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学的发展中,学术自由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课题,它使得学术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通过分析哈佛大学学术自由形成的两个原因,即:对德国大学成功改革经验的借鉴和美国自建国以来提倡的言论自由思想的巨大影响,彰显了学术自由对哈佛大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哈佛大学;学术自由;言论自由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211-01
本文试图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即对德国大学的成功改革经验的借鉴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言论自由政治思想的影响两个方面对哈佛大学学术自由的成因进行探讨。
关于学术自由的含义,存在着各种说法。《牛津法律大辞典》将其解释为:一切学术研究或教学机构的学者和教师们,在他们研究的领域内有寻求真理并将其晓之于他人的自由,而无论这可能给当局、教会或该机构的上级带来多么大的不快,都不必为迎合政府、教会或其他正统观念而修改研究结果或观点。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1994)又将其定义为“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或公众不合理干扰而进行讲课学习、探求知志及研究的自由”。不管怎样释义,学术自由的核心概念是不变的,那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不受宗教或政治的控制和权威的许可而自由地调查、讨论、发表、教授或选择他们所认为的真理。
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哈佛大学一直以学术自由为其办学理念,其领导人乔西亚·昆西,查尔斯·艾略特,艾伯特·劳威尔等都认志到,大学作为一个以传递真理和自由思想为己任的学术机构,必须以思想的自由为必备条件。
以下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哈佛大学学术自由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一个形成原因莫过于其对德国大学的借鉴。德国大学制度的精髓就是学术自由的原则。然而,在美国,殖民地建立伊始,在其各个学院根本找不到学术自由的影子。宗教思想是正统思想,其余的思想全部遭到无情的镇压和遏制。直到19世纪,美国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德国,才带回了德国的学术自由思想。被史学家称为“第一批赴德国读书的美国人”有四位:哈佛校长埃弗雷特,1815年到达哥廷根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哈佛地质学和矿物学教授科格斯韦尔;西班牙文学教授蒂克纳;哈佛历史学教授班克罗夫特。四名学者学成归国后均留任哈佛担任教授,因此其对哈佛乃至对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正是这一批赴德留学的学者解放并丰富了美国思想,孕育了一大批有独特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学者,为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添了一枚很有分量的砝码。
继上述四人后的100年中,约有10000名美国学子赴德国留学。这些留德学子回国后,大部分成了高校的科研骨干,成为传播德国大学思想的主力军。其中哈佛校长艾略特就是在此期间赴欧洲留学,并深受德国学术自由思想的影响,回国后即对哈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改革专业学院,改革本科课程,发展研究所教育,网罗精英人才,使哈佛在19世纪末已经成为美国的一流大学。
然而,仅仅依靠一批学者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思想和研究方法还不足以引起一场教育思想的大变革。在哈佛大学,继艾略特以后,劳威尔,博克等人倡导的关于学术思想的变革仍旧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不能不说还有其深层的原因。那就是:美国自建国以来就提倡的言论自由思想的巨大影响。
何为言论自由?首先,言论自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言论自由仅指以口头表达意见的自由,广义的言论还包括自由地进行书面表达、研究、文艺创作、申诉、控告等。国际上对言论自由采取广义的释义。其次,言论自由有发言者的自由和受言者的自由。接受信息的权利是一项基本权利,如果信息接收者不认可一些思想,那么这些思想对受言者就是无用的。如果把言论自由的思想用于学术领域,就意味着教师有做研究,探求真理以及报告自己研究成果的自由,学生有其选课和听课的自由,有学习任何学科的自由,有发表其观点和看法的自由。
美国的国父们都很重视公民的言论自由。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民主传统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言论自由理论奠定了美国言论自由的司法自由主义理念基础。他认为一个共和政府必须尊重人民的言论自由,并且从法律上加以保障。杰斐逊坚信言论自由是实现真理的唯一道路,他相信人是有理性的,有良知良能,如果享有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就会使真理愈辩愈明。杰克逊是另一位比较注重个人自由权利的总统。他统治时期的民主运动称为“杰克逊民主”。他鼓励广泛的公众舆论,认为它不仅会推动民族的文化进步,而且会改进民族的素质。
作为高层知志分子,哈佛大学领导者更能意志到言论自由对学术发展的重要性,更能利用宪法精神来使人们的思想充满活力,激发学者进行调查研究的积极性。哈佛大学学术自由的领军人物艾略特的“教育中的自由”理念和劳威尔的“真理探求和传授自由”均是对言论自由的进一步阐释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刘祚昌.杰斐逊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陈雷)
收稿日期:200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