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德国小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德国,抗药性,活性,杀虫,细菌,长春花,消化酶。
德国小蠊论文文献综述
冯笑,申同洋,周小洁,刘国涛,王莹[1](2020)在《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不同环境中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状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环境中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状况,为今后合理灭蟑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中小餐饮、宾馆饭店和居民家庭3种环境中的德国小蠊作为野外品系,每种环境选取两个采集点,采集后带回饲养,采用药膜法检测其抗药性并计算半数击倒时间(KT_(50))。结果 3种环境中的德国小蠊野外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均表现出较高抗性,其中宾馆饭店为高抗性;中小餐饮和居民家庭均为中抗性;而3种环境中的德国小蠊野外品系对乙酰甲胺磷则均表现为低抗性。结论长期使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滞留喷洒,会使德国小蠊抗性明显增加,而使用乙酰甲胺磷成分的胶饵则不易引起抗药性增加。提示今后的灭蟑工作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联合用药的方法进行。(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20年01期)
崔奕明,林长福,李雪梅[2](2019)在《长春花碱类物质对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毒饵法,测定了3种主要的长春花碱类物质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灵对德国小蠊的触杀和胃毒活性;结果表明,95%长春碱TC、 98%长春质碱TC和98%文多灵TC对德国小蠊若虫有较高的触杀活性,对成虫有较高的胃毒活性,其中95%长春碱TC和98%长春质碱TC的活性高于98%文多灵TC的活性,对德国小蠊若虫的速效性与对照药剂95%吡虫啉TC相当,处理后48 h达到高峰值,对成虫的速效性低于对照药剂95%吡虫啉TC,处理后72 h达到高峰值;长春碱和长春质碱在卫生害虫德国小蠊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中间体》期刊2019年05期)
陈晨,王欣,王飞,庞松涛,刘晓辉[3](2019)在《西安市某医疗机构德国小蠊体表带菌状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医疗机构的德国小蠊体表带菌状况,为医疗机构的蟑螂防治和院内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工诱捕法获得德国小蠊。对送检的样本进行分类纯化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种属鉴定。结果医疗机构不同部门捕获的德国小蠊带菌检出率为100.00%;不同部门细菌菌落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病房、门诊、药房、检验科、血透室和手术室;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在各个部门均有检出,检出率为100.00%;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42.55%和40.43%;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最低,均为6.83%。结论德国小蠊作为传播感染的重要媒介生物应引起重视,医疗机构应加大蟑螂的监测和防治力度,降低媒介生物传播院内感染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9年05期)
田厚军,赵建伟,陈勇,陈艺欣,林硕[4](2019)在《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饵剂的研制及其诱杀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制环保、低毒、高效的蟑螂诱杀产品,加速蟑螂诱饵产品的应用和推广,为寻找依靠化学药剂为主防治蟑螂的替代产品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植物源物质、聚集信息素结合食饵对蟑螂开展了诱杀试验,通过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对3种不同配方的饵剂:配方1(PPF-A)、配方2(PPF-B)、配方3(PPF-C)的行为反应和死亡率来综合评价饵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对饵剂PPF-A、PPF-B、PPF-C的趋向反应率均显着高于对照,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美洲大蠊对3种配方饵剂(PPF-A、PPF-B、PPF-C)的趋向反应率均低于德国小蠊。在选择取食3种饵剂(PPF-A、PPF-B、PPF-C)的情况下,德国小蠊在7 d内全部死亡;其中取食饵剂PPF-C的德国小蠊在第6 d就全部死亡,而对照组均无虫死亡。仅取食饵剂PPF-C的美洲大蠊在7 d内全部死亡。叁种配方饵剂对德国小蠊的诱杀效果要高于美洲大蠊,饵剂PPF-C对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防治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碧尧,王亚茹,范竞文,邓惠,王国红[5](2019)在《饵料蛋白质水平对德国小蠊营养效应及氮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饵料蛋白质水平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营养利用及氮代谢的影响,为蟑螂毒饵的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标准重量分析法评估了取食4种不同蛋白质水平(5%, 25%, 45%和65%)饵料的德国小蠊雄成虫营养效率指数和氮利用率;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取食不同蛋白水平饵料的德国小蠊雄成虫体内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XOD)、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 GOT)、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 GPT)活性及尿酸含量。【结果】取食65%蛋白质饵料组的德国小蠊雄成虫的相对取食量最高,而取食45%蛋白质饵料组的雄成虫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及相对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取食5%和65%蛋白质饵料组的雄成虫。且德国小蠊雄成虫体内氮、粪便氮、氮消耗速率、氮排泄率、氮生成率、氮同化效率、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和尿酸含量均随饵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65%蛋白质饵料组氮利用率最低,45%蛋白质饵料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最高,25%和45%蛋白质饵料组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高于5%和65%蛋白质饵料组。【结论】适量蛋白质饵料有利于德国小蠊对食物及氮的利用,而高蛋白质含量条件下德国小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下降,说明高蛋白不利于德国小蠊利用食物,且增加其代谢负担。(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守刚,孙燕群,陆墨原,刘慧,吴起新[6](2019)在《2013-2017年南京市德国小蠊抗药性与实验室胶饵杀蟑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德国小蠊抗药性动态和实验室胶饵防制德国小蠊效果,为指导科学防制德国小蠊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对杀虫剂抗药性,采用无选择性试验测定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药效。结果 2013、2015、2017年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为1.91、11.46和96.59,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为1.72、12.18、28.69,对乙酰甲胺磷抗性倍数为3.27、4.22、1.44,对残杀威抗性倍数为0.89、1.04、1.89。1~9胶饵实验室药效显示,德国小蠊的LT_(50)在5.412 h~25.959 h之间,72 h死亡率达85.56%~100%,2.5%吡虫啉胶饵,0.05%氟虫腈胶饵,1.5%残杀威胶饵药效大于95%。结论防制德国小蠊,首选0.05%氟虫腈胶饵、2.5%吡虫啉胶饵、1.5%残杀威胶饵胶饵,合理使用其他杀蟑胶饵,应暂停使用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慎用乙酰甲胺磷,可用残杀威进行滞留喷晒,应注意药剂之间的复配、轮换和交替使用,提倡综合害虫治理。(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13期)
陆雪辉,吕锡宏,刘洪霞,郭晓芹,费胜军[7](2019)在《上海市松江区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2010—2017年间上海市松江区德国小蠊的抗性发展趋势,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方法分别于2010年、2014年、2017年的6—7月在餐饮店采集德国小蠊试虫,带回实验室饲养后采用果酱瓶药膜法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松江城区德国小蠊2010年、2014年、2017年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41、5.54、12.04;2010年、2014年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56、8.42;2010年、2014年、2017年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70、2.27、4.46;2014年、2017年对乙酰甲胺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14、4.11。结论松江城区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且有发展升高的趋势。应注重综合治理,轮换杀虫剂使用,延缓抗性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9年03期)
黄振东,万晴,薛志静,张瑞玲,张忠[8](2019)在《德国小蠊肠道可培养非厌氧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消化酶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德国小蠊肠道可培养细菌,并测定其产消化酶活性。方法采用传统分离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德国小蠊肠道细菌,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利用平板透明圈法筛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细菌,通过水解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比较不同细菌的产消化酶活性。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方差齐时用S-N-K多重比较方法;方差不齐时用Dunnett’s T3进行显着性分析。结果在德国小蠊肠道中共分离到12属20种细菌,其中肠球菌属4种,芽孢杆菌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各3种;柠檬酸杆菌属2种;沙雷菌属、根瘤菌属、假单胞菌属、摩根菌属、细杆菌属、肠杆菌属、金黄杆菌属和Ventosimonas属各1种。在所有细菌中,可产蛋白酶活性的细菌有7种,产淀粉酶活性的细菌有3种,未筛选到产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细菌。粘质沙雷菌和Chryseobacterium massiliae的产蛋白酶活性较强,氧化微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paramycoides、特基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较弱,7种菌的产蛋白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59,P=0.000),而产淀粉酶细菌的产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20,P=0.130)。结论德国小蠊肠道中有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细菌,这些细菌可能协助德国小蠊消化和分解食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钟积成,杨闳智,朱礼平,王德全[9](2019)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德国小蠊抗药性及与抗药性相关的几种酶活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及时了解并掌握深圳市大鹏新区内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现状,同时探讨德国小蠊抗性产生的生化机理与其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关系,为指导德国小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采自大鹏新区内盛华源餐厅,葵涌市场,葵兴小区,大鹏山庄,较场尾,南澳南天阁海域酒店,大鹏妇幼保健院,沙岗村民宿区8个采样点并混合饲养至F1代的德国小蠊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7种酶的活力。结果新区内德国小蠊对氯菊酯、β-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乙酰甲胺磷和毒死蜱6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R/S)分别为5.61、3.10、10.34、2.36、6.90和3.93;对德国小蠊野外和敏感品系体内7种酶(GSTs、AChE、AKP、ACP、SOD、Na-K-ATP、Ca-ATP)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野外品系均高于敏感品系,经统计学分析,野外品系体内GSTs、AChE和SOD活性与敏感品系相比差异有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大鹏新区德国小蠊对6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抗药性,其中对溴氰菊酯产生高度抗性,其余均处于中低抗水平,化学防治上建议停用溴氰菊酯,慎用氯菊酯,改用抗性较低的β-氯氰菊酯;德国小蠊体内的GSTs、AChE和SOD与抗药性的形成关系密切,其活性的升高,导致了德国小蠊抗性的产生和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吕鸿雁,孙锦程,郝蕙玲[10](2019)在《5种吡虫啉胶饵保湿防霉性能测评及其对德国小蠊的药效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吡虫啉杀蟑毒饵的保湿、防霉性能及对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T 13917.7-2009)进行药效测定。结果 5种市售吡虫啉毒饵12d致死率均可达100%,依据我国室内药效评价标准均属A级,灭蟑效果好。其中A和B杀灭效果最佳,对德国小蠊的致死率第3天可达100%。新鲜毒饵杀虫保湿、防霉性能均良好,自然条件暴露30 d后杀虫性能下降明显。结论 5种吡虫啉灭蟑胶饵可以安全有效地杀灭德国小蠊,效果显着并有一定持效期,值得推广应用。提高胶饵的保水性、防霉性能有助于提高灭效。(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9年02期)
德国小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毒饵法,测定了3种主要的长春花碱类物质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灵对德国小蠊的触杀和胃毒活性;结果表明,95%长春碱TC、 98%长春质碱TC和98%文多灵TC对德国小蠊若虫有较高的触杀活性,对成虫有较高的胃毒活性,其中95%长春碱TC和98%长春质碱TC的活性高于98%文多灵TC的活性,对德国小蠊若虫的速效性与对照药剂95%吡虫啉TC相当,处理后48 h达到高峰值,对成虫的速效性低于对照药剂95%吡虫啉TC,处理后72 h达到高峰值;长春碱和长春质碱在卫生害虫德国小蠊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国小蠊论文参考文献
[1].冯笑,申同洋,周小洁,刘国涛,王莹.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不同环境中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状况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20
[2].崔奕明,林长福,李雪梅.长春花碱类物质对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测定[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9
[3].陈晨,王欣,王飞,庞松涛,刘晓辉.西安市某医疗机构德国小蠊体表带菌状况调查[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9
[4].田厚军,赵建伟,陈勇,陈艺欣,林硕.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饵剂的研制及其诱杀效果[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9
[5].张碧尧,王亚茹,范竞文,邓惠,王国红.饵料蛋白质水平对德国小蠊营养效应及氮代谢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9
[6].张守刚,孙燕群,陆墨原,刘慧,吴起新.2013-2017年南京市德国小蠊抗药性与实验室胶饵杀蟑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
[7].陆雪辉,吕锡宏,刘洪霞,郭晓芹,费胜军.上海市松江区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调查[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9
[8].黄振东,万晴,薛志静,张瑞玲,张忠.德国小蠊肠道可培养非厌氧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消化酶活性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9].钟积成,杨闳智,朱礼平,王德全.深圳市大鹏新区德国小蠊抗药性及与抗药性相关的几种酶活性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9
[10].吕鸿雁,孙锦程,郝蕙玲.5种吡虫啉胶饵保湿防霉性能测评及其对德国小蠊的药效测试[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