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柑橘病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柑橘,病害,乳油,病原,真菌,果实,生物防治。
柑橘病害论文文献综述
黄茜斌,徐建军,叶海萍,王燕,郑柏荫[1](2019)在《丙环唑和抑霉唑混配对柑橘贮藏期真菌病害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省是中国柑橘的主要产区之一,截止2017年种植面积9.67×10~5hm~2,产量200×10~4t~([1])。主栽品种有柑类的特早熟、早熟、中晚熟和晚熟的温州蜜柑,橘类中的椪柑,柚类的玉环文旦、四季柚,并有一系列新品种如"红美人"、"葡萄柚"、"甜橘柚"、"由良"等新品种的种植面积迅速发展,柑橘市场品种不断优化,显着提高了果农的种植效(本文来源于《浙江柑橘》期刊2019年03期)
李红叶,肖小娥,熊桃[2](2019)在《柑橘菌物病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柑橘是世界上最大宗水果之一,2016世界上的柑橘产量约为1.464亿吨,占世界水果总生产量的五分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生产国,2016年种植面积3800万亩,产量3792万吨,约占世界柑橘产量的26%。柑橘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长期的选育和栽培历史,近百年来随着全球柑橘种质和苗木的频繁交流,共同促进了柑橘真菌性病害的起源和扩散。美国植物病理学会网站记录了60余种柑橘真菌性病害,其中危害程度因地区和品种而异。在我国发生严重或较为严重的病害有黑点病(Melanose,也称砂皮病)、疮痂病(Scab)、链格孢褐斑病(Alternaria Brown Spot)、黑斑病(Black Spot)、脂点黄斑病(Greasy Spot)、柑橘炭疽病(Anthracnose)、灰霉病(Gray Mold)、脚腐病(Foot Rot)、褐腐病(Brown Rot)、轮斑病(target spot)和煤烟病(Sooty Mold),以及贮运期果实腐烂的绿霉病(Green Mold)、青霉病(Blue Mold)、酸腐病(Sour Rot)、黑腐病(Black Rot)、蒂腐病(Stem-end Rot)等。随着菌物分类标准的改进和一物一名法的实施和普及,和其他作物病害的病原菌物一样柑橘菌物病害的病原菌物种类、病原菌物分类地位和学名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鉴定了一些之前未知的新病害;随着新品种的推广、种植地域的扩大和栽培技术的改变,优势病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对病害发生规律研究方面进展较为缓慢,但随着新型杀菌剂的推出和在柑橘病害防治中的登记,病害防治技术上也发生一些改变。本报告将着重介绍:(1)几种新发生柑橘菌物病害;(2)柑橘菌物病害病原的分类地位和学名变化;(3)目前危害严重的几种柑橘病害及其防治要点;(4)最后简要介绍本实验室在这方面的一些工作。(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肖小娥,熊桃,李红叶[3](2019)在《柑橘真菌性枝干病害病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水果之一,中国的柑橘产量与面积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柑橘种植面积达258.72万公顷,总产量3816.78万吨。柑橘生长过程中常出现枝干流胶,溃疡,干腐和顶梢枯死等问题,但一直缺乏对其病原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主要是树脂病(Diaporthe citri)和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最近来自欧洲的研究表明多种刺盘孢属、间座壳属、葡萄座腔菌科、胶孢壳科等真菌类群均会引起柑橘真菌性枝干病害,然而在中国这一情况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国主要柑橘产区及主要种和品种进行取样,通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系统性研究引起柑橘枝干病害的真菌类群,明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柑橘枝干真菌性病害优势种群,为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目前从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江苏、重庆、四川、陕西、云南、福建、贵州、上海等14个省直辖市,温州蜜柑、脐橙、南丰蜜桔、柠檬、胡柚和一些杂柑等33个柑橘品种上共分离了446份样品,获得1119份菌株,经初步鉴定主要为刺盘孢属、间座壳属、镰刀菌属、链格孢属、葡萄座腔菌科、胶孢壳科菌株,而确切的分类地位及其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刘椰[4](2019)在《拮抗酵母新种鉴定及其对柑橘果实采后主要病害的防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霉病和青霉病是采后柑橘果实最常见的侵染性病害,分别由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和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侵染所致,在生产中常使用化学杀菌剂控制病害的发生。但由于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会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环境并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生物防治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利用拮抗酵母菌控制果实采后病害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式,但已知能防控柑橘采后病害的拮抗酵母菌种类较少且效果不佳。通常,不同种属的拮抗酵母菌生防机理差异较大,因而寻找新的优良拮抗酵母菌种并明确其生防机理对促进高效生防菌制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活菌制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遭受的逆境条件往往致使细胞内大量积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进而诱导产生氧化胁迫,造成细胞的氧化损伤以及生活力、生防效力的下降。防控病害的效果不稳定已成为拮抗酵母菌在商业化应用中的主要障碍,因而通过增强拮抗酵母菌的氧化胁迫耐受性来提高其生防效力也是必要的。故本研究将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分离得到的拮抗酵母新种菌株FL01和FL02进行分类学鉴定,同时通过测定其细胞和胞外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及其与果实的互作,探究新种菌株对柑橘青、绿霉病的生防机理,并与其他不同表型的优良拮抗酵母菌株进行对比。此外,采用脯氨酸处理提高新种菌株的抗氧化胁迫耐受性和生防效力,并对其可能涉及的机理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菌株FL01和FL02的基因组DNA进行DNA-DNA杂交分析,结果显示两菌株相似性为82.2%,表明它们是同种的不同菌株。细胞呈球形、卵形、椭圆形,不形成假菌丝,能产生栗色色素(pulcherrimin)。该种菌株产生的厚垣孢子样“pulcherrima”细胞能分化形成子囊,破裂后释放出光滑的球状子囊孢子,孢子随即相互融合。采用26S rDNA的D1/D2区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菌株FL01和FL02与其相似菌种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该种菌株与亲缘关系最接近的Metschnikowia koreensis存在1.5%的碱基差异率,且在ITS区存在>100个碱基差异。此外,该种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也与M.koreensis存在明显差异,包括发酵半乳糖,同化棉子糖、蜜二糖、L-鼠李糖、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能力,在37℃和无维生素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以及水解尿素的能力。因此,菌株FL01和FL02是归属于Metschnikowia的新种菌株,命名为桔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citriensis sp.nov.),并且将与相似种距离更小的菌株FL01~T指定为该新种的模式菌株。(2)在离体条件下对拮抗酵母新种菌株M.citriensis sp.nov.(FL01~T和FL02)的致病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其相对安全。通过不同表型的优良拮抗酵母菌株的比较研究发现,M.citriensis sp.nov.(FL01~T和FL02)对柑橘青、绿霉病的生防机理与Candida oleophila FL14和Pseudozyma antarctica FL17差异较大。M.citriensis sp.nov.(FL01~T和FL02)的关键生防机制是对病原菌菌丝的附着并形成生物被膜,以及通过栗色色素的形成消耗病原菌生长所需铁离子。(3)脯氨酸可作为M.citriensis sp.nov.的细胞保护剂和生物被膜诱导剂。向M.citriensis sp.nov.(FL01~T)的培养基中添加1 mM脯氨酸能诱导菌株FL01~T形成更多栗色色素,该色素能直接减少胞内铁离子含量并间接降低胞内ROS水平,脯氨酸还能调节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有效地抑制ROS和铁离子积累引起的细胞凋亡。此外,栗色色素的产生能促进菌株FL01~T生物被膜的形成。脯氨酸通过清除ROS并抑制细胞凋亡,增加色素产生以及促进生物被膜形成,使M.citriensis sp.nov.的氧化胁迫耐受性和生防效力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0)
丁仁惠,何小娥,王文龙,黄卫文,石浩[5](2019)在《柑橘采后主要病害植物源杀菌剂的筛选及抑菌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提取物)对柑橘果实绿霉病、青霉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以期实现柑橘贮藏病害的绿色防控。以柑橘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和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为供试真菌,选择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的72种药用植物丙酮提取物进行离体生物活性测定。在提取物(生药)质量浓度为1.0 g/mL条件下初筛,得到20种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植物,其中丁香、肉桂、迷迭香、细辛、山苍子、零陵香、凤仙透骨草、广藿香、博落回等植物提取物处理后抑菌圈直径均达到20 mm以上。丁香、肉桂、迷迭香的抑菌效果较好,对2种病原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和最低杀菌质量浓度均较低,分别为3.125~6.25 mg/mL、25~50 mg/mL。当3种提取物质量浓度达到3.0 mg/mL时,对2种病原菌孢子形成的抑制率达86.84%~99.60%,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也均达到85%以上,平均半数抑制质量浓度(EC_(50))分别为1.86、1.94、2.11 mg/mL。3种提取物以质量浓度2.0 mg/mL处理柑橘果实,处理组果实发病率与无菌水对照组之间分别相差48.31%、41.57%、35.96%,有效地降低了柑橘果实发病率。植物提取物作为一种新型植物源杀菌剂,为柑橘果实高效、绿色、环保贮藏提供了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徐国亮,赵飞飞,王清廉,王世玲,贾瑾[6](2018)在《一种新的柑橘采后病害病原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疑似青霉、绿霉症状的甜橙(Citrus sinensis)果实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新的致病菌株Pu.XHz。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白色圆形菌落,产生大量蓝灰色分生孢子,培养后期有液滴渗出;在察氏培养基(Czapek–Dox Medium,CA)上菌落呈烟花绽放状;在察氏酵母膏琼脂培养基(Czapek Yeast Autolysateagar,CYA)上菌落呈同心圆状;在25%甘油硝酸盐琼脂培养基(25%Glycerolnitrateagar,G25N)上白色菌丝体发达,不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大小为(4.48~8.37)μm×(2.65~5.24)μm,大部分为长椭圆形。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在金钱橘、茂谷柑和甜橙果实上接种3 d左右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并逐渐扩大,接种12 d左右在病斑中央产生许多特征性晶须状霉层(Whisker mold),为病原菌的孢梗束,其顶端产生大量蓝灰色分生孢子。ITS序列分析表明,Pu. XHz与日本菌株Penicillium ulaiense SU-9分离物同源性为99%,证实了P. ulaiense是导致柑橘果实采后霉状腐烂的病原菌,为进一步研究由其引起的发病规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罗红霞,栾丰刚,张扬,李冬[7](2018)在《柑橘采后病害生防木霉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毛竹林土壤中分离得到9株木霉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评估了9株木霉菌对4种柑橘产后病害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并利用ITS及rpb2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木霉菌株。结果发现:(1)9株木霉对柑橘青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峙培养7 d的抑制率均达到100%;9株木霉对其它3种柑橘产后病害的抑制率不同,其中菌株T2对柑橘黑腐病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达85.84%;菌株T3和T8对柑橘酸腐病菌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100%;菌株T3、T5和T6对柑橘绿霉病菌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80%。(2)共鉴定木霉菌3种,其中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6株(T1、T3、T5、T7、T8和T9),为优势种;绿木霉(Trichoderma viride)2株(T2和T4);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ens)1株(T6)。(本文来源于《生物灾害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张建敏,于冬雪[8](2019)在《柑橘叶面病害监测颜色空间改进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叶面病害是影响柑橘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对柑橘叶面进行病害识别是后期病害检测的一个关键步骤。为了提高柑橘在各种病害环境下病斑图像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了一种针对柑橘病害监测的HSV颜色直方图空间的图像检索改进算法。此算法用颜色空间来展现柑橘病害所导致的颜色变动,根据柑橘叶面病变产生的异常颜色信息,结合传统直方图图像检索方法,对柑橘叶面图像颜色进行非均匀量化处理,且将非均匀化量化处理后的归一化颜色矩阵作为因子来进行图像检索。使用者可以经过使用这种形式来检测柑橘叶面图像,及早发现病害。与传统的方案相比,此算法在柑橘叶面病害监测方面的检索查准率和查全率均有显着提高,从而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杨蕾,杨海健,张云贵,周心智,洪林[9](2018)在《重庆地区柑橘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产业已成为叁峡库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但重庆地区高热多湿的气候特征使得多种柑橘病害发生严重,严重制约着柑橘产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简述在重庆地区发生的柑橘砂皮病、黑星病、炭疽病、疮痂病等4种主要柑橘病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提出重庆作为全国柑橘主产区,在柑橘病虫害防治方面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主动落实国家"双减行动",积极探索柑橘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研发相关试剂产品。(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8年25期)
蔡克参[10](2018)在《Rough集理论在柑橘常见病害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类水果是世界第一大类水果,在国内外经济与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柑橘病害的发生仍然威胁着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病害的诊断及预测是防治柑橘类病害的前提,只有及时、准确的诊断出病害类型并预测病害的发生程度,才能有针对的采取防治措施,从而降低种植成本,提高柑橘类水果的品质和产量,维持柑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果农收益。本文选取了柑橘类常见的3种病害:疮痂病、溃疡病、炭疽病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上述3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运用Rough集理论的相关知识对近7年江西省上述病害的发生程度进行了诊断,与已有资料中病害程度进行对比,结果准确;预测了2018年上述3种病害的发生程度,并完成了实验结果图像的绘制。具体工作如下:为了快速、准确地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去除不必要因素,提高运算效率,本文引入了属性约简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每一种因素对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将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因素删除掉,保留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例如对罗列出的4种可能导致病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年均气温、年均最低气温、晴天数(日照时间)、雨天数(降雨量),“晴天数”这一影响因素相对于“疮痂病发生率”的属性重要度为0,代表该属性对疮痂病害的发生没有影响,诊断的过程中可以不考虑该属性。对存在数据缺失的数据集,运用Rough集中的不完备信息系统理论结合概率粗糙集的相关知识做出了处理。例如:随机对可能导致“宁都-石上”果园冻害发生的“<-5℃最长连续时间”这一属性值进行缺失处理,我们仍然可以诊断出当年该果园冻害程度“较重”,与不存在数据缺失时诊断结果一致。将Rough集理论引入到柑橘类病害的诊断及预测中,使得柑橘类病害的防治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希望能为柑橘类病害的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9)
柑橘病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柑橘是世界上最大宗水果之一,2016世界上的柑橘产量约为1.464亿吨,占世界水果总生产量的五分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生产国,2016年种植面积3800万亩,产量3792万吨,约占世界柑橘产量的26%。柑橘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长期的选育和栽培历史,近百年来随着全球柑橘种质和苗木的频繁交流,共同促进了柑橘真菌性病害的起源和扩散。美国植物病理学会网站记录了60余种柑橘真菌性病害,其中危害程度因地区和品种而异。在我国发生严重或较为严重的病害有黑点病(Melanose,也称砂皮病)、疮痂病(Scab)、链格孢褐斑病(Alternaria Brown Spot)、黑斑病(Black Spot)、脂点黄斑病(Greasy Spot)、柑橘炭疽病(Anthracnose)、灰霉病(Gray Mold)、脚腐病(Foot Rot)、褐腐病(Brown Rot)、轮斑病(target spot)和煤烟病(Sooty Mold),以及贮运期果实腐烂的绿霉病(Green Mold)、青霉病(Blue Mold)、酸腐病(Sour Rot)、黑腐病(Black Rot)、蒂腐病(Stem-end Rot)等。随着菌物分类标准的改进和一物一名法的实施和普及,和其他作物病害的病原菌物一样柑橘菌物病害的病原菌物种类、病原菌物分类地位和学名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鉴定了一些之前未知的新病害;随着新品种的推广、种植地域的扩大和栽培技术的改变,优势病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对病害发生规律研究方面进展较为缓慢,但随着新型杀菌剂的推出和在柑橘病害防治中的登记,病害防治技术上也发生一些改变。本报告将着重介绍:(1)几种新发生柑橘菌物病害;(2)柑橘菌物病害病原的分类地位和学名变化;(3)目前危害严重的几种柑橘病害及其防治要点;(4)最后简要介绍本实验室在这方面的一些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柑橘病害论文参考文献
[1].黄茜斌,徐建军,叶海萍,王燕,郑柏荫.丙环唑和抑霉唑混配对柑橘贮藏期真菌病害的防治效果[J].浙江柑橘.2019
[2].李红叶,肖小娥,熊桃.柑橘菌物病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3].肖小娥,熊桃,李红叶.柑橘真菌性枝干病害病原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4].刘椰.拮抗酵母新种鉴定及其对柑橘果实采后主要病害的防治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9
[5].丁仁惠,何小娥,王文龙,黄卫文,石浩.柑橘采后主要病害植物源杀菌剂的筛选及抑菌效果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6].徐国亮,赵飞飞,王清廉,王世玲,贾瑾.一种新的柑橘采后病害病原的鉴定[J].园艺学报.2018
[7].罗红霞,栾丰刚,张扬,李冬.柑橘采后病害生防木霉的筛选与鉴定[J].生物灾害科学.2018
[8].张建敏,于冬雪.柑橘叶面病害监测颜色空间改进算法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9
[9].杨蕾,杨海健,张云贵,周心智,洪林.重庆地区柑橘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8
[10].蔡克参.Rough集理论在柑橘常见病害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