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不分离论文_谢仁荣,吴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不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拓扑,精子,异构,小剂量,电离辐射,嵌合体。

染色体不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谢仁荣,吴志强[1](2019)在《染色体不分离现象为染色体遗传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性染色体不分离现象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直接证据,从而使大多数科学家接受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观点。(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金文,杜春海,张杰[2](2015)在《双酚A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缺失鼠卵母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双酚A(bisphenol A,BPA)暴露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基因缺失(i Nos-/-)的实验鼠卵母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影响。方法:给野生型雌鼠(i Nos+/+)和i Nos基因敲除(i Nos-/-)的雌鼠强饲(oral gavage)BPA 100μg/(kg·d)或200μg/(kg·d)连续13 d。结果:在i Nos+/+组实验鼠卵细胞MⅡ期非整倍体卵母细胞数量没有显着增加。在i Nos-/-组实验鼠卵母细胞染色体分离错误和染色单体提前分离增加。基因表达的特性表明polo样激酶1(PLK1)和RAN GTPase蛋白(RAN)水平在i Nos-/-组实验鼠卵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纺锤体的调控大幅下降。结论:i Nos可能通过维持蛋白PLK1和蛋白RAN在哺乳类动物卵细胞稳定地表达,直接或间接地保护染色体减数分裂中精确分离;低水平的BPA暴露可能引起具有i Nos-/-遗传背景卵细胞染色体畸变。(本文来源于《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崔英霞,夏欣一,史轶超,商学军,王国洪[3](2011)在《不育男性伴有Y染色体长臂缺失及不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告1例Y染色体长臂缺失合并不分离嵌合体的男性不育病人。方法: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以确定患者核型。进行PCR-STSs检测以确定Y染色体的断裂点,并对患者睾丸进行活检。结果:细胞遗传学和FISH证实患者核型为45,X/46,Xdel(Y)/47,Xdel(Y) del(Y)。分别占27%,68%,5%。C带显示患者Yq12全部丢失。PCR-STSs检测AZFa存在,AZFb,和AZFc区域全部丢失,断裂点位于sY88 and sY95之间,sY88以下。睾丸病理显示精曲小管中只有支持细胞,没有生精细胞。未见卵巢组织。结论:患者无精子征、睾丸体积小与病理结果一致,其原因是由于Yq11.2的缺失。(本文来源于《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提高班论文汇编及讲义》期刊2011-05-27)

崔英霞,夏欣一,王国洪,史轶超,卢洪涌[4](2007)在《Y染色体长臂缺失及不分离不育男性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1例Y染色体长臂缺失合并不分离的男性无精子症患者。方法: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以确定核型。PCR-STSs检测以确定Y染色体断裂点,并行睾丸活检。结果:细胞遗传学和FISH证实患者为嵌合体,核型为45,X/46,X,del(Y)/47,X,del(Y)del(Y)。分别占27%,68%,5%。C带显示患者Yq12全部丢失。PCR-STSs检测AZFa存在,AZFb和AZFc区域全部丢失,断裂点位于sY88和sY95之间及sY88以下。睾丸病理显示精曲小管中只有支持细胞,没有生精细胞。未见卵巢组织。结论:患者无精子症、睾丸体积小与病理结果一致,其原因是由于Yq11.2的缺失。(本文来源于《生殖与避孕》期刊2007年12期)

李锦燕,谢佐俊,刘雯,左伋,李笑天[5](2006)在《低剂量电离辐射引起小鼠胚胎上皮细胞中染色体不分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与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的关系。方法7~8w ICR雌性小鼠经PMGS和hCG促排卵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1.5Gy)及相同剂量不同次数的Cs137γ-射线照射后使其与同龄未受照射雄鼠交配,17~19d后取胎鼠的上皮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并观察、计数。结果母鼠经电离辐射后,子代体细胞中染色体非整倍体率和超二倍体率明显增高,且呈现剂量-相应和次数-相应。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是引起卵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重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06年10期)

李华,刘雯,李锦燕,左伋[6](2006)在《小剂量电离辐射引起体细胞染色体不分离及其与拓扑异构酶Ⅱα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小剂量电离辐射对体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影响,及与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Ⅱα,TOPOIIα)的关系。用137Csγ为辐射源与中期染色体计数法,研究了小剂量照射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不分离关系,发现照射对染色体不分离的影响具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和次数累加效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了照射对Hela细胞中TOPOIIα表达的影响,也存在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和次数累加效应;以TOPOIIα抑制剂(VP-16)抑制Hela细胞中TOPOIIα活性,也引起Hela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不分离率增加,照射和抑制TOPOIIα活性的协同作用加重对不分离的影响。结果提示TOPOⅡα表达的变化是小剂量照射引起有丝分裂染色体不分离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安娜,方群,伍新尧,刘秋玲,陈建生[7](2005)在《STR-PCR分析诊断常见染色体叁体及其亲源性、染色体不分离时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结合聚合酶链反应(STR-PCR)技术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以及对已知染色体21叁体的病例进行检测,探讨STR-PCR技术诊断常见叁体综合征。同时判断额外染色体的双亲来源以及染色体不分离发生时期。【方法】收集了51个家系的174例样本,其中产前诊断组35个家系,包括18例单胎妊娠和17例多胎妊娠家系;已知为染色体21叁体患者16个家系。采用STR-PCR技术,扩增21号染色体4个位点;18、13号染色体各3个位点,诊断这些染色体叁体综合征,与染色体核型对照:并判断额外染色体双亲来源和染色体不分离发生时期。【结果】检出18例完全型染色体叁体综合征,包括21叁体16例; 18叁体和13叁体各1例,其中4例为产前诊断的胎儿。1例罗氏易位型和1例嵌合型21叁体未能检出。14 例21叁体及1例18叁体、1例13叁体可确定额外染色体的亲代来源和不分离时期。【结论】STR-PCR技术在诊断多种完全型染色体叁体的同时,可判断额外染色体的亲源性及分析染色体不分离时期。但对嵌合型和易位型染色体异常的诊断有待改进。(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陈建芳,王广琴,管青山[8](2003)在《人外周血细胞中21号染色体不分离与年龄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xenceinsituhybridization ,FISH)技术 ,研究经过培养的第一次分裂后人淋巴细胞中 2 1号染色体自发性分离异常与年龄的关系 ,以及不含 2 1号染色体微核出现的频率 ,以阐明 2 1号染色(本文来源于《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期刊2003年03期)

李华[9](2003)在《小剂量电离辐射与染色体不分离的关系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不分离所导致的疾病是最主要的遗传病之一,也是导致智力发育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其发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其中以Down综合征(DS)最为常见。已有的研究发现母亲生育年龄是染色体不分离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母亲生育年龄只是环境因子在体内累积作用的表现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必要分离当前与染色体不分离有关的环境因子,从而有利于预防染色体不分离疾病的发生,提高我国人口素质,降低人口数量。 论文以DS为例开展了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分离导致染色体不分离的可能因素;同时探讨小剂量电离辐射与染色体不分离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 本课题第一部分收集了自1999年10月起至2002年12月止的DS病例(就诊于上海新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河南省遗传所等医院)以及与病例组在年龄、性别、出生地等一般情况相对应的正常儿童,病例的诊断以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准,患者核型为47,XY (XX),+21或核型为47,XY (XY),+21/46,XY (XY),对照组核型为46,XY或46,XX。用统一调查表,对每个研究对象的亲属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患者母亲一般情况、生育史特别是生育年龄,孕期检查情况、毒物接触史、辐射接触史、患病史、用药史等;患者父亲的一般情况、毒物接触史、辐射接触史、患病史、用药史等。最后将结果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对DS父母亲的环境因子暴露情况进行了单因素的基本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3年中,共收集病例66例、对照55例。对母亲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生育DS的母亲生育年龄小于或等于30岁者为80.3%;在生育DS的母亲中孕前有自然流产史、被动吸烟史、饮酒史、长期小剂量辐射接触史、使用多量味精者、孕前抗感染药接触史、避孕药接触史较对照明显增高;母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小剂量辐射接触和被动吸烟史与DS发生呈正相关。对父亲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生育DS的父亲中,有吸烟史、饮酒史、肝炎患病史、味精用量较多者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具统计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味精和肝炎与DS发生呈正相关。 流行病学结果显示长期小剂量辐射接触与染色体不分离呈正相关,为进一步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小剂量电离辐射与染色体不分离关系及其机制,本课题第二部分以外周血、培养细胞、ICR小鼠为研究对象,用外周血染色体计数和单细胞受精卵染色体计数的方法研究小剂量辐射和拓扑异构酶 复旦大学2000级博士生学位论文11a抑制剂及其二者的协同效应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 blot、RT-PCR等方法研究了电离辐射引起拓扑异构酶* 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有丝分裂染色体不分离的影响是照射培养物比照射全血效果明显;照射全血时,剂量从0.IGy开始引起染色体不分离率较对照增加(尸<O.0引,并且随照射剂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当照射次数增加到3次,染色体不分离率较同等剂量照射1次明显升高(尸<0.05),且具有随照射次数的增加染色体不分离增加的趋势;小剂量电离辐射对减数分裂的影响是从 ZGy开始,染色体不分离较对照增加(尸<0.05),并具有随剂量增加而增加趋势;照射次数累加3次后,染色体不分离率较同等剂量照射1次明显增加(尸<O.05),具有随照射次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小剂量电离辐射可以引起拓扑异构酶* a表达变化,随照射后时间延长先下降后回升,随照射剂量和次数的增加,变化更加明显;拓扑异构酶11a抑制剂可引起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不分离;拓扑异构酶* a抑制剂和电高辐射的协同作用使染色体不分离更加明显。 从实验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长期小剂量辐射的接触与染色体不分离呈正相关;②小剂量电高辐射引起有丝分裂染色体不分离,且具有时间效应。剂量效应和次数累加效应;③小剂量电离辐射可引起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且具有剂量效应和次数累加效应;④小剂量电离辐射可引起拓扑异构酶* a表达变化,且具有时间效应、剂量效应和次数累加效应;⑤拓扑异构酶* a抑制剂可引起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不分离;③拓扑异构酶* a抑制剂和小剂量电离辐射的协同作用使染色体不分离更加明显;①小剂量电离辐射引起拓扑异构酶* a表达变化是引起染色体不分离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3-05-01)

李华,刘雯,李锦燕,左伋[10](2003)在《小剂量电离辐射引起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的不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引起人外周血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及不分离情况。 方法 :用人外周血中期染色体制备并计数 ,用 χ2检验作统计学分析 ,检测在0、0.1、0.25、0.5、1.0、2.0Gyγ_射线照射后 ,不同时间给予0.5Gyγ_射线照射后及在接种前后给予不同次数0.5Gyγ_射线照射后非整倍体率及超二倍体/非整倍体变化。 结果 :在0~2.0Gy剂量范围内 ,非整倍体率随剂量增加从21.30 %增加到55.56 % ,超二倍体/非整倍体从8.70 %增加到44.00 % ;接种后照射比接种前照射非整倍体率及超二倍体/非整倍体高 ,且均比对照组高 ,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照射的细胞无明显差别 ;在接种前照射 ,随照射次数增加到3次 ,非整倍体率从21.30 %增加到47.85 % ,超二倍体/非整倍从8.70 %增加到24.49 %。 结论 :小剂量电离辐射对非整倍体特别是染色体不分离的影响具有剂量效应、次数效应 ,且接种后照射比接种前照射变化更明显(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03年02期)

染色体不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双酚A(bisphenol A,BPA)暴露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基因缺失(i Nos-/-)的实验鼠卵母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影响。方法:给野生型雌鼠(i Nos+/+)和i Nos基因敲除(i Nos-/-)的雌鼠强饲(oral gavage)BPA 100μg/(kg·d)或200μg/(kg·d)连续13 d。结果:在i Nos+/+组实验鼠卵细胞MⅡ期非整倍体卵母细胞数量没有显着增加。在i Nos-/-组实验鼠卵母细胞染色体分离错误和染色单体提前分离增加。基因表达的特性表明polo样激酶1(PLK1)和RAN GTPase蛋白(RAN)水平在i Nos-/-组实验鼠卵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纺锤体的调控大幅下降。结论:i Nos可能通过维持蛋白PLK1和蛋白RAN在哺乳类动物卵细胞稳定地表达,直接或间接地保护染色体减数分裂中精确分离;低水平的BPA暴露可能引起具有i Nos-/-遗传背景卵细胞染色体畸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不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谢仁荣,吴志强.染色体不分离现象为染色体遗传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J].中学生物学.2019

[2].张金文,杜春海,张杰.双酚A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缺失鼠卵母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影响[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5

[3].崔英霞,夏欣一,史轶超,商学军,王国洪.不育男性伴有Y染色体长臂缺失及不分离[C].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提高班论文汇编及讲义.2011

[4].崔英霞,夏欣一,王国洪,史轶超,卢洪涌.Y染色体长臂缺失及不分离不育男性1例报道[J].生殖与避孕.2007

[5].李锦燕,谢佐俊,刘雯,左伋,李笑天.低剂量电离辐射引起小鼠胚胎上皮细胞中染色体不分离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

[6].李华,刘雯,李锦燕,左伋.小剂量电离辐射引起体细胞染色体不分离及其与拓扑异构酶Ⅱα的关系[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6

[7].安娜,方群,伍新尧,刘秋玲,陈建生.STR-PCR分析诊断常见染色体叁体及其亲源性、染色体不分离时期[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

[8].陈建芳,王广琴,管青山.人外周血细胞中21号染色体不分离与年龄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

[9].李华.小剂量电离辐射与染色体不分离的关系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3

[10].李华,刘雯,李锦燕,左伋.小剂量电离辐射引起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的不分离[J].癌变.畸变.突变.2003

论文知识图

一19:不同照射次数引起TOPOnamRNA表达变...染色体不分离产生双核细胞以及...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不分离(仿...染色体着丝粒区α卫星DNA结构示意图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染色体病-图1 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单体...

标签:;  ;  ;  ;  ;  ;  ;  

染色体不分离论文_谢仁荣,吴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