的结合中从民间仪式戏剧切入,就女娲信仰与傩神崇拜的关联进行考察、透视和解析,无论对于中华戏剧文化研究还是对于中华女性文化研究皆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灵崇拜论文参考文献
[1].蒋彬.古埃及的神灵崇拜[J].旅游世界.2019
[2].李祥林.女娲神话传说与中国傩戏神灵崇拜[J].民间文化论坛.2019
[3].南措加.藏族神灵崇拜观念在生态保护机制中的功能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8
[4].张帅.拓跋氏前期庙制中的神灵崇拜与国家礼制——兼论孝文庙制的历史定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罗峰,魏兰.神灵崇拜中的人性启迪——赛珍珠中国作品中的“土地崇拜”探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王倩.祭祀仪式中的水神灵崇拜特色[J].北方文学.2017
[7].王瑞英.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西周天命观的嬗变及其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6
[8].孙彩霞.“真教”与“异教”——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民间神灵崇拜的阐释及本土回应[C].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二十辑).2015
[9].何枰凭.用神灵崇拜构建的清代玉文化——试论长沙市博物馆藏清代玉器特征[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
[10].胡梦飞.自然灾害与神灵崇拜——明清时期苏北地区灾害信仰的历史考察[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