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药基因播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肠,基因,沙门氏菌,染色体,血清,杆菌,肠道。
耐药基因播散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何清雯,李彬[1](2016)在《福建一所基层医院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播散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福建省南平市第二医院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进行碳青霉烯类基因和其他β-内酰胺类基因检测。方法常规收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器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改良Hodge试验对实验菌株进行表型检测;利用PCR及测序法对常见的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是否具有可转移性。结果共收集到4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呈多重耐药性。2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试验菌株均检出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NDM-1,IMP·8或VIM-2),并同时携带有其他β-内酰胺类基因;4株细菌中有3株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结合成功。结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已在福建基层医院播散,应引起相关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6-09-09)
傅鹰,伊茂礼,杨赟星,全晶晶,杜小幸[2](2016)在《大肠埃希菌ST167染色体携带blaNDM-1基因耐药播散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产NDM-1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目前已经呈全球流行趋势,该菌因其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多重耐药性而备受关注。既往研究显示blaNDM-1基因定位于质粒上,质粒介导的水平播散是该基因流行扩散的主要原因,极少有肠杆菌科细菌blaNDM-1基因染色体定位的报道。本研究发现一株大肠埃希菌携带有blaNDM-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我们运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该基因的垂直传播规律。方法:大肠埃希菌Y5分离自患者的尿标本,通过药敏实验及PCR验证确定为该菌株为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菌株;运用S1-PFGE以及XbaI-PFGE联合Southern blotting杂交实验对blaNDM-1基因进行定位;运用Pacific Biosciences RS platform测序平台对大肠埃希菌Y5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运用Single(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8-24)
刘绍泽[3](2010)在《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耐药基因播散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提出如下假说:严重创伤打击下,肠道微生态环境及屏障遭受破坏,在此基础上发生外来菌定植及细菌易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大量杀灭肠道敏感菌群,逐步选择出条件致病菌及耐药菌株,耐药基因可进一步传递给肠道原籍菌,使其在停用抗生素及肠道菌群恢复后成为肠道耐药基因播散潜在和持久的危害;大黄能保护危重病肠道微生态环境,减弱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选择作用,减少肠道细菌易位,为肠源性感染的防治探索新的途径;第一部分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影响目的:建立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的大鼠模型,观察不同创伤打击及大黄对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给予内毒素进行“二次打击”,大黄组于内毒素打击同时即予大黄灌胃。分别于建模后24h取大鼠结肠肠内容物行细菌、真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及取大鼠心脏血、肝右叶、左下肺、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1)烫伤导致大鼠肠道乳酸杆菌数量显着减少,真菌数量明显增加,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无明显变化;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较烫伤组分别增加103和102数量级,差异有显着性(P均<0.01);真菌及乳酸杆菌数量与烫伤组比较未见明显变化。2)正常对照组大鼠结肠内容物肠杆菌选择培养均为大肠杆菌,肠球菌以粪肠球菌占绝对优势,头地霉为肠道内优势真菌;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道内兼性需氧杆菌、肠球菌、真菌的优势菌种未见变化,仍分别为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及头地霉;但打击后大鼠肠道兼性需氧杆菌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分别出现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变形杆菌等条件致病菌。3)正常对照组肠道细菌的基础易位率为12.5%,易位仅发生在肠系膜淋巴结,烫伤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率未见增加。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道细菌易位率显着增加(同烫伤组比较,个体易位率P<0.05;脏器总体易位率P<0.01),肠道细菌广泛易位至血液及肝脏、肺等远隔脏器。4)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后粘膜菌群中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给予大黄治疗后乳酸杆菌的数量有所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即大黄减弱了烫伤和内毒素打击对乳酸杆菌的作用;大黄治疗可以明显减少脓毒症大鼠肠外脏器总体细菌易位率,特别是其减少了肠道细菌引起的远隔脏器易位及条件致病菌易位。结论: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道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益生菌数量减少,肠道内条件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及真菌)失去其定植抗力而大量增殖;脓毒症状态下,肠道屏障功能严重受抑,肠道杆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广泛易位至血流、肝脏和肺,引发肠源性感染;大黄使脓毒症大鼠肠道益生菌的数量有所恢复,从而部分维持胃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了对肠道内条件致病菌的定植抗力,通过保护粘膜屏障,减少了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等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所致的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第二部分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细菌易位的影响目的:观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给予内毒素进行“二次打击”,大黄组于内毒素打击同时即予大黄灌胃。烫伤组、脓毒症组、大黄组分别细分为头孢曲松治疗组及亚胺培南治疗组,各组于建模24h后开始抗生素治疗,分别于抗生素治疗0d、3d、9d取大鼠结肠肠内容物行细菌、真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及取大鼠心脏血、肝右叶、左下肺、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1)广谱抗生素对肠道杆菌数量的影响:烫伤大鼠肠道杆菌数量约为105数量级,应用头孢曲松后肠杆菌数量锐减至103数量级(P<0.01);而应用亚胺培南后,肠杆菌数量则在烫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治疗9天后明显高于烫伤未治疗组(P<0.05)。脓毒症大鼠肠道杆菌数量约为108—109数量级,应用头孢曲松后肠杆菌数量减少至104数量级(P<0.01);亚胺培南治疗后,脓毒症大鼠肠道杆菌数量减少至107数量级(P<0.01);亚胺培南治疗组肠道杆菌数量明显高于相同模型、相同治疗时限的头孢曲松治疗组(P<0.01)。2)广谱抗生素对肠道杆菌种类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后其肠道内大肠杆菌被大量杀灭,数量剧减甚至消失,逐渐选择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取代了大肠杆菌成为肠道优势菌群;亚胺培南治疗后大肠杆菌虽然丧失了其优势菌地位,但其数量仍维持在基本水平,同时表现出对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的高选择性,伴有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及其它杆菌的存在,并以这些条件致病菌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3)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球菌数量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和亚安培南治疗后,肠球菌数量均在原打击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达到109数量级(P<0.01),此现象与抗生素治疗时限无关。4)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球菌种类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肠道中致病力较弱的粪肠球菌占绝对优势,头孢曲松和亚安培南治疗后,屎肠球菌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屎肠球菌在数量上超过粪肠球菌成为优势菌群。5)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真菌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后肠道真菌数量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此情况随着广谱抗生素应用天数的增加而有所加重;白杰尔孢子菌、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及毛霉菌等临床上常见的IFI病原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6)广谱抗生素对肠道乳酸杆菌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后肠道乳酸杆菌在原有基础上未见明显的数量变化。7)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后肠道细菌易位率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并持续存在血液及远隔脏器细菌易位,易位菌种也由治疗前的肠道杆菌转变为肠球菌,并且屎肠球菌易位比例高于粪肠球菌。8)大黄对广谱抗生素压力下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大黄治疗并未减轻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中后期也不能有效抑制肠道细菌易位。结论:在广谱抗生素压力下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程度进一步加重,广谱抗生素大量杀灭了肠道内敏感菌群,给肠道内对抗生素不敏感的常居菌(如念珠菌等)和耐药菌留下大量增殖的空间,成为优势菌群,导致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者出现胃肠功能衰竭,加剧危重病病理生理过程;广谱抗生素使烫伤、脓毒症大鼠细菌易位显着增加,易位波及血液及肝脏、肺等远隔脏器;肠球菌特别是耐药性及致病性更高的屎肠球菌成为易位主要菌种,更进一步加重了肠源性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削弱了大黄对胃肠道微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及肠道细菌易位的抑制作用。第叁部分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内耐药基因的传播目的:建立肺炎克雷伯标准耐药菌株(ATCC700603)在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肠道定植模型,连续性观察头孢曲松对肠道定植菌及肠道原籍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及其耐药性征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给予内毒素进行“二次打击”,各组均在在建模后2h给予肺炎克雷伯杆菌标准菌株菌液Iml(1×108cfu/ml)灌胃,菌液灌胃24h后给予头孢曲松或生理盐水治疗,疗程9天。分别于建模前、菌液灌胃24h后(头孢曲松或生理盐水使用前)、治疗1天、治疗3天、治疗6天、治疗9天、停药2天、停药1周、停药2周、停药3周、停药4周无菌条件下收集各组大鼠新鲜粪粒,选择性培养定植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肠道原籍大肠杆菌及计数,并对纯化菌落行菌株ESBLs表型确证、耐药基因检测。结果:1)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肺炎克雷伯标准菌株的定植,全部烫伤和脓毒症大鼠发生了外来菌的肠道定植,烫伤组大鼠定植菌量为105/g数量级,脓毒症组大鼠肠道定植菌量达到108/g数量级,与烫伤组相比差异显着(P<0.001)。2)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定植的肺炎克雷伯标准菌株在定植后1-3天其数量逐渐减少并最终被清除;头孢曲松治疗后,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肠道内定植菌持续存在于肠道中,停药后清除缓慢;脓毒症组大鼠治疗过程中查见了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株对头孢曲松耐药性变化。3)未应用头孢曲松(生理盐水治疗组)的烫伤及脓毒症外源菌定植大鼠粪便中大肠杆菌均未见有耐药性改变;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菌液灌胃24h后给予头孢曲松治疗1天其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即急剧减少,常规平板培养结果阴性(低于102/g数量级),直至治疗9天及停用头孢曲松1周后,烫伤及脓毒症组大鼠肠道原籍大肠杆菌基本恢复。脓毒症头孢曲松治疗组5只大鼠(共8只)分别于治疗9天(4只)和停药2周(1只)时粪便中检测到的大肠杆菌获得了定植菌的SHV-18耐药基因,转变为产ESBLs菌株,其对头孢曲松也由敏感转变为中敏;结论:在烫伤及脓毒症情况下,外来耐药菌株可发生肠道内定植及增殖;在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肠道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定植耐药菌失去肠道原籍菌的定植抗力,同时发生了抗生素的诱导耐药而存在于肠道中,不易被机体清除,并进而将耐药基因传递给肠道原籍菌,耐药基因得以伴随肠道原籍菌而存在于肠道中,形成持久的潜在危害。因此,慎用抑酸剂,保护肠道化学屏障,严格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时限,保护肠道微生态环境是避免肠道耐药菌株定植及耐药基因传播的有效及必要手段。(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0-05-01)
张弘[4](2006)在《健康人肠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播散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测定北京地区健康人肠道大肠埃希菌耐药水平和特征;研究整合子和耐药基因盒在健康人群肠道大肠埃希菌中携带情况及分布特点,探讨耐药基因盒与细菌耐药表型的关系;了解整合子在不同基因型菌株中的分布,以及整合子在耐药性水平传递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方法 利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从健康人肠道分离的15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14种抗生素敏感性测定和产ESBLs判读,另外7种抗生素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敏感性测定;对两种药物敏感性方法进行平行实验比较结果符合率;采用PCR方法检测细菌携带Ⅰ、Ⅱ类整合子的情况,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纯化测序,将不同大小Ⅰ类整合子的DNA序列在GeneBank中搜索,确定其可变区基因盒的种类;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大肠埃希菌进行分子分型;通过质粒接合试验研究Ⅰ类整合子(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5-08)
吴蜀豫[5](2004)在《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的主动监测及其耐药基因播散新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网2002年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鉴定,确定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水平和特征,建立分离菌株的血清型及耐药谱数据库,达到对食品微生物学卫生状况的主动监控;了解我国沙门氏菌中Ⅰ类整合子和耐药基因盒的携带情况,探寻基因盒—整合子系统与细菌耐药表型间的关系,以及整合子在细菌间水平传递耐药性的特征。 方法 采用标准方法对监测点上报菌株进行鉴定并进行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以及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采用PCR、DNA序列测定等方法检测多重耐药沙门氏菌中Ⅰ类整合子和基因盒,描绘整合子基因结构图;通过细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检测整合子在细菌间水平转移的情况。 结果 我国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网2002年抽检的7类共5521份食品样品(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4-04-28)
耐药基因播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产NDM-1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目前已经呈全球流行趋势,该菌因其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多重耐药性而备受关注。既往研究显示blaNDM-1基因定位于质粒上,质粒介导的水平播散是该基因流行扩散的主要原因,极少有肠杆菌科细菌blaNDM-1基因染色体定位的报道。本研究发现一株大肠埃希菌携带有blaNDM-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我们运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该基因的垂直传播规律。方法:大肠埃希菌Y5分离自患者的尿标本,通过药敏实验及PCR验证确定为该菌株为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菌株;运用S1-PFGE以及XbaI-PFGE联合Southern blotting杂交实验对blaNDM-1基因进行定位;运用Pacific Biosciences RS platform测序平台对大肠埃希菌Y5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运用Single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药基因播散论文参考文献
[1].王强,何清雯,李彬.福建一所基层医院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播散情况[C].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2016
[2].傅鹰,伊茂礼,杨赟星,全晶晶,杜小幸.大肠埃希菌ST167染色体携带blaNDM-1基因耐药播散机制探讨[C].201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3].刘绍泽.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耐药基因播散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
[4].张弘.健康人肠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播散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
[5].吴蜀豫.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的主动监测及其耐药基因播散新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