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颅脑论文_李林,赵建设,高在芬,马常友,董春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常颅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颅脑,新生儿,脑病,磁共振,颅腔,脑室,脑积水。

正常颅脑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赵建设,高在芬,马常友,董春华[1](2019)在《表观弥散系数在2~12岁常规颅脑MRI正常的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快速自旋回波弥散加权成像(TSE-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在2~12岁常规颅脑MRI正常的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ID/GDD)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ID/GDD诊断标准且常规颅脑MRI正常的578例患儿及同年龄段375例正常儿童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颅脑TSE-DWI序列及常规序列扫描。分析正常对照组儿童各脑区不同年龄亚组、各年龄亚组不同ID/GDD程度患儿各脑区ADC值差异,社会适应行为评分(ABAS-Ⅱ)对ID/GDD患儿各脑区ADC值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额颞叶白质、胼胝体、内囊、半卵圆中心、小脑齿状核、视放射、丘脑、豆状核及尾状核ADC值随年龄升高而降低(P<0.05)。各年龄组ID/GDD患儿深、浅部白质,深部灰质核团及浅部灰质4岁~组ADC值随ID/GDD程度升高而升高(P<0.05)。深、浅部白质及深部灰质核团,各ID/GDD组ADC值随年龄的升高而降低(P<0.05)。ID/GDD患儿ADC值随ABAS-Ⅱ评分升高而降低(P<0.05)。结论 ADC能反映常规颅脑MRI正常ID/GDD患儿各脑区细微结构变化,对社会适应性方面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为ID/GDD患儿定量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6):541-546](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贾忠桃,吴凤霞,曹雅静,张晓新[2](2019)在《23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颅脑超声表现的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23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颅脑的超声表现。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产前系统在本院检查及生产的孕产妇238例,统计238例新生儿头颅检查超声显示颅脑结构异常与正常情况分布,并分析异常者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正常者152例,异常者86例,86例中脉络丛形态不规则35例,脉络丛回声不均匀2例,侧脑室中央部至后角囊腔形成2例,脉络丛囊肿5例,侧脑室增宽7例,第叁脑室增宽2例,脑白质回声增强3例,头皮下血肿5例。详见表1。脉络丛形态不规则:35例脉络丛形态均表现为形态不同程度的不规则,脉络丛边缘不光整,呈锯齿状。结论:不同程度的颅内异常超声表现对指导临床指导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9期)

杨宏志,杨如武,李延静,刘国军[3](2018)在《基于双源CT灌注成像对正常颅脑血流动力学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在正常人群中脑血流动力学定量研究中的价值,并测量其灌注参数的正常范围。方法收集无颅脑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0例,行颅脑CT灌注扫描,利用灌注软件测得灰质(额颞顶叶)及白质(侧脑室前后角旁)、豆状核、尾状核、内囊及丘脑的CBV、CBF、MTT和TT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正常成人脑灰质CBF及CBV最高,MTT及TTP最长,白质CBF及CBV最低,豆状核及尾状核MTT及TTP最短;2、额叶、颞叶及顶叶CBV、CBF、TTP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MTT有统计学差异(P<0.05);侧脑室前、后角旁CBV、CBF、MT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侧脑室前、后角旁TTP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左右侧脑室后角旁CB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左右半球各参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正常人群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且测得了正常成人颅脑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为将来进一步开展CT灌注检查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慕松[4](2016)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与正常儿颅脑CT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与正常儿颅脑CT表现。方法抽取我院2013-01—2015-01确诊的50例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研究组,选择同期50例正常儿为对照组,均行CT扫描,比较2组CT扫描结果。结果研究组脑白质及脑灰质CT值分别为(25.6±3.4)HU、(26.0±3.8)HU,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0.5±3.3)HU、(30.8±3.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HIE患儿基底节、脑白质及脑灰质CT值分别均明显低于轻度、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正确显示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变位置及其密度,对疾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6年19期)

毛佳伟,朱毓秀,潘永清[5](2016)在《正常颅脑能谱CT成像各单能量图像质量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能谱CT成像在显示正常颅脑结构时的最佳单能量图,从而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对60例经宝石能谱CT扫描的患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得原始图像在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130、140 ke V下重建19组CT图像。选取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小脑最大层面,分别测量每一组图像各感兴趣区的CT值及噪声,以计算不同ke V下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结果:小脑皮质、髓质的最佳SNR均为70 ke V,最大CNR为40 ke V;半卵圆中心层面的皮质、髓质在70 ke V具有最佳SNR,在40 ke V具有最大CNR;在基底节区层面中,内囊在70 ke V具有最佳SNR,苍白球在65 ke V具有最佳SNR,该层面在50 ke V具有最大CNR。除小脑的最大CNR比70 ke V的CNR大(P=0.000)外,基底节区层面及半卵圆中心层面的最大CNR与70 ke V的CNR没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66、0.249)。结论:进行颅脑CT能谱成像时,70 ke V是最佳单能量水平,能够清晰地显示颅脑的结构。(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6年07期)

朱引峰[6](2015)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正常儿颅脑CT对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颅内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期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23例,正常新生儿20例,均行CT检查,并对照分析。结果通过CT检查,发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患者相比较于正常新生儿,其脑实质存在低密度灶和颅内出血。结论对新生儿进行颅内CT检查,可有效确诊新生儿中缺血缺氧性患者,给患者的治疗带来方便。(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22期)

陈思争[7](2015)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和正常儿颅脑CT结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和正常儿颅脑CT结果。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4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作为A组,同时选取44例正常新生儿作为B组,分别对两组新生儿进行颅脑CT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两组颅脑CT结果。结果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基底节平均密度值(18.54±3.12)HU、脑白质平均密度值(15.71±2.11)HU、脑灰质平均密度值(22.47±2.74)HU和正常儿颅脑C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和正常儿颅脑C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CT结果,能够为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5年24期)

刘霞,赵继平,段崇锋,李杨,隋庆兰[8](2015)在《颅脑正中矢状面磁共振成像对正常成人颅腔面积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于磁共振正中矢状位成像测量正常成年人颅腔面积,并归纳正常值范围,探讨其与年龄的相关性及性别差异。方法从我院图片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随机选取发育正常、无相关疾病成年人720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6组: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每组120例,男女各60例。于磁共振正中矢状位T1加权像上测量幕上面积、幕下面积、全颅面积及幕上/幕下面积比值(简称幕上下比),并对所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成年人幕上面积、全颅面积、幕上下比随着年龄增加略增大,与年龄成弱正相关、线性回归关系;幕下面积随着年龄增加略减小,与年龄成弱负相关、线性回归关系。男性与女性幕上面积、幕下面积、全颅面积、幕上下比差异均有显着性(相应t值分别为t=11.55;t=15.69;t=14.70;t=-4.13,P值均<0.05),除了幕上下比外,余各测量值的均值均为男性大于女性。结论正常成年人颅腔正中矢状位磁共振成像颅腔面积各测量值参考值范围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临床评价颅腔容积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姚兴军,王岳华,侯文仲,曾敏敏,邓光策[9](2015)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42例诊治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NPH)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后NPH患者42例,分析患者临床症状、脑脊液释放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显效31例(73.8%),有效7例(16.67%),总有效率90.47%;无感染、堵管或死亡等现象。术后各脑室参数:Huckman值、Hensson脑室指数、第叁脑室宽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NPH的诊断及分流术的选择需结合综合临床资料;脑室-腹腔分流术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NPH患者症状。(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5年03期)

刘栋云[10](2014)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中医病机及将其与正常儿颅脑CT的对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正常儿颅脑CT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颅脑CT影像学资料与22例正常新生儿颅脑CT影像学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婴儿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显示结果为:正常新生儿的颅脑显示脑白质密度较低,脑灰质较薄;而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CT显示结果为脑实质存在较低密度的病灶,且合并颅内出血。结论通过与正常新生儿颅脑CT结果的对比,可显着提高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率,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4年S2期)

正常颅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23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颅脑的超声表现。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产前系统在本院检查及生产的孕产妇238例,统计238例新生儿头颅检查超声显示颅脑结构异常与正常情况分布,并分析异常者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正常者152例,异常者86例,86例中脉络丛形态不规则35例,脉络丛回声不均匀2例,侧脑室中央部至后角囊腔形成2例,脉络丛囊肿5例,侧脑室增宽7例,第叁脑室增宽2例,脑白质回声增强3例,头皮下血肿5例。详见表1。脉络丛形态不规则:35例脉络丛形态均表现为形态不同程度的不规则,脉络丛边缘不光整,呈锯齿状。结论:不同程度的颅内异常超声表现对指导临床指导有一定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常颅脑论文参考文献

[1].李林,赵建设,高在芬,马常友,董春华.表观弥散系数在2~12岁常规颅脑MRI正常的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

[2].贾忠桃,吴凤霞,曹雅静,张晓新.23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颅脑超声表现的总结[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杨宏志,杨如武,李延静,刘国军.基于双源CT灌注成像对正常颅脑血流动力学的定量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

[4].刘慕松.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与正常儿颅脑CT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

[5].毛佳伟,朱毓秀,潘永清.正常颅脑能谱CT成像各单能量图像质量的分析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6

[6].朱引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正常儿颅脑CT对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

[7].陈思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和正常儿颅脑CT结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5

[8].刘霞,赵继平,段崇锋,李杨,隋庆兰.颅脑正中矢状面磁共振成像对正常成人颅腔面积的测量[J].解剖学报.2015

[9].姚兴军,王岳华,侯文仲,曾敏敏,邓光策.重型颅脑损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42例诊治体会[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

[10].刘栋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中医病机及将其与正常儿颅脑CT的对照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4

论文知识图

4对照组健康体检者正常颅脑MR...岁正常颅脑CT、FLAIR、T:wl...正常颅脑MRI的T2加权横断面1.1正常颅脑MR图像..人体正常MRI图像-图9-2 正常颅脑(颅...正常对照组与颅脑损伤后认知正常组比较...

标签:;  ;  ;  ;  ;  ;  ;  

正常颅脑论文_李林,赵建设,高在芬,马常友,董春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