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魏晋南北朝论文-冉令江

汉末魏晋南北朝论文-冉令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末魏晋南北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笔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画技法,魏晋南北朝

汉末魏晋南北朝论文文献综述

冉令江[1](2017)在《日常书写与楷书的生成及其演变——以汉末魏晋南北朝民间写本墨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书写"是记录文字传播语言的最主要方式。文字产生之后,"书写"活动便逐渐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日常书写"这一文字使用的书写活动,并使文字记录和传播语言的功能得以发挥。古代的"日常书写"活动遗留下来的大量墨迹资料。汉末魏晋南北朝是楷书生成并逐渐演变的时期。锺繇、羲献(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文人书家的作品和汉末魏(本文来源于《荣宝斋》期刊2017年07期)

李盼[2](2013)在《试论汉末魏晋南北朝临终诗文的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死亡无处不在,据现存文献记载,时人临终前留下不少诗文。临终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具有情感真挚动人,用语通俗明白,典故的固定使用,理性的随处显现等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杨莹沁[3](2012)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神仙与佛教混合图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神仙与佛教混合图像,呈现传统神仙信仰与外来佛教信仰融合发展的情形,神仙信仰逐渐弱化与佛教信仰日益增强成为总体趋势。具体可分为汉末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两个发展阶段。汉末魏晋时期墓葬中佛教图像,大体作为神仙的一种表现,神仙信仰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且,佛像比较普遍地表现在墓室或用于装饰随葬品,将礼拜供养的佛陀偶像用于丧葬,反映了当时佛教发展的早期性。汉末、魏晋的情况略有不同,汉末流行神仙世界主神东王公、西王母图像,佛教图像的数量和形式有限,反映儒家忠孝观念图像占有重要位置,这是汉末社会神仙思想与儒家思想盛行的产物。魏晋则流行神仙类图像,几乎不见东王公、西王母与反映儒家思想图像,佛教图像的数量和形式显着增加,还出现比较明确的净土信仰图像,表明佛教影响力上升和儒家思想沦落的现状。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神仙类图像,与佛教性质图像的数量和种类大体相若,两者结合十分紧密,呈现升仙与往生佛国净土观念并行发展状态。莲花、摩尼宝珠、莲花化生等佛教性质图像数量众多,将墓室打造成净土世界,一般不再将佛陀作为一方神仙表现在墓室,或用于装饰随葬品,这是当时佛教发展到较高程度的反映。此时期流行的孝子图像与升仙和往生净土观念联系密切。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反映现实生活图像,或再现墓主人生前的荣华,或表述儒家忠孝思想,并将现实生活与死后升仙及往生净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汉末儒家思想图像多与升仙关联,而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图像亦与佛国净土关联,儒家思想图像衰微、神仙图像弱化及佛教图像强化,形成总体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石窟寺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李盼[4](2012)在《论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死亡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天灾人祸不断的历史时期,"死亡"问题尤为突出。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思潮在这时期流行,如及时享乐、建功立业、任运自然、长生不死和地狱轮回等,这与当时死亡无处不在的社会现实,人们逃避死亡、追求长生的本能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沉重心理压迫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钟玉英[5](2007)在《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跨政治、跨世代存在的、对一般社会成员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化资源,要真正理解宗教就必须将其放到社会系统中加以分析。而一个社会中的资源和权力分配从来就是不均等的,社会分层构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这种分层的秩序结构究竟会对社会成员的信仰态度、行为发生什么作用,社会成员的信仰意识和行为又会对社会分层起什么反作用呢?具体到道教,这种互动关系又是如何展开的呢?研究这一关系问题不仅有助于探求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对道教的影响和制约,也有助于洞视道教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的形塑和整合,最后也有益于在一般层次上探讨宗教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为社会转型期妥善处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启示。道教与社会分层的关系问题是道教研究中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但国内外已有的道教研究,还缺少严格意义上用社会分层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道教与社会关系的专门成果。一旦缺失社会分层的视角,就难以说明道教与社会互动的微观机制。如果仅将社会简单分作上、下两层,仍然无法涵盖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透视信徒社会职业、居住、生活形态的多样性与道教的对称性影响。分层视角的缺失也导致学界对道教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被简单地政治化了。个别综合性论着虽对道教与社会分层的关系问题略有涉及,但却较零散,缺少系统、全面的梳理,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缺少回应和较有说服力的论证。在研究方法上,还因为缺少将社会史的材料和结论与道教研究相结合,缺少将宗教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指导道教与社会的关系研究,而无法得出深入系统的结论。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理论与历史分析方法,利用汉末魏晋南北朝社会发展与道教发展的历史材料和道教经典文献,从历史现象中梳理道教与社会分层的互动事实,从宗教与社会的互动视角出发透视道教与社会分层的互动关系,更力求进一步揭示道教与社会、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之所以将具体考察的视野局限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是由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较为完整地观察到社会分层体系中上、中、下各等级道教信徒的淋漓表现,对于研究道教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而言,是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意义的历史时段。这一时段的社会分层制度还具有一些独特性,原来由官爵级别确定的政治等级地位体系变为由门第和官爵决定的血缘加政治特权的等级地位体系。不仅这种“门品秩序”对道教起制约作用,门阀士族还直接主导和参与了对下层民间道教活动的镇压、对道教的仙道化改造;反过来,这一时期的道教,对“门品秩序”也发挥了独特的影响。最后,对汉末魏晋南北朝这个历史动荡期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研究,可以为转型期社会妥善处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增进社会和谐和深度整合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启示。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导言和第一章构成。导言介绍了研究动机、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一章论证指出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是受官、爵、门第影响的政治等级分层,包括两个阶级,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叁个等级,即上等、中等、下等;七个阶层,即皇室(即皇帝及其宗室)、高层士族、低层士族、庶族地主、个体小农等、佃客部曲、官私奴婢阶层。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阶级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对立,但在魏晋南北朝又加入了庶族与士族、高层士族与低层士族的阶层矛盾。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叁章和第四章,从微观角度分别对源自社会上等、中等、下等的道教信徒的信仰特点及其对道教发展的作用做了描述和讨论。第二章指出源自上层道教信徒包括皇族和魏伯阳、葛洪、许谧、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高层士族成员。上层对道教的发展影响重大,是道教制度化、上层化的主要推动者。治身方面,大多雅好服食兼及炼养,但个别也涉及厌胜禁咒、符箓斋醮。治世方面,皇族重在利用道教维护皇权统治,有些皇室成员也利用其夺取权力,而高层士族重在利用道教安邦治国、辅佐朝政、立足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基础上试图改良社会。第叁章论证指出源自中层的道教信徒主要包括《太平经》的作者、叁张、孙秀、孙泰、孙恩、卢悚、卢循以及隐士等低层士族和庶族地主,他们在道教初起时,撰写道经、发展道团,担当了道教开创者的重要角色,是道教组织化的最初推动者。魏晋以后其主导地位被上层道教信徒所取代。治身方面,既利用符水禁咒吸引下层信众,也修神仙术。治世方面,当他们提出的社会改革措施被上层统治者拒绝后,则选择隐居不仕或利用道教领导中下层反抗上层统治者,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但中层信徒在思想上有动摇性,斗争行为中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第四章认为源自下层的道教信徒包括个体小农、个体手工业者与小商贩等自由民、佃客等依附民以及官私奴婢等不自由民。他们虽然不是道教的开创者,却是最早的追随者、响应者。其在仪式行为上较重献祭、祈祷、符水治病,具有形式粗朴、目的较功利现实的特点;在组织行为上他们积极参与道团,缴纳命信,结成的道教组织具有较强的互助性。除了利用道教祛病健身,还组织反抗政府的群众运动。下层民众加入道教,传承、强化了道教的巫术鬼神和民俗性,利用道教起义失败对道教发展造成挫折和打击。第叁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将社会分层与道教分别视作两个复杂系统,从宏观角度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第五章分析指出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对道教结构、功能,道教的历史发展有着独特的影响。社会分层作用于道教教义、神仙体系、仪式、组织等结构性要素。社会分层对道教也有功能性影响,对于源自不同社会等级层次的信徒而言,道教在治身、治世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社会分层也影响道教的发展:社会中层是道教的开创者,社会下层是最早的追随者,社会上层则是道教制度化、官方化的主导者。各种阶层冲突、阶层矛盾也对道教发展产生影响。第六章认为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不仅被动接受社会分层制度的影响,也反作用于社会分层。道教对等级分层观念、士庶之隔、阶层歧视的批判,对阶层冲突的作用、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反映了道教对消减阶层差异、社会不平等的作用,体现了道教对社会分层的调整,对社会结构裂隙的弥补和整合。道教的超阶级性和独立性成长不仅形成一个事实上“跨阶层”的阶层,也曾随着道教宫观制的形成而构建出“职业道士”这个独立阶层。前者可能消减阶层差异、否定社会分层,后者却又是对社会分层的发展和补充。最后的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概括指出,道教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的实质在于:社会分层对道教的影响就是社会生活条件对思想、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基础性作用,是现实社会秩序对道教的制约和影响;道教对社会分层的反作用,就是文化资源、思想武器及其发动的组织行为对现实社会秩序、资源分配规则的巩固或干预。宗教不仅是一种整合社会结构的力量,也可能成为破坏社会秩序的力量,它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生活形态、组织形态。社会转型期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汉末魏晋南北朝处理道教与社会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处理好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7-03-28)

周之翔[6](2005)在《简评《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在检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分裂数百年的原因时,常常将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坞壁社会组织归结为大一统王朝末期分裂的因素,即潜滋暗长的地方豪强势力在王朝政治日益腐败与中央权威日益沦丧后,以坞壁屯聚的形式崛起,造成了社会的持久分裂。读完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伍成泉[7](2005)在《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戒律规范为研究对象。本文所使用的“戒律规范”乃是以戒、律为核心,涵摄了禁、科、格、清规、部分愿念、部分威仪等相关范畴在内的道教内部规范的总和。但由于本文以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断,故于唐宋以后的格(功过格)和清规基本不予涉及,至于愿、念和威仪亦仅涉及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因而所讨论讨论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禁、戒、律、科等四个方面。 从逻辑上说,道教戒律规范的正式产生,只能在道教创立之后。东汉之末,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同时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道教的诞生;随着道教的创立,为了实现其宗教目的、保证教团组织的整肃和合、号召民众生信,戒律规范就应运而生了。但是,从历史渊源来看,道教戒律规范的源头却可以一直上溯到早期人类社会原始宗教的禁忌规定,其次先秦宗法性国家宗教的禁戒规范、世俗的国家政令形式也曾对其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的直接前身是汉代儒家的谶纬神学的“天戒”,由谶纬神学的“天戒”演化而来的《太平经》“天诫”是其雏形,而五斗米道“道诫”的出现则标志着道教戒律规范的初步形成。从谶纬神学的“天戒”到《太平经》的“天诫”,再由《太平经》的“天诫”到五斗米道的“道诫”,这是道教戒律规范形成过程的叁部曲。 道教戒律规范形成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如何?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首先,从经典文献的角度来看,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戒律规范经典文献的清厘,可以发现,道教戒律规范类经典在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从魏晋之际的缓慢积累到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发展的演化过程。门阀士族的纷纷奉道造成了东晋南北朝道教的重大变革:一方面在原天师道内部掀起了一股清整和改革的热潮,另一方面新兴道派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为使道教向正统官方化转变,这些道派多以托神降经的方式造作了大批的戒律规范类经典,特别是上清、灵宝和叁皇等新兴道派在这方面的成果十分丰硕,到南北朝中后期,奉持叁洞经戒已逐渐成为了正在形成中的正统官方道教的重要特征。它们对中古道教戒律规范体系的缔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后世道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次,从叁教融合的角度来看,通过对道教戒律规范思想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道教戒律规范的重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对儒释道思想的融贯和吸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多元并峙、儒释道叁者交融互摄的格局逐步形成。与之相一致,这一时期的道教戒律规范也明显表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佛教的戒律和义理被大肆借鉴和融摄,儒家“叁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老庄道家诸如“清虚无为”、“守五神去五欲”以及玄学的一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汉末魏晋南北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死亡无处不在,据现存文献记载,时人临终前留下不少诗文。临终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具有情感真挚动人,用语通俗明白,典故的固定使用,理性的随处显现等独特的艺术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末魏晋南北朝论文参考文献

[1].冉令江.日常书写与楷书的生成及其演变——以汉末魏晋南北朝民间写本墨迹为例[J].荣宝斋.2017

[2].李盼.试论汉末魏晋南北朝临终诗文的艺术特色[J].唐山学院学报.2013

[3].杨莹沁.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神仙与佛教混合图像分析[J].石窟寺研究.2012

[4].李盼.论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死亡思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

[5].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

[6].周之翔.简评《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考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7].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标签:;  ;  ;  ;  

汉末魏晋南北朝论文-冉令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