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生亮
摘要: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的基础,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形成同样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一直是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但是,就近几年的中小学生学习情绪调查显示,有近7成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近3成的学生感到对学校环境不适应,有近2成的学生感到教师讨厌自己等。为此,笔者认为教育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围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为出发点,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和热爱校园的学生。
关键词:基础教育;主动学习;求知欲
教育是培育人的工作,所以,我们教育的对象和任务是研究人和发展人。从个体角度看,人都是两个人,一个是物质的人,一个是精神的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这个精神的人。每个人都害怕三个字,那就是“没意思”,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人得不到满足。也就是说,广义上的学习不仅是满足精神需求的唯一途径,也是人的成长必要条件。那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学习”却给中小学生带来了那么多烦恼呢?为此,笔者展开了研究和思考。
一、学习是人的本能和需要
我们的学生天生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除了学习本能之外,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学习。学习本身是一件既快乐又简单的事情,学习的实质就是从模仿开始,进而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达到迁移的目的。
学习有三乐,第一乐是运用之乐,当我们能把所学运用到现实情境中去并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是无比快乐的。相反,也就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之说。第二乐是交流之乐,人与人的精神交流是人的一大需求,所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对知音的渴求。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相互学习和探究的交流之乐。第三乐是创新之乐,人天生就有好奇探究的冲动,学习从好奇心开始又归于创新之中,创新是思考的结果,是无中生有,是满足人的探究欲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
学习的目的就是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真知并能实践运用的人。凡是学会学习的人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自由。
二、快乐让人坚持,痛苦让人逃避
没有快乐的工作,只有快乐的工作者。那么同样,没有快乐的学习,只有快乐的学习者。从一分为二的辩证哲学出发,学习活动是中性的,能否乐学完全取决于学习者本身是否能把学习和快乐的情绪链接在一起。按照人的生物性,人在潜意识层面是一个“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生物,如果学习者把学习和痛苦链接在一起,那么学生就会产生逃避学习,厌恶学习的行为。
如果我们的教育把学习说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那么在学生的观念层面就形成了学习是痛苦的观念。如果我们用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来逼迫学生学习的话,那么就会形成学生痛苦的学习感受。如果我们为了让学生学习而认为“教训和教导也是爱”的话,那么我们对学生的爱的方式就开始发生扭曲。然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爱。我们要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消除恐惧感,确认每个学生的内在价值,发现和发掘他们的潜力。这一点,无论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是当代“全美最佳教师奖获得者”雷夫老师都用丰富的实践和成果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必须承认,快乐让人坚持,痛苦让人逃避,我们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帮助孩子在学习找到快乐,从而达到自动自发的学习状态。
三、求知欲等于好奇心加上自信心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人天生有两项伟大的能力,一,想象力,二,行动力,它基于人的两心,一,好奇心,二,尝试心。”好奇心是一个人求知的原动力,一个人有了好奇心,他才去探索,他才去吸收新的知识。如果好奇心没有了,他就没有意愿再去探求知识和吸收知识。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激发放大学生的好奇心。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科技展,参加学术交流报告,阅览图书馆书籍等活动,相反,如果强迫学生单纯地背符号,把学习变成枯燥无味的背诵,他的好奇心就会被泯灭。好奇心一旦泯灭,这个孩子即使他的学习成绩还在上升,他即使念了大学,这个人成不了人才。因为他所记的都是一些机械性符号,他并没有真的对知识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还没能把人的好奇心完全泯灭,这简直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如果我们不想让一个人学习的话,可以用学习的任务来惩罚他,让他对学习产生反感,产生恐惧,产生厌倦。这样的人在惩罚之后,如果这个学生受伤害足够大的话,他的求知道路就结束了。保护和激发好奇心需要教师和家长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成长环境,鼓励思考,接纳不同见解,拓展背景知识,探析符号背后的真知。
自信心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尊严与价值的教育是自信的教育,相反,经常拿学生进行比较,为了肯定而否定,不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教育就是不自信的教育。人和人是不具备可比性的,每个人真正的对手是自己,因为,人的使命是认识和超越自己。那么怎样培养自信心呢?
1.自信从自我接纳开始
如果一个人不接纳自己,那么我们无法说这个是自信的,所谓自我接纳,就是接纳自己的形象、个性、能力等等。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喜欢自己的程度。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发展个性的人,使每个人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感。所以,在自信教育中,教师要经常确认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和优势,同时,引导学生自我确认与自我接纳。
2.自信从培养勤奋感和胜任感开始
如果从小就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那么一个孩子是很难培养出自信心的。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成长八阶段论,在人的生命初期,我们就需要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从而培养他的勤奋感和胜任感。当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扫地、擦桌子、滑冰、画画、写字等技能并被肯定的时候,他的学习自信心就开始确立。相反,如果替代、包办、过度保护等就使孩子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3.自信从优势体验开始
当让一位家长写孩子的优点时,如果家长写不出来,那么,他的孩子自信是很难的。同样,让一个学生写自己的优点,如果他写不出来,这个学生通常也是不自信的。所谓的优点就是一种优势体验,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后天的培养。教育的重点是发现和确认,当教育者关注的是学生的优点时,那么就会发现缺点越来越少,因为优点会泛化,每个人都有进一步完善的需求。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是脑力劳动,它要求学习者处于主动状态。学生天生并不欠缺学习动力,要使每个学生都有旺盛的求知欲,就要保护和放大学生的好奇心并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两项工作需要教育者们的共识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B.R.赫根汉,马修•H.奥尔森.学习理论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吴志华,邹翠霞.情感教育——新的课程目标[J].教育科学研究,2004(6).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学讲师
作者简介:董生亮,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学讲师。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学院教科系
邮政编码: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