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岸经济一体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济,两岸,区域经济,海峡两岸,亚太,台湾地区,模型。
两岸经济一体化论文文献综述
吕游[1](2018)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提升两岸区域竞争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布拉戈维申斯克讯(记者吕游)5月18日,市长谢宝禄率团参加2018中俄边境城市展览会暨阿穆尔州国际洽谈会期间分别接受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和阿穆尔州电视台记者的专访。在谈到如何加强黑河同阿州全方位合作时,谢宝禄表示,黑河与阿州是好邻居、好朋友,(本文来源于《黑河日报》期刊2018-05-21)
徐永慧,李月[2](2016)在《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演进与测度——兼顾疏远感和认同感的两岸经济一体化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复合指标测算1995—2014年间两岸经济一体化疏远感收敛指数、认同感指数与综合指数,结果表明:过去20年间,叁大指数皆呈稳步上升态势;认同感指数受政策因素影响和外界经济冲击较大,疏远感收敛指数则与长期经济发展有关,且稳定性高、提升速度快于认同感指数。从驱动力变化的角度看,可将两岸经济一体化划分为两个阶段,2009年前综合指数与认同感指数的演变路径极为相似,反映出在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早期,增进交流往往更加快速而有效,但在2009年后疏远感收敛指数则主导着综合指数的演变路径,成为两岸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驱动力。两岸经济一体化对两岸经济增长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且源于两岸疏远感减弱、一体化加深所带来的增长效应大于两岸认同感增强所带来的增长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流通经济》期刊2016年08期)
曹小衡,徐永慧[3](2016)在《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贸易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贸易效应进行定量研究显示,两岸经济一体化对两岸贸易增长具有促进效应。从产品竞争性角度看,它带来了净贸易创造效应,两岸经济规模扩张,尤其是大陆经济快速增长,有助于加速两岸贸易往来。强化和落实两岸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推动两岸全产业、全方位合作发展将有助于两岸贸易的持续增长。(本文来源于《亚太经济》期刊2016年04期)
张依蕾[4](2016)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有效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第叁次一体化浪潮下,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以双边FTA为主并形成了以新兴经济体为轴心的“轮轴—辐条”局面,TPP、RCEP等以大国为主导的区域性合作集团影响着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和格局。东亚经济一体化影响了两岸的经贸关系和经贸地位,两岸经贸合作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ECFA的基础地位被削弱,同时台湾获得了“绕过”大陆扩大区域合作范围的途径,两岸经贸合作拓展到东亚全区乃至国际空间已成必然。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的有效路径,基于“轮轴—辐条”结构的博弈模型的讨论将是重点讨论的部分。在充分考虑台湾参与东亚合作的可能性的基础上,看重“大陆因素”的影响力,本文得出了两岸经贸合作的可能路径,并结合可能路径以“轮轴—辐条”结构为基础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叁国贸易形成的FTA网络模型,分析“辐条国”签订贸易协定前后叁国社会福利水平及贸易量的变化,以及贸易状况不同时上述变化的差异。并利用全球贸易分析系统模型(GTAP)验证了理论模型所得的结论的有效性。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提出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的有效路径:一方面以ECFA为基础拓展经贸合作空间,RCEP是具有可行性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两岸应考虑双边FTA国家的产业特点,在其市场上展开合作。最后,文章提出了两岸经贸合作有效路径框架下的政策建议,即宏观层面,建立多元合作机制和互信机制,调整两岸产业领域的分工模式;微观层面,以重复投资产业为入手点、新兴产业为着眼点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陆敏[5](2016)在《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法律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两岸四地在交流活动方面,达成了叁项经济贸易合作的协议,化成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章程规程当中的一部分,其相互之间也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但是两岸四地并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体系化的经济区域。国际贸易组织是近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法律以及国际法相互的促使下,在1850年左右出现的一个全新的组织,其组织出现后的50年当中,经济、贸易等方面更好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同时各个国家的法律也越发显现出相关方面的漏洞。超国家法是目前法制的新产物,从欧盟的持续合作以及不断的有国家加入这个组织就能看出这种新类型的法律形式是成功的,并且符合时代的要求。两岸四地经济贸易的合作加深,尤其是经济贸易以外的很多领域都在交流以及不断深化合作,为了加快实现其全面一体化的目标,法律形式的全新探索以及合理应用就成为了实现一体化的前提。(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6年03期)
齐湘辉[6](2016)在《两岸应紧密合作应对亚太经济一体化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7日,由民革中央主办的"第六次台青之友沙龙暨第十次两岸青年观点论坛"在京举行。与会的两岸青年学子认为,在未来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两岸应更紧密合作,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北大、清华、人大等知名高校就读的台湾硕、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北京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及经常往来两岸的青年代表30余人参加了论坛,就"亚太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两岸面临的(本文来源于《台声》期刊2016年02期)
孙权[7](2016)在《台湾青年:两岸需紧密合作应对亚太经济一体化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由民革中央和两岸青年观点论坛共同主办,以“亚太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两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第六次台青之友沙龙暨第十次两岸青年观点论坛”在京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台生多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就读的硕、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此外还(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6-01-09)
邵帅[8](2015)在《推进海峡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性经济一体化作为两岸一体化的关键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区域一体化理论与应用出发,对比两岸一体化的构想和实践,发现,两岸一体化理论与区域一体化理论一脉相承,制度性经济一体化既是区域一体化理论实践的开端,也是实现两岸一体化的必然途径。推进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应该以两岸经济一体化实践为依据,结合不同的一体化理论,分四个阶段有序进行:在坚持新功能主义"自下而上"铺设一体化道路基础上,第一阶段,结合自由政府间主义,推动已签相关协议的落实;第二阶段,结合历史制度主义,推进两岸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深化;第叁阶段,结合社会制度主义,建立两岸共同的社会意识;第四阶段,结合新区域主义,推动两岸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向高水平经济一体化转变。(本文来源于《未来与发展》期刊2015年08期)
盛九元,黎宇轩[9](2015)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两岸经济合作:深化与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岸经济关系是在"一国框架"下形成的特殊经贸关系,两岸经济互动正是在这一定位下逐步形成的。这一过程中,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以市场开放条件下的要素流动为内涵的经济互动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主要动力。随着两岸合作的深化,以ECFA为标志,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建构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双方互蒙其利,融合的态势也逐步形成,并向合作的更高阶段迈进。(本文来源于《台海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叶明凯(Michael,Ejike)[10](2015)在《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对台湾地区收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存在复杂的历史与文化联系,而两者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却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对台湾地区收入水平的影响。目的是为了理解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对台湾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探讨顺利推行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所需采取的措施与策略。台湾地区目前正处于需要寻求新途径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时期,而笔者认为因为中国大陆已成经济大国,所以台湾的发展出路在于和大陆进一步进行经济一体化。然而,由于最近于台湾地区发生空前的反抗两岸经济一体化事件,因此出现了诸多经济一体化可能影响台湾地区居民福利水平的猜测。例如,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经济一体化可能使两地的工资水平趋近,而中国大陆的平均工资水平要低于台湾地区,因此台湾地区人民平均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导致福利水平降低。同时,存在诸多关于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这些理论就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内国家(地区)的经济影响持不同观点。本文将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和对大陆的投资的增加作为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设定一个模型以说明它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显示,贸易额和工资水平成正相关,每当贸易额增长10%,工资水平也会增高0.63%。然而,根据本文的模型分析,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所导致的台湾地区在大陆的投资的增长并未对台湾地区工资水平产生影响。这表明,反对经济一体化的一部分台湾民众不是因为所谓的工资水平趋近而进行抗议。他们抗议背后存在其他原因。例如,台湾地区民众担心大陆廉价的劳动力与之竞争而产生危机感,台湾地区的相对较高的青年失业率也可能导致了青年人对经济一体化的反对。研究显示大部分台湾地区的民众对台湾地区与大陆一体化的经济协议,以及这些协议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工资水平的影响并不了解。在反对派的引导下,台湾地区民众对经济一体化及其影响产生误解,最终酿成了占领政府机关事件。因此,为了推动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台湾地区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改变舆论导向,提高民众对经济一体化的支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宣传提高民众对经济一体化的认识,并凸显其可能带来的益处。而本文的研究和分析也表明,台湾地区居民的确可以得益于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合作。鉴于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性、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大陆的依赖性,台湾地区的两大政党应该兼顾大陆和台湾地区人民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促进两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两岸经济一体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复合指标测算1995—2014年间两岸经济一体化疏远感收敛指数、认同感指数与综合指数,结果表明:过去20年间,叁大指数皆呈稳步上升态势;认同感指数受政策因素影响和外界经济冲击较大,疏远感收敛指数则与长期经济发展有关,且稳定性高、提升速度快于认同感指数。从驱动力变化的角度看,可将两岸经济一体化划分为两个阶段,2009年前综合指数与认同感指数的演变路径极为相似,反映出在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早期,增进交流往往更加快速而有效,但在2009年后疏远感收敛指数则主导着综合指数的演变路径,成为两岸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驱动力。两岸经济一体化对两岸经济增长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且源于两岸疏远感减弱、一体化加深所带来的增长效应大于两岸认同感增强所带来的增长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岸经济一体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吕游.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两岸区域竞争力[N].黑河日报.2018
[2].徐永慧,李月.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演进与测度——兼顾疏远感和认同感的两岸经济一体化分析框架[J].中国流通经济.2016
[3].曹小衡,徐永慧.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贸易效应分析[J].亚太经济.2016
[4].张依蕾.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有效路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5].陆敏.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法律模式分析[J].现代交际.2016
[6].齐湘辉.两岸应紧密合作应对亚太经济一体化挑战[J].台声.2016
[7].孙权.台湾青年:两岸需紧密合作应对亚太经济一体化挑战[N].人民政协报.2016
[8].邵帅.推进海峡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5
[9].盛九元,黎宇轩.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两岸经济合作:深化与融合[J].台海研究.2015
[10].叶明凯(Michael,Ejike).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对台湾地区收入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