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PLC组成的电梯群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徐新仁,李淑兰,朱恩芳,刘海峰,郑萍,徐东辉[1](2020)在《基于最短距离调度原则的电梯群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建筑的标志,而电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理的群控调度技术能够在电梯安全和舒适运行的情况下,缩短候梯时间。以6部10层电梯模型为控制对象,针对传统基于最短距离的群控算法仅考虑指示情况的不足,提出了充分考虑电梯的指示与静止两种情况的最短距离群控算法,根据目标楼层与呼梯信号的距离最短原则判断电梯响应,有效缩短乘客的候梯时间。通过EET仿真软件验证了其可行性,表明了本群控算法具有梯形图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较好的普适性。
于运渌,焦彦宗[2](2020)在《群控电梯半实物仿真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为提升高校实验室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针对群控电梯运行过程中故障类型多样而现有监控模式不能及时反馈电梯运行状态的问题,基于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了群控电梯半实物仿真监控系统。该系统将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等方面有机结合,利用人机交互界面和上位机编程,实现对电梯的实时监控。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学生可完成群控电梯控制程序编写并进行软件在线仿真,有利于逻辑编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冯仓成[3](2019)在《基于PLC控制的群控电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近年来高层建筑持续增加,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越来越需要电梯。电梯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中高层建筑的交通工具,能够满足人们日常需要。作为垂直工作的电梯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电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优化电梯的服务能力,一栋大楼里经常得安装多个电梯,怎样让多台电梯进行有效的控制,群控系统(EGCS:ELEVATOR GROUP CONTROL SYSTEM)应运而生,同时也成为人民越来越关注的课题。在本文中,主要利用三菱的FX系列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技术对群控电梯做了系统详细的讲解。首先分析了群控电梯的研究意义以及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群控电梯发展现状和过程。然后介绍了三菱的FX系列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内容,其中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单元、结构、工作原理。现在能源日趋减少,如何让电梯更有效的节约能源,是很多电梯厂家以及电梯研究爱好者广泛关注的话题。对于电梯群控体系来说,最优的调度方法是降低能耗的关键。虽然目前市场上调度方法有所改进和提高,比如模糊控制技术、蚁群算法、专家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先进的群控电梯控制算法,但这些群控电梯控制算法都是通过尽可能性的减少停梯次数和减少乘客等候电梯的时间提高了系统的效率,间接的节省了能源,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实现节能,电梯消耗的能源仍然是建筑能源损耗的关键。针对这一个问题,本文借助于现有的群控算法,以群控电梯的主站和从站为设计研究对象,并加以改进,将系统的能量损耗全面优化,同时使用三菱FX系列的PLC作为主站,在上位机上控制群控电梯的调度,每一台电梯的垂直运动分别由独自的PLC进行控制,工业总线CC-Link是多台PLC之间的进行通信用纽带。这种控制结构能都有效的提高电梯运行效率和节约能源,有很强的可行性,提高了群控电梯的整体性能。
代玉凤[4](2018)在《基于PLC智能群控电梯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梯作为中高层楼宇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工具,其控制方法与组成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简单的独立电梯控制、较为复杂的电梯并联运行控制、智能化的多台电梯联合控制,到现在形成了能够适应不同建筑环境的自适应电梯控制技术。如何能够全方位提高电梯的服务质量一直是电梯控制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随着对电梯服务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不仅单梯的控制系统需要进行优化,而且对多组电梯构成电梯群的调度控制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论文通过对电梯群控调度系统的特性进行分析,展开了针对电梯群控优化调度的研究,设计了基于蚁群算法的控制方法对群控系统进行优化,并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对交通模式进行识别,开发了以西门子PLC(S7-300)为控制器的电梯群控制系统,搭建了基于WinCC的监控系统,针对不同交通模式,在乘客候梯时间、乘客乘梯时间、能源消耗量与轿厢拥挤度四项性能评价指标上对系统进行评价。通过采集写字楼的实际客流信息,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论文所设计群控方法对群控系统优化的有效性及在PLC系统中的实际可行性,实现了电梯群控的优化调度,提高了电梯群控系统的整体性能水平。
刘清[5](2018)在《基于候梯时间最优算法的电梯群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梯作为建筑物内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伴随着新算法、新技术、新思路的出现而不断升级,给人们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针对传统的电梯群控系统控制目标单一、自适应性差、节能效果不显着等问题,将多目标规划理论与不同智能控制算法相结合,实现电梯群控系统的节能优化调度。针对传统算法控制目标单一的缺陷,利用多目标规划理论综合时间、乘客满意度、能源消耗3个方面,提出一种多目标规划的电梯群控算法。以减小时间和降低能耗为主要目的,定义了4个评价指标,实现了多个评价指标的优化调度。针对电梯群控系统复杂、模糊变量多的特点,无法用数学方法精确地建立被控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电梯群控算法。建立由多个模糊变量构成的电梯群控系统模型,通过模糊推理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解决了模糊变量无法精确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通过比较评价函数值即电梯可信度的大小,实现电梯的调度运行。针对交通环境一直在变化而模糊规则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模糊神经网络电梯群控算法。利用模糊控制建立电梯群控系统的被控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神经网络自学习不断调整权值,不断优化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了电梯群控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以缩短时间和降低能耗为主要目的,利用3种算法实现电梯群控系统调度,均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乘客的长时间候梯率以及电梯的停靠次数,解决了传统控制算法控制目标单一和耗能多的问题,实现了电梯群控系统的节能优化。
曹利云[6](2016)在《基于模糊控制的群控电梯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梯作为现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高层建筑物的增加,传统的单台电梯控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台电梯已经投入使用,这时,为了节约能耗,提高多台电梯的使用效率,多台电梯的合理调度是目前电梯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以邢台市人民医院的电梯实际应用为背景,在了解群控电梯的起源与发展,电梯群控系统的组成,电梯群控系统的传统算法及模糊控制的优点基础上,充分考虑乘客平均候梯时间、平均乘梯时间、系统能耗等合理优化派梯综合因素,确定了目标评价函数。选取呼梯响应时间、响应能力、集中度和空间总利用率作为评价指标参数输入量,通过对输入变量模糊化处理,建立各因素的模糊推理机制,最终完成了群控算法的电梯分配。在此基础上,完成电梯群控的硬件及软件设计,最后以3部20层电梯为例,选用S7-300PLC作为控制器,同时利用新兴工业控制软件—TIA Portal软件进行电梯群控程序设计。通过系统的仿真与设计,结果表明在派梯方面及软件设计方面较原系统有明显改观,与现在国家提倡的发展工业4.0接轨,新兴的工业控制软件-TIA Portal软件应用于电梯行业,为电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华[7](2013)在《并联运行电梯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中研究了电梯群控系统中最典型的并联运行电梯控制系统,完成并联运行电梯控制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设计。通过合理的硬件选择,模块化的软件设计,达到了并联运行电梯的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
张炜炜[8](2012)在《基于PLC技术的群控电梯主从站设计》文中研究说明1854年,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成功发明了第一台电梯。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梯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楼宇中,单台电梯己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进一步缩短人们的侯梯时间、减少能源消耗,除了安装多台电梯外,更要采用优化的管理控制策略来提高电梯群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梯群控系统(EGCS)应运而生。本文以基于PLC技术的群控电梯的主从站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当前电梯控制的主流方法,结合国内外在电梯控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电梯群控系统的结构和组成,通过讨论电梯控制系统的组成,阐述了可编程控制器(西门子PLC)在群控电梯控制中的应用,并结合群控电梯系统介绍了主从式S7-200PPI通信的设计方法。最后,利用西门子PLC编程的程序控制方式,提出了六层群控电梯的PLC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过程、组成,列出了主要控制电路、电梯的控制梯形图及指令表,并给出了系统组成框图和程序流程图,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电梯群控系统方案。实现两台电梯的群控运行,解决了继电器—接触器可靠性差、安装调试周期长、接线复杂等缺点。在实际应用中,S7-200PPI协议可靠、稳定、操作简单,其特有的网络读写指令简化了编程设计,降低了编程的错误率。
李天建[9](2011)在《基于GEPLC的电梯群控程序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和智能化建筑。而电梯做为这些建筑中的最重要的垂直交通运输工具,人们对其的运输能力、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单台电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缩短人们的候梯时间、乘梯时间、减少能量损耗,需要安装多台电梯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的控制。这种对多台电梯优化调度的系统就是电梯群控系统(EGCS)。在现代化的智能大厦中,由于进出人员复杂、交通流量特别大,因而往往在大厦中配置多台电梯,以提高电梯系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等,使大厦的日常运转和谐有序。电梯群控技术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电梯系统的群控所要解决的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的多目标随机系统的决策问题。因此,搭建电梯群控系统平台并对电梯群控控制算法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PLC(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全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自诞生起就始终处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主战场,为各类工业设备提供非常可靠的控制手段。目前,PLC与DCS、工业PC并列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支柱。基于上述背景,文章提出一种基于GE智能平台控制器和多目标控制算法的新型电梯群控系统平台。通过对多目标的电梯群控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群控系统的多目标要求,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客流交通模式的识别方法,并给出了不同交通模式下的调度策略和群控方法。文章首先简要介绍电梯群控系统的基本组成。着重介绍如何运用GE公司的控制器RX3i system、Versamax E05PLC及工业以太网、远程1/0模块等相关设备,完成搭建3台5层电梯群控算法硬件研究平台,并完成相应的电梯群控算法的梯形图程序的编写。同时,在已完成电梯群控系统平台上,借鉴有关研究成果,对电梯交通系统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电梯群控系统的模型,分析了电梯群控系统的客流状况,应用以就近、待梯时间最短等为性能指标的群控控制方法,并进行电梯群控调度试验。电梯运结果表征其有效性。
于欣韵[10](2010)在《电梯群的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和智能化建筑。而电梯做为这些建筑中的最重要的垂直交通运输工具,人们对其的运输能力、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单台电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缩短人们的候梯时间、乘梯时间、减少能量损耗,需要安装多台电梯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的控制。这种对多台电梯优化调度的系统就是电梯群控系统(EGCS)。因此,搭建电梯群控系统模型并对电梯群控控制算法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电梯群控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总结电梯运行的基本规则,并阐述电梯群控系统的结构设计思想。在完成电梯群控系统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运用Matlab/Simulink,完成4台10层电梯群控系统仿真模型的搭建。然后,本文在相同的建筑物参数和电梯配置参数条件下,分别应用三种较为成熟的调度算法对群控系统进行仿真,得出反映电梯服务质量的仿真结果。通过仿真结果的分析比对,进一步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接着,本文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完成相应的电梯群控算法的梯形图程序的编写。编写梯形图时采用模块化的思想,将单台电梯运行时必备功能的程序拆分成多个模块,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运行时可根据需要调用相应模块,便于程序编写调试以及扩展。针对3台10层电梯模型运用Rockwell公司的控制器PLC ControlLogix5000、Rockwell三层工业网络、远程I/O模块等相关设备,搭建电梯群控算法硬件研究平台;同时通过Factory Talk View Studio软件完成监控界面的制作以远程监控平台的运行。最后,本文以最小二乘法为派梯策略测试电梯硬件实验平台。从得到的电梯运行图来看,平台能够正确无误的运行。
二、PC-PLC组成的电梯群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PLC组成的电梯群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最短距离调度原则的电梯群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群控算法现状 |
2 最短距离调度原则 |
2.1 以9楼外上呼为例进行分析 |
2.2 以2楼外下呼为例进行分析 |
3 最短距离调度原则的逻辑实现 |
4 结语 |
(2)群控电梯半实物仿真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 系统硬件设计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电梯控制程序设计 |
3.2 HMI设计 |
3.3 上位机监测软件设计 |
4 结语 |
(3)基于PLC控制的群控电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 本章小结 |
2 电梯相关基本知识及概念 |
2.1 电梯的分类及发展情况 |
2.1.1 电梯的分类 |
2.1.2 电梯的发展情况 |
2.2 电梯的组成结构及安全保护装置 |
2.3 本章小结 |
3 三菱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基本知识 |
3.1 三菱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简介 |
3.1.1 PLC简介 |
3.1.2 三菱FX系列PLC简介 |
3.2 PLC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
3.2.1 PLC的基本组成 |
3.2.2 PLC的工作原理 |
3.3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主要应用领域 |
3.4 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与传统继电器控制的区别 |
3.5 本章小结 |
4 电梯群控系统(EGCS) |
4.1 群控电梯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
4.2 EGCS控制系统的特点 |
4.3 群控电梯控制算法 |
4.4 群控电梯工作运行中的合理配置 |
4.5 群控电梯控制系统的外围设备 |
4.5.1 三菱FR-D720 变频器 |
4.5.2 光电开关 |
4.5.3 旋转编码器 |
4.6 本章小结 |
5 群控电梯功能实现设计及系统运行 |
5.1 群控电梯仿真系统的总方案 |
5.1.1 群控算法仿真平台 |
5.1.2 实测客流数据平台 |
5.2 通信网络硬件设计 |
5.3 通信协议的设计 |
5.3.1 SPCP协议的帧格式 |
5.3.2 SPCP协议实现的主要算法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电梯群控系统PLC程序设计、通信系统设置与实现 |
6.1 群控电梯从站的设计 |
6.1.1 PLC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
6.1.2 PLC设计基本内容 |
6.2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
6.3 群控系统设计 |
6.3.1 PLC选择 |
6.3.2 相关知识 |
6.3.3 功能模块选择 |
6.4 PLC程序设计与实现 |
6.4.1 GX Developer编程软件简介 |
6.4.2 PLC程序设计与实现 |
6.4.3 加减速程序设计与实现 |
6.4.4 开关门程序设计与实现 |
6.4.5 到层检测程序设计与实现 |
6.4.6 电梯群控程序设计与实现 |
6.5 通信系统设置与实现 |
6.5.1 CC-link主站的设置与实现 |
6.5.2 CC-Link从站的设置与实现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PLC智能群控电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电梯群控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电梯群控系统的发展史 |
1.2.2 国内外群控电梯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电梯群控系统的组成及特征 |
2.1 电梯群控系统的结构 |
2.2 电梯群控系统的基本特征 |
2.2.1 电梯群控系统的模糊性 |
2.2.2 电梯群控系统的扰动性 |
2.2.3 电梯群控系统的非线性 |
2.2.4 电梯群控系统的多目标性 |
2.3 电梯客流量的分类及检测方法 |
2.3.1 电梯客流的描述 |
2.3.2 电梯客流的检测方法 |
2.3.3 电梯客流的分类 |
2.4 电梯群控系统的性能指标数学模型 |
2.4.1 AWT(平均候梯时间)的数学模型 |
2.4.2 ART(平均乘梯时间)的数学模型 |
2.4.3 CD(轿厢拥挤度)的数学模型 |
2.4.4 ERC(系统能耗)的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交通模式识别 |
3.1 电梯交通流模式识别的研究方法 |
3.2 确定模糊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 |
3.3 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 |
3.3.1 隶属函数的获取 |
3.3.2 模糊规则的确定 |
3.3.3 优化隶属函数 |
3.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电梯交通流模式识别的实现 |
3.4.1 客流特征值的确定 |
3.4.2 网络的输入、输出变量的确定 |
3.4.3 网络的训练 |
3.4.4 交通模式的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优化调度 |
4.1 蚁群算法理论概述 |
4.2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4.3 应用蚁群算法求解电梯群控问题的结构图模型 |
4.3.1 图G的顶点集 |
4.3.2 图G的边集 |
4.3.3 图G的边集的权值 |
4.3.4 二部图模型 |
4.4 电梯群控问题的求解方案 |
4.4.1 确定输入数据 |
4.4.2 构造G图模型 |
4.4.3 应用蚁群算法寻优 |
4.5 电梯群控问题中蚁群算法的设计方案 |
4.5.1 定义蚂蚁的个体 |
4.5.2 蚂蚁的一次旅行 |
4.5.3 信息素策略 |
4.5.4 概率转移策略 |
4.6 基于蚁群算法的电梯群控仿真平台 |
4.6.1 电梯仿真平台界面介绍 |
4.6.2 电梯群控仿真平台数据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梯群控系统的PLC实现 |
5.1 电梯群控系统的硬件部分 |
5.1.1 器件的选型 |
5.1.2 电梯群控系统主电路图 |
5.2 电梯群控系统的程序设计 |
5.2.1 S7-300的编程软件 |
5.2.2 群控电梯的运行规则 |
5.2.3 电梯群控系统的I/O分配 |
5.3 电梯群控系统的梯形图模块介绍 |
5.3.1 电梯运行的主要模块程序 |
5.3.2 呼梯模块 |
5.3.3 电梯当前位置判定模块 |
5.3.4 电梯运行优先级模块 |
5.3.5 电梯开关门动作模块 |
5.3.6 电梯运行模块 |
5.3.7 电梯按钮指示灯模块 |
5.3.8 电梯运行的总体整体流程 |
5.4 Win CC上位机监控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候梯时间最优算法的电梯群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梯群控系统概述 |
1.2.1 电梯群控系统的发展状况 |
1.2.2 几种常见的电梯群控控制算法 |
1.3 国内外电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外电梯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电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梯群控系统理论分析 |
2.1 电梯群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
2.2 电梯群控系统的特点 |
2.2.1 电梯群控系统的多目标性 |
2.2.2 电梯群控系统的不确定性 |
2.2.3 电梯群控系统的扰动性 |
2.2.4 电梯群控系统的不完备性 |
2.3 影响电梯群控系统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电梯群控系统 |
3.1 电梯群控系统交通模式分析 |
3.1.1 客流交通模式 |
3.1.2 交通模式识别 |
3.1.3 交通模式及调度分析 |
3.2 群控电梯系统的多目标规划建模 |
3.3 最小乘梯时间算法 |
3.4 Matlab仿真 |
3.4.1 第1种情况的仿真 |
3.4.2 第2种情况的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电梯群控算法 |
4.1 模糊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
4.2 评价函数的确定 |
4.3 模糊控制算法设计 |
4.3.1 输入变量的计算 |
4.3.2 输入变量的模糊化 |
4.3.3 模糊推理 |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电梯群控算法 |
5.1 电梯群控系统数学模型 |
5.1.1 群控系统评价函数的确定 |
5.1.2 群控系统输入变量的确定 |
5.2 基于模糊BP神经网络的电梯群控系统 |
5.2.1 电梯群控系统BP神经网络设计 |
5.2.2 电梯群控系统BP神经网络训练与测试 |
5.3 电梯群控系统调度派梯 |
5.4 仿真实验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模糊控制的群控电梯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电梯群控系统国内外现状的研究 |
1.2.1 电梯群控系统的发展史 |
1.2.2 国内外群控电梯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梯群控系统的理论基础 |
2.1 电梯群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
2.1.1 电梯群控系统的相关概念 |
2.1.2 电梯群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
2.2 电梯群控系统的功能 |
2.3 电梯群控系统的特点 |
2.3.1 电梯群控系统的多目标性 |
2.3.2 电梯群控系统的不确定性 |
2.3.3 电梯群控系统的非线性 |
2.3.4 电梯群控系统的扰动性 |
2.3.5 电梯群控系统信息的不完备性 |
2.4 电梯群控系统的运行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梯群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电梯群控系统的硬件组成 |
3.1.1 电机型号选择 |
3.1.2 空气开关型号选择 |
3.1.3 接触器型号选择 |
3.1.4 热继电器型号选择 |
3.1.5 PLC型号选择 |
3.1.6 PLC控制电梯的优点 |
3.2 电梯群控系统主电路 |
3.3 电梯群控系统的I/O分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梯群控系统的算法研究 |
4.1 建立系统评价函数 |
4.2 模糊输入量的计算 |
4.3 输入变量的模糊化 |
4.3.1 HCWT的模糊化 |
4.3.2 电梯剩余容量CV的模糊化 |
4.3.3 集中度GD的模糊化 |
4.3.4 轿厢利用率UR的模糊化 |
4.4 模糊推理 |
4.4.1 平均乘梯时间ART的模糊推理规则 |
4.4.2 平均候梯时间AWT的模糊推理规则 |
4.4.3 电梯能耗RPC的模糊推理规则 |
4.5 清晰化处理 |
4.6 层厅呼叫信号的最终分配 |
4.7 运行仿真及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梯群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S7-300 的编程软件 |
5.2 电梯群控系统的程序设计 |
5.3 电梯群控系统的梯形图模块设计 |
5.3.1 电梯运行检查模块程序设计 |
5.3.2 电梯上下行模块程序设计 |
5.3.3 电梯指示灯模块程序设计 |
5.3.4 电梯群控模糊派梯模块设计 |
5.3.5 电梯开关门模块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并联运行电梯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电梯群控系统硬件设计 |
2.1 电梯群控系统硬件框图 |
2.2 变频器的选型及参数设置 |
3 电梯群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3.1 设计思想 |
3.2 调度原则与实现功能 |
4 结束语 |
(8)基于PLC技术的群控电梯主从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电梯控制技术发展及电梯群控技术 |
1.2.1 电梯交流调速方法的发展 |
1.2.2 电梯群控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3 电梯群控技术的功能、特点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可编程控制器简介 |
2.1 可编程控制器的简介 |
2.2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2.3 可编程控制器的主要特点 |
3 群控电梯的控制系统组成 |
3.1 电梯的结构 |
3.2 电梯的控制系统组成 |
3.3 主从站电梯的通信协议 |
3.4 群控电梯控制系统的主要硬件配置 |
3.4.1 S7-200 CPU226 |
3.4.2 变频器MM420 |
3.4.3 欧姆龙旋转编码器 |
4 群控电梯从站的设计 |
4.1 电梯的运行流程 |
4.2 电梯控制程序设计 |
4.2.1 变频器设置 |
4.2.2 系统复位设置 |
4.2.3 楼层显示 |
4.2.4 减速及平层控制 |
4.2.5 轿厢开门及电梯上升与下降 |
4.2.6 电子报站程序 |
4.2.7 曳引电机及门电机控制 |
4.3 从站电梯运行全过程 |
5 群控电梯主站的设计及系统运行 |
5.1 电梯群控算法实现 |
5.2 主从站之间的通信编程 |
5.3 主从站之间的优先调度设计 |
6. 总结、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和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学研究情况 |
参考文献 |
(9)基于GEPLC的电梯群控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 电梯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电梯群控技术发展 |
1.5 PLC 技术的发展 |
1.6 PLC 在电梯控制中的应用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8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构成及其配置 |
2.1 电梯实物模型 |
2.1.1 电梯拽引机构 |
2.1.2 轿厢及开关门系统 |
2.1.3 定位系统及限位装置 |
2.1.4 操纵箱和门厅呼梯按钮 |
2.2 Versamax 系列 PLC |
2.2.1 IC200CPUE05 |
2.2.2 IC200PWR002 |
2.2.3 IC200MDL650 |
2.2.4 IC200MDL750 |
2.2.5 IC200MDL930 |
2.3 RX3i 系列 PLC |
2.4 工业以太网 EGD 通信 |
2.5 变频器 |
2.5.1 变频器的调速原理 |
2.5.2 三菱 E700 变频器 |
2.6 编程软件 Proficy Machine Edition 简介 |
第三章 单梯程序设计 |
3.1 单梯逻辑控制 |
3.1.1 单梯控制基本流程 |
3.1.2 电梯轿厢楼层定位 |
3.1.3 呼梯信号采集与处理 |
3.1.4 电梯状态确定 |
3.1.5 门控子程序 |
3.1.6 电梯运行控制 |
3.1.7 清呼梯信号 |
3.1.8 指示灯显示 |
3.2 EGD 通信 |
3.2.1 EGD 的发送 |
3.2.2 EGD 的接收 |
3.3 故障诊断 |
3.3.1 通信故障检测 |
3.3.2 门控系统故障检测 |
第四章 群控策略的确定 |
4.1 典型群控流程 |
4.2 电梯群控算法 |
4.2.1 常用电梯群控算法简介 |
4.2.2 多目标规划电梯群控算法 |
4.2.3 候梯时间的计算方法 |
4.2.4 乘梯时间的计算 |
4.2.5 能源消耗的计算 |
4.2.6 调度模式的参数设定 |
第五章 群控程序设计 |
5.1 EGD 配置 |
5.1.1 EGD 的接收 |
5.1.2 EGD 的发送 |
5.2 群控程序设计 |
5.2.1 检测网络通信情况 |
5.2.2 各电梯门厅呼梯任务扫描 |
5.2.3 数据转换 |
5.2.4 基于多目标规划算法的专家评价 |
5.2.5 最优方案确定 |
5.2.6 调度分配 |
5.2.7 调度完成后标记清除 |
5.3 多目标规划电梯群控算法的 C 语言设计 |
5.3.1 主函数上下呼任务判断 |
5.3.2 上呼任务空闲状态 |
5.3.3 上呼任务上行同向 |
5.3.4 上呼任务上行反向 |
5.3.5 上呼任务下行反向 |
5.3.6 电梯停靠次数子函数 |
5.3.7 计算电梯最高响应层 |
5.3.8 计算电梯最低响应层 |
5.3.9 楼层转换成数字形式 |
5.3.10 专家调度模式选择 |
第六章 系统调试运行与结果分析 |
6.1 单梯调试验证与结果分析 |
6.1.1 整体测试 |
6.1.2 顺向截停,反向保持 |
6.1.3 防恶作剧测试 |
6.1.4 检修模式测试 |
6.2 群梯调试验证与结果分析 |
6.2.1 空闲状态 |
6.2.2 上行同向状态 |
6.2.3 上行反向状态 |
6.2.4 下行反向状态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其特点 |
7.2 本系统的不足以及未来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输入模块 IC200MDL650 接线原理图 |
附录 B 输出模块 IC200MDL750 接线原理图 |
附录 C 输出模块 IC200MDL940 接线原理图 |
附录 D 门机及安全联锁接线原理图 |
附录 E 变频器接线原理图 |
附录 F 单梯 IO 分配表 |
附录 G 群梯寄存器分配表 |
(10)电梯群的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学术背景 |
1.2 国际国内研究情况和进展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梯群控系统基本理论 |
2.1 电梯群控系统的功能 |
2.2 电梯群控系统的特点 |
2.2.1 电梯群控系统的多目标性 |
2.2.2 电梯交通系统的不确定性 |
2.2.3 电梯交通系统的非线性 |
2.2.4 电梯交通系统的扰动性 |
2.2.5 电梯交通系统的不完备性 |
2.3 电梯群控系统的性能要求 |
2.3.1 电梯群控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 |
2.3.2 电梯群控系统的硬件设计要求 |
2.3.3 电梯群控系统的软件设计要求 |
2.4 电梯群控系统性能指标评价函数 |
2.4.1 时间评价指标 |
2.4.2 能耗评价指标 |
2.4.3 乘客状态评价指标 |
2.4.4 乘客容忍度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梯群控系统结构设计 |
3.1 电梯群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 电梯运行规则 |
3.3 电梯群控调度算法 |
3.3.1 最短距离调度算法 |
3.3.2 最小候梯时间调度算法 |
3.3.3 多目标调度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atlab的电梯群控系统仿真 |
4.1 电梯群控Matlab仿真系统 |
4.2 客流仿真 |
4.2.1 客流仿真模块的建立 |
4.2.2 客流仿真流程 |
4.2.3 不同交通模式下的客流仿真 |
4.3 电梯控制仿真 |
4.3.1 电梯模块 |
4.3.2 单台电梯控制仿真 |
4.3.3 电梯群控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电梯模型的电梯群控系统实验 |
5.1 基于电梯模型的电梯群控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5.2 基于电梯模型的电梯群控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
5.2.1 PLC程序设计 |
5.2.2 网络配置 |
5.2.3 监控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5.3 最小候梯时间算法实现及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四、PC-PLC组成的电梯群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最短距离调度原则的电梯群控技术研究[J]. 徐新仁,李淑兰,朱恩芳,刘海峰,郑萍,徐东辉.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 [2]群控电梯半实物仿真监控系统设计[J]. 于运渌,焦彦宗. 自动化与仪表, 2020(07)
- [3]基于PLC控制的群控电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冯仓成.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 [4]基于PLC智能群控电梯系统设计[D]. 代玉凤.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1)
- [5]基于候梯时间最优算法的电梯群控系统研究[D]. 刘清.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6]基于模糊控制的群控电梯系统设计与研究[D]. 曹利云.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6)
- [7]并联运行电梯控制系统设计[J]. 张华.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10)
- [8]基于PLC技术的群控电梯主从站设计[D]. 张炜炜.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9]基于GEPLC的电梯群控程序设计[D]. 李天建. 福州大学, 2011(06)
- [10]电梯群的优化控制研究[D]. 于欣韵.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