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完全脱位的MRI诊断

大动脉完全脱位的MRI诊断

一、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MRI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刘盈贝,谈卫强,贾兵[1](2021)在《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动脉调转术单中心经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我中心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行动脉调转手术的疗效,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0月至2017年12月确诊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并行动脉调转手术的38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解剖诊断、手术年龄、术前状态、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畸形、是否合并主动脉弓病变等情况,分析手术死亡及再干预的相关因素。结果全组死亡17例(4.5%),再干预14例(3.7%)。随时间推移,每百例手术死亡比例明显下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手术不增加手术死亡风险,但急诊手术组死亡比例高于非急诊手术组;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组死亡比例显着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与TGA/室间隔缺损组及TGA/室间隔完整组相比,右心室双出口-TB组合并主动脉弓异常更多见,且合并主动脉弓异常者较无主动脉弓异常者死亡风险显着增加。全组14例因肺动脉瓣及瓣上狭窄、主动脉弓缩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新主动脉瓣反流等因素再干预,术后死亡1例,中远期随访无冠状动脉相关再干预及死亡。结论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早诊早治的效果良好;术前患儿状态可影响手术结果;手术死亡比例增加与冠状动脉畸形、DORV-TB合并主动脉弓异常相关。

范丽娟[2](2019)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检查中的可行性:诊断能力、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对象与方法100例连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年龄均小于3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2天至32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天至27个月,使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扫描。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分别测量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膈肌水平降主动脉及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和图像噪声,并计算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记录每一位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的诊断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现142和131处心血管畸形,两者诊断检出率分别为95.07%和94.6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877,P=1.000)。低剂量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82、4.69±0.51和3.28±0.90,对照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2±0.65、4.60±0.61和2.30±0.82,两组心内结构及心外结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升主动脉的CT值(565.15±184.55 vs.526.00±184.10)、图像噪声(28.07±9.64 vs.24.95±5.89)、SNR(21.43±7.96 vs.21.82±8.32)及CNR(19.06±7.72 vs.19.58±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肺动脉的CT值(575.95±259.78 vs.537.06±198.40)、图像噪声(25.62±10.87 vs.26.66±8.25)、SNR(23.66±8.66 vs.22.25±11.42)及CNR(20.94±8.19 vs.20.03±1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的CT值(554.96±213.85 vs.520.57±173.34)、图像噪声(30.14±12.34 vs.26.71±8.18)、SNR(19.92±7.99 vs.21.13±9.40)及CNR(17.58±7.44 vs.18.92±8.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膈肌水平降主动脉的CT值(539.40±175.28 vs.524.90±189.52)、图像噪声(25.96±10.99 vs.23.29±8.54)、SNR(23.83±11.50 vs.26.47±15.98)及CNR(20.96±10.30 vs.23.74±15.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与对照组比较,CTDIvol(t=-14.856,P=0.000)、DLP(t=-12.595,P=0.000)及有效剂量ED(t=-11.64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扫描比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辐射剂量下降了76%。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检查婴幼儿先心病,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和理想的诊断效能,尤其对诊断先心病中合并的冠状动脉异常具有独特优势,并能大幅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第二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取的先心病扫描数据,并将诊断结果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该技术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108例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男60例,女48例,平均年龄31.4±35.1月(中位数19.5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8±7.9kg(中位数9.7kg,范围2.5-56kg),平均身高84.6±23.6cm(中位数80.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5.9±21.3次/分(中位数115.5次/分,范围59-171次/分)。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复杂先心病的心内结构异常、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心外结构异常以及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并比较。记录每一位儿童的CTDIvol和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内结构异常291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诊断正确251处,诊断不正确共41处。TTE诊断正确273处,诊断不正确共1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86.25%、99.95%、0.862、99.60%、98.12%、98.27%及86.25%;TTE分别为93.81%、99.95%、0.938、99.64%、99.14%、99.20%及93.81%。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准确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2.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58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这58处畸形均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1处。TTE诊断正确55处,诊断不正确共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100.0%、99.79%、0.998、98.31%、100.0%、99.81%及100.0%。TTE分别为94.83%、98.76%、0.936、90.16%、99.37%、98.33%及94.83%。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25)。3.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外结构异常175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174处畸形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2处。TTE诊断正确139处,诊断不正确共53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9.43%、99.95%、0.994、99.43%、99.95%、99.90%及99.43%。TTE分别为79.43%、99.09%、0.785、89.10%、98.10%、97.42%及79.43%。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4.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本组108例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2.18%、99.93%、0.921、99.38%、99.09%、99.11%及92.18%;TTE;分别为89.12%、99.46%、0.886、95.11%、98.73%、98.37%及89.12%。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准确率和检出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4)。5.108例患儿整体平均CTDIvol、DLP及ED分别为1.39±0.38m Gy,20.62±6.79m Gy·cm及0.57±0.15m Sv,三年龄组内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00),其中CTDIvol、DLP分别在三年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均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增加(表2-11,2-12)。三年龄组患儿的ED分别为0.64±0.17m Sv、0.53±0.12m Sv及0.49±0.08m Sv。其中在>1,≤5岁和>5岁两年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73);但在≤1岁与>1,≤5岁和≤1岁与>5岁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年龄越小ED越高,≤1岁患儿的剂量显着高于1岁以上儿童。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与TTE在儿童先心病的整体诊断效能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TTE对诊断心内结构异常更具相对优势,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诊断心外结构异常更具优势,预期二者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能。在本组患儿中,≤1岁年龄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较高。第三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与TTE对照,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紫绀属复杂先心病中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大小的测量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诊断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紫绀属先心病儿童48例纳入该项研究。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2±33.9月(中位数17.5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1±6.4kg(中位数10.0kg,范围2.8-41kg),平均身高82.2±20.7cm(中位数78.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6.3±20.5次/分(中位数115.0次/分,范围80-171次/分)。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两种检查方法对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室间隔缺损测量值的差别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进一步对本组病例中41例三岁以下患儿进行了年龄、体重和心率分组研究。分组标准年龄≤12月和>12月,心率<120次/分和≥120次/分,体重<10Kg和≥10Kg。分析年龄、心率和体重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及Mc Goon比值的影响。结果1.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9.6±3.8mm、8.7±3.4mm、7.8±3.1mm及9.2±2.3mm。TTE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8.3±3.2mm、6.2±2.7mm、6.2±2.4mm及7.7±1.8mm。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测量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324,P=0.000;t=7.663,P=0.000;t=4.290,P=0.000;t=8.026,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主动脉及肺动脉直径测量值显着高于TTE测量值。Mc Goon比值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1.8±0.5)与TTE(1.6±0.4)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721,P=0.009),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 Mc Goon比值显着高于TTE。VSD的大小在宽体探测器CT(11.5±3.5)和TTE(13.0±3.5)间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Z=-3.519,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VSD大小显着小于TTE结果。2.主肺动脉直径及室间隔缺损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比较与年龄有关,1岁以下患儿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无显着性差异。Mc Goon比值两种检查方法比较结果与体重有关,体重越大,两种方法Mc Goon比值一致性越好。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值均显着高于TTE。Mc Goon比值及VSD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越好。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肺动脉的测量值及Mc Goon比值高于TTE获得的结果,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VSD测量值低于TTE获得的结果,年龄、体重和心率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影响,在应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先心病时应予注意。第四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估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各节段显示的可判读性、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评价其在临床儿童先心病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对象与方法134例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检查的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其中男73例,女61例,平均年龄30.27±36.67月(中位数17.0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40±7.72kg(中位数9.15kg,范围2.48-53kg),平均身高83.73±24.25cm(中位数76.50cm,范围47.00-163.00cm),平均心率115.87±21.30次/分(中位数115.00次/分,范围59-171次/分)。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将冠状动脉分为11个节段,比较各节段的可判读性及图像质量评分。将所有病例按年龄不同分为四组,组1:年龄≤1岁,60例;组2:1岁<年龄≤5岁,48例;组3,5岁<年龄≤10岁,19例;组4,年龄>10岁,7例。比较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评分、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34例患者中共发现16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11.9%,包括左侧单支冠状动脉2例,右侧单支冠状动脉3例,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3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1例,前降支-右室瘘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回旋支-右房瘘1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例,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1例。2.134例患者冠状动脉11节段2分以上共1180段,总可判读率80.8%(1180/1460)。可判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LAD1、RO、LAD2、RCA1、LCX1、RCA3、LAD3、RCA2、LCX2。可判读率最高的为LO,98.5%;此外在90.0%以上的依次为LM、LAD1、RO及LAD2;可判读率最低的两个节段为LCX2(41.8%)和RCA2(62.1%)。进一步按开口(LO、RO)、近段(LM、LAD1、LCX1、RCA1)、中段(LAD2、RCA2)、远段(LAD3、LCX2、RCA3)分析结果显示:从开口至远段可判读率依次下降,分别为96.9%(253/261)、88.5%(470/531)、76.3%(203/266)及63.5(254/400)。2.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RO、LAD1、RCA1、LAD2、RCA3、LCX1、LAD3、RCA2、LCX2。各节段评分多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值=359.105,P=0.000。进一步组内两两结果显示:LO、LM和RO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1评分显着低于LO(P=0.027)和LM(P=0.029),但与RO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2与LCX1、RCA1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3与LCX1及RCA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1与LAD2、LAD3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1与LAD2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2与LAD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3与LAD2、LCX1及RCA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2与其他所有10个节段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余各节段组内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各节段评分比较结果:LO、LM、LCX1及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8,14.390,10.650,10.134;P=0.005,0.002,0.014,0.017)。RO、LAD1、LAD2、LAD3、LCX2、RCA1及RCA3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见表4-12,结果显示四个图像质量客观指标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0.800,0.475,0.600,0.753;P=0.496,0.700,0.616,0.523),图像质量与年龄无关。5.随着年龄的增加,CTDIvol和DLP均显着性升高。有效辐射剂量E四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160,P=0.002),进一步两两比较辐射剂量E组1和组2,组1和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余各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辐射剂量越大,1岁以内婴幼儿辐射剂量最大,10岁以上儿童辐射剂量增加,辐射剂量最低的年龄组为5-10岁。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在评估心脏大血管的同时完成。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在各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冠状动脉11个节段的可判读率为80.8%,可判读性及评分在主干开口及各支近段较高,趋势是随着管径的减小而递减。左冠状动脉开口(LO)、左主干(LM)、回旋支近段(LCX1)及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随年龄增加,评分升高。1岁以内婴幼儿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最高(0.63±0.17m Sv)。

张盛,明腾,邹勇,涂洪强,王小威,艾凌云,谢学良[3](2016)在《完全性大动脉错位27例外科治疗及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大动脉调转术外科手术治疗和临床结果。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15年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共完成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术)27例,一期Switch术25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大血管错位(D-TGA/IVS)17例,含冠脉畸形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D-TGA/VSD)8例,二期Switch术2例。男20例,女7例,年龄5h6个月,平均(27±11.5)d,体质量2.36.0(3.52±1.20)kg。结果全组27例,手术死亡2例均为冠脉畸形,术后早期死亡2例,其余均康复出院,随诊1个月5年远期无死亡,心脏超声复查恢复良好,肺动脉轻度残余梗阻1例。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可以通过一期或两期大动脉调转术进行外科手术纠治,在新生儿期及早发现,早期手术,熟练手术精细操作,冠脉动脉移植保证心肌血运,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张盛,明腾,邹勇,涂洪强,王小威,艾凌云[4](2016)在《大动脉调转术纠治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体会》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和探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外科手术治疗和临床结果分析。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共完成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术)31例,一期Switch术29例,二期Switch术2例,室间隔完整型大血管错位(D-TGA/IVS)18例,合并室间隔缺损(D-TGA/VSD)13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5h-6M(25±10.3d),体重2.4-6(3.50±1.22)kg。结果全组31例,手术死亡2例均为冠脉畸形,术后早期监护室死亡2例,其余均康复出院,随诊1个月-5年远期无死亡,心脏超声复查恢复良好,肺动脉轻度残余梗阻1例。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可以通过一期或两期大动脉调转术进行外科手术纠治,在新生儿期及早发现,早期手术,熟练手术精细操作,冠脉动脉移植保证心肌血运,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顾兆勇,潘友联,贾荣玺,刘迎龙,董念国,乔爱科[5](2016)在《大动脉调转手术规划的生物力学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大动脉调转术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理想手术方式,其主要目的是矫正其畸形的解剖结构;手术近期和远期效果满意.根据临床医生的经验和设想,提出了目前大动脉调转手术面临的问题.综述了关于大动脉调转手术临床上的手术技巧;综述了国内外主动脉根部生物力学机理研究的有限元模型、实验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几何构型因素对主动脉瓣关闭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改进大动脉调转手术方案的生物力学机理研究进行了展望.

胡晓青[6](2012)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行Switch手术前后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TGA)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法洛四联症,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7%-9%,发病率约为2-3/10000,男性约为女性的两倍。定义为心房与心室连接一致,主动脉起自解剖右室,肺动脉起自解剖左室。本病病情复杂,自然存活率极低,如不及时治疗,90%患者在一岁内死亡。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心房内调转术和大动脉转换术。心房内调转术主要包括:Senning术、Mustard术,该手术方式仅从生理上对大动脉转位进行矫治,其术后远期并发症较高,易产生心律失常、三尖瓣关闭不全、右心扩大、甚至因右心衰竭而死亡,有研究报道,行心房内调转术后的患者右室射血分数普遍降低,并且远期右室功能的下降和上升的死亡率相关。随着近年来外科技术和术后护理的不断提高,大动脉转换术即Switch术,已成为目前治疗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最佳手术方式,该术式不仅从生理上使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同时也使错位的大动脉从解剖上进行彻底根治。准确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术前及术后左、右心功能对术前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手术疗效的评估、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公认超声心动图是临床上评价左心功能的首选方法,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是最常用的测量指标,因而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功能已相当完善。然而,右心室解剖形态复杂,临床上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功能具有一定困难。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心血管造影技术是准确定量评价右心功能的金标准,但由于取图时间长、费用昂贵及有创性,并不能运用于年龄小、病情危重的患儿。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STI)是通过追踪二维超声图像上分布于心肌中的各个斑点,在心动周期中的运动轨迹,从而计算整个感兴趣区内各节段的心肌形变,可真实准确地反映心脏运动情况,并能准确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及心室整体功能,也可在心脏整体功能出现异常以前,早期发现局部心肌异常,因此许多学者已应用STI技术来广泛评估右室功能,但目前还没有应用STI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行Switch手术前后右心功能的报道,基于此背景,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右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右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方法正常对照组16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25例,男19例,女6例。根据室间隔是否完整将其分为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IVS)14例和伴室间隔缺损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VSD)11例。获取心尖四腔切面,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右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右室面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6个节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train, 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train rate, SRs),及右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应变率(GLSRs),右室整体纵向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GLSRe)、右室整体纵向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GLSRa),并比较各期峰值应变、应变率在三组间有无差异。同时测量并分析右室舒张末横径(RVED)、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面积变化率(RVPCA)、及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TVSPV)等指标与右室整体收缩峰值应变的相关性。结果①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两组患者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S、SRs较对照组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S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TGA/IVS组中室间隔心尖段SRs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GA/IVS组中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TGA/VSD组中各节段SRs较对照组稍减低,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TGA/IVS组患者右室GLS、GLSRs及GLSRe较对照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GLSRa较对照组稍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GA/VSD组患者右室GLS、GLSRs较对照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GLSRe、GLSRa较对照组稍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完全性大动脉患者TGA/IVS组右室局部及整体舒缩功能各相关指标都较TGA/VSD组减低,但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TVSPV在TGA/IVS组中,与右室GLS呈相关性(r=0.66,P<0.05),在TGA/VSD组中与右室GLSRs呈相关性(r=-0.75,P<0.05)。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减低,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定量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右室长轴局部及整体舒缩功能,为临床评价右心功能提供了又一有效方法。第二部分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术前及行Switch术后早期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STI)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行大动脉转换术(arteries switch operation, ASO)手术前及术后早期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并探讨该类病人术后不同时期右室功能的改变。方法正常对照组16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25例,男19例,女6例。根据室间隔是否完整将其分为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IVS)14例和伴室间隔缺损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VSD)11例。于手术前、手术后2周、3月应用STI技术测量右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右室面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6个节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train, 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train rate, SRs),及右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应变率(GLSRs),并比较TGA患者手术前后右室局部和整体功能改变。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GA/IVS组患者术前右室GLS、GLSRs及右室游离壁各节段S、SRs均减低,术后2周、3月S逐渐增高,但右室GLS及右室游离壁各节段S仍低于正常水平,而右室GLSRs及右室游离壁各节段SRs增高至正常水平;右室室间隔各节段S、SRs术前较对照组减低,术后2周室间隔基底段S、SRs较术前进一步减低,术后3月又逐渐增高,S仍低于正常水平,但SRs增高至正常水平;右室室间隔中间段、心尖段S、SRs术后2周、3月术前逐步增高,S仍低于正常水平,但SRs增高至正常水平。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GA/VSD组患者术前右室GLS、GLSRs及右室游离壁各节段S、SRs均减低,术后2周、3月右室GLS、GLSRs逐步降低,术后2周右室游离壁各节段S较术前减低,术后3月增高,但仍低于正常水平,术后2周、3月右室游离壁基底段SRs较术前逐步增高至正常对照组水平,右室游离中间段、心尖段SRs仍处于术前水平;而右室室间隔各节段S、SRs术前较对照组减低,术后2周、术后3月较术前逐步减低。结论Switch术后早期TGA/IVS组患者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有所提高,而TGA/VSD组患者右室局部功能有所提高,右室整体功能仍处于术前水平。应用STI技术可定量分析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从而可早期、敏感识别出TGA患者术后右心局部及整体功能变化,为临床评价手术疗效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价值。第三部分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行Switch术后1年以上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行大动脉转换术(arteries switch operation, ASO)后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情况。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行Switch术治疗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TGA)患者20例,其中男17例,女3例。根据室间隔是否完整将其分为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IVS)10例和伴室间隔缺损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VSD)10例。获取心尖四腔切面,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STI)测量右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右室面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6个节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train, 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train rate, SRs),及右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应变率(GLSRs),右室整体纵向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GLSRe)、右室整体纵向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GLSRa),并比较各期峰值应变、应变率在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①行Switch术后,TGA/IVS组患者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各节段S、SR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A/IVS组患者右室GLS、GLSRs、GLSRe、GLSRa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行Switch术后,TGA/VSD组患者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应变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游离壁心尖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各节段应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A/VSD组患者右室GLSRs、GLSRe、GLSRa等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GL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IVS组患者行Switch术后1年以上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恢复正常,TGA/VSD组患者行Switch术后1年以上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较正常组减低,应用STI技术可早期发现TGA患者术后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改变,为临床上评估右室功能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孙旭东[7](2011)在《联合应用超声心动图、双源CT及3.0T磁共振对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死透壁程度及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双源CT、3.0T磁共振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增强全心冠脉成像)及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血流成像均为新近发展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测新技术,但迄今尚未见同步对比此三者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能力的前瞻性研究。本文探讨双源CT、3.0T磁共振增强全心冠脉成像及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连续受检者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一天内行同步双源CT、3.0T磁共振增强全心冠脉成像及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进行诊断试验,采用盲法评价三者诊断冠状动脉明显(≥50%)狭窄的准确性。结果:1.双源CT、3.0 T磁共振和超声心动图分别有486段(486/512,96.0%)、479段(479/512,93.6%)及398段(398/512,77.7%)可供评价,双源CT及3.0 T磁共振可评价节段相似,超声心动图可评价节段少于双源CT及3.0 T磁共振。2.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对照,以冠状动脉血管为单位的分析结果是:3.0T磁共振对比增强全心冠脉成像与双源CT对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诊断准确性相似,虽有稍逊于双源CT的趋势,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双源CT及3.0T磁共振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都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双源CT、3.0T磁共振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冠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94%、88%及65% ;特异性分别为90%、88%、72%;阳性预测值为82%、78%、5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5%、81%。3.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的分析结果是:3.0T磁共振对比增强全心冠脉成像与双源CT对诊断左主干+左冠状动脉、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诊断准确性相似,虽有稍逊于双源CT的趋势,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左主干+左冠状动脉、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双源CT、3.0T磁共振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都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双源CT、3.0T磁共振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左主干+左前降支明显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5%、89%、79% ;特异性分别为90%、90%、78%;阳性预测值为86%、85%、6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3%、86%;对左回旋支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5%、85%、46% ,特异性分别为95%、92%、68%,阳性预测值为90%、79%、3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5%、79%;对右冠状动脉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4%、88%、65% ;特异性分别为85%、82%、69%;阳性预测值为70%、71%、5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3%、79%。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左主干+左前降支明显狭窄诊断敏感性最高(79%)、右冠状动脉其次(65%),左旋支最低(46%)。4.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前降支明显狭窄处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为3.6±1.9M/S,狭窄处与狭窄前峰值血流速度比率为3.3±1.2,左旋支明显狭窄处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为3.0±0.5M/S,狭窄处与狭窄前峰值血流速度比率为2.8±0.6,右冠状动脉明显狭窄处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为2.8±0.6M/S,狭窄处与狭窄前峰值血流速度比率为2.7±0.3,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明显狭窄处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以及狭窄处与狭窄前峰值血流速度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3.0T磁共振增强全心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明显狭窄均有相似的高度的诊断准确性,虽然双源CT的各项评价指标均略优于3.0T磁共振,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由于较低的成功显示率以及较少的可评价节段,诊断准确性较低。3.0T磁共振增强全心冠脉成像的优势在于无Ⅹ线及碘对比剂的潜在危害,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经济便携且能提供丰富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信息,可作为对双源CT与3.0T磁共振增强全心冠脉成像的有益补充。目的:识别心梗的透壁程度(The transmural extent of infarction ,TME)兼具指导临床再灌注治疗及评判预后的双重意义。目前,无创性的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技术是否可用于识别陈旧性心梗透壁程度、具体方法及其实际应用价值均尚未明确。本研究拟探讨2D-STI技术识别陈旧性心梗患者左室整体心梗大小与节段水平透壁程度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方法。方法:对43位临床确诊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连续性患者进行2D-STI、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delayed-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E-MRI)及生化检查的随机盲法同步临床试验。2D-STI左室整体水平指标包括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旋转及扭转指标;左室节段水平指标包括各节段舒张期室壁厚度及各节段应变指标,后者包括短轴上各节段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SR),圆周应变(circumferencial strain,SC),旋转角(rot);以及长轴上各节段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SL)。整体水平心肌梗死大小包括心肌梗死容积率及梗死质量;节段水平透壁心肌梗死指DE-MRI延迟强化区≥50%节段总容积。<50%为非透壁心肌梗死。左室心尖各节段依TME分成透壁组及非透壁组,生化检查指标包括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NT Pro BNP及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①在左室整体水平, GLS与左室整体心梗容积率显着相关(P=0.008),相关系数等于0.620;GLS和心尖最大旋转率是左室整体心梗容积率的显着预测因子(P分别等于0.005及0.014),标准回归系数(Beta)分别为0.720及0.592;GLS是左室整体心梗质量的预测因子(P=0.024),标准回归系数(Beta)为0.545,各生化指标不是左室整体心梗容积率及质量的预测因子;②在左室节段水平:与左室心尖段心肌梗死非透壁组相比,左室前壁心尖段透壁组舒张末期室壁厚度、SR(ES),SC(ES),SR Peak G,SL(ES),SC Peak,SL Peak G,SL Peak及SC Peak G(依ROC曲线下面积降序排列,下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室侧壁心尖段SC(ES),SC Peak G,SC Peak及SL(E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间隔心尖段SL Peak ,SL Peak G, SC Peak ,SL(ES),SC(ES)及SR(E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室后壁心尖段SR Peak G,SR(ES)及SL(E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左室下壁心尖段SC Peak G,SC Peak及SC(E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后间隔只有舒张末期室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 ;而各节段旋转角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ROC曲线分析显示舒张末期室壁厚度为判断左室前壁及后间隔心尖段透壁心梗的最佳指标,前者临界值5.5MM时诊断透壁心肌梗死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5.7%,后者临界值5.5MM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1.5%;SC(ES)为左室侧壁心尖段最佳指标,临界值-3.0800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4.4%;SL Peak S为左室前间隔心尖段最佳指标,临界值-5.4650时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100%;SR Peak G为左室后壁心尖段最佳指标,临界值12.265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0%;SC Peak G及SC Peak S均为左室下壁心尖段最佳指标,临界值-5.3200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8%。结论:①在左室整体水平, 2D-STI技术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可准确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整体心梗大小;左室心尖旋转率是较左室整体扭转角或扭转率更好的评价指标。②在左室节段水平,发现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应变以及/或室壁厚度指标分别可检出左室心尖不同节段的透壁心梗,但不同应变指标的识别能力表现各异,这可能是左室各节段心肌方向、透壁应变不同的复杂性的真实反映。目的:术前准确识别冠状动脉解剖变异类型是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TGA)根治术即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 ASO)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探讨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与双源CT检查对识别冠状动脉解剖变异类型的诊断价值及提高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将164例准备行ASO患儿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其中大动脉转位室间隔完整(TG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TGA/IVS)患者49例,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TGA with ventricular septum defect ,TGA/VSD) 77例,右室双出口伴TGA(Double outlet right vetricle with TGA,DORV/TGA) 38例。164例中的53例连续TGA受检者在行ASO手术前三天内同时行双源CT检查。全部病例采用盲法以手术所见为金标准进行诊断试验。结果: 164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发育正常124例(75.61%),冠状动脉畸形40例(24.39%),其中TGA/VSD及DORV/TGA中冠状动脉畸形32例(80.00%),TGA/IVS冠状动脉畸形8例(2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发现10种异常类型,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单个冠状动脉窦17例(42.50%),为所有畸形中比率最高者,其中第一位为1LCx1R,占25%,第二位为2LCx2R,占17.50%,与其他类型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中所见对比,164例患者以患者为单位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达90.0% , 95.2%, 85.7%及96.7%。以手术结果为对照,53例术前双源CT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畸形诊断以患者为单位的诊断准确性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双源CT与经胸超声心动图敏感性为94.7%对94.7%、特异性为94.1%对91.7%、阳性预测值为90.0%对85.7%,阴性预测值为96.7%对96.9%。结论:1超声心动图能够在ASO术前准确诊断绝大部分TGA患者的冠状动脉解剖类型,与双源CT具有相似的诊断准确性,可替代双源CT作术前检测。2本研究共发现10种异常冠状动脉类型,有助进一步认识TGA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规律。

喻朋辉[8](2010)在《64排CT在先心病诊断中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我国每年出生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约有十五万之多,其种类多达一百二十多种,各种变异异常复杂[1],临床上治疗难度越来越大,给患者家属和医院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先天性心脏病多见为心室、心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瓣、主动脉瓣狭窄和法乐氏四联症、大血管转位等。大多数患儿因心脏杂音在出生体检时发现,也有的因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而被早期诊断。大约有1/3到1/2的先心病患儿因严重心脏畸形死于出生后一年内[2]。幸存者在其生长发育各年龄阶段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发育障碍。轻者早期也可无症状,但心前区杂音的存在将影响患儿的升学及就业,若不治疗,最终将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有的并发心内膜炎、栓塞、出血、高血压等。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新生儿的0.7%~0.8%,每年全国先天性心脏病手术4万余例,其中越1/5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近些年来,经过不断的科技攻关,复杂先心的治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复杂心脏病仍为心外治疗的难点,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术前诊断困难,没有取得准确的病变数据,缺乏充分的手术评估,复杂先心由于心脏大血管的解剖关系过于复杂,可能导致不同的情况,需要采取不通的手术方式,术前评估病变的空间解剖关系、病变的严重程度、侧支血管是否建立等重要数据对临床治疗极为重要,目前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快速发展,各种检查手段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先心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往先心病的检查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UCG)、磁共振成像(MRI)和心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近几年来,多排CT尤其是64排CT进入临床应用,CT在先心病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能够精确显示复杂先心的空间解剖关系,并且能对病变进行定量化测量。本研究主要对经64排CT检查的复杂先心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64排CT对于复杂先心的诊断价值,并与以往最具诊断价值的心血管造影(ACG)、超声心动图(UCG)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出各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与特异性差异,以寻找各种检查方法的最优选择。研究方法:收集我院65例经手术证实的复杂先心,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ACG)、超声心动图(UCG)和磁共振(MRI)检查,将所有病变进行分类,分析各种检查方法对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统计分析。各种检查方法的检查方式如下:64排CT心血管造影检查:肘静脉或颈静脉脉注射造影剂,采用碘浓度为370mg碘/ml的非离子造影剂碘帕醇,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团注注入造影剂,造影剂用量安1.5ml/Kg进行计算,注射速度从0.5ml/s~3.0 ml/s,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计算确定注射速度,套管针22~24G,增强扫描采用团注跟踪(bolus tracking)触发扫描技术,加心电门控技术,跟踪血管为上腔静脉右房入口处,延时8s开始扫描,扫描参数为:120mAs,100KV,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下5cm,螺距0.3,球管旋转速度:0.33s/周,断层准直器组合为64X0.6mm,重建层厚0.75mm,在造影剂注射前进行16ml生理盐水的预注射射,以了解血管的通过情况,避免造影剂渗漏,在造影剂注射完后再注射造影剂20~30ml,以加快对比剂的循环,减少上腔静脉造影剂的残留,避免上腔静脉内高浓度造影剂造成放射性伪影,影响肺动脉的等相邻结构的显示。图像后处理方法:对所有患者的原始图像进行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薄层最大目的投影(MIP-thin)和容积再现技术(VRT)等方法进行重建处理,综合运用各种后处理方法,充分显示病变,并利用测量工具对病变进行精确测量。心脏超声检查:采用标准左侧卧位和平卧位,必要时采用非常规体位取左室长切面、心尖四腔心、五腔心、剑下五腔心等切面探测。首先采用二维声像图进行心内外结构分析,然后再各个切面以CDE显示心内外血流信号,通过对分流束出现的部位、宽度、时相、颜色来确定异常分流的部位、分流量和分流方向。通过多角度扫描,推断各房室及大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并且测量左右肺动脉及胸主动脉穿过膈肌处的水平主动脉内径。X线心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麻醉采用氯氨酮静脉麻醉加利多卡因穿刺部位局部麻醉,造影剂采用非离子370mg碘/ml造影剂优维显或碘海醇等,按1:8进行稀释,心导管检查顺序为经左或右侧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插管,右心导管分别到达上、下腔静脉,右房、左室、肺动脉主干、肺小动脉(或肺小静脉),有房间隔缺损者经房缺至左房;左心导管逆行经降主动脉、升主动脉至左室。行压力和氧饱和度监测。心血管造影分别行选择性左、右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必要时行肺小动脉楔入造影,了解肺血管床的改变[3]。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检查采用GE高档3.0T磁共振设备,扫描先扫标准平面定位像,扫描上方包括主动脉弓平面,下方到膈下3cm,所有病例均行平扫与冠状位扫描,研究及评估心脏、主动脉弓、肺动脉、肺静脉、瓣膜、上下腔静脉及内脏的情况,电影扫描则主要轴面还包括左室短轴、长轴水平及垂直平面,进行心脏的测量或功能分析,所有病例还要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进行血管造影,了解血流途径,显示各期血管,用来分析心脏与有关的大血管连接是否异常,扫描范围需要包括心脏及胸部大血管。结果:本组病例经过手术证实心内畸形及病变共285处,在CT造影检查中发现病变274处,诊断符合率96.5%,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出病变238处,诊断符合率83.7%,X线心血管造影检查确诊213处,诊断符合率79.4%;心脏大血管病变共132处,CT心脏造影显示131处,诊断符合率99.7,只有一处因图像出现运动伪影,导致病变漏诊,超声心动图显示96处,诊断符合率74.3%,X光心血管造影显示125处,诊断符合率93.4%;对于冠脉开口变异,发现病变6例,在CT造影检查中发现病变6例,诊断符合率100%,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出病变0处,诊断符合率0%,X线心血管造影检查确诊2处,诊断符合率33.3%;对于肺动脉直径的测量,CT心血管造影测量值与实际宽度误差5%,超声心动图测量值与实际宽度误差24%,X线心血管造影测量值与实际值误差约16%,对以上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到CT心血管造影无论是在心内畸形的显示、大血管的变异、肺动脉的测量上与彩超、X线心血管造影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对与冠脉开口变异的显示,其对病变的检查率明显高于其他方法,X线心血管造影对于心脏大血管的显示及冠脉开口的变异均有较好的检查率,过去被称为心血管检查的金标准,但在本次试验中,其对病变的检查率及测量值与实际的误差上均明显低于CT心血管造影。结论:在心血管检查的三大手段中:心脏超声心动图、X线心血管造影、CT心血管造影均对心内畸形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评估心内畸形的技术手段,对于心脏瓣膜形态及运动情况、确损的分流情况、心肌的运动情况,超声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肺动脉发育情况、静脉的异位引流、主动脉病变、冠脉情况及侧支循环情况,CT心血管造影明显优越于其他检查方法,统计学上具有显着的差异(P<0,0.1),尤其是在冠脉开口变异的显示方面,64CT心血管造影对冠脉病变的检查率为100%,应该作为冠脉开口变异的首选检查方法,X线作为传统诊断心血管病的金标准,但该种方法为创伤性检查,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而且图像前后重叠,不能进行多角度显示,该种检查方法逐渐被超声和CT取代,目前唯一的优势是肺动脉压力的测量,超声心动图可见解决大部分先心病的诊断问题,但其由于受声窗及骨骼伪影的影像,对于临近骨骼和肺组织的病变显示不清,存在一定误诊的可能,64排CT检查准确率高、费用低、安全无创可以作为先心病检查的首先检查方法。

严勤,徐志伟,刘锦纷,史珍英,朱德明,苏肇伉,丁文祥[9](2009)在《小婴儿一期矫治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或Taussig-Bing合并主动脉弓畸形的早中期转归》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研究大动脉转换术同时进行主动脉弓矫治的Ⅰ期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或Taussig-Bing合并主动脉弓畸形的早中期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连续对26例存在主动脉弓畸形的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或Taussig-Bing畸形的小婴儿进行了Ⅰ期手术矫治,其中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3例(TGA/VSD 11例,TGA/IVS 2例),Taussig-Bing 13例;主动脉弓畸形中主动脉弓中断(A型)7例,CoA19例,6例伴有冠状动脉异常类型。平均手术年龄(28±35)d,<2个月占62%,手术平均体重为(4.19±1.15)kg。在深低温停循环或深低温低流量下进行主动脉弓畸形矫治,采用自身组织直接吻合扩大或重建弓,伴有弓部发育不良者补片扩大成形。伴有冠状动脉畸形者在大动脉转换手术中冠状动脉移植方法予改良处理。结果:手术住院死亡3例(11.5%),死因与冠脉移植无关。平均插管时间102 h,监护室时间平均8 d。术后早期生存者主动脉瓣上压力阶差>30 mmHg有2例,主动脉瓣反流轻度2例。单因素分析中伴有冠状动脉异常类型者与术后早期死亡或并发症的风险相关,多因素分析示其与手术年龄、肺动脉高压、术前FS、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血清乳酸水平相关。随访期3个月~7年,无死亡,术后5年实际生存率为88.5%(95%可信度范围CI 76%~96%),术后1年、5年无需介入干预或手术分别为91.4%、87%。结论:TGA和Taussig-Bing伴有主动脉弓畸形者Ⅰ期进行大动脉转换术和主动脉弓畸形矫治早中期效果良好,早期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因素为年龄偏大,肺高压严重,把握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要则之一。

朱铭,董素贞[10](2009)在《胎儿心脏畸形磁共振成像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胎儿磁共振成像(MRI)在评价胎儿畸形方面逐渐成为超声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检查手段。但胎儿的不断运动和无法使用门控限制了胎儿心脏畸形的MRI诊断。两维快速稳态进动(FIESTA)等序列对胎儿心脏可提供对比较好的图像。本文介绍我们使用两维快速稳态进动(FIESTA)等序列作胎儿心脏MRI诊断的初步经验,并客观评估胎儿心脏MRI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MRI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2)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检查技术
        1.1.3 图像后处理和分析
        1.1.4 图像质量评估及诊断效能
        1.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1.1.6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诊断检出率
        1.2.3 CT图像质量分析
        1.2.4 有效辐射剂量
    1.3 讨论
        1.3.1 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
        1.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中的优势
        1.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检查中的图像质量
        1.3.4 辐射剂量
        1.3.5 研究的局限性
    1.4 小结
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检查技术
        2.1.3 图像后处理
        2.1.4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TTE)
        2.1.5 图像及结果的评价和判定
        2.1.6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2.1.7 诊断效能
        2.1.8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2 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3 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4 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5 有效辐射剂量
    2.3 讨论
        2.3.1 先天性心脏病CT影像节段分析法
        2.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复杂先心病影像后处理方法
        2.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
        2.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的诊断
        2.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
        2.3.6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
        2.3.7 辐射剂量
        2.3.8 研究的局限性
    2.4 小结
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检查技术
        3.1.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后处理
        3.1.4 TTE
        3.1.5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48例肺血少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结果比较
        3.2.2 按年龄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比较
        3.2.3 按体重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3.2.4 按心率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3.3 讨论
        3.3.1 心动周期与心房、心室大小及大血管管径的关系
        3.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评估的价值
        3.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肺动脉测量值的价值
        3.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室间隔缺损大小的评估
        3.3.5 研究的局限性
    3.4 小结
四、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检查技术
        4.1.3 图像后处理
        4.1.4 图像质量评估
        4.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4.1.6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4.2.2 冠状动脉异常
        4.2.3 冠状动脉11段可判读性及评分比较
        4.2.4 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比较
        4.2.5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客观图像质量
        4.2.6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辐射剂量
    4.3 讨论
        4.3.1 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方法
        4.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的可判读率
        4.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评分及病变诊断
        4.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客观图像质量
        4.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辐射剂量
        4.3.6 研究的局限性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大动脉调转术纠治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大动脉调转手术规划的生物力学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动脉调转术的临床背景
2 大动脉调转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2. 1 主动脉根部生物力学模拟和实验研究
    2. 2 几何构型对主动脉瓣关闭功能的影响
3 大动脉调转手术生物力学机理的研究展望

(6)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行Switch手术前后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
    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二部分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术前及行Switch术后早期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
    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三部分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行Switch术后1年以上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
    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联合应用超声心动图、双源CT及3.0T磁共振对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死透壁程度及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4. 英文缩略词表
5. 第一部分 引言
6.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7. 第一部分 结果
8. 第一部分 讨论
9. 第一部分 结论
10. 第一部分 参考文献
11. 第二部分 引言
12.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3. 第二部分 结果
14. 第二部分 讨论
15. 第二部分 结论
16. 第二部分 参考文献
17. 第三部分 引言
18. 第三部分 材料与方法
19. 第三部分 结果
20. 第三部分 讨论
21. 第三部分 结论
22.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23. 综述
    参考文献
24. 致谢

(8)64排CT在先心病诊断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与文献回顾
正文
    实验一:64 排CT 心血管造影在复杂型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二:64 排CT 与心脏超声(TTE)、X 线心血管造影应用于复杂先心病的对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胎儿心脏畸形磁共振成像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胎儿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安全性
胎儿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
胎儿心脏MRI扫描常规和正常解剖
胎儿心脏疾病的MRI诊断
胎儿心脏磁共振成像的总体评价

四、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MRI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动脉调转术单中心经验[J]. 刘盈贝,谈卫强,贾兵.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06)
  • [2]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D]. 范丽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完全性大动脉错位27例外科治疗及结果分析[J]. 张盛,明腾,邹勇,涂洪强,王小威,艾凌云,谢学良. 实用临床医学, 2016(07)
  • [4]大动脉调转术纠治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体会[J]. 张盛,明腾,邹勇,涂洪强,王小威,艾凌云. 江西医药, 2016(05)
  • [5]大动脉调转手术规划的生物力学机理研究进展[J]. 顾兆勇,潘友联,贾荣玺,刘迎龙,董念国,乔爱科.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6(01)
  • [6]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行Switch手术前后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的临床研究[D]. 胡晓青.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7]联合应用超声心动图、双源CT及3.0T磁共振对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死透壁程度及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D]. 孙旭东. 福建医科大学, 2011(09)
  • [8]64排CT在先心病诊断中的研究[D]. 喻朋辉.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6)
  • [9]小婴儿一期矫治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或Taussig-Bing合并主动脉弓畸形的早中期转归[J]. 严勤,徐志伟,刘锦纷,史珍英,朱德明,苏肇伉,丁文祥. 华西医学, 2009(11)
  • [10]胎儿心脏畸形磁共振成像诊断[J]. 朱铭,董素贞.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9(05)

标签:;  ;  ;  ;  ;  

大动脉完全脱位的MRI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