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克志
(桐梓县天坪乡水口坪中学,贵州遵义563200)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高度的思想性。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正确把握好尺度。
一、知识深浅的把握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些问题,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有个度,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在讲授中任凭教师随心所欲、尽情拓展,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功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仍有可能不得要领。所以,深化和拓展教材要以大纲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
二、知识传授疏密的把握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两种做法值得注意:一是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使知识安排过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要避免上述做法,教师就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备课和授课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
三、课堂提问的把握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提问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当然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也绝非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提问过于频繁,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张,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而且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四、举例证明的把握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证明,以增强教育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毕竟有限,且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事例。事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切忌不加选择地信手拈来。如果对事物不加筛选,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紧紧围绕讲述的重点慎重选择。
五、教学手段的把握
思想品德课比较枯燥,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可以运用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笔者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时,笔者首先播放了宋祖英演唱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听着宋祖英优美而深情的歌声,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随着乐曲唱起来:“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歌曲已结束,可同学们仍沉浸在那动人的旋律和朴实的话语里。笔者用充满深情的语调轻声说道:“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我们该如何对待老师、与老师沟通、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呢?让我们走近老师,与他们一道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吧!”这样就使同学们在感情上自然而然地亲近老师,融入教学。
又如,在讲授“共筑师生情感桥梁时”,课前,笔者组织几名同学排练了一个小品:一位老师正在讲课,班长和旁边的一名同学在低声说话,老师提醒了几次,他们视若无睹,老师终于发火了……面对此情此景,该怎么办?笔者有意识地请了几位平时上课小动作较多的同学。只见有的罚站,有的用脏话批评,还有一个不理会,课后找他谈心……经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同学们自然得出:“我们应该主动和老师沟通,学会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够顺利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再如,在讲授第五课第一节《世界文化之旅》时,笔者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中外节日及礼仪习俗。因为是大家所熟悉的话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笔者又问:“为什么中外节日各不相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然说出“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请列举能代表我国的标志性旅游景点。”“长城、敦煌莫高窟、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等等”。接着,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敦煌莫高窟、九寨沟、苏州园林”四处景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指出“在世界各种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不曾中断而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一个自我更新、不断发展而又兼容并包的开放体系。”这样学生自然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可见,上好思想品德课,不仅要对教材内容好好把握,教学手段上也要有选择。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