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史艾略特论文-胡伶俐

托马斯史艾略特论文-胡伶俐

导读:本文包含了托马斯史艾略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约翰·,邓恩,托马斯·,艾略特,文学影响

托马斯史艾略特论文文献综述

胡伶俐[1](2017)在《论约翰·邓恩对托马斯·艾略特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约翰·邓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歌具有形式新颖、意象奇特、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特点。玄学派诗歌的这些特性对英美现代派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托马斯·艾略特早期的诗歌创作和诗论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研究约翰·邓恩对托马斯·艾略特的文学影响,有利于发现后世诗人对玄学思想和艺术的传承、创造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董鸣鹤[2](2013)在《荒凉中的渴望——托马斯·史特恩斯·艾略特《荒原》的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文本细读了托马斯.史特恩斯.艾略特《荒原》中的"荒原"的状态和"荒原人"的境况,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艾略特本人的以及大众共识的两种不同的主题性阐释:"如歌的呻吟"和"荒原的拯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两种阐释殊途同归,都表达出了一种荒凉中的渴望。(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09期)

李佳颖[3](2013)在《托马斯·艾略特《荒原》的主题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英国象征主义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荒原》代表了英国向精神回归的趋势。这篇诗歌是由英国着名的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所创作,并成为其最具历史意义的代表性作品。当时的西方正在兴起以学术精英为主力的现代主义思潮,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审美情趣,而艾略特的长篇诗歌《荒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3年02期)

胡伶俐[4](2013)在《传统与创新:约翰·邓恩与托马斯·艾略特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以邓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歌重新获得青睐,这与艾略特的大力推崇且把玄学派诗歌奉为英语诗歌的顶峰分不开。文章通过对邓恩和艾略特诗作的创作思想与写作技巧进行比较,分析后者对前者在创作思想上的借鉴与吸收,以及后者通过理论化与综合化创新超越的过程,从而为文学的传统继承与突破创新提供一个新的个案,并为加深对邓恩与艾略特两位诗人的理解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吴嫒媛,杨璐[5](2012)在《两种人生观——文森特·默蕾与托马斯·艾略特的对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言道,文如其人,作家常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人生观。美国诗人文森特·默蕾和托马斯·艾略特在他们两首诗中抒发了各自的人生观。二者在对待理想与现实、信仰的态度上有相似之处,而对于生死、人生的意义又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2年15期)

汤金霞[6](2012)在《从《荒原》看托马斯·艾略特诗歌的陌生化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陌生化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诗歌《荒原》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该诗歌的难度。托马斯·艾略特在《荒原》中主要采用了两种陌生化手段,一种是语言技巧,另一种是非语言技巧。语言技巧包括在诗歌中插入异国语言、运用童谣和打油诗以及设置人物提问。非语言技巧包括引用典故和对照。探究这些语言技巧和非语言技巧,可以突破陌生化手法给该诗歌设置的理解障碍,更好地欣赏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美感。(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杨志忠[7](2010)在《诗性翅膀的律动——评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诗歌《荒原》的文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以颠覆性的诗歌语言表达着知识分子在痛苦中挣扎和寻求出路的努力。该诗意象错乱繁杂,语句形式违背一般诗作规范,但是,作者通过叁种艺术手法——意象结构之动势、艺术变形和音乐化处理,创造出"无形"中有形、"散乱"中有序的节奏感;词与词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以诗性语言构成律动的翅膀,产生分合有致、动静相宜的美感。(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武砺兴[8](2006)在《托马斯·艾略特《荒原》叙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托马斯.艾略特《荒原》思想的逼真还原,比较系统地描述出蕴藏于诗歌语言深处的那些并不连贯的思想,从而揭示出在西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性方面的空虚和绝望,以及作者对这种精神危机的诗性的理解方式。从而全面地呈现出在西方现代社会中走投无路的人的荒原感。(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06年11期)

托马斯史艾略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首先文本细读了托马斯.史特恩斯.艾略特《荒原》中的"荒原"的状态和"荒原人"的境况,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艾略特本人的以及大众共识的两种不同的主题性阐释:"如歌的呻吟"和"荒原的拯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两种阐释殊途同归,都表达出了一种荒凉中的渴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托马斯史艾略特论文参考文献

[1].胡伶俐.论约翰·邓恩对托马斯·艾略特创作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

[2].董鸣鹤.荒凉中的渴望——托马斯·史特恩斯·艾略特《荒原》的主题[J].青年文学家.2013

[3].李佳颖.托马斯·艾略特《荒原》的主题解读[J].长城.2013

[4].胡伶俐.传统与创新:约翰·邓恩与托马斯·艾略特的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

[5].吴嫒媛,杨璐.两种人生观——文森特·默蕾与托马斯·艾略特的对比(英文)[J].青年文学家.2012

[6].汤金霞.从《荒原》看托马斯·艾略特诗歌的陌生化手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杨志忠.诗性翅膀的律动——评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诗歌《荒原》的文体特征[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武砺兴.托马斯·艾略特《荒原》叙论[J].社科纵横.2006

标签:;  ;  ;  ;  ;  

托马斯史艾略特论文-胡伶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