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态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变态心理,麦克,连环,暗疾,杰克,小说,成因。
变态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曹星昱[1](2017)在《欧茨小说中的变态心理呈现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欧茨,当代美国着名女作家,至今已出版各类作品一百多百部,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等,曾获得全国图书奖、欧·亨利奖、普利策奖、马拉默德笔会终身文学成就奖等。近年来,欧茨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她的作品主要揭露美国社会的暴力行径和罪恶现象,涉及各种各样人们能够想象或者不能够想象到的身体和心理以及性方面的伤害。欧茨的作品在整体上构成了一幅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反映了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欧茨一直坚持用“心理真实”反映“社会真实”,心理问题成为了欧茨写作的重点和表现社会批判的媒介。本文从欧茨小说中所刻画的各种心理入手,重点分析欧茨小说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变态心理,分析这些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发掘出欧茨小说所要表达的强烈的社会关怀,表现欧茨对当代美国社会问题的种种揭露与批判,使读者了解当代美国人的欲望沉浮。为了写好变态心理,欧茨在坚持传统心理描写技巧的基础之上,还加大了对现代小说写作手法的借鉴,从创作技巧上看,欧茨敢于探索创新,其作品在坚持现实主义题旨的同时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手法,注重运用独特的叙事方法来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使得人物的变态心理更加真实、形象、生动,震撼人心。通过对变态心理的呈现与描写,欧茨用她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向我们展现了变态心理书写的艺术之美以及随着而来的意义之美。欧茨小说中的变态心理书写不仅展现了人类心灵世界的复杂和深奥,还表达了欧茨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关照和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揭露与批判。通过对人类扭曲心灵的直视,在恐惧震撼之后,读者获得了别致的人生体验,以书为鉴,得到了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周紫薇[2](2017)在《由濒死体验引发的变态心理与文学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穆旦和张贤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两位重要作家,在他们的人生中都有过濒临死亡的体验,这种特殊的体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他们总是倾向于将这种体验通过各种各样的变形在作品中进行反复描写、不断强化,这种有着变态心理倾向的写作现象背后可能蕴藏着巨大的阐释空间。基于对两位作家的作品及人生经历的全面考察,论文尝试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对这一现象的心理动因进行探究,发现这种受虐心理背后是弗洛伊德所谓死的本能在提供心理动力。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穆旦和张贤亮的作品与行为存在着内倾性与外倾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心理动因可归结为穆旦超我的压制与张贤亮本我的进击。进一步分析发现,苦难与非常环境下暗藏着整个社会心理的失控与疯狂,这对当下仍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考察,通过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经历与写作范式,发现处于不同时代、地域、文化的作家之间因为相似的经历在创作上产生了互文的现象。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独有的宗教意识,有别于穆旦的人本主义精神和张贤亮趋利避害的处世观。(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顾建梅[3](2016)在《连环杀手的变态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环杀手"的兴起连环杀手又称连续杀人犯,是指一个或多个杀手把受害者一个又一个地杀害,多数是谋杀。1888年8月7日到11月8日间,在伦敦东区的白教堂一带,发生了一系列惨案,凶手以极其残忍的手法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由于这些惨案中的受害者皆被开肠破肚,内脏及其他器官也一并被凶残地切割,使得这(本文来源于《检察风云》期刊2016年02期)
茌圆圆[4](2015)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变态心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的小说擅长洞察和规划人的心理。文章以其笔下人物的变态心理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厄勒克特拉和俄狄浦斯心理、施虐与自虐心理、抑郁与恐惧心理等变态心理,并探讨了张爱玲摹写变态心理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陈珝[5](2015)在《从张爱玲与铁凝的作品看变态心理人物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不同时代的优秀女性作家,张爱玲与铁凝都倡导"自由写作",她们笔下的角色不乏具有典型变态心理特征的代表,且两者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区别,学术界对于两者的独立论述很多,但是鲜有对比。本文以分析张爱玲及铁凝代表作品中变态心理人物的塑造为基础,在人物形象、创作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5年08期)
沈滨[6](2015)在《鲁敏小说中的变态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鲁敏从心理学的视角透视了一个个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却不易被人察觉的变态心理,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对道德良知的拷问,对社会现状的质疑。暗疾是她小说的中心词,关注心理疾病使她的小说与众不同。鲁敏正是立足于自己心灵独特的审美体验,倾力展示平凡个体与物欲现实之间的种种纠葛,作品中折射出现代人面对社会急剧变化的精神变异。(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刘静斐[7](2014)在《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人物形象的变态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文坛最着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集可读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由于受到童年经验、社会环境以及其他作家的影响,麦克尤恩非常重视人物的内心活动。他善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变态心理学理论,对人物的变态情欲和异常精神作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塑造了大量具有变态心理的人物,如神经症者、人格障碍者、施虐狂者和受虐狂者等。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以精神分析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选取四部变态心理表现最为明显的作品《水泥花园》、《只爱陌生人》、《赎罪》和《在切瑟尔海滩上》做详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麦克尤恩塑造很多具有变态心理的人物,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出于对人性善的追求。全文共四部分。绪论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交代了麦克尤恩的创作情况,其次介绍并总结了国内外的麦克尤恩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了麦克尤恩小说人物形象的变态心理。第一章详细论述了麦克尤恩的前期作品《水泥花园》中的乱伦和《只爱陌生人》中的虐恋,阐释了麦克尤恩前期作品中变态的情欲世界。第二章详细论述了麦克尤恩的后期作品《赎罪》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和《在切瑟尔海滩上》的神经症,阐释了麦克尤恩后期作品中异常的精神世界。第叁章(第叁部分)详细论述了麦克尤恩的童年经验,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他作家对他的影响,阐释了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的思想渊源。结语部分(第四部分)总结了麦克尤恩关注人物变态心理的实质,并指出其作品的特色所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4-12-01)
江汶[8](2014)在《小说《香水》中主人公的变态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香水》细致地描写了主人公格雷诺耶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一步步成为一个谋杀26位少女的杀人犯的过程。格雷诺耶显然不能被定义为一个天生杀人狂,他的犯罪行为与社会影响、成长经历、心理发展等密切相关。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香水》主人公格雷诺耶的内心世界,挖掘格雷诺耶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和特征表现,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香水》的主人公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期刊2014年11期)
李政楠[9](2014)在《蘩漪的变态心理与曹禺戏剧的艺术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曹禺先生所生活的年代和他创作《雷雨》的背景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历史转型的民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如着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所言,正行驶在"历史叁峡"之中。新社会的价值体系方兴未艾,旧社会的价值体系虽然受到巨大的冲击但仍然苟延残喘,生活在这种夹缝中的人就会呈现出一种矛盾的人格特征,这也正是民国时期部分女子,尤其是知识女性身上的时代特征。(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19期)
潘虹,赵海霞[10](2014)在《浅议《天龙八部》中康敏的变态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笔下的女性一般都重情,唯有康敏一人例外,康敏正是一个"被蔑视的女人"。康敏的悲剧来自于她的自恋,因此她受不了被忽视。本文就康敏的形象分析她的变态心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4年23期)
变态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穆旦和张贤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两位重要作家,在他们的人生中都有过濒临死亡的体验,这种特殊的体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他们总是倾向于将这种体验通过各种各样的变形在作品中进行反复描写、不断强化,这种有着变态心理倾向的写作现象背后可能蕴藏着巨大的阐释空间。基于对两位作家的作品及人生经历的全面考察,论文尝试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对这一现象的心理动因进行探究,发现这种受虐心理背后是弗洛伊德所谓死的本能在提供心理动力。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穆旦和张贤亮的作品与行为存在着内倾性与外倾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心理动因可归结为穆旦超我的压制与张贤亮本我的进击。进一步分析发现,苦难与非常环境下暗藏着整个社会心理的失控与疯狂,这对当下仍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考察,通过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经历与写作范式,发现处于不同时代、地域、文化的作家之间因为相似的经历在创作上产生了互文的现象。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独有的宗教意识,有别于穆旦的人本主义精神和张贤亮趋利避害的处世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态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曹星昱.欧茨小说中的变态心理呈现及意义[D].西南交通大学.2017
[2].周紫薇.由濒死体验引发的变态心理与文学写作[D].武汉大学.2017
[3].顾建梅.连环杀手的变态心理[J].检察风云.2016
[4].茌圆圆.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变态心理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5].陈珝.从张爱玲与铁凝的作品看变态心理人物的塑造[J].作家.2015
[6].沈滨.鲁敏小说中的变态心理分析[J].语文学刊.2015
[7].刘静斐.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人物形象的变态心理[D].江南大学.2014
[8].江汶.小说《香水》中主人公的变态心理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
[9].李政楠.蘩漪的变态心理与曹禺戏剧的艺术生成[J].芒种.2014
[10].潘虹,赵海霞.浅议《天龙八部》中康敏的变态心理[J].青年文学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