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晚清──民国时期民间禁彩的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草[1](2021)在《民国时期苏南的赌博及其治理(1912-1937)》文中提出
王姝[2](2020)在《清代女性观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性观剧是女性参与戏曲活动的一个重要面相,举凡与女性观剧活动相关的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均属本文研究的范畴。女性观剧现象既增添了戏曲接受的女性视角,又丰富了古代妇女研究的戏曲视角,是对戏曲领域的性别关照,也是性别研究中的戏曲维度,具有双重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清代女性观剧研究围绕谁在看?在哪看?怎么看?看什么?能不能看?看了以后会怎样?人们如何看待女性观剧现象?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在大量搜集整理与女性观剧现象相关的文献史料、文物遗存和民俗口述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戏曲学、女性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清代女性观众类型及观剧需求、观剧场所及设施、观剧习俗、观剧内容、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等方面,作一系统地梳理和研究。第一章围绕谁在看的问题,从戏曲受众的角度,将清代女性观众分为宫廷、仕宦、平民、青楼、其他女性类型,并就每一类女性观众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做了探讨。从清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家庭角色和实际需求出发,探讨女性观剧的交际、娱乐、追星、服装展示等观剧需求。认为娱乐和交际需求是女性观剧的普遍需求,而女性靓装炫服的观剧行为,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具有特殊的性别含义。是女性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而女性观众对于不同性别伶人的追捧,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正是多种观剧需求共同促成了清代女性观剧的盛行。第二章围绕在哪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场及设施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与男性同观时,是共用一个剧场空间,特殊之处在于,各类剧场中均设置了供女性观剧的专门设施。尤以神庙剧场所存看楼,看台,女台、女厂、女亭等保存完整。女性观剧设施创设的原因,既是剧场性增强,对女性观剧行为的重视的结果,也有严男女之大防、照顾女性及牟取利益等考虑。高平市良户村田宅专门女眷观剧场所的遗存,为我们探讨明清时期女性垂帘观剧现象及剧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实物依据。清末北京金鱼胡同尼庵演剧的女性专场,尼庵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观剧空间,则表现出受到女神信仰与生殖崇拜影响的特征。第三章围绕怎么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的定戏、点戏、看戏、赏赐、禁忌习俗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观剧习俗深受传统礼教和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制约的影响,各个环节均呈现出不同于男性观剧习俗的复杂面貌,尤以女性观剧禁忌习俗表现鲜明,女性观剧禁忌是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双重标准的结合,根源在于女性特殊生理特征而产生的普遍的“厌女情结”和“女性不洁”之观念。河南新安芦院村禁忌女性观剧年龄碑刻的发现,禁忌15-50岁女性白天观剧的规定,可以看出受到女性月经禁忌和生育禁忌的影响明显。第四章围绕看什么的问题,就女性观剧内容进行探讨。女性受教育程度、个人出身、审美趣味等差异,决定了女性观剧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女性作为同一性别群体,观剧内容上又存在很大的普适性。另外,文献中对女性观剧内容的载录,又呈现出基于性别、阶层差异的种种不均衡性。第五章围绕社会各界对女性观剧的态度进行讨论,大致分为反对与排斥,支持与赞同、犹豫与矛盾、中立与客观四种态度。本文就持不同态度的各类人群的身份、目的、社会因素及个体因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持反对态度的多从维持风化的目的出发,而持赞同态度的多出于一些开明人士对妻女等的宠溺和孝亲角度考虑,持犹豫态度者多与自身的特殊社会身份有关,而外籍来华人员,对女性观剧多客观中立。
张博文[3](2017)在《民国时期广东的赌博与禁赌(1912-1949年)》文中认为赌博是社会的毒瘤,它对国家、社会、个人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是阻碍人类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统治者均竭尽全力地打击和禁除赌博。1912—1949年的民国广东赌博情况是什么,这时期的赌博又有哪些新的特点,对人们又存在着哪些危害,以及此时期禁赌采取的措施和这些措施达到了哪些效果,这些都是本论文研究的范畴。本文在写作上积极借鉴第一手资料,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和总结。第一章首先论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对赌博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简短论述,随后着重论述从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内全国的赌博情况与广东地区的赌博情况,通过二者的对比,从而分析出民国时期广东赌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从而全面地分析广东的赌博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论述民国时期广东的赌博形式及其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危害,民国时期广东的赌博,不仅延续着传统的赌博,西洋赌博形式的传入,更是刺激和危害着广东的人民,终日沉溺于此,无法自拔。因此赌博大到危害国家,小到危害个人,百害而无一利。赌博的危害如此之大,这也是历届政府都主张表示禁赌的原因。第四章论述当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乃至民间团体做出的具体禁赌的努力,并分析这些禁赌的措施所达到的效果。第五章分析政府和民间的禁赌失败的原因及提供的经验教训。尽管各方面都积极参加禁赌,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禁赌最终还是功亏一篑,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政府没有彻底消除赌博的决心,高额的赌税是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此时广东的社会转型、一夜暴富的心理、中国几千年的赌博风俗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一度形成“禁者自禁,开者自开”的局面。因此,只有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下定决心共同努力,严厉打击赌博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赌博。结语部分分析了民国时期广东赌博风潮所形成的四个阶段,并且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只有政府从根本上禁赌,以及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禁赌才会终有成效。
张善广[4](2016)在《清代旗人的禁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赌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痼疾,为人们所诟病,也是历代政府所遏制的一种犯罪形态。众所周知,清朝是由关外满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亦即旗人,是清朝的国家根本,不同于民人以及其他民族,地位极其特殊。在清朝入关的前后时期,旗人渐染赌博习气,不仅影响了旗人的生计,加大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加重国家负担,而且危及到旗人传统的淳朴、尚武习俗,削弱了旗人军事战斗能力。清朝统治者从巩固统治基础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制定禁令、颁布法律等手段,全力整治旗人赌博问题。本文通过对清代旗人禁赌问题的考察,梳理清廷各时期关于旗人禁赌的措施。全文基本结构和内容如下:绪论阐述赌博概念和研究范畴,进行学术史回顾,表述本文选题的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第一章清代旗人赌博概况。考察清代旗人赌博的渊源,分析旗人赌博的表现,进一步探讨旗人赌博的影响问题。第二章清廷对旗人的禁赌措施。依据大清律例等史料,梳理清代各时期关于旗人的禁赌措施,探讨清廷关于旗人禁赌与民人禁赌的差异。第三章旗人禁赌的成效。利用清实录、奏折等史料,分析清代旗人禁赌的成效,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若干的思考。
陈凯,周涛[5](2013)在《清末彩票的“禁”“设”“售”》文中指出清末,彩票外来,销售一度很火爆,清政府对其采取了禁止的态度,但并未真正禁绝。伴随着彩票的进入、兴起,对其的议论从未停止。从清末诸多文献中可知清末政府对彩票是禁中有设、设中有禁、禁中有售、设售又禁、准许官设、禁止私设、默许售卖、禁止私卖、严惩私卖,禁、设、售三者充斥交相,在利与权威、道德之间,这也实属清政府的无奈之举。
胡鹏飞[6](2013)在《清末顺直地区彩票研究》文中认为清末,曾出现过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彩票发行高潮。这一时期的彩票,不仅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民众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的话题,也为一些上层精英人士所关注。清末,先有洋商设彩票攫取财富,而各地督抚效仿以缓解财政困难。清末顺直地区彩票的兴起,便反映了地方督抚迫于财政困难的情状。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兵灾刚过,亟待赈济”为由设立顺直彩票,以筹得赈灾之款。但彩票迹近赌博,不仅为国家律法所不容,也为社会舆论所抨击。西方列强率先在租界中禁止了彩票的发行,直隶总督袁世凯也厉禁彩票,并列陈彩票之弊。在彩票问题上,清朝官员并无统一认识,政府的态度亦处于或弛、或禁之间。为缓解财政困难,清廷曾就设立国家彩票问题,征求户部及地方督抚意见,因未获得支持而作罢。近代意义的彩票流入中国,已从售卖舶来品而自办发行,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而其严重的社会危害,亦时常被舆论所攻击。这也正是设立国家彩票成为不了之事的原因之一,而清朝中央对国家经济控制能力的削弱,也是其中重要因素。无论地方彩票的兴起,抑或议设国家彩票的流产,均反映了这一点。而彩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优点能否得到发挥和利用,关键在于国家、社会的优良管理。只有对于彩票加深认识,加强监管,建立良性的监管机制,才能发挥彩票本身应有的作用。
刘甫晟[7](20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及博戏赌博现象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变革阶段,自民国以后,大批学者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历史学术研究当中的热点。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国家处于战乱与动荡当中,朝代更迭频繁,中国的文化中心开始出现从北向南迁移的迹象,而战乱所带来传统儒家经学的动摇,使得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道家哲学和玄学思潮兴盛。从微观来说,由于受到战乱的影响,再加上玄学中“适性”、“逍遥”思想的影响,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特别是士族阶层的人们大多秉承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在这一背景下,博戏的发展较为迅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博戏出现了明显的异化状况,即很多人参与博戏是为了赌博赢钱,或是为了赌博以寻求刺激,博戏的功能被扭曲了,影响到了后人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认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及博戏赌博现象进行研究。文章首先肯定博戏的文化价值,博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体育”文化现象,在近代体育概念以及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以前,这一运动是中国古代“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文章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不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普及面上,开展得都较为深入。中原传统的博戏、民族融合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博戏、以及斗戏都受到平民阶层、官僚及士大夫阶层乃至帝王的喜欢。对于魏晋南北朝博戏赌博现象泛滥的原因,笔者认为玄学对社会思潮的冲击、金钱对人的诱惑、帝王喜爱用博戏进行赌博、士大夫的炫富心理,是其中主要的几点原因。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及博戏赌博活动影响的问题,文章认为博戏活动传播了思想文化,维护了儒家传统伦理观、丰富了业余生活内容、开发了游戏者智力。从博戏赌博的角度来审视,则使人更容易堕落、助长社会奢靡风气、加速了政府腐化。
崔聪敏[8](2012)在《晚清彩票与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不论福彩还是体彩开出巨奖的消息时常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然而彩票并非新生的社会事物。早在一百多年前,报纸上宣传彩票的广告以及开奖的消息已经层出不穷。官府与民间在彩票弛禁问题上自始而终肯否态度交织不一,使得近代彩票或立或废成为不可小觑的社会现象之一。晚清彩票得以在国内扎根发芽再到枝繁叶茂,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列强叩关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外事和贸易状态,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但是民族危亡真切地激发了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热情,以及效仿世界先进国家推行经济和政治上的改革。晚清彩票得以立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渗透。沿海沿江开埠通商促进当地商品经济的发达,诞生了大量定期领取薪酬的工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新形势下的消费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的鼓舞下逐利观念势如破竹、深入人心。于是,彩票作为短时、公平的获利工具风靡沿江沿海口岸,当地大量中下层劳动人民成为购买彩票的主力军。随着彩票利润刺激彩票市场由东部沿海向内陆扩展,形成举国上下竞相购买彩票的热潮。加之彩票经销手段迎合国人心理,利用媒体宣传广告的同时也趁势大肆渲染中奖者的荣耀,使得购买彩票成为名利双收之事。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之下,对彩票心存观望的民众也加入到购彩的大军中。晚清时期的社会大环境营造了彩票本土化的生存空间。然而,在本土彩票发行之初,中央政府并未对彩票发行事宜设立相应规章制度,加之设立彩票公司门槛较低,因此出现各地方名目繁多的彩票,甚至小商贩私设彩票的情形屡见不鲜,致使彩票市场相当混乱。由于缺乏有力可行的监管,彩票发行过程中屡暴丑闻,诸如假票、彩物以次充好、逾期不开彩等等,极大地挫伤了购彩者对彩票的信任,最终只能于失信于民中走向末路。时值清廷意欲实行新政,当务之急要肃清国内的不良风气,希望以废止彩票市场达到以儆效尤之目的。尽管,晚清彩票发行过程中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恶化社会风气。但是其对晚清社会的影响不能只考察其消极的一面,应客观公正的予以剖析。彩票通过参与者带给晚清社会的不尽是一塌糊涂,其中不乏革故扬新的成分。在经济上彩票的出现,使中国境内产生了最早的有奖销售方式,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各商铺在采用新的营销手段时达到创收的目的,也将新式生活用品和工业产品推广到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里。在彩票销路旺盛之时,各地经销代售彩票的店铺如雨后春笋,在一定程度上一段时间内解决了部分人的生计问题。彩票在国人向洋人争回路权,修建铁路方面将筹资手段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考察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时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在分析晚清彩票影响时,应极力避免这一点。彩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含有喜忧参半的成分。彩票激发了民众压抑久矣的逐利意识,逐利的精神有利于鼓舞劳动者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从而刺激经济发展,但该时期由彩票“逐利”引发的是民众对彩票“发财”功用的夸大以及侥幸心理的膨胀,根本不会推动经济发展。甚至,“逐利”此时对社会而言是破坏力大于振奋人心的力量,物质欲望在长时间压制下的爆发,造成社会上自上而下的奢侈之风。彩票中奖者对奖金的非理性处置更是加重了消费的浮夸。回首晚清于今人而言总是国困民贫的不堪,回望这段现实除了“知耻近勇”,也需要正视晚清社会在民众行为中体现的悄然进步。这种进步在整个颓然的晚清时期尽管微乎其微,正是在一小步一小步的前进中,一个民族才走向新的历史。
刘光明[9](2012)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的赌博与禁赌(1927年-1937年)》文中指出赌博是社会的毒瘤,它在很多方面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是人类迈向进步与文明的一个绊脚石。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社会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赌博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打击和禁除。1927年-1937年上海赌博的情况是什么,赌博有哪些危害,究竟为什么禁赌,禁赌的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是本论文研究的范畴。本文在写作上充分利用第一手资料,辅以前人研究成果。第一章介绍赌博的简要历史,简单介绍中国从古至今关于赌博的发展情况,再谈赌博发展到清末民初情况。着重介绍上海当时的赌博情况。上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氛围,赌博之风尤为严重,各种赌博方式在上海得到发展,西方的赌博方式也传到上海,得到快速发展,本土的传统赌博更是蓬勃发展。第二章介绍赌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危害,分社会和个人两方面介绍赌博之危害。第三章介绍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上海的禁赌。从民国时期孙中山、袁世凯就有禁赌法令,蒋介石也颁布法令禁赌,上海政府一方面依照国家法令禁赌,另一方面根据上海情况制定地方禁赌方针。禁赌单单靠政府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发动民众参与,民众也积极响应,从各个方面支持禁赌。第四章分析缘何赌博没能得到彻底的禁绝。尽管各方面都参与禁赌,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禁赌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国民政府根本上就不打算彻底禁赌,因为赌博收入是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再加上中国几千年来的赌博风俗,赌徒都有一夜致富的投机心理,政府又进行引诱,例如发行国券、彩票等,使赌博行为有巨大的市场,禁而不止。官僚商人、军人的破坏也是重要原因,因为赌博给他们带来巨额财富。他们要么直接开赌场,要么和赌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方面破坏禁赌的实施。禁赌官员也不尽职,贪污受贿,很多赌场得到保护。结语部分分析了中国的赌博有很长的历史,赌博和禁赌一直交叉进行,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只有政府从根本上禁赌,加强国民文化素质,禁赌才会有成效。
马静静[10](2011)在《晚清民国文献史料中的女赌问题初探》文中认为[摘要]晚清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赌博风气浓厚,女子参与赌博的现象比较普遍,女性因赌博丧财而起的盗窃、自杀案件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以晚清民国文献史料为基础,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以当时的女赌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女赌现象的地域分布状况,探究女赌现象的地域分布与经济政治等的关系;探析女性参与的赌博类型以及这些赌博方式的特点;考察女性聚赌现象和地铺会、女总会等女赌组织,总结女赌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探究晚清民国女赌现象普遍的原因。
二、对晚清──民国时期民间禁彩的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晚清──民国时期民间禁彩的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2)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百年妇女史研究概述 |
(二)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述评 |
(三)清代女性观剧史料来源及书写特点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清代女性观众 |
第一节 女性观众的类型 |
一、宫廷女性 |
二、仕宦女性 |
三、平民女性 |
四、青楼女性 |
五、其它女性 |
第二节 女性观众观剧需求 |
一、娱乐需求 |
二、交际需求 |
三、服装展示 |
四、追星动机 |
五、其它需求 |
小结 |
第二章 清代女性观剧场所及设施 |
第一节 各类剧场中的女性观剧现象 |
一、宫廷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二、商业性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三、神庙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四、会馆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五、私人宅第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六、舟船水畔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七、其他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第二节 女性专门观剧设施 |
一、看楼 |
二、看台、女台、子台 |
三、看棚 |
四、花场 |
五、女厂 |
六、女亭 |
七、其它 |
第三节 女性观剧设施创设原因 |
一、剧场性的增强及对女性观剧的重视 |
二、照顾与限制 |
三、牟取经济利益 |
第四节 女性观剧专场 |
个案研究一:山西高平良户村田宅女性剧场考述:兼谈垂帘看楼与明清女性观剧场所的变迁 |
个案研究二:清末北京尼庵演剧女性专场考述 |
小结 |
第三章 清代女性观剧习俗 |
第一节 定戏习俗 |
第二节 点戏习俗 |
一、点戏人的选择 |
二、点戏的讲究和礼节 |
三、点戏物件类型 |
四、男女观众点戏之区别 |
第三节 看戏习俗 |
一、男女分观习俗 |
二、男女落座方位 |
第四节 赏赐习俗 |
一、从施赏者角度看 |
二、从受赏者角度看 |
三、从赏赐品类看 |
第五节 禁忌习俗 |
一、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的结合 |
二、对女性观剧的诸多禁忌 |
第六节 个案研究:河南新安芦院村女性观剧年龄禁忌碑的文化阐释 |
小结 |
第四章 清代女性观剧内容 |
第一节 女性个体差异与观剧内容 |
一、女性剧场环境差异与观剧内容之雅俗 |
二、女性阶层差异与所观内容的差别 |
三、女性个体因素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
四、女性地域及生活理想差异与女性观剧内容 |
第二节 女性观剧内容的普适性 |
一、婚恋爱情剧 |
二、全本情节戏 |
三、家庭伦理戏 |
四、喜庆戏 |
第三节 女性观剧内容文献载录的不均衡性 |
一、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阶层因素 |
二、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性别因素 |
小结 |
第五章 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 |
第一节 反对与排斥 |
一、反对的方式 |
二、反对的人群 |
三、禁限效果评估 |
第二节 支持与赞成 |
一、家庭成员的赞同 |
二、社会各界的支持 |
三、女性个人的努力 |
第三节 犹豫与矛盾 |
一、汉人官员的审慎和节制 |
二、旗人官员的犹豫和矛盾 |
第四节 中立与客观 |
一、对女性观剧“直言直笔”的书写特点 |
二、女性与戏曲作为保存族群历史记忆的工具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民国时期广东的赌博与禁赌(1912-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赌博概况 |
2.1 赌博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
2.2 广东赌博概况 |
2.2.1 晚清时期广东的赌博 |
2.2.2 民国时期广东的赌博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广东赌博的形式及其危害 |
3.1 民国时期广东的赌博形式 |
3.1.1 传统的赌博形式 |
3.1.2 洋赌的进一步发展 |
3.2 对国家的危害 |
3.2.1 动荡的政局 |
3.2.2 军队战斗力的严重下降 |
3.3 对社会的危害 |
3.3.1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
3.3.2“求神问卜”—败坏社会风气 |
3.3.3“赌为盗源”—影响社会治安 |
3.4 对个人的危害 |
3.4.1 消磨人们的奋斗意志 |
3.4.2 家破人亡,自杀事件层出不穷 |
3.4.3 引发一系列犯罪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广东禁赌的措施 |
4.1 中央及广东地方当局的禁赌 |
4.1.1 中央当局的禁赌法令 |
4.1.2 广东地方政府的禁赌措施 |
4.2 广东民间的积极禁赌 |
4.2.1 广东拒赌社团及其活动 |
4.2.2 报刊媒体的舆论支持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广东赌博难禁的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 |
5.1 民国时期广东赌博难禁的原因分析 |
5.1.1 混乱的政局 |
5.1.2 晚清赌风的延续 |
5.1.3 传统—近代的社会转型 |
5.1.4 高额的赌税利益 |
5.1.5 其他因素 |
5.2 民国时期广东禁赌提供的经验教训 |
5.2.1 加强对官吏的管理 |
5.2.2 严厉打击赌博行为 |
5.2.3 丰富人民业余生活 |
5.2.4 加大宣传赌博危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清代旗人的禁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概念与范畴 |
0.2 学术史回顾 |
0.2.1 关于赌博通论性研究 |
0.2.2 关于赌博专题性研究 |
0.2.3 关于清代禁赌的研究 |
0.2.4 关于特殊群体赌博问题研究 |
0.3 选题意义 |
0.4 创新点及不足 |
1 清代旗人赌博概况 |
1.1 旗人赌博的渊源 |
1.1.1 明末赌博风气影响 |
1.1.2 旗人生活安逸 |
1.2 旗人赌博的表现 |
1.2.1 清代旗人赌博名目繁多,样式各异 |
1.2.2 清代旗人赌博人数众多,赌局盛行 |
1.3 旗人赌博的影响 |
1.3.1 旗人赌博对国家之危害 |
1.3.2 旗人赌博对社会之危害 |
1.3.3 旗人赌博对个人之危害 |
2 清廷对旗人的禁赌措施 |
2.1 清廷前期对旗人赌博的禁令 |
2.1.1 清入关前对旗人赌博的禁令 |
2.1.2 顺康时期对旗人赌博的惩处 |
2.2 雍正时严禁旗人赌博的措施 |
2.2.1 严格制定律法禁止旗人赌博 |
2.2.2 严格禁赌律法贯彻,确保律法执行 |
2.2.3 严厉查禁赌具 |
2.3 乾隆以降的旗人禁赌 |
2.3.1 乾隆时期关于旗人禁赌措施 |
2.3.2 乾隆后历代统治者禁赌律令 |
2.4 旗人与民人禁赌的差异 |
2.4.1 旗、民参赌人员惩处差异 |
2.4.2 旗、民开场聚赌之人惩罚不同 |
2.4.3 造卖赌具之旗、民定罪轻重不一 |
3 旗人赌博治理效果及原因 |
3.1 旗人禁赌治理之效果 |
3.2 旗人禁赌失败原因 |
3.2.1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
3.2.2 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清末彩票的“禁”“设”“售”(论文提纲范文)
一 清末彩票的禁 |
二 清末彩票的设 |
三 禁设之间的售 |
四 结语 |
(6)清末顺直地区彩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顺直地区彩票风行及背景 |
一、清末彩票的沿革 |
二、顺直地区彩票风行的社会背景 |
第二章 顺直地区彩票的弛与禁 |
一、顺直地区彩票的风行 |
1.顺直地区彩票行销种类 |
2.顺直彩票发行概况 |
二、地方政府的首次禁彩 |
三、舆论对禁彩的推动 |
1.彩票危害个体 |
2.彩票阻碍实业发展 |
3.彩票败坏社会风气 |
第三章 设立国家彩票的考量 |
一、议设国家彩票 |
二、二次议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及博戏赌博现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由来及依据 |
1.2 概念界定 |
1.2.1 博戏 |
1.2.2 赌博 |
1.2.3 小结 |
1.3 文献综述 |
1.3.1 博戏研究现状 |
1.3.2 赌博研究现状 |
1.3.3 博戏赌博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博戏的形式 |
2.1 投壶、射礼类博戏 |
2.1.1 投壶 |
2.1.2 射礼 |
2.2 中原传统棋类博戏 |
2.2.1 围棋 |
2.2.2 弹棋 |
2.2.3 樗蒲 |
2.3 民族融合下发展的胡戏 |
2.3.1 握槊 |
2.3.2 双陆、长行 |
2.4 斗戏 |
2.4.1 斗鸡 |
2.4.2 斗鹅、斗鸭 |
2.5 小结 |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赌博概貌 |
3.1 平民阶层参与博戏赌博概貌 |
3.2 官僚及士族阶层参与博戏赌博概貌 |
3.3 帝王阶层参与博戏赌博概貌 |
4 魏晋南北朝博戏赌博现象泛滥的原因及博戏活动的影响 |
4.1 魏晋南北朝博戏赌博现象泛滥的原因 |
4.1.1 玄学中“适性”、“逍遥”对人的影响 |
4.1.2 士大夫的炫富心理 |
4.1.3 帝王喜爱博戏赌博 |
4.1.4 小结 |
4.2 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及博戏赌博活动的影响 |
4.2.1 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活动的影响 |
4.2.2 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赌博活动的影响 |
4.2.3 小结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2.1 弘扬博戏文化 |
5.2.2 辨证看待赌博 |
5.2.3 综合治理体育赌博 |
5.3 文章的不足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晚清彩票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研究现状 |
(二) 研究意义与方法 |
二 晚清彩票兴废之原因 |
(一) 彩票盛行原因 |
1. 乘“西风”扶摇而上 |
2. 票商迎合国人“名利双收”心理 |
3. 媒体舆论激发从众心理 |
(二)无可奈何花落去——彩票禁绝缘由 |
1. 顺应新政 |
2. 彩票发行机制问题重重 |
三 晚清彩票之社会影响 |
(一) 彩票贻害社会 |
1. 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
2. 加重官场贪腐之风 |
3. 曲解宗教本义 |
(二) 彩票令人欢喜令人忧 |
1. 逐利风行 |
2. 消费观念趋向享乐和奢侈 |
(三) 彩票推动社会进步 |
1. 发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
2.丰富时人物质生活 |
3. 解决部分人生计 |
4. 筹股维护国人路权 |
5. 推进公历融入平民生活 |
6. 催生新式维权途径 |
四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晚清彩票种类 |
二、彩票发行史略 |
三、单期彩票售价及发行数量 |
四、 购彩人群 |
(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的赌博与禁赌(1927年-193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赌博概况 |
一 中国古代赌博的概述 |
二 上海赌博概况 |
第二章 赌博的危害 |
一 对社会的危害 |
二 对个人的危害 |
第三章 禁赌措施 |
一 中央政府的禁赌法令 |
二 上海地方政府的禁赌措施 |
三 民众对禁赌的支持 |
第四章 赌博难禁的原因分析 |
一 民国上海赌博特点 |
二 赌博难禁的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晚清民国文献史料中的女赌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女子博戏的历史概述 |
第一节 清朝以前女子博戏概况 |
第二节 清前中期女赌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的女赌 |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女赌的特点 |
第二节 女赌的地域分布状况 |
第三节 女赌涉及的主要赌博类型 |
第四节 女赌普遍性特点之表现 |
第五节 女子聚赌及赌博组织 |
第三章 女赌兴盛的危害 |
第一节 赌博伤身 家庭不睦 |
第二节 赌败沦落 风俗败坏 |
第三节 犯罪增多 社会混乱 |
第四章 女赌兴盛的原因 |
第一节 女赌受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二节 女性对经济的支配权是其涉赌的重要条件 |
第三节 女性缺乏健康的娱乐休闲方式 |
第四节 女子所受教育的匮乏与女子职业的极缓慢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四、对晚清──民国时期民间禁彩的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苏南的赌博及其治理(1912-1937)[D]. 张小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清代女性观剧研究[D]. 王姝.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民国时期广东的赌博与禁赌(1912-1949年)[D]. 张博文. 天津商业大学, 2017(02)
- [4]清代旗人的禁赌问题研究[D]. 张善广. 辽宁大学, 2016(02)
- [5]清末彩票的“禁”“设”“售”[J]. 陈凯,周涛. 鸡西大学学报, 2013(04)
- [6]清末顺直地区彩票研究[D]. 胡鹏飞.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2)
- [7]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及博戏赌博现象初探[D]. 刘甫晟. 成都体育学院, 2012(05)
- [8]晚清彩票与社会研究[D]. 崔聪敏. 河南大学, 2012(10)
- [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的赌博与禁赌(1927年-1937年)[D]. 刘光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10]晚清民国文献史料中的女赌问题初探[D]. 马静静. 暨南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