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脑,神经,羟色胺,谷氨酸,神经元,丁酸,兴奋性。
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论文文献综述
张富兴,董玉琳,李金莲,李云庆[1](2010)在《刺激叁叉上核引起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的突触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研究叁叉上核(Su5)对叁叉神经中脑核(Me5)神经元的活动是否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参与对颌运动的调节。方法:本研究通过全细胞电流钳技术,刺激生后30~43d大鼠脑片上叁叉上核并记录Me5神经元反应。结果:Me5神经元静息膜电位为(-53.5±0.5)mV;所有Me5神经元在超极化和去极化时分别显示为内向、外向整流;同时去极化引起神经元放电。刺激叁叉上核引起4种类型的Me5神经元的反应,即逆向动作电位、GABAA、AMPA/kainate和NMDA等受体介导的反应,这些反应各占32%、36%、20%和12%。钳制电位在-60mV左右时,诱发的GABA能突触后电位为(1.08±0.45)mV,膜电位水平时;刺激引起的AMPA/Kainate受体介导的电流大小为(0.98±0.51)mV;钳制电位在-45mV左右时,NMDA受体介导的谷氨酸电流为(2.40±0.75)mV。结论:叁叉上核神经元可通过突触由GABA和谷氨酸信号系统调节Me5神经元活动。(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黄维[2](2009)在《大鼠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胞体分泌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通常发生在突触部位,含神经递质的囊泡在神经元胞体形成后,转运到神经末稍,在突触前以分泌的形式释放出来。近来的研究发现,神经元的胞体也存在递质的分泌。如中枢的海马神经元、蓝斑神经元,外周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和叁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神经元均检测到胞体分泌。但由于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的限制,在神经元胞体分泌方面的研究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钙离子在胞体分泌中的作用,在中枢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元上的结论不尽相同。叁叉神经中脑核(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nucelus, Mes V)神经元是一类特殊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主要传导来自牙髓、牙周韧带和咬肌肌梭的口面部本体感觉。它在形态、功能和来源上都与外周神经节细胞相似,但它的胞体却位于中枢。与其他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相比,Mes V神经元周围包绕有大量来自不同脑区的神经纤维及终末。形态学研究证实,Mes V神经元的胞体与这些纤维和终末有突触联系;另外,神经元胞体与胞体之间接触也非常紧密,提示Mes V神经元的胞体可能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实P2嘌呤类受体参与感觉信息的产生和传导。离子型的P2X受体主要与伤害性痛觉相关,代谢型的P2Y受体尤其是P2Y1受体多分布在大直径的感觉神经元,与机械感觉相关。已有文献报道,Mes V神经元上有P2X受体表达,鉴于P2Y1受体的分布特点和功能,Mes V神经元上是否表达P2Y1受体及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膜电容测量、碳纤电极检测、荧光测钙、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Mes V神经元是否存在胞体分泌及胞体分泌的钙依赖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观察了Mes V神经元P2Y1受体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分1.在去极化刺激下,膜电容测量到脑片上或单个分离的Mes V神经元的?Cm升高,并与刺激的时程和强度呈现相关性。2.高K+作用下,微碳纤电极记录到Mes V神经元胞体“假神经递质”的量子化释放。3.Trypsin能抑制去极化诱导的Mes V神经元的?Cm升高,并具有显着性意义。4.荧光测钙显示去极化引起的?Cm升高伴随着[Ca2+]i的升高。5.胞外0Ca2+液灌流或使用10 mM BAPTA螯合胞内Ca2+后,去极化下Mes V神经元?Cm升高被完全抑制。第二部分:1.在超极化刺激下,膜电容测量到脑片上或单个分离的Mes V神经元的?Cm升高,并与刺激的时程和强度呈现相关性。2.TeNT能抑制超极化诱导的Mes V神经元的?Cm升高,并具有显着性意义。3.荧光测钙显示超极化不能引起[Ca2+]i的升高,部分细胞表现出[Ca2+]i降低(13:3)。4.使用10 mM BAPTA螯合胞内Ca2+,超级化诱导的?Cm升高依然存在;胞外0Ca2+液灌流,超极化诱导Mes V神经元?Cm出现显着升高,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第叁部分: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Mes V神经元表达P2Y1受体蛋白。2.P2Y1受体激动剂ADP-β-S使Ih激活电流曲线右移,半激活电压向去极化方向移动,并具有显着性意义。P2Y1受体阻断剂MRS2179能阻断该效应。结论:1.Mes V神经元存在胞体分泌现象。2.去极化诱导的Mes V胞体分泌为钙依赖性;超级化诱导的Mes V神经元胞体分泌为钙非依赖性。3.生理性浓度的[Ca2+]o对超级化诱导的Mes V神经元胞体分泌具有抑制作用。4.Mes V神经元分布有P2Y1受体,P2Y1受体激活能调控HCN通道的开放,可能参与Mes V神经元感觉信息传递。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了中枢Mes V神经元也存在胞体分泌,并对其胞体分泌的钙依赖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观察到了Mes V神经元上P2Y1受体的表达,P2Y1受体可能通过调节Ih介导Mes V神经元信息传递。(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9-11-01)
秦杨,刘一辉,杨晶,王文挺,邢俊玲[3](2008)在《大鼠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放电滞后现象的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分析手段阐明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放电滞后现象的产生机制.方法:应用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叁叉神经中脑核(Mes V)神经元在叁角波电流刺激下的放电特征,运用动力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Ⅱ型MesV神经元放电表现出滞后现象,加入4-AP转型后滞后现象消失;非线性动力学分岔理论可以对以上现象做出解释.结论:Ⅱ型神经元的亚临界霍普夫分岔使得其存在滞后现象.(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郭威[4](2008)在《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谷氨酸能、5-HT能和SP能终末与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联系的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常出现的颞下颌关节紊乱、讷吃和吞咽困难等叁叉神经领域的一些功能障碍性疾病都与叁叉神经本体感觉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密切相关。叁叉神经中脑核(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nucleus,Vme)是传递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的初级神经元所在地,同时也是对该信息进行调控的重要部位。叁叉神经中脑核(Vme)是一个较特殊的神经核团,其神经元排列极不集中,呈“散兵线”式排列于上丘至蓝斑与臂旁核之间。Vme由大的假单极细胞和小的多极细胞组成,一般认为前者含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glutamate,Glu),后者则为含有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中间神经元。目前一般认为,Glu能的Vme神经元发挥传递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的作用,而GABA能的Vme神经元则通过局部环路对本体觉信息的传递起抑制性的调控作用。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可与相应的GABA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抑制性调控作用。本课题组以往研究结果表明5-HT样、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样和P物质(substance P,SP)样阳性终末与Glu能的Vme神经元胞体之间有密切接触。但这些研究由于无法有效地标记出Vme中GABA能的中间神经元,故有关5-HT样、VGluT1/VGluT2样和SP样阳性终末与Vme内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胞体之间的关系如何,目前尚未见报道。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是第四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与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高级脑形态学研究室合作培育出的一种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实验的转基因动物,该小鼠可将脑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GABA能神经元准确地标记出来。GFP在内源性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基因启动子的控制下特异性的表达在GABA能神经元内,已有研究表明GFP阳性神经元几乎全为GABA能神经元,同时该小鼠Vme内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都能得到较好的标记。基于此,本研究利用该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综合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叁重标记技术和免疫电镜双重标记技术,分别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Vme内5-HT样、VGluT1/VGluT2样和SP样阳性终末分别与大的假单极神经元(Glu能)和小的多级神经元(GABA能)胞体之间的联系。主要结果如下:(1)Vme内有较多的PV样阳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绝大多数为大、中型的假单极神经元,直径约为18~40μm;也可观察到少量的GFP阳性神经元,多为小的多极神经元,直径约为8~15μm。(2)大量的VGluT1样和VGluT2样阳性终末广泛分布于Vme内,其中有部分终末分别聚集在PV样或GFP阳性的Vme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统计结果表明:在与Vme神经元相接触的VGluT1样阳性终末中,有71.8%的阳性终末与PV样阳性胞体相接触,28.2%的终末与GFP阳性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在与Vme神经元相接触的VGluT2样阳性终末中,与PV样阳性胞体相接触的阳性终末占74.5%,与GFP阳性胞体或树突相接触的阳性终末占25.5%。(3)5-HT样和SP样阳性终末也分别与PV样和GFP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形成密切接触,其中,分别有77.7%和78.2%的5-HT样和SP样阳性终末与大的PV样阳性胞体相接触,22.3%和21.8%的5-HT样和SP样阳性终末分别与小的GFP阳性胞体或树突相接触。(4)在电镜下进一步观察到,5-HT样阳性终末与GFP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主要形成非对称性的轴-体或轴-树突触联系。以上结果提示,在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向更高一级中枢传递过程中,5-HT能、Glu能和SP能神经终末不仅对初级传入发挥直接的调控作用,还可能通过影响Vme内的小的GABA能神经元的活动,从而间接对该信息的传递发挥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8-04-01)
郭威,刘涛,刘春然,武胜昔,李金莲[5](2008)在《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5-羟色胺样和P物质样阳性终末与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叁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叁叉神经中脑核(Vme)内5-HT样和P物质(substanceP,SP)样阳性终末分别与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样和GFP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Vme内有较多的PV样阳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绝大多数为大、中型的假单极神经元,直径约为18~40μm;也可观察到少量的GFP阳性神经元,多为小的多极神经元,直径约为8~15μm;(2)5-HT样阳性终末广泛分布于Vme内,其中有部分阳性终末分别聚集在PV样或GFP阳性的Vme神经元的胞体周围,计数结果表明:大约有77.7%和22.3%的5-HT样阳性终末分别与PV样或GFP阳性胞体相接触;(3)SP样阳性终末也广泛分布于Vme内,并分别与PV样或GFP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形成密切接触,其中有78.2%和21.8%的阳性终末分别与PV样或GFP阳性胞体相接触。以上结果提示,在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向更高一级中枢传递过程中,5-HT能和SP能神经终末不仅对初级传入发挥直接的调控作用,还可能通过影响Vme内的GABA能神经元的活动,从而间接对该信息的传递发挥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刘涛,李金莲[6](2007)在《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内NKCC1和KCC2的表达及其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离子-Cl-共转运体在维持细胞内外Cl-浓度的平衡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在目前报道的七种阳离子-Cl-共转运体中,KCC2负责将神经元内Cl-向外转运,而NKCC1则负责将胞外的Cl-向胞内转运,二者在神经元胞膜上构成一对平衡体,从而维持神经元内Cl-浓度的稳定和平衡。生后发育过程中大鼠Vme神经元内KCC2和NKCC1的表达及其变化,到目前为止鲜见报道,而这种表达的变化可能与氯通道开放后的作用效果有密切联系。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是钙结合蛋白的一种。已有研究表明:发育过程中,PV特异性地表达于本体感觉初级传入神经元(如大的背根节和Vme等)胞体和突起上。目前,PV作为研究本体感觉初级传入神经元的特异性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学研究领域。此外,有关Vme的生后发育研究亦表明,PV几乎表达于所有的Vime神经元中。但是,NKCC1、KCC2与PV在Vme的生后发育过程中是否有共存,其共存的比例是否有变化,而这种相对量上的变化与蛋白表达水平改变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也无明确的答案。本实验运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结合图像分析方法观察生后发育过程中Vme神经元内NKCC1和KCC2的表达变化并且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对生后发育过程中Vme神经元内NKCC1和KCC2与PV之间的共存关系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1)NKCC1均表达于Vme神经元的胞体,突起上无表达;(2)生后0天(P0)大鼠Vme神经元内NKCC1已开始表达,但表达相对较低,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NKCC1的表达逐渐增强,至P10时已达成年水平。运用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灰度分析显示,P0、P4、P7、P10、P14、P21六个不同日龄大鼠Vme内NKCC1的灰度值逐渐增大,P0、P4、P7叁个日龄表达水平分别与P10、P14、P21叁个日龄的表达水平相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KCC2的表达从P0至P21时均较弱,各日龄间无差异(P>0.05)(3)随着发育,NKCC1与PV的共存率逐渐升高,到成年时NKCC1几乎表达于所有的Vme神经元上。而KCC2在Vme神经元上几乎观察不到表达,在生后不同时间点,均未观察到任何双标记神经元。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鼠Vime神经元生后发育过程中,NKCC1呈逐渐高水平表达,而KCC2始终低水平表达,推测Vme神经元胞内氯离子浓度随发育不断增高可能与成年时GABA对Vme神经元的兴奋性作用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7th Biennial Meeting and the 5th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期刊2007-10-24)
杨晶[7](2007)在《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兴奋性的非线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兴奋性是神经元最重要的基本性质之一。长时期以来尽管人们对兴奋性的表现方式,通道电流机制及其变化规律有相当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于神经元在刺激条件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在相同离子电流参于下何以出现多种多样的放电模式,以及噪声对兴奋性的作用等基本问题仍然了解得很少。本项研究通过电生理实验与非线性理论的结合,对几个涉及兴奋性的基本问题展开了探索性研究,以揭示兴奋性的主要非线性特征,深入认识兴奋性的本质过程。第一部分叁叉神经中脑核(Mes V)神经元兴奋性的分类与转型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能力。传统观念以阈值高低或产生AP的多少衡量兴奋性的高低。1948年Hodgkin在研究甲壳类动物轴突的时候,首次按放电频率与刺激电流强度之间的关系将兴奋性分为叁种类型,但未引起足够的注意。80年代以来随着非线性理论与计算技术的发展,理论学家们运用数学模型论证了兴奋性的分类与其动力学机制。然而在实际的神经元,特别是哺乳动物的神经元,是否存在兴奋性分类以及分类形成的机制和内在联系尚不清楚。本项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试,不仅在哺乳动物的神经元上证实了兴奋性的分类,还发现了兴奋性转型现象。显然随着对兴奋性分类的深入研究,必将超越传统观念的局限性,为进一步探索兴奋性的内在本质过程奠定基础。实验选择幼鼠叁叉神经中脑核(Mes V)神经元为标本,在利用红外直视显微镜结合电生理膜片钳(电流钳和电压钳)和药理学技术的基础上展开。主要结果:1、对140个Mes V神经元施加去极化方波刺激,观察到叁种兴奋性类型。1类兴奋性神经元(9/140):阈值电流较低,放电前存在潜伏期,放电频率随着刺激电流强度的增强而逐渐增加。2类神经元(55/140):阈值电流较高,首个AP之前没有潜伏期,达到阈值后,AP成串出现,放电频率对刺激电流的强度相对不敏感。3类神经元(76/140):不仅阈值电流较高,通常只产生1个AP,高强度刺激( > 1000 pA)才产生3-5个AP。2、去极化斜波刺激:1类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随着膜电位的逐渐去极化由低到高,呈线性增加,动作电位之前没有出现阈下膜电位振荡(SMPO)。2类神经元在膜电位去极化的过程中出现了SMPO,放电频率相对恒定。3类神经元没有出现AP。3、50μM 4-AP(低剂量选择性阻断I4-AP)分别使2类和3类兴奋性神经元转变为1类神经元。4、2μM riluzole (一种持续Na+通道(INaP)非特异性阻断剂)能使2类神经元转变为3类神经元,对3类神经元却无明显影响。5、当4-AP阻断I4-AP使2类兴奋性神经元转型变为1类时,随后再施加riluzole,此时阻断INaP不是恢复I4-AP,却可使1类兴奋性返回到2类兴奋性。当riluzole使2类兴奋性神经元转变为3类,继之再施加4-AP,此时阻断I4-AP不是恢复INaP,又可使其返回2类。我们把上述兴奋性分类转变的现象称之为兴奋性转型(transformation of excitability)。6、在上述神经元兴奋性转型的过程中,可出现具有不同类型混合特征的复杂放电模式,我们称之为中间态(intermittent phenomiral)。7、钾通道阻断剂TEA(20 mM),Ih电流特异阻断剂ZD 7288(10μM)以及钙通道阻断剂Cd2+(300μM)对兴奋性的类型没有产生显着影响。8、2类和3类神经元的I4-AP在激活电压位置、V1/2和k叁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当去极化达到并且超过-56 mV以后,I4-AP在2类兴奋性神经元中的平均幅值明显地小于3类神经元中的平均幅值。2类和3类神经元的INaP在上述叁方面以及平均幅值上没有显着性差异。9、Mes V神经元数学模型近似地模拟了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兴奋性分类和转型现象,揭示了兴奋性分类与动力学分岔之间的关系(数学模型工作由刘一辉博士完成,详见其博士论文)。主要结论:1、首次证实Mes V神经元存在叁种兴奋性类型,并且用去极化斜波方式能简便地检测兴奋性类型。2、发现了神经元兴奋性转型现象,揭示了介导Mes V神经元兴奋性转型的主要离子通道机制是I4-AP and INaP相对比例的动态变化。3、在兴奋性转型过程中可出现“中间态”放电模式。4、兴奋性分类与转型的实验结果得到了神经元数学模型的理论验证。第二部分噪声提高Mes V神经元兴奋性及其与共振性质的关系近年神经科学与非线性科学交叉研究的一项重大进展,是发现适当强度的噪声可以增强感受器对弱信号的检测能力。理论模型研究进一步提示神经元可以通过随机共振或自共振方式接受噪声的影响。实际上,神经元生存在噪声环境,如离子通道的随机开闭,递质的随机释放等。然而在脑内,神经元的活动是否以及如何接受噪声的影响却了解很少。部分神经元存在对输入频率选择性放大的性质,即频率共振(frequency resonance)性质,阈下膜电位振荡被看作是频率共振放大的表现。本研究通过观察与比较噪声对上述叁类兴奋性神经元的作用,揭示噪声对兴奋性的作用及其与共振性质的关系,进而为深入阐明噪声在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实验材料与方法除与第一部分相同外,增加了高斯白噪声和ZAP(一种幅值恒定而频率随时间连续线性增加的正弦电流)两种细胞内注入刺激方式。主要结果:1、2类兴奋性神经元出现了双重的电压依赖性共振,即存在高低两个共振主频:其中去极化达-50mV时共振主频为75.4±2.11 Hz,超极化达-70mV时的共振主频为5.46±0.31 Hz。2、50μM 4-AP可使高频共振主峰消除,但不影响低频共振主峰。10μM ZD 7288可使低频共振主峰消除,但不影响高频共振主峰。3、1类神经元上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共振现象。4、部分(13/21)3类神经元上也存在高低两个共振主频,主频位置和共振电流与2类神经元近似。5、在2类兴奋性神经元,一定强度范围内的噪声,能够降低出现SMPO的膜电位水平,其降低程度随噪声强度而增大。6、在2类兴奋性神经元,一定强度范围内的噪声降低产生首个AP的膜电位水平。当噪声强度增大时不仅AP阈值降低程度增大,而且放电数目增加,放电节律性也相应增强。当达到最佳噪声强度时(range: 150-250,n = 10),放电节律性与噪声强度之间的关联性(β值)最佳;随后,噪声继续增大,放电数目虽然增多,放电序列却杂乱无序,关联性下降。7、riluzole抑制2类神经元SMPO的同时也消除噪声对神经元的兴奋性作用。8、噪声对1类(n = 12)和3类(n = 20)神经元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结论:1、2类兴奋性神经元分别在去极化与超极化水平存在两个共振主频,分别由I4-AP和Ih介导。2、噪声能够通过降低出现SMPO和放电阈值的膜电位水平来提高2类神经元的兴奋性,并改善放电的节律性。3、噪声对2类神经元兴奋的调变作用依赖于SMPO的存在,其通道电流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第叁部分坐骨神经“起步点”反应性与动力学状态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对处于静息背景状态下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规律有了相当充分的了解,然而,对处于活动(放电)状态下的神经元的刺激反应规律却了解得较少。本研究室的前期工作以及相关研究表明神经元的反应依赖于放电节律的动力学状态。加周期分岔过程是可兴奋细胞中的一个非线性现象。本研究力图判定当神经元活动处于分岔不同时相的动力学状态时,其反应性(也称兴奋性)可能发生的变化。实验采用单纤维记录技术,引导大鼠受损坐骨神经“起步点”的放电活动,改变细胞外液中Ca2+离子浓度,使“起步点”放电活动分别处于不同的动力学时相。局部施加方波电场刺激。主要结果:1、在受损坐骨神经的A类纤维上成功复制了加周期分岔的全过程,并可区分临近分岔点与远离分岔点等不同时相。2、在远离分岔点时相对神经纤维施加去极化方波电场刺激,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放电频率近似线性增加,放电模式基本不变;在临近分岔点时相,施加与上述相同的去极化刺激,当达到一定强度时放电频率显着增加,伴有放电模式的转化。临近分岔点的刺激-反应曲线较远离分岔点的曲线显着上移。3、在临近分岔点时相,施加相同强度的超极化刺激仅轻度降低放电频率,也没有出现放电模式的转化。主要结论:实验结果提示当神经纤维异位放电“起步点”处于邻近分岔点时相,对电场刺激的反应较远离分岔点时相的反应敏感,并具有方向选择性,我们称之为“临界敏感”现象。该现象进一步支持本研究室关于神经元的反应性依赖于放电节律动力学状态的假说。(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7-05-01)
刘涛[8](2007)在《大鼠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对GABA的反应及其相关发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γ-氨基丁酸(GABA)是广泛分布于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可与相应的GABA受体结合从而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以往有诸多研究观察到GABA能神经终末围绕在叁叉神经中脑核(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nucleus, Vme)神经元的胞体周围。本实验组以往的研究也在超微结构水平进一步证实了GABA能神经终末与Vme神经元的胞体形成突触联系;同时在Vme神经元胞体上还观察到GABAARα1和GABAARα3受体亚型的表达。虽然已有文献报道了脑片上Vme神经元对GABA的兴奋性反应,但由于方法学的局限性,GABA在Vme神经元内的反应及其可能的分子基础仍不明确,负责氯离子转运的阳离子-Cl-共转运体可能参与该反应过程,但相关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报道。阳离子-Cl-共转运体在维持细胞内外Cl-浓度的平衡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在目前报道的七种阳离子-Cl-共转运体中,神经系统内仅表达KCC1、KCC2、KCC3和NKCC1四种阳离子-Cl-共转运体。其中,KCC2负责将神经元内Cl-向外转运,而NKCC1则负责将胞外的Cl-向胞内转运,二者在神经元胞膜上构成一对平衡体,从而维持神经元内Cl-浓度的稳定和平衡。生后发育过程中大鼠Vme神经元内KCC2和NKCC1的表达及其变化,到目前为止鲜见报道,而这种表达的变化可能与氯通道开放后的作用效果有密切联系。小白蛋白(Parvalbumin, PV)是钙结合蛋白的一种。已有研究表明:发育过程中,PV特异性地表达于本体感觉初级传入神经元(如大的背根节和Vme等)胞体和突起上。目前,PV作为研究本体感觉初级传入神经元的特异性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学研究领域。此外,有关Vme的生后发育研究亦表明,PV几乎表达于所有的Vme神经元中。但是,NKCC1、KCC2与PV在Vme的生后发育过程中是否有共存,其共存的比例是否有变化,而这种相对量上的变化与蛋白表达水平改变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也无明确的答案。基于此,本论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运用机械分离带终扣的单细胞膜片钳技术对大鼠Vme神经元对GABA的反应进行观察;(2)运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结合图像分析方法观察生后发育过程中Vme神经元内NKCC1和KCC2的表达变化;(3)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对生后发育过程中Vme神经元内NKCC1和KCC2与PV之间的共存关系进行了系统观察。本论文包括以下叁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大鼠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对GABA的反应本研究运用机械分离带终扣的单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Vme神经元对GABA的反应情况,结果如下:在钳制电压为-70 mV时,给予1μM TTX、10μM AP-5和10μM CNQX情况下,在所有被检测的Vme神经元上均记录到内向的mPSCs, mPSCs的平均幅值为24±20 pA,mPSC的反转电位约为-30 mV,与运用Nernst方程计算出的Cl-平衡电位相当;同时给予GABA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Bicuculline (5μM )时,已观察到的突触前GABA所引起的电流被完全阻断,洗脱后,GABA所引起的mPSCs恢复到先前水平。以上结果表明:突触前终扣内释放的GABA与分布于突触后的GABAA受体结合从而发挥对Vme神经元的调控作用,GABAA受体激活后,氯离子通道开放,Vme神经元胞体内外氯离子流动构成了GABA对Vme神经元的作用基础。第二部分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内NKCC1和KCC2的表达及其变化本研究分别选取生后0、4、7、10、14、21的正常雄性大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对Vme神经元内KCC2和NKCC1的表达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NKCC1均表达于Vme神经元的胞体,突起上无表达;(2)生后0天(P0)大鼠Vme神经元内NKCC1已开始表达,但表达相对较低,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NKCC1的表达逐渐增强,至P10时已达成年水平。运用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灰度分析显示,P0、P4、P7、P10、P14、P21六个不同日龄大鼠Vme内NKCC1的灰度值逐渐增大,P0、P4、P7叁个日龄表达水平分别与P10、P14、P21叁个日龄的表达水平相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5);而KCC2的表达从P0至P21时均较弱,各日龄间无差异(P> 0.05)。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鼠Vme神经元生后发育过程中,NKCC1呈逐渐高水平表达,而KCC2始终低水平表达,提示成年时Vme神经元胞体中氯离子浓度水平较高,推测胞内氯离子浓度随发育不断增高可能与成年时GABA对Vme神经元的作用密切相关。第叁部分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内NKCC1、KCC2与PV的共存研究本研究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分别观察了大鼠P4、P7、P10、P14、P21五个时间点NKCC1、KCC2与PV的共存情况,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发育,NKCC1与PV的共存率逐渐升高,到成年时NKCC1几乎表达于所有的Vme神经元上。而KCC2在Vme神经元上几乎观察不到表达,在五个不同时间点,均未观察到任何双标记神经元。而在阳性对照实验中,在小脑的蒲肯野氏细胞层能观察到明显的KCC2的表达。本部分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成年后NKCC1高水平表达而KCC2的低水平表达可能是Vme神经元对GABA发生兴奋性反应的分子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7-05-01)
张富兴,董玉琳,郭峰,庞有旺,李金莲[9](2005)在《神经损伤对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Trk受体表达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结合逆行束路追踪技术观察了轴突切断对支配咬肌的叁叉神经中脑核(Me5)神经元所含Trk受体蛋白,即TrkA、TrkB和TrkC表达的影响。通过大鼠咬肌神经给予荧光金,标记支配咬肌的Me5神经元;分别于切断咬肌神经后7和14 d对脑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观察荧光金(FG)标记的Me5神经元表达的叁种Trk受体。以双标记神经元占荧光金标记神经元总数的百分率为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神经切断后7和14 d,Trk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比例有显着性增加(P<0.05);(2)神经切断后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TrkB免疫阳性神经元比例逐渐增加,但无显着性区别(P>0.05);(3)TrkC表达无显着性变化(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咬肌神经切断对叁种Trk受体的表达有不同的影响,Trk受体表达的模式可能反应出Me5神经元对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一种适应。(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庞有旺,张涛,李金莲[10](2005)在《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在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中枢突终末内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表明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1,VGluT1)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特异性地分布在谷氨酸能终末内,传递躯体本体觉信息的初级传入纤维末梢内均含VGluT1样免疫阳性物质。但是传递口面部本体觉信息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叁叉神经中脑核(Vme) 的中枢突终末内是否也呈VGluT1样免疫阳性,以及分布模式如何,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系统观察了切断叁叉神经感觉根或运动根后VGluT1样阳性终末在叁叉神经感觉复合体及其邻接的网状结构内的变化,以及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注射咬肌神经后CTB标记Vme神经元的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5-10-01)
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通常发生在突触部位,含神经递质的囊泡在神经元胞体形成后,转运到神经末稍,在突触前以分泌的形式释放出来。近来的研究发现,神经元的胞体也存在递质的分泌。如中枢的海马神经元、蓝斑神经元,外周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和叁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神经元均检测到胞体分泌。但由于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的限制,在神经元胞体分泌方面的研究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钙离子在胞体分泌中的作用,在中枢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元上的结论不尽相同。叁叉神经中脑核(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nucelus, Mes V)神经元是一类特殊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主要传导来自牙髓、牙周韧带和咬肌肌梭的口面部本体感觉。它在形态、功能和来源上都与外周神经节细胞相似,但它的胞体却位于中枢。与其他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相比,Mes V神经元周围包绕有大量来自不同脑区的神经纤维及终末。形态学研究证实,Mes V神经元的胞体与这些纤维和终末有突触联系;另外,神经元胞体与胞体之间接触也非常紧密,提示Mes V神经元的胞体可能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实P2嘌呤类受体参与感觉信息的产生和传导。离子型的P2X受体主要与伤害性痛觉相关,代谢型的P2Y受体尤其是P2Y1受体多分布在大直径的感觉神经元,与机械感觉相关。已有文献报道,Mes V神经元上有P2X受体表达,鉴于P2Y1受体的分布特点和功能,Mes V神经元上是否表达P2Y1受体及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膜电容测量、碳纤电极检测、荧光测钙、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Mes V神经元是否存在胞体分泌及胞体分泌的钙依赖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观察了Mes V神经元P2Y1受体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分1.在去极化刺激下,膜电容测量到脑片上或单个分离的Mes V神经元的?Cm升高,并与刺激的时程和强度呈现相关性。2.高K+作用下,微碳纤电极记录到Mes V神经元胞体“假神经递质”的量子化释放。3.Trypsin能抑制去极化诱导的Mes V神经元的?Cm升高,并具有显着性意义。4.荧光测钙显示去极化引起的?Cm升高伴随着[Ca2+]i的升高。5.胞外0Ca2+液灌流或使用10 mM BAPTA螯合胞内Ca2+后,去极化下Mes V神经元?Cm升高被完全抑制。第二部分:1.在超极化刺激下,膜电容测量到脑片上或单个分离的Mes V神经元的?Cm升高,并与刺激的时程和强度呈现相关性。2.TeNT能抑制超极化诱导的Mes V神经元的?Cm升高,并具有显着性意义。3.荧光测钙显示超极化不能引起[Ca2+]i的升高,部分细胞表现出[Ca2+]i降低(13:3)。4.使用10 mM BAPTA螯合胞内Ca2+,超级化诱导的?Cm升高依然存在;胞外0Ca2+液灌流,超极化诱导Mes V神经元?Cm出现显着升高,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第叁部分: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Mes V神经元表达P2Y1受体蛋白。2.P2Y1受体激动剂ADP-β-S使Ih激活电流曲线右移,半激活电压向去极化方向移动,并具有显着性意义。P2Y1受体阻断剂MRS2179能阻断该效应。结论:1.Mes V神经元存在胞体分泌现象。2.去极化诱导的Mes V胞体分泌为钙依赖性;超级化诱导的Mes V神经元胞体分泌为钙非依赖性。3.生理性浓度的[Ca2+]o对超级化诱导的Mes V神经元胞体分泌具有抑制作用。4.Mes V神经元分布有P2Y1受体,P2Y1受体激活能调控HCN通道的开放,可能参与Mes V神经元感觉信息传递。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了中枢Mes V神经元也存在胞体分泌,并对其胞体分泌的钙依赖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观察到了Mes V神经元上P2Y1受体的表达,P2Y1受体可能通过调节Ih介导Mes V神经元信息传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论文参考文献
[1].张富兴,董玉琳,李金莲,李云庆.刺激叁叉上核引起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的突触反应(英文)[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0
[2].黄维.大鼠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胞体分泌的初步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9
[3].秦杨,刘一辉,杨晶,王文挺,邢俊玲.大鼠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放电滞后现象的动力学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
[4].郭威.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谷氨酸能、5-HT能和SP能终末与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联系的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
[5].郭威,刘涛,刘春然,武胜昔,李金莲.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5-羟色胺样和P物质样阳性终末与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的联系[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8
[6].刘涛,李金莲.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内NKCC1和KCC2的表达及其变化研究[C].Proceedingsofthe7thBiennialMeetingandthe5thCongressoftheChineseSocietyforNeuroscience.2007
[7].杨晶.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兴奋性的非线性特征[D].第四军医大学.2007
[8].刘涛.大鼠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对GABA的反应及其相关发育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
[9].张富兴,董玉琳,郭峰,庞有旺,李金莲.神经损伤对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Trk受体表达的影响(英文)[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5
[10].庞有旺,张涛,李金莲.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在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中枢突终末内的表达[C].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