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新诗潮论文_宋毅

后新诗潮论文_宋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新诗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诗,语言,后现代主义,诗歌,后现代,白话诗,龙泉。

后新诗潮论文文献综述

宋毅[1](2009)在《“后新诗潮”论争的理论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利益和审美的角度论述了诗歌由个体承担的理论前提。文章认为,由个体承担的诗歌自觉疏离群体代言诗,有效克服认同谬误,追求写作的独立自足性,从而为诗歌艺术在审美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期刊2009年08期)

罗成[2](2008)在《及物诗:后新诗潮的新景观——以于坚诗作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新诗潮中诗人们对"诗"与"物"之间关系进行了全新探索,于坚的《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正是其代表之一。它迥异于传统意义上的"咏物诗",呈现为具有独特美学意蕴的"及物诗"。这种诗歌形态在后新诗潮的诗歌创作中具有着很强的普适性表现。(本文来源于《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王明科[3](2005)在《解构:后新诗潮的文化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新诗潮始终具有一种解构意识,从还原到寻根,从解构他者到解构自身,其文化品格呈现了一种狂欢化的解构精神。(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蔡莉莉[4](2002)在《“后新诗潮”向诗歌本体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诗人个体、生命体验、语言叁个角度分析了“后新诗潮”在诗歌本体观 念上的回归倾向。指出对具体生命体验的表达是后新潮诗人的共同追求;后新潮诗歌对语言 的理解经过了工具化的两种途径,最终达到从存在方式的高度来看待诗歌语言。(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期刊2002年06期)

张向东[5](2002)在《“语言转向”与后新诗潮的语言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 ,后新诗潮受 2 0世纪西方“语言转向”的影响 ,在特殊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 ,以语言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力图剥离社会强加给语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秩序 ,在“语言还原”的过程中 ,抵达生命的平真状态。(本文来源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姜耕玉[6](2002)在《关于批评的“语境”“立场”及文本真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拙文《“看”的视角:诗与思》,对龙泉明先生《我看“后新诗潮”》提出疑义和商榷,本欲恭听龙先生的意见,但读到的却是王毅先生《怎么“看”怎么不是》(《文艺报》2002年1月8日)。王文似有裁断之势,认定“《视角》始终是坚持(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02-04-09)

王毅[7](2002)在《怎么“看”怎么不是》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在《文艺报》上读到姜耕玉先生大作──《“看”的视角:诗与思──与龙泉明先生商榷》一文(以下简称《视角》),因为在先我读过龙泉明先生的论文并深有同感,所以对姜先生的商榷文章也颇有兴趣,很愿意看(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02-01-08)

晓音[8](2001)在《语言的先躯——试论鲁迅的白话诗对后新诗潮诗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鲁迅先生留下的大量着作中,很少有人提到他的诗歌。尤其是他写于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几首白话诗。从我们现在的大学教科书中,在现代文学史上所列出的诗歌先躯者的名单中也未提及鲁迅。事实上,在1917年2月,文学革命的倡导者胡适率先发表8首白话诗于《新青年》在中国文学界乃至文化界引起轩然大波。在大大小小的文化遗老遗少一浪高过一浪的讨伐声中,鲁迅旗帜鲜明的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有力地声援胡适对传统诗歌语言的革命。1918年,在写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的同时,鲁迅还以自己对白话诗倡导者的尊重和支持发表白话诗《梦》、《爱之神》、《桃花》(《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1918年5月15日,发表笔名,唐俟。),《他们的花园》、《人与时》(《新青年》第五卷第1号,1918年7(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01年06期)

龙泉明[9](2001)在《我看“后新诗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新诗潮是针对“新诗潮”而起。过去,所谓“新诗潮”主要是指朦胧诗。80年代中期,继朦胧诗之后的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崛起于诗坛。作为对朦胧诗的反动,这批诗人被称为“新生代”、“第叁代”或“后崛起”、“后朦胧”、“后现代”,等等。当代诗评界一般都将它们统称为“后(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01年03期)

朱全明[10](2000)在《论后新诗潮“语言论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8 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理论界掀起了一股“语言热”。它是对西方 2 0世纪以来“语言论转向”的直接对接 ,并迅速取代了以理性为中心的认识论的美学与诗学。这种“语言论转向”对后新诗潮理论及创作的影响是至为深远的。本文通过论析 ,探讨了后新诗潮所推崇的“语言革命(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后新诗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新诗潮中诗人们对"诗"与"物"之间关系进行了全新探索,于坚的《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正是其代表之一。它迥异于传统意义上的"咏物诗",呈现为具有独特美学意蕴的"及物诗"。这种诗歌形态在后新诗潮的诗歌创作中具有着很强的普适性表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新诗潮论文参考文献

[1].宋毅.“后新诗潮”论争的理论启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

[2].罗成.及物诗:后新诗潮的新景观——以于坚诗作为个案[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

[3].王明科.解构:后新诗潮的文化品格[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蔡莉莉.“后新诗潮”向诗歌本体的回归[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

[5].张向东.“语言转向”与后新诗潮的语言策略[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

[6].姜耕玉.关于批评的“语境”“立场”及文本真实[N].文艺报.2002

[7].王毅.怎么“看”怎么不是[N].文艺报.2002

[8].晓音.语言的先躯——试论鲁迅的白话诗对后新诗潮诗人的影响[J].南方论刊.2001

[9].龙泉明.我看“后新诗潮”[J].文学评论.2001

[10].朱全明.论后新诗潮“语言论转向”[J].苏州大学学报.2000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后新诗潮论文_宋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