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国家安全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国家安全,美国,总体,中国,情报,华盛顿,密信。
美国国家安全观论文文献综述
廖生智,孙敬龙[1](2018)在《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冷战后美国安全观差异的五维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追求"整体和平"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冷战后谋求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美国国家安全观截然迥异。两国安全观的根本差异与各自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世界文明观、制度基础、利益指向以及国家安全思想理论基石的不同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根基于和合文化的"贵和"传统,走的是维护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之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己任,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观成果。冷战后美国的安全观渊源于罗马文化的"尚武"精神,走的是武力扩张之路,鼓吹"文明冲突论",以西方文明排斥、遏制非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追求狭隘的国家利益,吸收了以霸权为核心的各类主流国际安全理论。(本文来源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宋继伟[2](2018)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敏感信息”管理机制刍议——美国经验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传统保密理论与实务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大数据环境下,需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家安全与利益的保护,适应情报窃密手段的发展,拓展保密事项范围,强化对非密国家安全信息的保护。[方法/过程]分析美国"敏感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美国受控非密信息管理机制的实施程序,详述其业务流程实务规范及系统安全技术标准统一要求。[结果/结论]认为我国的"敏感信息"管理机制构建可借鉴美国经验,在明确"敏感信息"概念、强制统一标识的基础上,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委制定统一的"敏感信息"管理制度。(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刘亚伟[3](2016)在《美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美国近240年的历史,会发现它的国家安全观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因时代的不同不断变化。华盛顿主义1789年4月,华盛顿出任第一任美国总统。八年之后,华盛顿又一次面临是走还是留的抉择。因为宪法对总统任期没有限制,华盛顿可以恋栈到死。但他又一次交出权力回家务农。告别白宫前,华盛顿发表演说,提出,为(本文来源于《党政论坛(干部文摘)》期刊2016年11期)
代正光[4](2016)在《毛泽东国家安全观与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日益明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加紧重返亚洲的行动,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压力。这种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与20世纪50-70年代面临的美国压力非常类似。而面对美国挑战形成的国家安全压力,毛泽东提出并实践了许多观念,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国家安全观。这对我们今天应对美国"重返亚洲"形成的国家安全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鞠心昊[5](2016)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美国战略情报思想对我国反恐战略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战略情报思想源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谢尔曼·肯特出版的专着《服务于美国世界政策的战略情报》。如今战略早已超出了传统军事战略的层面,战略定义的扩大使情报的定义摆脱了狭隘的军事情报观念。针对我国目前的反恐工作形势,该文从影响我国反恐战略制定的因素、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对反恐战略提出的新要求等方面,论述了美国战略情报思想对我国反恐战略的启示,以期能为我国目前的反恐工作带来一些裨益。(本文来源于《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陈晔[6](2015)在《美国民族主义对国家安全观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民族主义不仅在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国家创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美国成长壮大过程中,美国民族主义在其国家安全观以及对外交往行为中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战争作为一种美国频繁使用的对外行为方式则集中彰显了美利坚民族的特性和国家安全观的风格。因此本文以战争为视角,探讨美国民族主义对国家安全观的塑造,具体以一战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参与行为为线索展开分析。文章首先建立了一个分析民族主义与对外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以此说明民族主义、国家安全、战争行为之间的塑造与影响机制。民族主义界定、构建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限定和规范了实现国家安全的方式与手段,并从总体上塑造了国家安全观的风格。当民族主义成为政府发动战争、动员民众参与战争的有效工具之后,战争的深度、广度和烈度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其次,考察了美国民族主义的缘起、发展与主要特征,分析其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美国民族主义的缘起与发展与美国国家的构建与成长相生相伴,根据其总体特征与表现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出叁个阶段.:一是从建国到19世纪末的大陆扩张时期;二是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外扩张时期;叁是二战结束之后的全球扩张时期。在享有民族主义的普遍特点的基础上,美国民族主义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国民族主义基于共同的观念而非共同的种族,导致其对于强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以及民族凝聚力产生持续的和强烈的需求,同时也成为美国格外推崇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美国民族主义起源于清教传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美国以是否信仰上帝、是否实行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作为判断与其他国家关系亲疏的依据,宗教信仰成为美国看待外部世界的首要因素,这决定了美国民族主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首先,赋予其强烈的优越感与扩张意识;其次,造成其二元对立的敌我观念,虽然确立自我与他者是民族主义的普遍命题,但美国民族主义表现的尤为突出;最后,清教主义称颂工作勤奋与生活节俭的经济价值使其不可避免地打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烙印。美国民族主义的独特内涵与风格在美国对外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美国民族主义界定和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并赋予美国外交浓重的实用和功利色彩。其次,美国民族主义影响甚至决定了美国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对外交往的手段与方式。再次,美国民族主义引导美国对外关系的走向,为对外扩张提供动力与依据。最后,美国民族主义作为美国不同外交传统、外交思想的根源,塑造了美国对外关系的不同风格与总体特点。接下来文章历史地考察了在不同战争时期,美国对敌人形象的认识与塑造,以及美国对自身国家身份的定位和国家形象的建构,从中辨识美国民族主义的特性与表现,梳理美国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与发展。从不愿树敌的一战、被迫树敌的二战、主动树敌的冷战到制造敌人的反恐战争,美国的民族主义也经历了由踌躇到温和、由膨胀到极端的不同状态。通过民族主义的视角,笔者发现以战争敌人为极端表现形式的"他者"对美利坚民族其实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必要性"。美国民族主义是建立在观念认同的基础之上,不同于建立在天然的血缘和种族基础上的民族,正是这种结构上的特殊性使其不断地寻找凝聚自身的纽带:标榜为"上帝的选民"和"自由的卫士",强调美国独一无二的"例外论",不断强化对于民主自由原则的认同,最具实效的莫过于树立"他者"、寻找和塑造敌人。在这一过程中,反恐战争作为一个历史的教训告诫美国民族主义不要被权力冲昏头脑,在维护内聚力与发挥外张力之间、在塑造认同与制造敌人之间需要平衡与节制。在未来世界秩序的构建中,美国民族主义对他者的需求固然不会消失,但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对他者构成的认识和应对方式将不断调试更新,以适应发展的趋势和历史的潮流。(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廖生智[7](2015)在《中美国家安全观主要差异比较——以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冷战后美国安全观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超越了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安全观"零和"、"单赢"的新的冷战思维模式、追求一超独大的绝对安全目标及以维持霸权稳定方式维护国家安全的局限,以非"零和"、互利多赢的多向思维模式理解国家安全,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实现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新安全目标,主张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凸显了与美国利己的、排他性的安全观截然不同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爽[8](2011)在《阴谋论、威胁论与美国国家安全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安全观明显不同,它总是感觉到不安全,美国总是偏执地认为外部存在着对美国的阴谋和威胁。这种国家安全观与美国的民族特性有关,因为美国的民族认同是建立在对制度和信仰认同基础之上,因此它需要通过灌输阴谋论和威胁论来树立一个敌人的形象,以此来加强美利坚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国家安全观促使美国把自己树立为道德形象,缺乏换位思考,从而漠视其他国家正常的安全需求和民族情感,最终引起了其他国家对美国霸权行为的反感与抗拒,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不安全感。(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彭小江[9](2007)在《布什主义:美国国家安全观的渐进性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9/11事件之后,乔治·W·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实践上推行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而2002年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更进一步将这些措施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被称为“布什主义”,在国际社会更是引起了对“布什主义”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传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争论。首先,推广民主、预防性战争、单边主义和美国的霸权是布什主义的四个重要的组成要素。获取和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是核心和最终目的,而推广民主、预防性战争和单边主义都是为了达到美国霸权的手段。回顾美国历史,布什主义并不是美国传统国家安全观上的一次革命性变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布什主义的构成要素都在美国的外交理念和实践中有悠久的传统。这些思想贯穿整个美国历史,从殖民地时期到建国,从大陆扩张到成为世界大国,从冷战的美苏争霸到9/11事件,追逐和维护自身霸权是美国一贯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历届政府会根据环境和形势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布什主义只是美国国家安全观的一个简单重复。基于敌人性质的变化——无孔不在的恐怖组织,布什政府对国家安全战略做出了一场渐进性的变革,体现在安全范围的全球化和“军事主义与乌托邦思想”相结合的特点。总之,布什主义作为对美国传统安全战略思想的延续和变革,它的出现决不是偶然,布什主义所体现的理念将会对今后美国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07-05-01)
美国国家安全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意义]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传统保密理论与实务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大数据环境下,需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家安全与利益的保护,适应情报窃密手段的发展,拓展保密事项范围,强化对非密国家安全信息的保护。[方法/过程]分析美国"敏感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美国受控非密信息管理机制的实施程序,详述其业务流程实务规范及系统安全技术标准统一要求。[结果/结论]认为我国的"敏感信息"管理机制构建可借鉴美国经验,在明确"敏感信息"概念、强制统一标识的基础上,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委制定统一的"敏感信息"管理制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国家安全观论文参考文献
[1].廖生智,孙敬龙.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冷战后美国安全观差异的五维探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8
[2].宋继伟.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敏感信息”管理机制刍议——美国经验借鉴[J].情报杂志.2018
[3].刘亚伟.美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变[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6
[4].代正光.毛泽东国家安全观与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
[5].鞠心昊.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美国战略情报思想对我国反恐战略的启示[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
[6].陈晔.美国民族主义对国家安全观的塑造[D].南京大学.2015
[7].廖生智.中美国家安全观主要差异比较——以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冷战后美国安全观为视角[J].怀化学院学报.2015
[8].张爽.阴谋论、威胁论与美国国家安全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9].彭小江.布什主义:美国国家安全观的渐进性变革[D].外交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