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学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神学,儒学,董仲舒,汉代,天人,经学,孝经。
神学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寒鸣[1](2018)在《两汉神学化的经学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儒家在将儒学由民间抬升到庙堂的同时,真正形成发展起经学。这对确立儒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以及儒学自身的传承与发展都是有意义的,但以神学为特质的汉儒经学思潮,重神道、尚虚妄,丧失了先秦原始儒家的人道主义精神传统,这在思想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倒退。至于汉代所出现的儒家经学与君主专制一体化、经学思想权威与专制王权政治权威相互配合的格局,则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持久的恶劣影响。(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田玲芳,张欢,皮赛奇[2](2017)在《教育史观:经学化和神学化教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史是研究人类是如何在过去的数百万年中发展文明的,在教育史的演变中,经学化和神学化分别作为东方专制主义时代和西方帝国主义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历史问题。本文结合教育史观中此历史背景并且根据历史事实引入中国古代教育演变中的教育重心变化,从中选择东方经学化角度辅之以西方神学化两个维度对教育演变做浅析。通过对比研究法和列举法做出笔者的浅析,旨在加深教育发展史中传统与变革的内涵,深入了解中国教育史的博大精深。(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7年14期)
路高学[3](2013)在《董仲舒神学化自然观的逻辑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学到了西汉时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其显着的标志就是董仲舒把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想与儒家"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化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代性,也有某种逻辑上的必然性。它根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同类相动"的普遍认识,经董仲舒"天人同类"的证明,必然形成"天人感应"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谢模楷[4](2013)在《东汉初期儒学神学化对文学的影响——以班固赋作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初期的神学作为一种理论构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是儒学走向神学化的直接动因。儒学神学化对东汉初期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品既热情赞颂帝王的"真命",又着力发扬帝王的"儒学",刻画出统治者"外王内圣"的形象。(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3年05期)
王海凤[5](2013)在《汉代儒学的神学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儒学神学化产生于汉武帝时期,经过谶纬神学的发展,最终在东汉章帝时期完成,但是汉代儒学神学化却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其中杂汇了各种因素,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统治相关联,王权控制下政治与社会思想的结合是儒学神学化产生的重要因素。汉代儒学的神学思想主要来自于古代的宗教迷信、阴阳五行思想以及秦汉之际的方术思想,在汉武帝统治需求的动因下,董仲舒改造儒学,一方面发展天人感应思想,建立君权神授论;另一方面,吸收阴阳五行思想,神化封建等级秩序,汉代儒学的神学化产生。汉代方士化的儒生和儒学化的方士两者结合,董仲舒的神化儒学发展为谶纬神学,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谶纬神学被广泛利用,主要表现在王莽篡汉夺权和刘秀政治统治上的利用,谶纬神学盛行时,国家一切大事都依谶纬来决定。汉章帝时,召开白虎观会议,形成神学法典《白虎通义》,《白虎通义》一方面对董仲舒的神化儒学广泛继承,一方面大量吸收谶纬思想,神化王权、神化等级秩序、神化道德,儒学神学化最终完成。汉代儒学神学化是儒学在发展特征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当时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汉代儒学神学化的产生、发展、完成、影响四个篇章来探讨儒学神学化的过程问题。(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黄超[6](2012)在《托马斯·阿奎那与宗教伦理的神学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性与激情的关系问题是西方伦理学永恒的主题,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是富有激情的,但是,到了苏格拉底,神只是没有激情的理性神。在柏拉图的“灵魂马车”之喻中,激情则以非理性的黑白两色骏马的形象出现。亚里士多德继承并修正了其老师的学说,开始主张激情在某种程度上分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2-12-24)
王海凤[7](2011)在《汉代儒学的神学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汉代政治统治的需要,儒学在汉代与王权政治紧密结合,逐渐扩张其政治影响。儒学的神学化理论宣扬君权至上,神化叁纲五常,通过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等学说建立起来,在东汉谶纬神学盛行的土壤上,迅速被统治者重视,使之不断上升为国家意识,最终在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神权与王权、宗教预言与政治预言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是值得注意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1年01期)
魏媛[8](2010)在《试析《汉赋》中山水景物描写神学化的特质与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代文学中描写山水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汉赋中也有大量的山水景色的描绘。汉赋中的山水景物描写主要表现山水的神异色彩,这种神异色彩塑造了山水美的独特内涵。(本文来源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宁俊伟[9](2009)在《神学化:明清时期孝道文化的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核心的观念,是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个显着特点。自汉代“以孝治天下”开始,在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孝道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异,有些甚至脱离了儒家的伦理轨道。尤其是明清时期,为应对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09-06-09)
于东新[10](2008)在《儒学的神学化与系统化——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大汉王朝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董仲舒将战国以来的儒学加以系统化、神学化,为后世统一王朝奠定了大一统的理论基础。由于其思想适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使得儒学最终上升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辩证地观照其思想,其消极性不言自明,但其合理性也是不容抹煞的,因此,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才是科学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期刊2008年10期)
神学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育史是研究人类是如何在过去的数百万年中发展文明的,在教育史的演变中,经学化和神学化分别作为东方专制主义时代和西方帝国主义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历史问题。本文结合教育史观中此历史背景并且根据历史事实引入中国古代教育演变中的教育重心变化,从中选择东方经学化角度辅之以西方神学化两个维度对教育演变做浅析。通过对比研究法和列举法做出笔者的浅析,旨在加深教育发展史中传统与变革的内涵,深入了解中国教育史的博大精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学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寒鸣.两汉神学化的经学思潮[J].德州学院学报.2018
[2].田玲芳,张欢,皮赛奇.教育史观:经学化和神学化教育演变[J].学园.2017
[3].路高学.董仲舒神学化自然观的逻辑进程[J].衡水学院学报.2013
[4].谢模楷.东汉初期儒学神学化对文学的影响——以班固赋作为中心的考察[J].兰州学刊.2013
[5].王海凤.汉代儒学的神学化过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6].黄超.托马斯·阿奎那与宗教伦理的神学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7].王海凤.汉代儒学的神学化[J].黑龙江史志.2011
[8].魏媛.试析《汉赋》中山水景物描写神学化的特质与原因[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9].宁俊伟.神学化:明清时期孝道文化的新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
[10].于东新.儒学的神学化与系统化——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