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抒情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抒情诗,解放战争,郭沫若,诗歌,延安,意识,长诗。
早期抒情诗论文文献综述
傅华[1](2019)在《呼语、人称、“乱写”及其诗学的辩证——论郭沫若早期抒情诗的叙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胡适是白话新诗的第一人,那么现代抒情诗的确立则肇始于郭沫若~②。在1921年出版的《女神》中,郭沫若抒情诗中的叙事性已初显端倪。在《女神》诗集中,很多抒情诗都在不同层面分享了事件、对话、场景描写、视点转移、人物塑造等常见的叙事因素,而此类诗歌在郭沫若早期抒情诗中成为叙事性因素凸显的标志性文本。郭沫若抒情诗中的显性叙事特征在《凤凰涅盘》一诗中颇具有代表性,事件、叙事(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汤笑然[2](2017)在《阿赫玛托娃早期抒情诗中的叙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娜·阿赫玛托娃(AHHa AHлpеевна AхMаTOBа,1889-1966)是俄国白银时代的着名女诗人,阿克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诗人的早期(1912到1923年间)作品多以抒情短诗为主,因描写少女情怀和爱情经历而被认为主题狭窄,被称作"室内抒情诗"。晚期(1935年之后)诗人转向了叙事长诗的写作。这不仅仅是体量上的增长,也是诗人文学空间的扩大,更是其内心空间的充盈。阿赫玛托娃诗歌中叙事性的特点,一开始就被她的好友曼德尔施塔姆(OсипMанделльштам)注意到。他认为阿赫玛托娃的作品来源于十九世纪的小说而非诗歌,具有散文的特征。然而,在大多数评论家那里,不是过于强调阿赫玛托娃的形式和语言风格,就是偏重其后期宏大的主题和对时代的记录,尤其在中文的研究文献中,还鲜有针对其早期作品中的叙事性特点做专门研究的成果。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具有散文式的语言、戏剧式的情节和小说式的心理等具有叙事性的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阿赫玛托娃作品中的这些特点是如何运作的。本文选择阿赫玛托娃的早期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诗人在早期阶段处于阿克梅派理论和实践的框架之中,便于我们以阿克梅派其他诗人的观点和理念作为创作理论的参照进行探讨;二是因为其早期作品主要是短诗的形式,而我们所要研究的正是诗人如何使用叙事性手法在抒情短诗的狭小空间中构建出巨大的精神空间。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作为一种话语形式的叙事性对诗歌结构的作用是什么样的和如何发生的,着重从文本的内部入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研究文本的叙事性特征。首先研究诗歌文本的时间层面,从声音与情节两方面探讨诗歌抒情与叙事的节奏;然后,从诗歌的空间层面,探讨叙事性对诗歌空间建构的作用,事件性与叙事性密不可分,阿赫玛托娃擅长在狭窄的诗歌中选取事件最高潮的部分,使之成为诗歌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支撑。而空间中也有权力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产生的张力感却不至于使诗歌的整体结构四分五裂。最后,诗人的叙事从"室内"走向"室外",从私有空间转向公共空间,从个体记忆的叙事走向集体记忆的叙事。语言观念的转变代表的是信仰发生的颠覆,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是时代的记录,是俄国文化记忆的书写。(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18)
胡冬智[3](2017)在《冯至早期抒情诗的艺术技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以哀婉清丽、含蓄蕴藉的文字创作出了打动人心的诗歌。他在早期抒情诗歌的艺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循环复沓的诗歌形式与抑扬顿挫的情感节奏,将不同的画面运用与作品意蕴的发生相融合,并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与共鸣式的召唤结构,终成一代诗歌大家。(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7年04期)
张猛[4](2014)在《马雅可夫斯基早期抒情诗的城市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雅可夫斯基的早期诗作具有浓郁的未来主义特点,其中多首诗歌涉及城市题材。通过这些形式奇特的诗行,诗人着力强调城市作为大自然的对立物而存在,描写人造景观的冷艳;诗人以身体器官的衰微类比城市的凋落,描摹街道上行人均一的步伐,将他们构建为整体性的存在;战争对于秩序的制衡使城市陷入慌乱,而最终诗人将城市置于十字架上,以戏仿、讽刺的方式粉碎了城市救赎的神话。(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蒋士美[5](2013)在《论邹惟山早期十四行山水抒情诗的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惟山十四行抒情诗语言质朴晓畅,内容含蓄丰富,在平易轻松的言语间表达出一种内在的坚韧、诗意的情怀以及深邃的思想光芒。诗人关注的故乡、风水、命运、生死、时空等等维度,体现了诗人的诗意情怀与哲学思考,共同呈现出"寻找精神家园"的思想主题。其诗形式规范,节奏分明,格律讲究,体式独特,表现了他在美学形式上的独立追求,所以他的诗读起来深刻敏锐,耐人寻味。(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3年01期)
邱亚娇[6](2012)在《论阿赫玛托娃早期抒情诗中的女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阿赫玛托娃早期的抒情诗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关注了女性个体的生命体验,展现了女性从软弱到坚强再到走向世界的成长过程,彰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人格意识。其女性意识主要通过独特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独立意识的爱情观及参与世界的意识3个方面体现。(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周静[7](2009)在《论冯至早期抒情诗的情感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冯至是一位富有现代生命意识的诗人,对人类生命存在的关怀是其早期抒情诗情感意蕴的重要表征。其大量诗作,通过痛苦、绝望或毁灭的意象,曲折传达诗人对生命理想的追问与期盼,在人与人、人与自然诸多关系的不和谐之中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理想的追求。强烈的生命意识奠定了冯至早期抒情诗审美价值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耿丽梅,戴洁霞[8](2008)在《屠格涅夫早期抒情诗的特点及对其后继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屠格涅夫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大人物,他早期创作的抒情诗作品虽然数量有限,鲜为人知,但对其后来很多伟大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屠格涅夫早期抒情诗分为田园诗,爱情诗和政治诗,从写作背景,诗歌内容等方面分析其特点及对作家本人后继创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景德镇高专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李复兴[9](1993)在《论田间的早期抒情诗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间在我国新诗的发展史上,是一位重要的诗人,是一位在抗战烽火中锻炼成为有特色、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活动经历了抗战前后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不论是在哪一个历史时期,田间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都坚持着诗要为时代而歌唱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田间一直坚持认为:诗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战士,然后才是诗人。这一点他一开始诗歌创作活动就非常明确。他说:“一九叁四年,我是十几岁,在上海读书时,参加‘左联’,便正式学习写作。由于有党的影响,知道写作是为革命。”在诗人与人民,诗歌与革命事业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田间一直坚持革命功利主义。在《诗,我的诗呵》中,他表示:“诗,/强烈的节拍,/战士的生命,/是属于民众和祖国。”“诗,/军队一样,/向明天/和世界去。”他在《拟以一个诗人的志愿书》里,清楚地表白了他的诗歌观念和创作态度,简而言之,诗歌应该(本文来源于《临沂师专学报》期刊1993年01期)
刘莹[10](1992)在《冯至早期抒情诗特点管见》一文中研究指出冯至和“五四”时期其他诗人一样,是吸吮着时代的养料成长起来的早期新诗人。中国旧诗到“五四”时期已失去了往日的生命力,无法反映当时的时代生活。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上层知识分子谭嗣同、夏曾佑、黄尊宪等提出了“诗界革命”。“五四”时期,胡适第一个用白话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2年01期)
早期抒情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安娜·阿赫玛托娃(AHHa AHлpеевна AхMаTOBа,1889-1966)是俄国白银时代的着名女诗人,阿克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诗人的早期(1912到1923年间)作品多以抒情短诗为主,因描写少女情怀和爱情经历而被认为主题狭窄,被称作"室内抒情诗"。晚期(1935年之后)诗人转向了叙事长诗的写作。这不仅仅是体量上的增长,也是诗人文学空间的扩大,更是其内心空间的充盈。阿赫玛托娃诗歌中叙事性的特点,一开始就被她的好友曼德尔施塔姆(OсипMанделльштам)注意到。他认为阿赫玛托娃的作品来源于十九世纪的小说而非诗歌,具有散文的特征。然而,在大多数评论家那里,不是过于强调阿赫玛托娃的形式和语言风格,就是偏重其后期宏大的主题和对时代的记录,尤其在中文的研究文献中,还鲜有针对其早期作品中的叙事性特点做专门研究的成果。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具有散文式的语言、戏剧式的情节和小说式的心理等具有叙事性的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阿赫玛托娃作品中的这些特点是如何运作的。本文选择阿赫玛托娃的早期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诗人在早期阶段处于阿克梅派理论和实践的框架之中,便于我们以阿克梅派其他诗人的观点和理念作为创作理论的参照进行探讨;二是因为其早期作品主要是短诗的形式,而我们所要研究的正是诗人如何使用叙事性手法在抒情短诗的狭小空间中构建出巨大的精神空间。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作为一种话语形式的叙事性对诗歌结构的作用是什么样的和如何发生的,着重从文本的内部入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研究文本的叙事性特征。首先研究诗歌文本的时间层面,从声音与情节两方面探讨诗歌抒情与叙事的节奏;然后,从诗歌的空间层面,探讨叙事性对诗歌空间建构的作用,事件性与叙事性密不可分,阿赫玛托娃擅长在狭窄的诗歌中选取事件最高潮的部分,使之成为诗歌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支撑。而空间中也有权力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产生的张力感却不至于使诗歌的整体结构四分五裂。最后,诗人的叙事从"室内"走向"室外",从私有空间转向公共空间,从个体记忆的叙事走向集体记忆的叙事。语言观念的转变代表的是信仰发生的颠覆,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是时代的记录,是俄国文化记忆的书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抒情诗论文参考文献
[1].傅华.呼语、人称、“乱写”及其诗学的辩证——论郭沫若早期抒情诗的叙事性[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
[2].汤笑然.阿赫玛托娃早期抒情诗中的叙事性[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3].胡冬智.冯至早期抒情诗的艺术技巧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7
[4].张猛.马雅可夫斯基早期抒情诗的城市文本[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
[5].蒋士美.论邹惟山早期十四行山水抒情诗的主题[J].文学教育(上).2013
[6].邱亚娇.论阿赫玛托娃早期抒情诗中的女性意识[J].衡水学院学报.2012
[7].周静.论冯至早期抒情诗的情感意蕴[J].职大学报.2009
[8].耿丽梅,戴洁霞.屠格涅夫早期抒情诗的特点及对其后继创作的影响[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
[9].李复兴.论田间的早期抒情诗作[J].临沂师专学报.1993
[10].刘莹.冯至早期抒情诗特点管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