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英海[1]2004年在《利用反义蜡质基因改良杂交稻食味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对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杂交稻目前的食味品质现状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香味等因素对杂交稻的食味品质的影响。在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诸多因素中,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是一项最重要的指标。由于控制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最主要的是蜡质基因,本文随后系统的对蜡质基因(Wx)及其等位基因位点进行分析,从顺式和反式两个方面对它的基因调控进行研究,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国内外利用反义蜡质基因(anti-Waxy)来改良稻米品质的情况进行了阐述,指出了系统研究蜡质基因、反义蜡质基因,来改良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试验的主要工作是在根癌农杆菌介导下,应用携带反义蜡质基因的p13W4质粒分别对粳型叁系杂交稻恢复系湘晴和叁系不育系香粳进行遗传转化;同时应用携带反义Waxy基因的p13W4质粒和p13W8质粒对两系不育系261S尝试进行共转化研究。开展本项研究可望为人们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杂交稻食味品质研究提供依据。 本文在分析了影响根癌农杆菌感染水稻和获得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各种因素后,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转化体系。按此试验体系,湘晴抗性愈伤组织占总愈伤组织比例和能出苗的抗性愈伤组织比例分别可达到52.9%和16.4%;261S的共转化率达到56.5%。对叁系杂交稻T_0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恢复系湘晴),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进湘晴水稻基因组中。湘晴水稻(亲本)直链淀粉含量检测结果是15.79%,大多数转基因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对杂交水稻后代的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最低的可降低到9.38%,这说明双亲都改造后,对杂交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分析杂交稻子代的直链淀粉含量,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反义蜡质基因对杂交稻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的影响,为杂交稻的食味品质改良奠定基础。
杨瑞[2]2010年在《利用含有双份反义蜡质基因拷贝的表达载体改良水稻食味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稻米食味品质是水稻的重要性状,食味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食用稻米的淀粉决定的。稻米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的,主要包括: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分支酶、淀粉去分支酶、颗粒凝结型淀粉合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酶。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一般可用直链淀粉含量衡量)是决定稻米食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GBSS催化直链淀粉的合成,而GBSS是由Waxy基因编码,所以Waxy基因是研究稻米食味品质的重要基因之一。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水稻食味品质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的报道主要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转anti-Waxy基因两类。本研究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共转化方法,将含有双份anti-Waxy基因拷贝的表达载体p13AWY-2和含有hpt抗性筛选基因和gus报告基因的pCAMBIA1301载体共转化两系不育系水稻261S,共有66块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出苗。对T0植株进行PCR分析,结果显示,在分化出苗的66个转化子中共获得了9个共转化子,共转化率为12%。对8个存活的共转化子的T1代植株进行性状观察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有5个转化子:B2、B3、B17、C8和D2部分糙米呈蜡质状,D19、D8、C6糙米则为正常非蜡质性状,且B3、C8和D2的T1种子蜡质突变体与正常种子经x2检测符合3:1的分离比。通过对T1代种子GUS活性检测,以及对T1植株的PCR检测,筛选出不含有hpt基因和gus报告基因的转基因后代,同时获得了B2、B3、B17、C8和D2的纯合蜡质突变体转基因后代和D19、D8、C6的正常纯合转基因后代。通过对以上8个转化子纯合转基因后代内源Waxy基因表达分析,以及对胚乳淀粉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261S相比,B2、B3、B17、C8和D2后代中,内源Waxy基因在花粉和胚乳中的表达丰度都有较大程度的降低,而D19、D8、C6则略有降低。扫描电镜观察B3、B17纯合蜡质突变体后代的淀粉结构,发现其淀粉结构已发生改变。利用本研究获得的具有优良性状的转anti-Waxy基因水稻B3、B17,及对照261S分别和父本W香99075杂交,获得了叁组杂交稻组合:B3×W香99075、B17×W香99075和261S×W香99075。以261S×W香99075为对照,对其它两种杂交稻F1植株进行目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F1代植株是否具有anti-Waxy基因呈1:1分离。杂交稻B3×W香99075和B17×W香99075 F2稻谷糙米外观分析的结果经x2检测表明:蜡质状与正常状种子比例符合3:1分离比。对叁种杂交稻母本及杂交稻分别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糙米体积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水稻单株净重均显着降低,其它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异,且糙米体积没有发生变化。两种新型杂交稻理化指标显示:与对照“闵优香粳”相比,“新闵优香粳”的糊化温度几乎没有变化,但直链淀粉含量比“闵优香粳”降低210%,胶稠度比“闵优香粳”提高37.8%。与前人利用anti-Waxy基因转化水稻研究比较,本研究主要在如下叁个方面具有创新性:(1)首次证实利用p13AWY-2表达载体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2)首次发现由anti-Waxy基因明显降低水稻糙米直链淀粉含量时,胚乳中淀粉粒结构也会发生变化;(3)首次解释了由anti-Waxy基因明显降低糙米直链淀粉含量会导致稻谷重量减轻的原因。
周永国[3]2008年在《利用anti-waxy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文中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水稻科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水稻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综述了杂交水稻的发展及水稻性状改良研究进展,这些重要进展给杂交水稻育种在品质改良和抗性提高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进一步显现了杂交水稻发展的良好前景。在影响稻米食味品质各项指标中,直链淀粉含量是一项最重要的指标。“闵优香粳”是由上海市闵行区种子公司于2000年用261S与W香99075配组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香型两系杂交晚粳新品种,也是目前上海唯一推广的两系杂交稻,但是就直链淀粉含量而言,“闵优香粳”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为18.5%,未能达到农业部部颁的一级优质米标准。本研究以由本实验室将anti-waxy基因导入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获得的6个共转化子的T1代种子为研究材料,对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目的基因PCR检测,筛选纯合转基因后代,经过3代的筛选得到3个转基因纯合株系。采用TAIL-PCR技术,扩增出4个转基因株系T3代植株中T-DNA侧翼序列。分析了5个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未转基因261S的自交结实率及3个纯合转基因株系与W香99075杂交结实率,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与对照的自交结实率和杂交结实率都没有显着性差异,这说明了anti-waxy基因整合到受体水稻261S后,没有对受体水稻的正常结实产生不利的影响。分析了转基因水稻T4代种子与对照261S水稻的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及其与原恢复系W香99075杂交F2代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有4个转基因261S株系T4代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比较呈极显着差异;有2个转基因株系杂交稻F2糙米直链淀粉含量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由此可见,我们已经获得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的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食味品质可能已被改良的新型“闵优香粳”杂交稻。本研究中我们还获得了植株矮化且剑叶较短的261S水稻突变体,它是由261S水稻成熟胚在离体组织培养过程中突变获得的。经2代常规种植观察显示,其各种农艺性状已经稳定。我们分别对矮化株系和对照261S水稻株高、穗尖与叶尖之间距离及剑叶长等性状进行记录及差异显着性分析,发现矮化株系与转基因对应编号的非矮化转基因261S株系及未转基因的261S植株都有极显着性差异。在植株高度上,矮化株系比261S对照平均降低约10cm;261S水稻植株穗尖与叶尖之间的距离约为11cm,而矮化株系的穗尖与叶尖之间的距离仅约3cm。在大田种植中,能明显看出矮化株系的上半穗浮于叶片表面,形成“叶上禾”状态。在进行大田杂交制种时,这有利于父本的花粉不受剑叶的遮挡而更容易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从而有可能大大提高杂交授粉率、获得更多的杂交种子。因此,这个矮化及短剑叶突变株系在以后的杂交育种中将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从制种过程分析,两系杂交稻配组自由,普通常规稻都可以作为恢复系进行杂交制种。因此在两系杂交稻育种研究中,母本的培育比父本更重要。尽管人们也可以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对两系不育系的各种性状进行改良,但是,利用杂交技术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的品质,一是所需的时间较长,同时要求保持原来水稻品种作为不育系所应该具备的特性也是比较困难的。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离体组织培养,已成功获得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和植株矮化及剑叶较短两种不同类型的两系不育系新品系,为今后培育新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尹中明[4]2007年在《利用含有anti-waxy基因表达载体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261S食味品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世界各地在转基因作物研究和推广种植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走向商业化种植,不仅给全球农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推广和应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尤其对帮助发展中国家农民摆脱贫穷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但同时,转基因作物中常用标记基因的存在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担忧,如何获得不含标记基因的转基因作物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首先对近年来在世界各地转基因作物研究和推广种植方面以及安全性转基因技术研究进行了综述。杂交水稻食味品质改良研究是目前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文献报道,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是决定水稻食味品质最主要指标。杂交水稻在产量等性状所体现的优势与父本和母本遗传组成配合力相关。尽管目前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也能够实现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但改良后的水稻其他遗传组成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能够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反义蜡质基因(anti-waxy)导入杂交水稻亲本,即可实现在有效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其与另一亲本杂交组合优势的原有遗传组成。本研究采用可获得无选择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转基因策略,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共转化法,首先将含有抗性标记基因hpt和报告基因gus的pCAMBIA1301表达载体与含有单份拷贝anti-waxy基因片断的p13AWY-1表达载体以1:9的比例共同导入“闵优香粳”杂交稻两系不育系水稻品种261S,经过PCR检测筛选出共转化植株,通过对共转化植株的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anti-waxy基因已以不同拷贝数整合入水稻基因组中,通过对T1代种子的GUS检测已达到将含抗性标记基因的转基因后代去除的目的,从而为继续筛选出只含anti-waxy基因的安全性转基因后代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对目前已收获的部分T1代种子进行糙米直链淀粉含量检测,发现共转化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AC)已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该转化试验是成功有效的。同时为了探索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程度与转入anti-waxy基因拷贝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又对实验室早期获得转入单拷贝anti-waxy基因水稻进行杂交获得外源基因呈双拷贝的转基因后代,通过对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证明,含有双份拷贝anti-waxy基因可以更大程度地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并且可以获得与我国云南特种软米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小于10%)范围相同的转基因软米新种质资源。基于前期两部分试验研究的结果,为了更便利地在一次转化中实现anti-waxy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呈双拷贝整合,达到更进一步改良261S水稻食味品质的目的和培育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软米,本研究又将在p13AWY-1表达载体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含有双份拷贝串联重复anti-waxy基因的p13AWY-2表达载体转入261S水稻,目前也已成功获得了共转化植株。通过该研究不仅可为进一步改良由261S为母本配组而成的优质杂交稻“闵优香粳”的食味品质奠定基础,而且也可为研究水稻基因组中整合入不同拷贝数anti-waxy基因后的目的基因表达情况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查阅,尽管在国内外采用转基因技术将anti-waxy基因导入水稻改良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已有较多报道,但是在相关的报道中使用的载体大多都是将目的基因和抗性标记基因构建在一个T-DNA上,有个别报道将目的基因和抗性标记基因分别构建在不同载体上,但是在含有目的基因的T-DNA上依然存在来自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因此,从载体的安全性角度分析,本研究获得的转基因水稻后代将是最有可能通过我国农业部的安全性评价,在今后水稻的生产中被应用。
窦兰兰, 肖璐, 李建粤[5]2014年在《重要籼型杂交稻亲本“93-11”稻米食味品质的改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目前两系杂交稻大量应用的籼型水稻"93-11"和实验室已转化只含双份反义蜡质基因无抗性基因和报告基因纯合水稻"B3"为亲本,通过杂交和多次与"93-11"水稻回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反义蜡质基因,将双份反义蜡质基因渗入到"93-11"水稻品种中,获得两种改良类型"93-11"水稻新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考察、拷种以及糙米重量和体积分析显示,除了千粒重、糙米重量和体积,两种改良后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都与"93-11"对照水稻差异不显着(P>0.05).两种改良后水稻蜡质糙米的直链淀粉含量(5.39%和5.01%)均比"93-11"对照(14.06%)极显着下降(P<0.01);同时糙米胶稠度分别为93 mm和101 mm,与"93-11"对照(48 mm)比较也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P<0.01).研究为今后改良以"93-11"配组的两系杂交水稻食味品质奠定了重要基础.
李建粤, 尹中明, 吕英海, 杨丽君, 周永国[6]2006年在《导入反义蜡质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的选配范围,研究利用根癌农杆茵介导法将蜡质基因反义片段导入261S未成熟种子形成的愈伤组织,经抗性筛选及PCR检测获得46棵T_0代转基因植株.采用GUS染色追踪分析获得转反义蜡质基因纯合的T_2代转基因植株.10个转基因植株糙米经直链淀粉含量分析显示:未转基因261S对照水稻糙米直链淀粉平均含量为18.54%,大部分转基因后代糙米直链淀粉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程度最大的转基因后代糙米直链淀粉平均含量为13.55%,比对照降低26.91%.开展本研究可为两系杂交稻优质育种奠定基础.
李建粤, 吕英海, 杨丽君, 魏秀丽, 刘丽娜[7]2005年在《导入反义蜡质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文中指出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最重要的指标。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的稻米,食味差; 低直链淀粉含量的米煮饭,食味相对较好。目前已有报道阐明反义蜡质基因能够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提高水稻的食味品质。利用两系法进行杂交制种,近年来在我国杂交水稻生产中已受到很大的重视,有可能成为我国杂交稻发展的新趋势。从目前杂交稻米质研究结果显示,杂种后代稻米直链淀粉含
吴顺[8]2005年在《籼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反义waxy基因转化籼稻的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占全部粮食作物面积的30%,产量则占粮食总产量的40%。由于粮食的不断增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的要求逐步从量的需要转向质的要求,米饭的食味品质备受关注。湖南作为我国稻米的主要产区之一,绝大部分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偏高,品质较差,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出口,因此,尽快改良我省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已成为一项极其重要且十分紧迫的任务。运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转基因水稻为传统水稻育种和遗传改良开辟了新的途径。本研究以3个籼稻品种的成熟胚为材料,建立了适合于籼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体系。通过对水稻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的研究,优化了农杆菌遗传转化条件,并将外源蜡质反义片段和抗潮霉素抗性基因共转化湘早籼33号和01早5202愈伤组织,经过抗性筛选和植株再生,得到了既含目的基因又含标记基因的共转化植株。研究结果如下: 1.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体系的建立。叁种水稻组织培养中常用的基本培养基(MS、N_6、CC)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不大,但以N_6培养基上生长的愈伤组织质量较好,而CC培养上培养的愈伤组织分化率较高。在实验中,选择以N_6培养基作为籼稻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而以CC培养基作为愈伤组织分化的基本培养基。2,4-D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常用的愈伤组织诱导剂,但其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在N_6基本培养基上添加1.5~2mg·L~(-1)的2,4-D能有效地诱导供试材料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形成。适当浓度的6-BA(0.2~0.4mg·L~(-1))能改善愈伤组织的质量,提高其植株再生频率,但过高浓度的6-BA会对愈伤组织产生毒害作用。 2.细胞生长、分化和形态建成的方向取决于其生理和生化的变化。籼稻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在愈伤组织旺盛生长过程中,其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提高,可溶性蛋白组分电泳条带增多。愈伤组织在转入分化培养基后,蛋白合成明显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在分化培养的第6d和第12d出现峰值,而此时正是愈伤组织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这表明,蛋白质的活跃合成为器官的形态建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某些保护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反映了其细胞内自由基代谢的规律。PPO活性高低与愈伤组织褐化程度有关。POD和SOD活性的高低反映了细胞内代谢的旺盛
刘爱秋[9]2003年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反义Wx基因改良稻米淀粉品质》文中提出品质改良是近年来水稻研究的重点之一。尽管各地稻米食用习惯有所差异,软而不粘的中等直链淀粉含量品种均为消费者所喜爱。然而,目前我国水稻品种尤其是籼稻品种多数直链淀粉含量过高,品质不佳。培育中等或略微偏低直链淀粉含量的籼稻新品种或杂交稻亲本已成为水稻遗传育种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直链淀粉是在Wx基因所编码的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的催化下合成的。我们根据有关水稻Wx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验证Wx基因“PCR-AccⅠ”分子标记的可靠性,并利用该标记的辅助选择技术改良稻米淀粉品质;另一方面,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将反义Wx基因导入籼稻保持系,适当降低受体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以探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稻米淀粉品质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主要结果如下: 1.用水稻Wx基因的PCR-AccⅠ分子标记检测方法,检测了106个水稻品种Wx基因第1内含子剪接供体+1位碱基是G或是T。同时,测定了这些水稻品种成熟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该位置是G的水稻品种成熟种子中直链淀粉含量均较高,该位置是T的直链淀粉含量为中等或较低,该分子标记完全可以用于预测水稻品种或品系的直链淀粉含量。 2.对高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与中等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之间的两个杂交组合(冈46B×D香1B和珍汕97B×D香1B)F_2代的分析结果表明,Wx基因第1内含子剪接供体+1位碱基是G或是T与水稻种子中直链淀粉含量的高或低是共分离的,杂交组合(珍汕97B×D香1B)的F_2代基因型比例TT:GT:GG为1:2:1。 3.以直链淀粉含量中等的特优质籼稻保持系D香1B为优质Wx基因供体,采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回交育种,对配合力高但直链淀粉含量也高的籼稻保持系冈46B的淀粉品质进行改良。通过将F_5、BC_1F_4、BC_1F_5、BC_2F_3、BC_2F_4、BC_3F_2等各世代选株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化学实测结果与其Wx基因型(TT、GT或G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x基因的PCR-AccⅠ分子标记可有效地应用于杂交、回交育种中辅助选择优质Wx基因,以改良稻米淀粉品质。本研究已在BC_3F_2群体中筛选到5株与优质供体亲本D香1B Wx基因型相同的直链淀粉含量中等的纯合TT型目标植株。 4.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水稻反义Wx基因导入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籼型杂交水稻亲本保持系D62B和D702B,共获得了11株潮霉素抗性的转基因植株,其中D62B9株,D702B2株。同时,对影响转化频率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丁盛[10]2009年在《反义蜡质基因转化籼稻9311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约有二分之一的人口以其为主要粮食。大部分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都偏高,尤其以籼稻为甚,而在我国种植的水稻中有80%是籼稻。直链淀粉的含量直接影响着稻米的口感,含量高,米饭干燥蓬松,色泽滞暗,米质硬,食味不佳,而稻米的口感好坏是衡量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因此,人们一直希望通过适当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达到改良稻米品质的目的。本研究以籼稻品种9311(杨稻6号)为材料,利用分别携带反义蜡质基因的p13w8质粒和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的p1300质粒对受体材料进行了共转化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影响籼稻植株再生体系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稳定、高效的籼稻9311植株再生体系;探讨了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籼稻9311的遗传转化体系;将反义蜡质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通过共转化方法导入了籼稻9311,并进行了初步检测。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一系列的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如不同的基本培养基、不同的消毒方法、不同的2,4-D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的继代时间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建立了适合籼稻9311植株的再生体系。2.通过对影响农杆菌侵染的诸多因素,如愈伤组织生理状态、农杆菌菌液浓度、干燥处理时间、共培养时间、抗生素的浓度、潮霉素浓度等参数的优化筛选,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建立了较好的适合籼稻9311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3.通过共转化方法将反义蜡质基因和潮霉素基因导入籼稻9311中,分化出了18株潮霉素抗性植株。PCR检测初步表明,有11株抗性植株其选择标记基因和反义蜡质基因都整合到转基因水稻的基因组中。RT-PCR检测结果表明,有5株抗性植株成功表达。
参考文献:
[1]. 利用反义蜡质基因改良杂交稻食味品质的研究[D]. 吕英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2]. 利用含有双份反义蜡质基因拷贝的表达载体改良水稻食味品质的研究[D]. 杨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 利用anti-waxy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D]. 周永国.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4]. 利用含有anti-waxy基因表达载体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261S食味品质的研究[D]. 尹中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5]. 重要籼型杂交稻亲本“93-11”稻米食味品质的改良[J]. 窦兰兰, 肖璐, 李建粤.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6]. 导入反义蜡质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J]. 李建粤, 尹中明, 吕英海, 杨丽君, 周永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7]. 导入反义蜡质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C]. 李建粤, 吕英海, 杨丽君, 魏秀丽, 刘丽娜. 长叁角现代植物生物学与农业专题论坛论文集. 2005
[8]. 籼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反义waxy基因转化籼稻的研究[D]. 吴顺. 湖南农业大学. 2005
[9].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反义Wx基因改良稻米淀粉品质[D]. 刘爱秋. 四川农业大学. 2003
[10]. 反义蜡质基因转化籼稻9311的研究[D]. 丁盛. 湖南农业大学. 2009
标签:农作物论文; 愈伤组织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转基因植物论文; 直链淀粉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种子植物论文; 转基因食品论文; 抗性淀粉论文; 淀粉糊化论文; 对照实验论文; 水稻论文; 基因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