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以军论文-赵玉婷

骆以军论文-赵玉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骆以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骆以军,历史书写,异乡人,多重美学

骆以军论文文献综述

赵玉婷[1](2019)在《论骆以军小说中的历史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作家骆以军在他的多部小说中,以散点透视、任意跳跃、自成脉络的方式,建构出一个视野独特、意象诡谲的历史世界,在这个历史世界里,他不追求历史真实,不在意时间接续,而是以浪花般的点滴传奇片段为经,以作家丰厚奇绝的想象力构成的全新时空为纬,共同交织形成一个被碎片化后又重新生成的私历史“地下城”,它不似水平面之上的真实世界,而是潜藏在日常视野之外的、未被主流历史叙述收编的昏暗视域。他突破传统叙述的真伪迷雾,将已知的历史拆解,并时刻以反讽的方式任意回到不同的历史时刻,所有的人物因异乡而漂泊在历史时空,姿态各异的野蛮生长着,作家以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方式穿透传统的审美桎梏,让历史在他笔下以异质的复杂美学与迷人的叙事迷宫的形式析出、重建、新生。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以类型化的方式收藏了诸多在历史夹缝里生存的异乡者,骆以军在他充满荒谬性的历史书写中刻画了多种多样的异乡人形象,涉及历史记忆、家族身世、个人处境、文化认同等诸多面向,身份异乡与精神异乡双线并存,以一种文本互文性的方式完成了对自己书写系统中“异乡人”形象的建构,映照出历史困境中的多重人物生存景象。第二章,论述骆以军在历史书写中营构出的独特美学世界,他的小说中到处充斥着与欲望的、暴力的、以及死亡的相关叙述,它们以无法忽视的分量掠夺与刷新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异质的美感,消解了传统欲望、暴力、死亡叙述的残酷性,并以一种先验的方式宣告着其不可忽视的书写价值,形成了骆以军写作体系中独特的美学价值。第叁章,深入骆以军的叙事迷宫,敲碎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以碎片化的方式收集事件、又携之潜逃,一路蓄意留下叙事踪迹,形成书写中蛛网纵横的乱象。在历史时空与现代经验间的来回穿梭、游走,展现出以异乡人之名重回原乡的时空旅行。在结语中,本文追溯到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国族离散历史,同时溯回二十世纪中叶以前两地一脉相承的中国记忆,分析骆以军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历史书写的独特个性,及其为历史书写所带来的多重变奏、多元发展,详细阐述了这种书写对于台湾文学的意义、以及放在整个当代文学脉络之下的文学史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赵玉婷[2](2018)在《城市众生相——论骆以军散文集《我们》》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是台湾作家骆以军在21世纪初创作的一部与记忆碎片和生存困境有关的散文集,是在城市时间里截取碎片时刻的漂浮,是作家立足新世纪展望当下的试探与寻找,并描述出其所经验到的、联想到的城市乱象景观。从作家在散文集所呈现的内容中归纳出人性相簿、时间折迭、社会橱窗叁个具体指向,分解作家与生活琐事缠斗的痕迹,把其个体的存在场域扩大,向更广大的社会共同体进行联结,众生即是"我们"。(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翟永明,赵玉婷[3](2017)在《论骆以军《月球姓氏》中的死亡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作为人生形态的结束形式,以其突发性、不可预期性、不可经验性以及死后的不可知性,成为人类至今还没有完全认识的现象,而正因为这种"不可知",死亡也具有了值得被不断探索的多义性。对于每个生命个体来说,死亡经历只有一次,而死亡的经验却可以来源于听说、目睹、或者想象,我们所接触到的死亡都来源于他者的死亡。对于艺术创造者来说,死亡是一个创作客体,而创作主体对客体进行艺术筛选、加工、创造的能动过程,便是"死亡书写"。(本文来源于《雨花》期刊2017年24期)

刘奎[4](2017)在《台湾的历史寓言和历史的空间化——读骆以军的《西夏旅馆》》一文中研究指出骆以军的长篇小说《西夏旅馆》以旅馆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讲述了西夏旅馆及其内部"旅客"的不同故事,构筑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叉的世界。小说中以西夏为主的历史故事,所体现出来的华夏边缘的问题,是台湾历史与现实的寓言。小说采用了大量的梦境叙事手法,这与旅馆能容纳诸多房间一样,从形式上赋予了小说以整体性。然而,无论是旅馆的空间形式,还是梦境手法,都让台湾的历史症结转化成了空间结构,导致解决问题的方法停留在诗学层面,这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台湾问题的历史根源。(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李哲[5](2017)在《经验匮乏时期的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骆以军作为台湾重量级的新世代作家,自称“经验匮乏”的他以其宏大瑰丽的“迷宫”故事、淫猥悲伤的情感世界、杂糅奇巧的叙事技巧构筑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并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从骆以军的“外省二代”的身份及所处的创作时代背景着手,分析其小说创作的发生;其次,分别从“主题的交错与融合”“父与子的故事”“身份困境与身份认同”及“时间与空间”四个方面解读骆以军小说“迷宫”故事的主题,这些主题既折射出台湾“外省二代”的处境和思虑,也凸显出骆以军小说创作的思路与考量;再次,着重分析了骆以军小说中淫猥与悲伤的情感世界,“认真一点在悲伤”的骆以军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他的情感寄托,也展现了世代人群集体内心幽微的情感思维。最后,探讨了骆以军如何运用后现代繁杂奇幻的叙事技巧,展现小说故事建构的过程,由此可以反映出骆以军的创作与整个后现代的信息时代的密不可分。骆以军面对自身的“经验匮乏”和创作时代的冲散,他用街头巷尾“偷”来的故事,创作出迷幻的场景,绘制各类人物诡异淫猥的情感世界和生命状态,呈现出自己爱的能力和认真的悲伤,他巧妙地调动后现代的叙事技巧,探索多元世界的秘境,丰富了人类的阅读经验,也是当今文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李美玲[6](2016)在《外省第二代的认同困惑——以骆以军《月球姓氏》《西夏旅馆》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骆以军作为台湾外省第二代作家,其代表作品《月球姓氏》、《西夏旅馆》包含着对国族命运、家族身世、文化认同的深层思考,也有对外省第二代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刻省思。外省第二代精神上的漂流、感伤以及被遗弃的痛苦,既是"本源的弃",也是"历史的弃"。"弃的故事"既是外省第二代书写自身命运的叙事美学,也是其自身命运的隐喻。(本文来源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期刊2016年03期)

金莹[7](2016)在《做网络时代的“手工业者”》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世界四通八达,读者的口味变得更为复杂,消化信息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然而,仍有坚持长篇创作的作家们,经过漫长孤独的孕育期和面对诸多压力的写作期,用多年时间来创作一部严谨架构、文本独特的长篇小说,这是十分珍贵且稀罕的事情。在关注网络世界中的流行片段外(本文来源于《文学报》期刊2016-06-23)

骆以军,河西[8](2016)在《记录梦境的作家——香港“红楼梦奖”得主骆以军专访》一文中研究指出穿着红色T恤,下巴上依旧留着标志性的胡子,香港"红楼梦"文学奖首奖得主骆以军出现在我的面前。1967年出生的骆以军今年四十八岁,言谈举止,看上去还像个大男孩,时不时露出纯真的笑容。也许,正因一份赤子之心,他才能在穷困潦倒乃至精神抑郁之时,没有放弃纯文学写作,乃有之后"红楼梦"文学奖夺魁后的扬眉吐气。自中国文化大学森林系转入中文系文艺创作组之后,受张大春之影响,骆以军研读西方后现代小说,丝毫不敢懈怠,常常不(本文来源于《西部》期刊2016年02期)

段宣娇[9](2015)在《“魔性作家”骆以军的“死亡”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作家骆以军是一位难得的具有女性作家的细腻和敏感的男性意识流作家,骨子里带有浓郁的忧郁气质的他,或受张爱玲的影响,或受川端康成的影响,或是受自己特殊身份和抑郁症这一特殊经历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骆氏"风格,尤其是其小说中的"死亡"叙述更耐人寻味。本文试图针对"死亡"主题,结合作品分叁个方面具体论述骆以军作品中的死亡与时间、死亡与爱欲以及死亡与空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18期)

钱辛[10](2015)在《论骆以军小说的主题形态和叙事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台湾文坛的重量级作家,骆以军以瑰丽遐思和生花妙笔,给读者接连不断、层出不穷的惊喜。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对“故事”、“话语”和“叙述行为”的划分,综合考察骆以军小说创作中相对统一的元素,探讨骆以军小说的主题形态与叙事艺术。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叁章。第一章对骆以军小说中的“父子关系”“生死格局”“身份流离”“经验匮乏”“边缘思考”等主题进行了归纳和剖析。这类主题既折射出台湾外省第二代最深切的“无父”、“无历史”的处境,也反映出了与整个后现代化的信息时代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些主题或者分别集中地表现在同一文本中,或是在不同作品之间形成相互交错和融合。第二章着重分析骆以军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小说作品的情节发展必然包含时间过程,构成情节的事件本身又固有着空间场景。作者对故事空间的选择、对事件时序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定故事情节的发展,影响作品主题意义的呈现。骆以军改变时序,调整故事发生、延缓、甚至停滞的节点,将不相干的生活碎片拼贴一处;同时,娴熟地隔断故事空间,破坏潜在的故事线索,将整个情节脉络布置成迷宫。他通过故事文本的时空设置,构筑出圆周型循环的时空观。这种时空观堪称当代台湾社会的缩影,反映出他对这个消费至上、信息爆炸的时代的认识与思考。第叁章探讨了骆以军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和声音问题。在创作中,骆以军或让“骆以军”亲自现身于文本之中,或交叉使用第一人称和与第叁人称叙事,或直接运用元小说叙述策略,将“叙述行为”呈现给读者,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验匮乏”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了有益探索。骆以军热爱讲故事,但并不沉迷于讲故事本身,他更看重用故事表达思想、折射时代、思考人的存在处境。面对自身的“经验匮乏”,他巧妙地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和叙述艺术,利用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深入的人生思考,拓宽了自己艺术表达的空间,并已逐渐建构出了自身所独有的书写体系的雏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台湾文学的创作景观。(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24)

骆以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是台湾作家骆以军在21世纪初创作的一部与记忆碎片和生存困境有关的散文集,是在城市时间里截取碎片时刻的漂浮,是作家立足新世纪展望当下的试探与寻找,并描述出其所经验到的、联想到的城市乱象景观。从作家在散文集所呈现的内容中归纳出人性相簿、时间折迭、社会橱窗叁个具体指向,分解作家与生活琐事缠斗的痕迹,把其个体的存在场域扩大,向更广大的社会共同体进行联结,众生即是"我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骆以军论文参考文献

[1].赵玉婷.论骆以军小说中的历史书写[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赵玉婷.城市众生相——论骆以军散文集《我们》[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3].翟永明,赵玉婷.论骆以军《月球姓氏》中的死亡书写[J].雨花.2017

[4].刘奎.台湾的历史寓言和历史的空间化——读骆以军的《西夏旅馆》[J].励耘学刊.2017

[5].李哲.经验匮乏时期的探寻[D].江苏师范大学.2017

[6].李美玲.外省第二代的认同困惑——以骆以军《月球姓氏》《西夏旅馆》为中心[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

[7].金莹.做网络时代的“手工业者”[N].文学报.2016

[8].骆以军,河西.记录梦境的作家——香港“红楼梦奖”得主骆以军专访[J].西部.2016

[9].段宣娇.“魔性作家”骆以军的“死亡”书写[J].名作欣赏.2015

[10].钱辛.论骆以军小说的主题形态和叙事艺术[D].南京大学.2015

标签:;  ;  ;  ;  

骆以军论文-赵玉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