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肝无症状携带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无症状,病毒,肝炎,组织学。
乙肝无症状携带者论文文献综述
牛亚辉[1](2016)在《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肝活检组织学变化的诊治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肝活检组织学变化的诊治价值。方法:采用一秒钟穿刺法对6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肝组织活检,并对活检完毕的肝组织进行光镜检查,以研究患者的组织学变化。结果:60例患者的病理诊断均为异常,异常率为100%。有40例患者(66.67%)得到两分,与10例患者(16.67%)得到3分,有10例患者(16.67%)的得分超过4分;有40例(66.67%)患者属于G_1S_0、有15例(25.00%)患者属于G_1S_1、有4例患者(6.67%)属于G_2S_1、有1例患者(1.67%)属于G_2S_2;有50例患者检出HBsAg,其检出率为83.33%,其中有20例患者的肝细胞内分布形态以浆膜型为主(占40.00%)。有45例患者检出HBsAg,其检出率为75.00%,其中有33例患者的肝细胞内分布形态以浆膜型为主(占73.33%)。结论:采用肝活检病理检查对AsL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47期)
邵发助,江新荣[2](201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30例临床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打破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拟中药汤剂"慢肝1号",加用α2b干扰素(安德隆)抗病毒治疗3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对CD4+、CD8+、Th1、Th2可能的作用;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在HBV复制指标的阴转率和HBsAg定量下降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年后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辅助细胞(Th1、Th2)、T淋巴细胞(CD4+、CD8+)有关;结论 "慢肝1号"方对于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具有一定打破免疫耐受的作用,其联合干扰素对于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具有一定早期治疗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省第叁次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常见及新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5-11-21)
张文艳,李明,汤仁树,桂云,金晶[3](2015)在《合肥地区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V s基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合肥地区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 C)体内HBV s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自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基因组DNA,扩增其s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用MEGA 3.1和Clustalx 1.8软件为所测基因进行分型,并通过比对s基因序列,分析s基因变异情况。结果 27例样品中,B型13例(48.1%),C型14例(51.9%),未发现混合型和其他基因型。有12例(44.4%)标本s基因发生突变,其中B型6例,C型6例;单位点突变有8例,多位点突变有4例,其中B型有2例在氨基酸133位点发生突变(Met→Leu)。结论 27例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V的基因型为B型和C型,As C患者体内HBV病毒s基因存在突变现象,并且突变位点随机,突变形式有单点突变和多位点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5年15期)
赵海平,陈和利,刘红宁,康林之,王萍[4](2015)在《参灵草口服液干预64例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效果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参灵草口服液对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 C)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11年11月~2012年5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南昌市第九人民医院,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应用参灵草口服液治疗64例As C(1次/日,1瓶/次,200 m L/瓶,服用6月)。在As C服药前、服药后1、3、6月时检测其血清HBV-DNA载量、肝炎6项特异指标和11项肝功能指标并记录结果,然后对重复测量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服用参灵草口服液1月后,As C的HBV-DNA载量下降者35/57例(占61.40%),其中下降1 log者15例,下降2 log者4例,下降至临床检测下限者12例;服用3月后,下降者41/57例(占71.93%),其中下降1 log者21例,下降2 log者5例,下降至临床检测下限者15例;服用6月后,下降者31/49例(占63.26%),其中下降1log者19例,下降>2 log者7例,HBV-DNA载量下降至临床检测下限者12例。As C服用参灵草口服液前后不同时点的HBV-DNA载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服用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以服用3月时下降最为明显。结论参灵草口服液对提升As C清除病毒能力,控制HBV-DNA载量有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崔永明[5](2014)在《肝康方治疗HBeAg阳性慢性无症状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调查发现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7.18%[1],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大多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2]。然而现代医学不主张治疗的HBeAg阳性HBV携带者,却面临着高度的传染性与疾病进展的较高风险。为此,我们采用肝康方治疗临床结局高风险的HBeAg阳性HBV携带者,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及HBVD-(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4年10期)
于丽妍,卢秉久[6](2013)在《中医防治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内因正气不足、毒邪未盛,外因多为湿邪疫毒之实邪;由于肝功能正常,病毒复制量低,临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现代医学认为抗病毒治疗应答率低,且有可能出现耐药,主张暂不积极治疗,当疾病发展到活动性肝炎,具备抗病毒指征时再采取抗病毒治疗。运用中医理论对其进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期刊2013年20期)
王志强,车念聪,郭新新,季巍巍,法振鹏[7](2012)在《基于现代研究对无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人群中医体质与免疫状态相关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AsC人群中医体质理论研究及临床调研,探讨了不同病理体质AsC人群之间发病发展规律和免疫状态的异同,初步分析了不同病理体质AsC人群形成的因素,对气虚质、湿热质和阴虚质的免疫状态差异的原因和病变趋势做了重点讨论,阴虚质AsC人群免疫抵抗力和应激力相对下降,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细胞癌;气虚质AsC人群可以长期的处于免疫耐受的状态;湿热质AsC人群可表现为免疫应答增强,较早出现肝组织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2年12期)
李兵[8](2012)在《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健康教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对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乙肝预防的途径。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10年7月于我院体检检出的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3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一般临床知识讲解,干预组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后知识了解程度和入院复查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乙肝相关知识知晓率为33.51%;干预组患者知晓率为90.27%。两组患者对乙肝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入院复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加深患者对乙肝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患者疾病转归和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保健营养》期刊2012年06期)
黄维金,方鑫,周诚,辜文洁,吴星[9](2011)在《HBsAg和抗-HBs双阳性无症状乙肝携带者HBV S基因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HBsAg和抗-HBs双阳性无症状乙肝携带者("双阳性")HBV S基因"a"决定簇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利用乙肝酶免试剂初筛后用Abbott试剂确认出"双阳性"血清20份,荧光PCR试剂检测HBV DNA,采用PCR方法扩增S区或"a"决定簇基因序列,将PCR产物克隆入T载体,选择4-10个阳性克隆测序,分析"a"决定簇基因变异情况,同时利用INNO-LiPA HBV genotyping试剂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另外随机选择HBsAg阳性、抗-HBs阴性血清72份,采用PCR测序方法检测S基因序列。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构建进化树划分基因型并进行氨基酸变异分析。比较"双阳性"的样品和HBsAg阳性抗-HBs阴性样品间的差别。1m和6m两次随访检测双阳性样品的HBsAg抗-HBs。结果 "双阳性"样品中核酸阳性比例为16/20;"a"决定簇基因突变比例为6/16,变异类型有T123N,I123S,I126S,A128D,M133T,F134L,F134S和C149R。72份对照血清中变异比例为6/72,变异类型有T123A,I126N,I126S,T131N,M133T,F134I,F134Y,T143M和G145R。"双阳性"样品与对照组的血清型(X~2=2.43,P>0.05)和B、C基因型(X~2=2.43,P>0.05)分布差别均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2例抗-HBs和2例HBsAg在6m阴转,其余16例随访期末仍为"双阳性"。结论本研究未发现"双阳性"与HBV"a"决定簇变异、血清型、基因型有关,但"双阳性"中的核酸阳性率较高,对"双阳性"的原因应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8-01)
许翠平[10](2011)在《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妊娠期健康状况及分娩结局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妊娠期健康状况及分娩结局,寻求减轻或消除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妊娠期的负面影响的方式,探讨该人群孕期是否需要特殊医学干预。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北京市上地医院分娩的100名正常孕妇(对照组)、100名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孕妇(研究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妇女孕早期的临床表现、妊娠期不同阶段的生化指标、分娩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女性携带者无需特殊医学干预可以顺利地渡过整个妊娠期;但妊娠期规律产检,密切观察相关指标变化,发现问题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是确保母婴安全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1年05期)
乙肝无症状携带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打破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拟中药汤剂"慢肝1号",加用α2b干扰素(安德隆)抗病毒治疗3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对CD4+、CD8+、Th1、Th2可能的作用;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在HBV复制指标的阴转率和HBsAg定量下降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年后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辅助细胞(Th1、Th2)、T淋巴细胞(CD4+、CD8+)有关;结论 "慢肝1号"方对于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具有一定打破免疫耐受的作用,其联合干扰素对于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具有一定早期治疗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肝无症状携带者论文参考文献
[1].牛亚辉.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肝活检组织学变化的诊治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2].邵发助,江新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30例临床报道[C].江西省第叁次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常见及新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2015
[3].张文艳,李明,汤仁树,桂云,金晶.合肥地区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Vs基因变异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
[4].赵海平,陈和利,刘红宁,康林之,王萍.参灵草口服液干预64例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效果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
[5].崔永明.肝康方治疗HBeAg阳性慢性无症状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
[6].于丽妍,卢秉久.中医防治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
[7].王志强,车念聪,郭新新,季巍巍,法振鹏.基于现代研究对无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人群中医体质与免疫状态相关性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2
[8].李兵.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健康教育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
[9].黄维金,方鑫,周诚,辜文洁,吴星.HBsAg和抗-HBs双阳性无症状乙肝携带者HBVS基因序列分析[C].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1
[10].许翠平.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妊娠期健康状况及分娩结局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