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扭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性,联轴器,当量,阻尼,柴油机,传动系统,双机。
扭振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程胜杰,李娟,焦邵华[1](2019)在《传递矩阵法验证发电机轴系扭振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发电机轴系扭转振动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对经济和人身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发电机组轴系的固有特性进行计算并对其振型进行研究:①用Riccati传递矩阵法对其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发电机组轴系的固有频率以及振型;②用Ansys软件建立发电机组轴系的实体模型,然后用限元软件对发电机轴系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发电机轴系的扭振特性以及前几阶的振型图;③最后将用两种不同方法得到的扭振特性结果、计算量以及对计算机资源的占用量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电气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卢亚伦[2](2019)在《浅析某航空发动机曲轴扭振特性及减振器失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中国航空安全而言,利用专业知识对航空设备进行维护以及各种故障失效原理进行研究,找出部件失效的首要原因是必要的,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故障进行预防和改善,才能保证飞行安全,因此对航空发动机曲轴扭振特性进行研究并探寻它的减振器失效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有限元法对航空发动机轴系进行分析,在轴系扭纵耦合振动理论的基础上计算其振动位移的幅度值,对减振器的失效原理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减振器失效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17期)
刘大伟,谷丹丹,巴延博[3](2019)在《减-变速集成齿轮的时变瞬心激励机理及扭振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减-变速集成齿轮是一种兼具圆齿轮的减速和非圆齿轮的变速功能的高效轻量化传动元件,针对其圆与非圆匹配的新型传动模式,研究含时变瞬心激励下该齿轮的动态特性.首先阐明减-变速集成齿轮传动原理,给出瞬心变化规律及传动比方程;然后通过弹性转角分离方法,揭示时变瞬心对齿轮的激励原理,进而考虑时变瞬心、刚度、阻尼和误差等因素,构建减-变速集成齿轮的扭振模型;最后通过龙格-库塔法定量地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减-变速集成齿轮的扭振特性,结果表明:时变瞬心与刚度复合激励将产生复杂的多频响应,而且随着瞬心幅值的增加,瞬心激励对齿轮振动的影响将超过刚度激励,成为减变速集成齿轮振动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黄可婧,曾荣,杨清旭[4](2019)在《周向长弧形弹簧式双质量飞轮扭振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动机扭转振动是影响汽车NVH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双质量飞轮具有优异的扭振减振效果,使用越来越广泛。扭转弹簧与阻尼元件作为双质量飞轮(简称DMF)的主要减振单元,决定了其减振性能。本文以周向长弧形弹簧式双质量飞轮(DMF-CS)为研究对象,对其扭振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DMF-CS的结构与动力学模型,并对VM发动机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特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分析双质量飞轮的组成结构特征,将怠速工况下匹配双质量飞轮的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简化成二自由度扭振系统,分析了不同转动惯量比和不同扭转刚度时的系统幅频响应特性。其次,建立匹配DMF-CS的VM发动机动力传动系统的扭振动力学模型,对怠速工况下和行驶工况下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的固有特性进行分析。最后,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分析了DMF-CS对怠速扭振的影响,并得出了行驶工况的固有扭振特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4期)
万新斌,于姝雯,杨卫英[5](2019)在《基于变特性的双机并车轴系扭振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船双机并车柴油机推进系统,进行轴系扭转振动当量简化,同时考虑盖斯林格联轴器扭转刚度、阻尼随着转速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对轴系扭转振动自由特性及强迫振动特性进行分析,说明盖斯林格联轴器的变特性不可忽视,并经实船测试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胡云飞,周瑞平,徐勇,祝泽强[6](2019)在《MTU柴油机推进轴系的联轴器匹配研究及扭振特性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明确中、高速柴油机与多弹性联轴器匹配的扭振计算方法及推进轴系扭振特性,[方法]以某船MTU柴油机推进轴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之匹配的多弹性联轴器选型方法,建立MTU柴油机推进轴系的扭振计算模型,分析MTU柴油机的激励特性和推进轴系扭振特性,开展MTU柴油机与多弹性联轴器匹配系列轴系的扭振特性预报,并提出基于实测振幅和解析法的阻尼修正推算方法,用以修正轴系扭振特性的预报结果。[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实测共振频率与计算频率吻合;经修正,共振转速处的曲轴应力降低了16%,弹性联轴器的振动扭矩降低了15%,验证了扭振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结论]所得结论可为后续同型舰船的轴系扭振分析提供工程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舰船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瑜祥,路鹏,梁超,杨建刚[7](2019)在《高弹橡胶联轴器对变频风机轴系扭振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台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的轴流式引风机为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矢量变频模式运行的轴系机电耦合模型。分析了高弹橡胶联轴器对于轴系扭矩脉动幅值与频谱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联轴器更换前后的扭矩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高弹橡胶联轴器能够降低风机变频运行时的轴系扭矩脉动幅值,减少轴系扭振对于设备的危害。(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王志豪[8](2019)在《装载机液力传动系统扭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装载机是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的铲土运输机械之一,其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是整机振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复杂的铲装工况下,发动机因气缸产生的激励振动以及行驶过程中各种阻力的变化都会作用到传动系统,引起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对装载机的寿命与零部件可靠性有较大影响。扭转传动系统是由一系列具有弹性和转动惯量特性的元件所组成,它们有着自己的固有特性,即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当发动机的常用工作频率接近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或与其固有频率相重合时,就会引发车身强烈的共振。共振会使得传动系统产生较大的扭转振幅,其引起的动态工作应力通常要比静态工作应力大出许多,会大幅降低相关零部件的可靠性与疲劳寿命,甚至导致传动系统中的某些零部件因强度不足而损坏,从而引发出多种多样的复杂振动与噪声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破坏装载机的整机使用寿命。随着装载机工业水平的发展,装载机的速度和功率不断提高,车身也向轻量化方向发展,这些都会加剧传动系的扭转振动,同时人们对装载机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装载机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国内关于扭转振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型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工程机械特别是装载机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小型乘用车扭矩通常为200N·m,装载机扭矩为1200N·m,激励差距明显。商用车与装载机因工作负载大,常以柴油发动机作为驱动源,但装载机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行驶同时铲装的工况使得液力传动系统的扭振分析与商用车有显着差异。同时装载机因工作需要,发动机常处于低速大扭矩、功率和负荷较大的状态,导致振动激励源的问题更严重,这些都使得装载机的扭振问题更为突出。本文对装载机液力传动系统扭振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采用图解法对发动机谐波激励源进行简谐分析,获得发动机各阶简谐激励扭矩;根据能量守恒分析推导并计算出装载机液力变矩器随着泵轮转速以及速比自适应变化的当量阻尼系数和当量刚度。(2)运用集中质量法分析推导出动力传动系统中转动惯量、扭转刚度和阻尼系数的当量计算公式,对传动系统各主要零部件进行当量转化。(3)对某型五吨装载机液力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进行分析,借助AMEsim软件建立前进各档下的多自由度集中质量离散化的扭振力学模型和仿真模型,求解所建立扭振模型的固有频率,获得主要部件的加速度波动、FFT变化以及固有振型模态。仿真得出常用转速下各阶固有频率的振幅,综合分析仿真结果发现,液力变矩器能够有效的降低其后传动部件的扭振。根据振型图对共振较大元件进行阶次分析,确定前进各档下引起共振的发动机主要激励阶数,分析出一档运行时影响最大共振的发动机主阶激励为9阶,二档为6阶,叁档为3阶,四档为3阶。(4)进行整机试验采集发动机飞轮、变速箱输入轴两处位置的转速数据,将各档仿真结果与处理后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共振点及幅值接近。如四档发动机飞轮位置,仿真共振频率为203.30Hz,试验共振频率为186.28Hz,误差为9.1%。仿真共振幅值为456.3391rad/s~2,试验共振幅值为460.0752rad/s~2,误差为0.81%。误差在允许范围内,验证了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黄海瑞[9](2019)在《行星混联式混合动力客车传动系扭振特性分析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动力客车是我国新能源商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各类新能源商用车中,行星混联式混合动力客车的市场份额逐渐提升,由于行星混联式混合动力客车具有优异的燃油经济性,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然而,随着行星混动客车推广范围的不断扩大,全新的系统构型逐渐暴露出新型扭振问题,影响到乘客的舒适性和乘车体验。此外,行星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是一种多动力源耦合系统,行星齿轮机构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与电机快速响应特性均可能恶化传动系统的扭振状况,这种状况会进一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与整车驾驶性。可见,行星混动客车传动系的扭振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与推广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传动系的扭振特性,探究降低传动系扭振的优化方法与规律,将为行星混动客车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基于对当前传动系动力学建模与扭振响应特性的深入调研分析,本文进行了行星混联式混合动力客车传动系扭振动力学建模,通过固有特性与受迫振动仿真来分析传动系扭振特性,并以避振与减振为目标提出传动系扭振优化方案。主要的研究包括:首先,基于行星混联式构型特征,结合零部件尺寸与结构的设计标准完成齿轮等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利用集中质量法建立传动系扭振动力学模型,为固有特性分析与受迫振动仿真提供准确的模型基础。第二,基于达朗贝尔原理与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各分总成的动力学模型,求解传动系无阻尼自由振动方程;通过固有频率与模态振型分析扭振的固有特性,以及在固有频率下各部件扭转振动的相对程度;通过对发动机临界转速的求解,确定发动机转矩的主谐量阶数与共振频率的关系。第叁,基于交互式建模方法,建立传动系叁维模型与虚拟样机模型;通过受迫振动仿真,分析不同激励下各部件的振动程度和振动规律,确定各部件自由度的共振频率;分析传动系各部件的模态参与因子,探究各阶模态频率对传动系受迫振动的影响程度。最后,以避振与减振为目标,研究基于响应的参数灵敏度;利用避振法探究结构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通过减振法分析传动系受迫振动下各部件的扭振幅值变化,并得出被动减振的参数优化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建华,高源,戴春蕾,于东霞[10](2019)在《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扭振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风力发电机组叁质量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传动系统状态空间模型,运用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对传动系统在外界扰动下的扭振特性进行详细分析,并揭示自由振荡频率与传动系统参数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Simulink下对传动系统建模,并在时域下与控制理论的分析结论进行仿真对比,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通过对自由振荡频率的对比分析,论证采用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叁质量模型的必要性,并为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的抗共振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扭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中国航空安全而言,利用专业知识对航空设备进行维护以及各种故障失效原理进行研究,找出部件失效的首要原因是必要的,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故障进行预防和改善,才能保证飞行安全,因此对航空发动机曲轴扭振特性进行研究并探寻它的减振器失效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有限元法对航空发动机轴系进行分析,在轴系扭纵耦合振动理论的基础上计算其振动位移的幅度值,对减振器的失效原理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减振器失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扭振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程胜杰,李娟,焦邵华.传递矩阵法验证发电机轴系扭振特性[J].电气技术.2019
[2].卢亚伦.浅析某航空发动机曲轴扭振特性及减振器失效[J].内燃机与配件.2019
[3].刘大伟,谷丹丹,巴延博.减-变速集成齿轮的时变瞬心激励机理及扭振特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4].黄可婧,曾荣,杨清旭.周向长弧形弹簧式双质量飞轮扭振特性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
[5].万新斌,于姝雯,杨卫英.基于变特性的双机并车轴系扭振计算与分析[J].船舶工程.2019
[6].胡云飞,周瑞平,徐勇,祝泽强.MTU柴油机推进轴系的联轴器匹配研究及扭振特性预报[J].中国舰船研究.2019
[7].王瑜祥,路鹏,梁超,杨建刚.高弹橡胶联轴器对变频风机轴系扭振特性影响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9
[8].王志豪.装载机液力传动系统扭振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黄海瑞.行星混联式混合动力客车传动系扭振特性分析与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0].张建华,高源,戴春蕾,于东霞.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扭振特性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