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巧艳[1]2003年在《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研究》文中认为认知社会学习理论是当今心理学界的一种重要且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奠基者中,米契尔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有人认为米契尔与班杜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后50年心理学思想发展的方向。在国外,米契尔的心理学思想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中国心理学界对米契尔及其观点介绍不多,了解得很少。为此,本文拟对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介绍和剖析,以便对我国的人格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研究等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米契尔做了大量关于满足延宕的研究,确定了满足延宕研究范型,成为这方面研究的头号代表人物。通过相关研究他发现,延宕选择的偏好与社会责任、过失行为、父爱缺失、智力、成就需要等均存在相关。通过实验研究他发现,被试对预期不可能得到的奖赏的价值评价,要高于预期可能得到或一定能得到的奖赏的价值评价;真实榜样比通过符号呈现的榜样在儿童延宕行为的改变上产生的影响更持久、稳定;在满足延宕过程中,影响儿童延宕行为的因素,并不是实际呈现在儿童面前的真实物品,而是儿童内部的认知表征过程。在等待过程中,年幼儿童往往会使用相反的认知策略,即他越是想转移注意,越是注意刺激物的具体特征,这反而使等待过程变得更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学会使用抽象表征来对刺激物进行认知转化。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米契尔发现儿童早期的延宕等待时间,能够预测十几年之后的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并且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成功有显着的正相关。 米契尔在批判传统的人格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特质理论、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作为活动动因的个体,以及潜藏在个体差异之下的认知加工和心理结构。受凯利的个人建构论和罗特尔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他提出了五种认知社会学习个体变量以解释个体间行为的差异。这五种个体变量是认知与建构能力、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行为—结果与刺激—结果预期、主观刺激价 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与情境是相互作用的,二者共同决定个体的行为表现。米契尔和他的学生坎特共同研究了个体对人和情境进行分类的认知原型方法。此外,他强调系统研究,试图对多年来在人格和社会行为研究中积累的各种发现做出日益综合性的解释。1995年,米契尔等人扩展了社会认知方法,将情绪、情感和个体行为的目标加入个体变量,作为认知一情感单元,提出了认知一情感人格系统理论。在这种理论中,认知表征和情感状态相互作用,认知一情感单元之间的结构构成了人格的核,0。 认知一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有两个主要的假设,一个是个体在认知一情感单元的长期可通达性上不同,第二个假设是个体在认知一情感单元之间关系的结构上存在稳定的差异。根据这些假设,米契尔认为,当个体在不同的时间,遇到能够引起不同心理体验的情境时,就会产生具有独特的正面图和形状的如果…那么…情境一行为剖面图,个体间剖面图的差异反映了稳定的人格系统之间的差异。这种理论重新界定了人格理论中的人格系统、人格状态、特质、动力等概念,以进一步理解个体差异的本质;该理论利用了一百多年来人格心理学理论建设和研究中最有影响的发现和概念,并将它们整合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有助于使人格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累积科学;使人们形成看待人格的一致观点。 同时,米契尔的社会认知一情感观点关注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有很多研究者利用其理论框架,展开了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体现了其理论的应用价值。 米契尔为满足延宕研究范型的确立,贡献出了毕生精力,该领域的研究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他对特质理论的批判是其人格理论的最大特色,强调了个体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受到了凯利的个人建构论、罗特尔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既强调心理和行为发生的社会条件,又特别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操作过程,代表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必然趋势。认知一情感人格系统理论将认知与情感两大因素统一在人格系统中,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对个体行为表现的影响:该理论对人格特质的重新界定,调和了特质论与情境论之间的争论,脱离了本质论的人格观,体现了社会建构论的倾向;该理论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体现了人格心理学的 IV 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研究整合趋势。米契尔的工作体现了他注重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特点。 同时,米契尔的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他所用的认知社会学习个体变量和原型不一定能解释个体的行为;他的理论对社会历史因素、生物遗传因素以及无意识过程重视不够;对于一些影响人格的实质性问题,认知一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没有或只是做了含糊其辞的回答。他的理论没能涵盖所有的人格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些?
修巧艳[2]2004年在《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述评》文中认为米契尔在满足延宕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成为这方面的头号代表人物。他在批判传统人格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个体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五种认知社会学习个体变量,来解释个体间行为的差异,和坎特一起探讨了个体对人和情境进行分类的认知原型方法。1995年,米契尔等人扩展了社会认知方法,提出了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做出了整合人格心理学的尝试。
修巧艳, 高峰强[3]2005年在《CAPS理论与人格心理学的整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米契尔等人在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中提出了认知情感单元,认为个体在单元的长 期可通达性和单元之间关系的结构上存在差异,这是个体独特性的基础。该理论假设,当个体在不 同时间,遇到不同情境时,人格系统会产生具有独特的正面图和情境—行为剖面图。这一理论重新 界定了人格系统、状态、特质与动力等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人格心理学领域的矛盾,为人格心 理学提供了一种整合途径。
于松梅, 杨丽珠[4]2003年在《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述评》文中提出近20年左右,以社会认知理论命名的个性新观点正悄然兴起,并成为心理学重新综合趋势的重要反映。这一研究取向认为人是可以认知的、社会的人,并强调把认知过程看作是理解复杂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的一把钥匙。在个性心理学领域,沃尔特·米契尔(Walter Mischel)是采用认知变量解释个性差异并做出非凡贡献的重要人物之一。该文着重从米契尔的叁大重要研究领域:认知原型分类、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和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出发,详细阐述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并对其个性理论的影响和作用进行简要评价。
吴刚, 黄健[5]2018年在《社会性学习理论渊源及发展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学习是个体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但学习又不是个体孤立进行的活动,它一定发生在社会关系框架之中。社会性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模仿、争论、反思等多种方式,与社会关系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互动、协作和对话的过程,并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尽管通过沙龙、聚会、阅读、运动及社交媒体等社会性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及技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拓展,人们对这种学习所蕴含的机理与发生机制,都尚处在探索阶段。为此,从多个角度对社会性学习的核心理念、理论渊源、研究重点以及发展嬗变进行详细梳理,对全面理解社会性学习的本质及内涵将大有裨益。
张燕君[6]2011年在《组织情境下人—组织匹配对个体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个体绩效是组织绩效的基石,也是绩效管理乃至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如何对个体绩效实现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持续、有效、高效的引导,理论及实务界依然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对绩效实现过程的有效管理已成为绩效管理领域的黑箱。就现有理论来看,考虑了组织情境与人格交互作用的人与组织动态匹配对于个体绩效的影响机制将有望成为本文中力图寻求的绩效干预管理的关键点,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一套系统性的绩效干预管理体系,具有良好的理论价值和丰富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对组织情境下人-组织匹配对个体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并构建了模型。本研究在人格与绩效、匹配与绩效等相关理论及研究全面分析总结基础上,结合CAPS理论等社会认知领域的最新理论及成果,就情境与人格交互作用对个体行为及绩效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人格的人-组织匹配模型;在此基础上构思出了个体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将以人格为特征的人-组织匹配纳于组织情境的动态影响之下,分析其对绩效的影响机制;认为个体在组织情境外在因素影响下,分别通过内隐人格-组织期望的工作胜任人格(N-J)以及外显人格-组织期望的工作胜任人格(E-J)的匹配,在个体情感认知单元以及心理变量的调节作用下产生绩效行为,创造绩效。模型同时假设,人-组织匹配因受到组织情境的影响而动态变化。该模型是对人与情境互动作用下个体绩效实现机制的构思和思考。其次,本研究对组织情境下的人-组织匹配模型进行了测度与动态性检验。先运用PDP系统的Proscan和Jobscan测量技术,分析并建制了两个匹配主体的人格特征:继而将两个匹配主体的特征数据组成同异反集对,导入SPA集对分析技术中的集对同一度分析模型进行匹配的度量及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人与组织匹配可以由N-J fit、E-J fit来表征,两个匹配构面的动态性不同。再次,本研究对影响人-组织匹配的组织情境因素及其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发掘并检验影响人-组织匹配的组织情境构成因素,并形成了组织情境问卷;继而就组织情境对人-组织匹配的影响作用及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人-组织匹配的组织情境有组织支持、工作结构、领导影响、人际氛围和组织价值导向5个因素构成;各因素及其二维交互对2个匹配构面影响程度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组织情境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本研究对“组织情境下人-组织匹配对个体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和修正,验证了E-J fit在个体绩效实现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的预测作用,分析了组织情境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基于人格的P-O fit对绩效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35.7%);E-J fit对绩效有直接重要的影响(27.2%),而N-J fit通过E-J fit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工作绩效;研究也证明了在P-O fit与个体绩效之间确实存在态度变量的调节作用,而且该变量与组织情境相关;修正的后的模型认为,组织情境通过E-J fit的中介作用对个体绩效产生影响;可能通过长期的社会学习认知过程及反馈作用对N-J fit产生影响,从而对未来的长期绩效产生作用;同时,组织情境也可能通过对招聘及人岗适配的双向选择决策产生作用而影响到N-J fit。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个体绩效干预的四个可选路径:招聘及人岗适配干预、组织情境干预、情境认知及情感反应干预以及激励约束干预。
胡卫星[7]2008年在《学习的认知——情感系统》文中指出在一定的情境下,综合考虑学习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代表着学习研究的新进展。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得传统的学习研究开始考虑情感对认知的指导和动力作用,重视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外部的行为与内部的认知过程相结合,内部的认知过程与内部的情感导向相结合。学习研究进入到一个从外到内,内部更加细化的阶段。
于松梅[8]2005年在《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认知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延迟满足是人类适应机制的核心概念,是人类社会化或文明建构的基础,也是人类主体意识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个体为了更有价值的远期奖励目标而推迟和抑制即时奖励目标的诱惑,并不断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付出自己的耐心和努力,它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目标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延迟满足的研究涉及人格、认知、神经科学等诸多领域,一直是国际比较活跃的研究焦点,从人格的特质维度到追求未来目标的自我调节能力,再到近年来的“热”执行功能说,可以说延迟满足的适应技能正以多理论维度的面貌呈现在心理学研究之中。而目前国内却尚无针对这种着眼于追求未来更大目标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认知特征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将为开启此类研究抛砖引玉。在自我延迟满足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确定了研究目的,即探讨儿童未来目标导向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认知心理特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系统探讨儿童社会认知及其与自控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儿童早期人格教育提供科学性指导。本研究与国内以往采用礼物延迟的外部延迟满足研究明显不同,采用的是更具适应意义的选择性自我延迟的实验范式;综合实验、情境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以及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手段对延迟满足的认知特征展开了深入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一为言语认知表征对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影响。采用实验法对幼儿在自我延迟满足等待过程中的言语表征内容进行操纵,突出指向任务规则和道德性自我的“冷”抽象言语表征对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调节作用。研究二为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元认知策略知识的发展。采用半结构性访谈研究法对研究相对忽视的人类社会适应领域中的元认知问题展开研究,以元认知策略知识为出发点,探讨儿童延迟满足的社会性行为与其元认知策略知识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叁为幼儿自我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观点出发,采用情境实验法对其早期的发展形式——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与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揭示着眼于远期目标的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更为早期的认知预测因素。总之,本研究将较为系统地分析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认知基础,试图从理论上丰富儿童社会认知和行为控制的理论;在实践上为我国儿童的早期人格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对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在言语表征、元认知策略知识及心理理论、执行功能等早期元认知特征表现的综合探讨,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一、自我延迟满足任务不同于礼物延迟任务,它包含在时间和价值双重维度上复杂而相互冲突的列联结构,它反映的是个体在相互竞争的压力冲突情境中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凭借此技能,个体可以赢得未来生活中的更大收益,因此更具有积极的适应意义。
高静美[9]2005年在《基于认知学习的跨国公司高管团队(TMT)的内部网分层研究》文中指出认知是近几年来由心理学家提出的描述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概念,既包括了一种动态的加工过程(认识),也包含了一种静态性的内容结构(知识)。认识(知识)的发展,说到底是结构的发展,是结构不断扩展和螺旋上升的构建。这种认知结构是个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由个人过去的知识经验组成,而且在很多情形下,认知主体总是倾向于加强以往的经验和已有的认识,从而使其认知结构发生某种程度的固化。个体头脑知识结构中若储存有问题解决的原型或样例,那么在解决问题时个体就可能不假思索、想当然地通过直接匹配或原型启发来处理问题。所以,个体如果想要突破有限理性(或者说认知图示的固化)的约束,就必须不断增强认知能力,进行有效地认知,并依靠持续学习来改善其认知结构与知识存量。 认知学习与运动学习(技能学习)有着较大的区别。运动学习是以某种专业技能的获取为目标而展开的学习过程;而认知学习是以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改善为目标的学习。尽管如此,认知学习的概念并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个思维或心理的过程,特别是在针对组织层面上的认知学习进行研究时,就要求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认知而进入行动的领域,要求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实现积极的行为互动。也就是说,既然人既是认知的主体又是社会的主体,那么人的认知就必定要到有某种“社会性”。 本文将由高层管理者所构成的团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在跨国公司的背景之下,以团队层面的认知互动为基本模式,从结点式研究、二元式研究以及网络式研究叁个层次对跨国公司TMT的构成、特点及交互运作模式进行动态分析,进而揭示TMT构建对于转轨时期中国培养“企业家式的高层管理者”的借鉴意义。本文针对团队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家理论以及认知理论的交叉领域展开。与众多的强化理性分析和技术内涵的战略管理框架不同,本文认为战略形成是发生在战略家心理的认知过程,并不完全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其中包含着非理性因素。因此加强对高层管理者的社会心理以及基础行为的研究,即对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或内在机理进行探讨十分必要。对于战略层面的高层管理者而言,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战略知觉、战略意识,改善认知结构
柳林[10]2010年在《整合: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从建构主义、进化论心理学和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角度,试图发现人格理论研究的整合趋势,并通过对上述理论的阐述为人格心理学提供整合途径。
参考文献:
[1]. 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研究[D]. 修巧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2]. 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 修巧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 CAPS理论与人格心理学的整合[J]. 修巧艳, 高峰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述评[J]. 于松梅, 杨丽珠.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5]. 社会性学习理论渊源及发展的研究综述[J]. 吴刚, 黄健. 远程教育杂志. 2018
[6]. 组织情境下人—组织匹配对个体绩效的影响研究[D]. 张燕君. 中南大学. 2011
[7]. 学习的认知——情感系统[J]. 胡卫星.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8
[8]. 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认知特征研究[D]. 于松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05
[9]. 基于认知学习的跨国公司高管团队(TMT)的内部网分层研究[D]. 高静美.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10]. 整合: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J]. 柳林. 现代企业教育. 2010
标签:心理学论文; 社会学习理论论文; 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心理学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 自我分析论文; 情境学习理论论文; 延迟满足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班杜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