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伊犁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伊犁,盆地,铀矿,砂岩,煤田,西伯利亚,径迹。
伊犁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何忧,荣辉,彭浩,黄琨,马青青[1](2019)在《伊犁盆地蚀源区铀源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铀源条件是砂岩型铀矿形成的物质基础和主控因素之一,岩石中铀含量和铀析出能力是衡量铀源条件的关键指标。为评价伊犁盆地蚀源区的铀源条件,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系统采集了伊犁盆地蚀源区不同类型岩石样品和地表水样品,测定了岩石样和水样中铀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岩石中铀的含量和铀的析出能力。结果表明:伊犁盆地蚀源区与赛里木湖流域补给区的地层条件基本一致,赛里木湖水的铀异常显示伊犁盆地具有较丰富的铀源条件;伊犁盆地蚀源区内广泛分布的石炭-二迭系花岗岩的含铀性最好且铀的析出能力强,是研究区内最重要的铀源,火山碎屑岩中含铀量中等但铀的析出能力很强,也是区内重要的铀源,沉积岩中含铀量低,且铀的析出能力较弱,铀源条件较差。(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张行勇[2](2019)在《中科院地环所 伊犁盆地风力影响中亚古粉尘输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张行勇)中亚干旱区黄土广布,是世界主要的粉尘源区之一,沙尘暴灾害频发。但作为古粉尘的黄土也记录着过去粉尘排放与沉降历史。近日,中科院地球环境所研究员宋友桂等通过对中亚东部伊犁盆地黄土的研究,发现末次冰期以来,古粉尘通量的变化不仅仅与风力状况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0-10)
秦守萍[3](2019)在《伊犁盆地伊北及伊南煤田勘查方法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犁盆地煤矿资源储量丰富,前人陆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找煤工作。伊北、伊南煤田总体工作程度相对较低,且本区地层、构造条件复杂,勘查难度较大。地质+物探+钻探的煤矿综合勘查方法在本区勘查中面临较大挑战,创新改进工作方法为本区勘查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伊北伊南煤田勘查工作中,通过深入分析本区主要技术问题,不断创新勘查工作方法,在地层的重新厘定、二维地震勘探、钻探施工工艺及放射性评价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解决了勘查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同时,总结了该区找煤标志,建立了地震勘查和地球物理测井勘查模型,深化提升了煤矿勘查技术方法的一系列新认识、新成果,为煤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程相虎[4](2019)在《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砂岩铀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犁盆地是我国第一个发现砂岩型铀矿、也是最早成功进行地浸采铀的矿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盆地南缘相继发现了512、511、513、510等一系列大型铀矿床。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砂岩铀矿基地之一。矿化赋存于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含煤碎屑岩建造中,最主要赋存于V旋回中。二十多年来,关于该区铀矿特征、成矿规律等方面已做了较多的工作,基本上认为与中亚砂岩铀矿特征相似,属于局部层间氧化带型。近几年来重点勘探和发现了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隆起阔斯加尔地区VII_2新层系铀矿,规模较大;它是否与以前发现的V旋回等层位的铀矿特征一致或是一种新类型?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重点以阔斯加尔地区VII_2新层系铀矿为对象,适当兼顾蒙其古尔地区其它层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分析铀矿床分布时空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层间氧化带开展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包裹体地球化学及动力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测试和工作,旨在揭示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化的基本特征,探讨其成因。(1)研究了铀矿床的基本特征,认为其为典型的层间氧化带矿化类型。矿化层位为西山窑组的第VII旋回上段(VII_2),分布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中、受氧化带前锋线控制;氧化带规模有限,为局部层间氧化带型。氧化带砂岩显氧化的黄色或部分红色调,主要蚀变为褐铁矿化;地球化学特征是高Th/U和Fe~(3+)/Fe~(2+)比值,低有机碳(orgC)和总硫(∑S)。过渡带特点是有机碳(orgC)、总硫(∑S)含量较高,尤其是U含量最高;且富Re、Mo、V、Co、Zn等微量及伴生有益元素;发育碳酸盐化、粘土化、黄铁矿化等蚀变,铀矿物主要是沥青铀矿。还原带以正常沉积的灰色砂岩为主,其有机碳(orgC)、总硫(∑S)含量较高且Fe~(3+)/Fe~(2+)比值较低。上述认识,基本上确认了阔斯加尔地区VII_2新层系铀矿与盆地南缘V旋回等以前主要层系铀矿化相比,无论从氧化带的空间分布、蚀变矿物分带还是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说明盆地南缘系列铀矿化(509、511、512等)成因和特征相同,只不过是层系不同。也说明了伊犁盆地南缘砂岩铀矿具有多层系特点,因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2)研究了成矿流体作用的性质和特点。由方解石胶物及石英裂缝增生边中包裹体的测试可知,流体作用以低温为主、少部分中低温为特征;通过中PH、EH值的测试和计算,结合蚀变矿物特征,认为氧化带流体性质主要是酸性氧化、过渡带为还原和弱酸-弱碱性、还原带则为正常的还原性流体作用主。因此,可以认为矿化的基本机制应该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地球化学原理。(3)充分应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原位微区分析技术进行稳定同位素示踪及测年,深化了流体性质和成矿机制的认识。原位微区黄铁矿观察发现研究区含矿目的层中发现铀-黄铁矿伴生关系主要有自形立方体状或胶状、颗粒状或草莓状、矿物颗粒溶蚀坑内的黄铁矿、颗粒孔隙间呈胶状的黄铁矿等产状类型。黄铁矿原位微区S同位素测试,成矿期δ~(34)S以明显的负值为特征;非成矿期δ~(34)S分布范围较广,从-36.16‰~51.19‰均有分布;S同位素的这种分布特征指示成矿作用与生物作用及有机质流体作用有关。沥青铀矿的原位微区SIMS年龄表明,该区成矿年龄较新,主要为中新世中期(13.8±3.0Ma),其次为更新世(1.678±0.35Ma);与盆地南缘新构造运动有较好的耦合性。(4)综合分析研究了本区铀矿床的基本形成过程和成因特点。在铀矿床基本特征、流体作用、盆地南缘构造演化、矿化时代、以及蚀变产物流体的H-O同位素和原位微区黄铁矿S同位素示踪等基础上,认为盆地南缘斜坡带形成以及中新世、上新世末-早更新世、中更新世等时期的差异性隆升剥蚀,携带蚀源区铀源的大气降水层间地下水进入侏罗系水西沟群目的层中,这种含铀含氧及常温-低温为主的地下水流体作用形成了层间氧化带;在地层中微生物作用、煤屑有机质、部分油气还原剂的作用下,形成了本区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因此,本区铀矿床基本成因特点为层间氧化带型,基本成矿机制以常温-低温地下水流体作用及微生物等有机质作用为特色。(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张婉莹[5](2019)在《砂岩型铀矿SIMS和fs-LA-ICP-MS原位微区U-Pb定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地浸型砂岩型铀矿的勘查和评价逐渐成为我国铀矿工作的重点,当前砂岩型铀矿也已成为我国铀矿找矿中的最重要类型。在砂岩型铀矿的找矿及理论认识方面,铀矿成矿时代的确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这直接影响到矿床成矿作用机制、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前期砂岩铀矿测年采用的是矿石(或混合矿物)全岩样品U-Pb法,由于砂岩铀矿成矿作用具有开放性特点,故在理论上存在争议,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解释时,与矿床特征和构造背景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目前急需研发和建立一个合适的、高精度的和适于推广应用的测年方法。在当前我国铀矿找矿工作重点大规模转向砂岩型铀矿的大形势下,探索解决砂岩铀矿的精确定年问题,对推动铀矿年代学学科发展、更好地指导当前砂岩铀矿的找矿和勘探、以及丰富矿床学精确定年方向的实践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国内外测年和砂岩铀矿现状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以沥青铀矿(GBW04420)作为标准物质,确定了以先进的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和“飞秒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fs-LA-ICP-M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SIMS方法可测5-20μm的颗粒,后者测试大于20μm颗粒,两者可互相补充。以中国北方主要砂岩铀矿(鄂尔多斯、伊犁)为对象,通过直接对主要铀矿物进行原位微区U-Pb同位素测定,成功地进行了砂岩铀矿原位微区定年的研究和探索,获得了系列成矿年谱。初步建立和摸索了一套包括制样、技术手段互补的砂岩铀矿精确定年的技术方法。制样方法既不同于锆石测年、又不同于电子探针的分析,而是采用加厚为常规薄片3-5倍的方法。仪器测试方面,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矿的铀矿物沥青铀矿硅含量较高、且有的颗粒较大、要求测试的量较多,故而采用fs-LA-ICP–MS和SIMS相结合的方法。伊犁盆地南缘铀矿的铀矿物是较典型的沥青铀矿,颗粒较小,采用SIMS方法测试定。利用上述方法测定了系列数据,并结合矿床地质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了成矿作用的年代学特征。结果如下: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大营铀矿成矿区,总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晚白垩世-古近世(对应89±17Ma)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主成矿期;古近纪晚期(渐新世,对应29.1±3.3Ma)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次成矿期;中新世-上新世(对应12.8±6.6 Ma、16.0±2.1 Ma、20.6±1.9 Ma)为铀迭加富集成矿期;上新世-更新世(对应4.67±0.53 Ma、4.58±0.46 Ma)铀的改造富集及保矿期。另外还测得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XXX系列铀矿化区年龄,结果为中新世晚期(8.65±0.86Ma)、更新世(1.21±0.39 Ma)。本次工作首次在伊犁地区利用SIMS法获得蒙其古尔铀矿原位微区成矿年龄,认为分2个成矿阶段,即更新世主成矿期(1.38±0.22Ma)、以及中新世-上新世后期改造富集成矿及保矿期(12.8±2.4Ma)。综合分析所得年龄数据的特点和合理性,与传统的矿石全岩U-Pb等时线法测年相比,本次fs-LA-ICP-MS或SIMS铀矿物U-Pb定年结果的特点是年龄数据明显偏年轻,基本没有全岩U-Pb法那样较多的晚白垩世以前的较老的年龄数据。利用砂岩型铀矿的形成与盆地后期改造构造事件或隆升作用相耦合的特点可对不同方法定年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对比,鄂尔多斯盆地自晚白垩纪以来重要的后期改造及构造抬升和区域剥蚀事件有白垩纪晚期、始-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早期等。反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本次原位微区定年结果,与上述构造事件发生时期基本相符,说明本次研究符合地质实际、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同样,对伊犁盆地的定年结果也可得出同样的认识。理论认识方面,所测沥青铀矿封闭温度低(200℃左右),含有普通铅,但是SIMS(SHRIMP)方法可测定~(206)Pb、~(207)Pb、~(204)Pb,可以进行普通铅校正,保证了方法的精度。LA方法不能测出~(204)Pb,其~(206)Pb/~(238)U年龄失去意义,但可利用TW图解获得~(207)Pb/~(206)Pb年龄,同样保证了方法的可靠性。SIMS方法昂贵,然fs-LA-ICP-MS经济适用,且能更有效降低基体效应的影响,故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是最佳的选择。总结上述工作,初步建立了砂岩铀矿原位微区测年的系列配套技术方法,包括加厚电子探针片制作的制样方法,及测试过程中选用fs-LA-ICP-MS和SIMS两种方法相结合和补充的技术手段等。因此,本次fs-LA-ICP-MS或SIMS铀矿物U-Pb定年的砂岩铀矿原位微区测年方法,整个测试过程具有制样灵活、空间分辨率高、测试矿物可选性大、高精度性等特点,是今后砂岩型(或其它热液型)铀矿精确定年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丁波,刘红旭,李平,蒋宏,张虎军[6](2019)在《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活动及对砂岩型铀矿的制约:来自磷灰石裂变径与U-Pb定年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活动与铀成矿关系,通过采取砂岩型铀矿含矿层砂岩样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与U-Pb等时线定年的方法,对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活动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年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伊犁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叁期强烈的隆升—剥蚀事件,叁迭纪末—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新世—现今,对应印支末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叁期构造活动;②盆地南缘中—西段砂岩型铀矿成矿年龄可分为158~153 Ma、108~60. 5 Ma、55~15 Ma,12~0. 3 Ma四期,盆地东段铀成矿年龄比较新,为7. 8~5. 5Ma之间;③盆地南缘构造活动时间与铀成矿年龄具有非常好的对应性,将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叁个阶段,物源区快速抬升—含矿建造形成期及铀的预富集阶段、主成矿阶段、后生迭加改造阶段。(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邱余波,陈虹,杨军锋,张占峰,蒋宏[7](2019)在《伊犁盆地阔斯加尔铀成矿区西山窑组古地下水动力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伊犁盆地阔斯加尔地区西山窑组古地下水动力系统,总结其与铀成矿的关系,为该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研究及实际的铀找矿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氧化砂体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以反演层间氧化流体在平面上的推进情况,进而恢复研究区西山窑组古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西山窑组层间氧化带主要发育在下段和上段上亚段中,下段氧化砂体厚度最大的部位主要在研究区西南方向,呈"朵状"往北东和北方向展布;上段上亚段氧化砂体最厚的部位在东南方向,且呈条带状往北西方向展布。根据氧化砂体厚度的平面展布形态,结合砂体本身的厚度以及区域水文地质背景,可以判断铀成矿时期阔斯加尔地区有两个补水方向:一个是该地区的西南方向,西山窑组下、上段的共同补水方向;另一个方向,同时也是西山窑组上段主要的补水方向,是该地区的东南方向。(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童勤龙,刘德长,杨燕杰,王茂芝,邱俊挺[8](2019)在《新疆伊犁盆地巩留凹陷航空高光谱油气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了解伊犁盆地巩留凹陷油气勘探潜力,为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查提供依据和新的技术支持,利用航空高光谱SASI数据,采用混合调制匹配滤波(MTMF)方法,在伊犁盆地阿吾拉勒西段山前提取了油气烃信息,主要分布在二迭系晓山萨依组,反映了油页岩层的分布和油气渗漏地段,地表油气渗漏主要受断裂控制,与油气渗漏有关的蚀变主要为粘土化,碳酸盐化次之。在巩留凹陷提取了粘土化和碳酸盐化信息,主要分布在拜石墩与阿克吐别克乡之间,通过干扰因素的排除,在拜石墩南部筛选了四片油气微渗漏区。最后,结合区域地质、物探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油气成藏和排烃可能始于燕山早期,在喜山期遭到严重破坏,盆地的不对称压陷,加速了油气的垂直和侧向运移,在盆地内部形成微渗漏,在阿吾拉勒山前沿着断裂逸散至地表形成宏渗漏,巩留凹陷拜石墩南部微渗漏地区对应深部二迭系褶皱带是下一步油气勘查有利目标区。(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倪仕琪,宋继叶,张晓,李真真,邱余波[9](2019)在《伊犁盆地南部郎卡地区含铀岩系古沉积环境恢复及成矿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郎卡地区是伊犁盆地南缘近几年来新发现的砂岩型铀矿有利成矿地段,该地区处于盆地南缘东段构造活动区域,毗邻蒙其古尔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目前,该地区揭露的工业铀矿体分别赋存于中下侏罗统叁工河组和西山窑组,埋深约500~1000m,局部超过1000 m,品位较高,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张鹏飞等, 2018)。(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4-13)
李彦龙,李盛富,任满船[10](2019)在《水文地质概化模型与铀成矿关系探讨——以伊犁盆地南缘铀矿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犁盆地南缘铀矿田地下水是铀元素的主要载体及控制因素,前期认为构造均为单斜构造,研究区内新发现5条近NS向逆断层,将研究区分割为6个水文地质单元,因水动力差异,铀成矿作用相差较大。依据含矿含水层的补、隔、排条件及水动力变化情况,归纳总结了狭窄集中型、中间型、宽缓敞开型3类水文地质模型,结合铀矿床规模,得出狭窄型有利于成富大矿体,宽缓敞开型不利于形成工业铀矿体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伊犁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记者张行勇)中亚干旱区黄土广布,是世界主要的粉尘源区之一,沙尘暴灾害频发。但作为古粉尘的黄土也记录着过去粉尘排放与沉降历史。近日,中科院地球环境所研究员宋友桂等通过对中亚东部伊犁盆地黄土的研究,发现末次冰期以来,古粉尘通量的变化不仅仅与风力状况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犁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何忧,荣辉,彭浩,黄琨,马青青.伊犁盆地蚀源区铀源条件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2].张行勇.中科院地环所伊犁盆地风力影响中亚古粉尘输出[N].中国科学报.2019
[3].秦守萍.伊犁盆地伊北及伊南煤田勘查方法与实践[J].地质学报.2019
[4].程相虎.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砂岩铀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D].西北大学.2019
[5].张婉莹.砂岩型铀矿SIMS和fs-LA-ICP-MS原位微区U-Pb定年[D].西北大学.2019
[6].丁波,刘红旭,李平,蒋宏,张虎军.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活动及对砂岩型铀矿的制约:来自磷灰石裂变径与U-Pb定年的证据[J].地质力学学报.2019
[7].邱余波,陈虹,杨军锋,张占峰,蒋宏.伊犁盆地阔斯加尔铀成矿区西山窑组古地下水动力系统[J].现代地质.2019
[8].童勤龙,刘德长,杨燕杰,王茂芝,邱俊挺.新疆伊犁盆地巩留凹陷航空高光谱油气探测[J].地质学报.2019
[9].倪仕琪,宋继叶,张晓,李真真,邱余波.伊犁盆地南部郎卡地区含铀岩系古沉积环境恢复及成矿意义[C].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2019
[10].李彦龙,李盛富,任满船.水文地质概化模型与铀成矿关系探讨——以伊犁盆地南缘铀矿田为例[J].新疆地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