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一致性测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可加测度,一致性,Chance空间,变异测度
一致性测度论文文献综述
孙荣[1](2019)在《基于非可加测度的一致性变异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在经典概率测度理论体系下的风险测度理论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在金融、保险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的非可加风险,针对传统风险测度理论分析非可加风险的缺陷,研究了在Choquet积分理论基础上的风险变量空间为非可加测度空间的变异测度问题,证明了这种测度是共单调可加一致性的变异测度,给出了在Chance空间共单调可加一致性变异测度的表示定理,这些结论是对风险变异测度理论在非可加条件下的发展,对于分析非可加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岩,金爽,杨依宁[2](2018)在《区间直觉模糊信息的相容性测度和一致性群决策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区间直觉模糊信息的群决策问题,给出区间直觉模糊判断矩阵相容性及其基于基本相容性调整一致性群决策的过程.首先,提出了基于区间直觉模糊判断矩阵的相容性定义及其一些性质.其次,给出了区间直觉模糊判断矩阵的一个相容性指标及衡量区间直觉模糊判断矩阵的相容性准则.再次,利用临界值给出区间直觉模糊信息的一致性群决策调整的过程.最后,利用实例给出了群决策的整体过程,说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8年01期)
耿志飞[3](2017)在《结构一致性测度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全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结构一致性的具体特征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的一致性可能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且从短期来看可能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但是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则具有非常好的解释力。因此,地方政府应该要结合自身的禀赋水平发挥比较优势,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热门"产业或者贪大求全,导致全国产业结构趋同以及产能过剩。(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7年11期)
周安发,郭华贵[4](2016)在《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空间形态一致性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有学者测度规划道路系统分析出的空间形态与规划师空间形态规划意图的一致性。为更好地落实规划师的空间形态规划意图,以安厚镇为例,提出"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空间形态一致性测度"方法。主要思路为:首先,基于规划的城镇道路系统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及集成度、智能度等句法变量分析新一轮城镇空间形态,然后,测度分析出空间形态与空间形态规划意图的一致性。测度结果表明经分析出的城镇空间形态与规划师本意的一致性有待改善,主要表现为城镇发展轴整体智能度较低、可理解性不高,城镇空间拓展主轴较大程度偏离原规划拓展方向,城镇发展次轴对空间结构的引导效用高于主轴。(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6年01期)
郄萌[5](2014)在《研发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协调一致性测度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发创新投入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协调一致发展是评价企业创新活动有效性的重要表现。通过研究,发现资本、劳动、项目投入是企业研发创新的表征变量,科技产出、经济产出是企业研发绩效的表征变量,从协同学的角度出发的协调一致性的定量测度方法是测度二者之间协调一致与否的有效方法。面向企业实现研发创新系统与企业绩效协调发展的主旨,应该从加强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制度建设等方面促进二者协调一致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南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赵静,郭鹏,贾颖颖[6](2014)在《项目组合一致性风险测度及其选择决策研究——基于交互效应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项目管理进入"大尺度"时代,项目间交互关系成为项目组合风险测度及选择决策研究的重要基础。基于Artzner风险定义,本文提出了以超预期收益率为随机变量的项目组合一致性风险测度策略,构建以交互关系分类为基础的多因子模型,借以度量项目间风险交互效应,并讨论一致性风险测度框架下项目组合风险和单项目风险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目标的项目组合选择决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本文来源于《预测》期刊2014年05期)
雷文平[7](2014)在《风险测度的一致性理论分析和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一致性风险测度框架而言,它是目前状况下研究风险测度最为流行的手段,随着近几年来的发展,人们对这一手段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本文主要针对风险测度的一致性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做出更深层次的探索。(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期刊2014年12期)
雷文平[8](2014)在《非对称一致性风险测度及其应用思路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投资市场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投资者的行列。而众所周知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风险测度的研究也日益加深。本文主要提出一种非对称一致性风险测度,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具合理性与充分地对投资者的风险态度进行有效的反映。(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4年14期)
郑承利,陈燕[9](2014)在《基于等熵一致性风险测度的组合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一种新的一致性风险测度——等熵风险测度,进行组合优化,以检验其择股能力,从而检验其风险识别能力.先就风险识别能力,尤其随机占优一致性对叁种基于分位数的风险测度:VaR,ES(expected shortfall)和等熵风险测度进行了介绍与对比.VaR具有一阶随机占优一致性,而ES具有二阶随机占优一致性;等熵风险测度利用了整个分布的信息,不再是简单的0-1风险测度,这与VaR和ES显着不同.而且,等熵风险测度具有更高阶的随机占优一致性,这使得该风险测度具有更好的风险分辨能力.而后采用Spearman秩检验方法来检验和预测不同风险测度的风险识别能力,这与随机占优一致性阶数相呼应.最后,在上证50指数成份股中采用组合优化方法,考察标准差,VaR,ES以及等熵风险测度情况下,优化组合持有期的不同业绩指标.结果表明,等熵风险测度优化组合的业绩指标最好,表明该测度风险识别能力最高.(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03期)
司刚全,张寅松,赵为犁[10](2013)在《考虑可信度评价的多传感器一致性鲁棒测度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传感器一致性测度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一时刻多传感器观测结果的判断,并未考虑时间序列的影响,导致某一时刻的一致性测度结果并不可信的问题,在传统的一致性测度基础上,采用一致性测度结果队列的中值作为测度结果的鲁棒估计,采用一致性测度结果队列的方差描述测度结果的稳定性,实现对一致性测度结果进行可信度评价,从而获得对传感器观测结果可靠性更好、可信度更高的评估。仿真实验表明,通过对多传感器观测数据的一致性测度结果进行可信度加权,可以显着提高一致性测度的鲁棒性,可以消除由于传感器性能不稳定带来的影响,有效识别出性能不稳定的传感器并将其剔除,为数据融合提供一致性传感器组。(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一致性测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虑到区间直觉模糊信息的群决策问题,给出区间直觉模糊判断矩阵相容性及其基于基本相容性调整一致性群决策的过程.首先,提出了基于区间直觉模糊判断矩阵的相容性定义及其一些性质.其次,给出了区间直觉模糊判断矩阵的一个相容性指标及衡量区间直觉模糊判断矩阵的相容性准则.再次,利用临界值给出区间直觉模糊信息的一致性群决策调整的过程.最后,利用实例给出了群决策的整体过程,说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一致性测度论文参考文献
[1].孙荣.基于非可加测度的一致性变异测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陈岩,金爽,杨依宁.区间直觉模糊信息的相容性测度和一致性群决策调整[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
[3].耿志飞.结构一致性测度与经济增长[J].特区经济.2017
[4].周安发,郭华贵.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空间形态一致性测度[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
[5].郄萌.研发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协调一致性测度方法[J].湖南社会科学.2014
[6].赵静,郭鹏,贾颖颖.项目组合一致性风险测度及其选择决策研究——基于交互效应视角[J].预测.2014
[7].雷文平.风险测度的一致性理论分析和探索[J].金融经济.2014
[8].雷文平.非对称一致性风险测度及其应用思路构建[J].时代金融.2014
[9].郑承利,陈燕.基于等熵一致性风险测度的组合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
[10].司刚全,张寅松,赵为犁.考虑可信度评价的多传感器一致性鲁棒测度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