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性论论文_廉天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儒家人性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性论,儒家,先秦,孟子,性情,雅各,以意逆志。

儒家人性论论文文献综述

廉天娇[1](2019)在《儒家人性论的争辨与成圣理想的两条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对人性的阐释,从早期的人性善恶之辨,走向后来的人性善恶互具的圆融,是一个过程。人性之争的理论旨归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人向善,培育圣人理想人格。基于对人性善恶不同的预设,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培育,在修养路径上主要有两条,一是向内"以仁为本",反求诸己;二是向外"学以成人",重视教化。不过这两条路径,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实际上是并行不悖的。人性善恶之辨走向圆融,培育理想人格的途径亦是殊途同归。最后,儒家人性论的争辨和理想人格的培育,对于当代社会道德现象和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魏福明[2](2019)在《“性不可以善恶言”——试论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传统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叁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叁品说以及性善情恶论皆有所不同,这首先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差异,王安石以本体论思维模式超越了儒家传统人性论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其次在思想内容上,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也存在根本差异,王安石以性无善恶论超越了儒家历来视善或恶为先天人性的人性论传统。王安石的人性论既是对以往儒家人性论的批判总结,也对后来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安石的人性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岳悦[3](2019)在《先秦儒家人性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中央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防线的重要性。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本文主要从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改革建议,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本文由五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分别就思想政治教育和先秦儒家人性论两方面进行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分析,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问题思考。作为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诉求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和逻辑起点,否则必然流于虚妄或迷失自身的价值方向。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性的真正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性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旨归。该部分主要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并指明其改革的方向。第叁部分:从人的本质看先秦儒家人性论演变。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说与先秦儒家人性论相联系,重点阐释先秦儒家人性思想的具体内涵及主要代表思想。第四部分:先秦儒家人性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该部分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挖掘先秦儒家人性论文化中适宜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策略及方法,以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的新发展。第五部分:结语。(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宫志翀[4](2019)在《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化处理——康有为的人性论与叁世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有为继承了董仲舒人性论的两个要点:性情理论、王教与善的关系。他以脱胎于性情理论的魂魄框架为基础,分判了孟、荀的优劣,并将两者整合为孔子法,从而形成了一套分析不同人性因素与政教方式、社会环境的政治哲学框架。从"人为天生"的德性维度出发,王教的使命是普遍的成全人性,康有为进而将该观念带入孔子法中,完成了从性恶法到性善法的上升,人性亦随文明进化而得到成全。因此,人性论可说是康有为叁世说的脉络之一,亦是一种对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化处理。(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05期)

任昱霖,陈声柏[5](2019)在《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起源、演变、争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争论实质上是性善还是性恶之争。研究发现,先秦人性论已经不是简单的性善性恶截然二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一切有"善"价值的事物,都是"恶"的结果。性善是由性恶发展出来的。由恶向善的通路是"心知"。本文将从古代宗教中人性论思想萌芽入手,展现人性论是如何从原始宗教逐步转化而来,探讨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进而讨论性善性恶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当代价值。(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任蜜林[6](2019)在《早期儒家人性论的两种模式及其影响——以《中庸》、孟子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早期儒家人性论思想中,除了人性善恶问题外,还有人性、物性异同关系的问题。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人性、物性相同模式,以《中庸》为代表;一种是人性、物性相异模式,以孟子为代表。在宋明以前,孟子的人性论模式居于主流地位。由于受到佛教、道教的刺激,从宋明以后《中庸》的人性论模式开始受到重视。两种模式本来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各有其特色。但到了朱熹注"四书"的时候,其不得不同时面对两个文本,于是造成了其思想上的矛盾。这对其以后的儒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9年02期)

赵法生[7](2019)在《性情论还是性理论?——原始儒家人性论义理形态的再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情"在先秦儒家人性论中曾居于核心地位,但汉代以降的儒学发展史,却是情被贬抑和放逐的历史。本文结合新发现资料和传世文献,对情在原始儒家人性论中的地位与意义进行辨析,阐发原始儒家人性论的本义,揭示其与理学性二元论模式的差异。本文认为,原始儒家最早形成的人性论形态是以情论性的性情论,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是性情论发展演变的产物。性情论的形成以人的本源之情为根基,以性情一本和性情相应为特征,情本身具有超越意义,这与理学及现代新儒学所诠释的先秦儒家人性思想具有显着不同。儒家人性论并非是对于人性的知识论考察,而是探讨价值之根源并为工夫论提供依据,这必然与工夫论相表里。故揭示人性论与工夫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探讨儒家人性论具有独特意义。(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杨翠翠,蔡新乐[8](2018)在《儒家人性论观照下“以意逆志”的英译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首创的"以意逆志"说,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重要批评方法,包含着深厚的儒家哲学思想。自提出以降,受到历代尤其是最近20年来海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其英译版本随之不断涌现。然而,依管见所及,受"译意"观念的影响,现有英译本多是以英文中现有的词汇直接替换中文原文,"以意逆志"诠释思想的精微之处尚未被译出。本文根植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在已有英译本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到以往译者较少涉及的"以意逆志"的儒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试图推出"以意逆志"的新译。(本文来源于《东方翻译》期刊2018年04期)

谭清华[9](2018)在《论先秦儒家人性论与道德人格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剧烈变革时期,为了重构社会秩序,诸子百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各种主张和学说,而这些各不相同的主张与学说实际上必然要以不同的人性论作为前提性的理论预设。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人性论。孔子提出"性近习远论",主张学思结合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方法;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化性起伪"的道德修养方法。先秦儒家人性论为儒家理想人格塑造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朱立国[10](2017)在《先秦儒家人性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徐复观的儒家人性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精神被新儒家认为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徐复观从他的人性论出发,对儒家的主体性意识和自由性观念做了系统性研究,以"忧患"为前提的主体性意识将"人"从"神"和"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以"文化自由"为核心的"真正自由"又为"派生自由"确立了根据,这间接为儒家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做了根本性界定。儒家艺术作为艺术精神的感性呈现,承担起艺术家"德与能"之于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感,作为功利性的外在表现,这种责任感植根于艺术家人性自由的无功利,最终与受众产生共鸣。(本文来源于《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儒家人性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叁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叁品说以及性善情恶论皆有所不同,这首先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差异,王安石以本体论思维模式超越了儒家传统人性论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其次在思想内容上,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也存在根本差异,王安石以性无善恶论超越了儒家历来视善或恶为先天人性的人性论传统。王安石的人性论既是对以往儒家人性论的批判总结,也对后来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安石的人性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家人性论论文参考文献

[1].廉天娇.儒家人性论的争辨与成圣理想的两条路径[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2].魏福明.“性不可以善恶言”——试论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传统的超越[J].齐鲁学刊.2019

[3].岳悦.先秦儒家人性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

[4].宫志翀.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化处理——康有为的人性论与叁世说[J].哲学动态.2019

[5].任昱霖,陈声柏.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起源、演变、争论及其当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6].任蜜林.早期儒家人性论的两种模式及其影响——以《中庸》、孟子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19

[7].赵法生.性情论还是性理论?——原始儒家人性论义理形态的再审视[J].哲学研究.2019

[8].杨翠翠,蔡新乐.儒家人性论观照下“以意逆志”的英译及其启示[J].东方翻译.2018

[9].谭清华.论先秦儒家人性论与道德人格培养[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朱立国.先秦儒家人性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徐复观的儒家人性论[J].文化艺术研究.2017

论文知识图

人性论-颜渊问仁于孔子(中华书局版《孔子圣...普世价值高频词群集分布图朱熹的理学逻辑结构(图片来源:自绘...

标签:;  ;  ;  ;  ;  ;  ;  

儒家人性论论文_廉天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