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古道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教,中古,灵宝,剑道,内倾,异文,国玺。
中古道教论文文献综述
冯渝杰[1](2019)在《中古道教传授仪对汉代皇帝即位礼的仿拟与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策命与上刺作为汉代皇帝即位及道教经、戒、箓传授之启告程序,在神圣性获得方面具有共通的路径与知识来源;两种仪式过程中用于交接的信物——剑、玺与剑、印,作为"汉家"国祚与道教神权的物化象征,亦具有相似的神圣内涵;祭天郊庙与登坛告盟则反映了汉代皇帝即位及道教传授仪式,在最后的天命授接环节上的不同偏向。中古道教传授仪对汉代皇帝即位礼之承袭与转化的具体研究,为进一步把握道教的国家宗教性格及其与汉家的内在关系,理解中国古代宗教仪式与世俗礼仪之互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与实例支撑。(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5期)
张玉莲[2](2019)在《中古道教仙传中的“食桃修仙”母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道教仙传中,"食桃修仙"母题的产生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在探究该母题产生的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桃"被仙化的多重原因。就外因而言,桃被仙化与神仙信仰的广泛流传有关。就内因而言,桃被仙化与桃特殊丰富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进而以"食王母桃"这一母题为中心梳理"食桃修仙"母题的流变。该母题的流变与桃被赋予的神效和异形密切相关,由此导致"食桃修仙"母题呈现出神异浪漫的美学风格。(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鹏[3](2019)在《中古道教“叁师”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因口传、秘传等一些传教传统,道教非常重视师徒关系,因此道教中围绕"师"的论述非常多,"叁师"便是中古道教教义、仪式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天师道经典中,"叁师"作为关启、醮谢神灵,与"叁张"有着密切的关系;灵宝经中,"叁师"则是经戒传授仪式中临坛叁师;上清经中,因传授经戒与存思两种仪式,存在着"经籍度"与师师相承的两种"叁师"。(本文来源于《中国本土宗教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丁杰,江牧[4](2018)在《中古道教自然审美的观游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晋之际,道教对于自然的审美观照从具体方略到实施途径均表现出强烈的内倾特征。其一,道教由观览天地而形成一套天地诸征整体联动的自然观。其二,再依据该自然观将天地进行同化,通过探游山水来证明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揭示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其叁,将天地诸征与人体诸部位相匹配,即做到自然的身体化与身体的自然化。遂凭外观山之洞府,以内观人之洞房,使外景与内景呼应互通,最终完成内向性超越的审美体验。(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曹凌[5](2018)在《中古道教仪式中的两种辩论活动及其渊源——以两件敦煌遗书资料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两件敦煌遗书为基础,讨论了唐代道教和辩论有关的两种仪式内容——论义和论衡。论义是教内依托讲经法会进行的辩论活动,对于教理、教义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之前未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根据新公布的羽72aV号敦煌遗书提出至迟在唐代道教内部已经存在这样的活动,其主要形式源自佛教的论义。其在道教思想史上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论衡是由佛道两教或儒释道叁教进行的跨宗教辩论活动,往往也是依托法会进行,在唐代并成为皇帝生日时的重要行事之一。本文整理了P. 2820号中道士对论衡活动的记录,并以此与传世文献中一些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提出论衡活动的仪式程序也是源自佛教论义,但是根据跨宗教的特点有所调整。(尤其宫廷中举行的)论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为表演性的活动,因此其对教理发展的重要性可能被普遍高估了。(本文来源于《中国本土宗教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白照杰[6](2018)在《炼骨成真:中古道教仙骨信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两晋开始,"仙骨"成为道教成仙理论中的重要元素。不少道教材料指出,只有具备仙骨者,才能受学重要经书,最终获得仙果。中古道教徒围绕仙骨信仰进行了大量阐释,包括仙骨的特征、仙骨的成因和塑成方法、仙骨在成仙理论上的特殊意义等。对中古道教仙骨信仰的研究,可以从一个新的侧面切入中古道教的核心观念。(本文来源于《道教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冯渝杰[7](2016)在《中古道教铸剑术小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太平经》中的炒钢技术到中古时期的灌钢法,中古道教中已经发展出一套操作纯熟的铸剑技术。尤其是"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的淬火技艺,实际上是一种"双液淬火法",具有十分合理的科学依据,达到了较高的铸钢水准。同时道教铸剑术中亦附着神秘的信仰内容,打上了独特的道教标记。(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王承文[8](2014)在《中古道教“步虚”仪的起源与古灵宝经分类论考——以《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道教"步虚"仪的起源与东晋末年"古灵宝经"《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直接相关。而该经也是一部近数十年来备受国际道教学界关注的经典。论文详细地考察了灵宝"步虚"仪形成的背景及其宗教神学意义,讨论了这部经典的文本结构及其与其他"古灵宝经"的关系。灵宝"步虚"仪的最初形成贯穿了《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核心信仰,并且与"元始旧经"所确立的"灵宝斋法"具有不能分割的关系,该经最尊崇的经典是《灵宝赤书五篇真文》,最尊崇的主神是元始天尊。《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作为一部"元始旧经",其文本结构也不存在后人根据较后出世的"仙公新经"重新续写的可能。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有关"元始旧经"和"新经"的分类,保持的就是古灵宝经问世之初的面貌。陆修静对此并未作任何改动。所有"古灵宝经"均为江南"葛氏道派"在不同时期所创作。学术界除了关注古灵宝经之间某些个体差异之外,应该更加重视"古灵宝经"经典系列在根本教义思想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郭琴琴,刘祖国[9](2014)在《中古道教文献异文研究——以《大有妙经》、《元丹上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是六朝时期的一部重要道教文献,《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为其节略传本,两部经书在内容上多有重合之处,为考察异文现象研究提供了基础。以两部文献为语料,从训诂学的角度讨论了异体字、古今字、假借字叁种类型的异文,为语言的研究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柳州师专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程乐松[10](2013)在《真形与洞天:中古道教地理学中所见的信仰聚合——以道教经典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植根于古代中国信仰的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和改造既有的文化观念和信仰对象,将之纳入自身的信仰和实践体系,与此同时,也通过自身的宗教实践和信仰体系创造不断扩展这些文化观念的宗教内涵,丰富其意义层次——同一观念在不同道派教义和道术体系中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因此,对道教信仰中基本观念的缘起和发展过(本文来源于《宗教研究》期刊2013年00期)
中古道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古道教仙传中,"食桃修仙"母题的产生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在探究该母题产生的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桃"被仙化的多重原因。就外因而言,桃被仙化与神仙信仰的广泛流传有关。就内因而言,桃被仙化与桃特殊丰富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进而以"食王母桃"这一母题为中心梳理"食桃修仙"母题的流变。该母题的流变与桃被赋予的神效和异形密切相关,由此导致"食桃修仙"母题呈现出神异浪漫的美学风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古道教论文参考文献
[1].冯渝杰.中古道教传授仪对汉代皇帝即位礼的仿拟与转化[J].学术月刊.2019
[2].张玉莲.中古道教仙传中的“食桃修仙”母题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张鹏.中古道教“叁师”考[J].中国本土宗教研究.2019
[4].丁杰,江牧.中古道教自然审美的观游途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5].曹凌.中古道教仪式中的两种辩论活动及其渊源——以两件敦煌遗书资料为中心[J].中国本土宗教研究.2018
[6].白照杰.炼骨成真:中古道教仙骨信仰研究[J].道教学刊.2018
[7].冯渝杰.中古道教铸剑术小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
[8].王承文.中古道教“步虚”仪的起源与古灵宝经分类论考——以《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为中心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郭琴琴,刘祖国.中古道教文献异文研究——以《大有妙经》、《元丹上经》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4
[10].程乐松.真形与洞天:中古道教地理学中所见的信仰聚合——以道教经典为中心的考察[J].宗教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