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真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媒介,真实,新闻,逼真,电视,大众,肥皂剧。
媒介真实论文文献综述
胡璇,蔡美颖[1](2018)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媒介真实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真人秀节目往往以"真实"作为核心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对节目"真实"呈现的理解和争议。事实上,这类节目以部分真实元素为基础,以种种媒介策略在节目层面和受众层面上"建构真实"。电视真人秀通过对节目中的在场真实、受众的日常真实以及情绪真实的影响,从节目内容、现实生活、情绪场域叁个方面对"真实"进行着规训与构建。(本文来源于《视听界》期刊2018年04期)
曹思宁[2](2018)在《影像媒介、真实观与伦理规范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播媒介在技术手段上的历史性变化,会影响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形态。影像技术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看待世界的真实观念的变化,即“何为真实”的一套标准,进而达成在社会层面的对真实的不同共识。新闻信息的传递离不开具体的媒介工具,新的传播技术的诞生不仅会改变具体的媒介形态,也同时会改变人们的认知结构、信息传播符号的类型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本文以新闻职业化过程与摄影技术的发展为历史线索,论述影像媒介、真实观与有关真实的媒介规范之间的关系。新闻中的影像媒介对现实世界建构出的不同真实感,在历史过程中在不断变化,塑造着社会对于真实的不同观念。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担当着传递信息、告知真相的作用,在新闻学的定义中,新闻即是对新近的客观事实的报道。影像技术在最初对新闻报道有着强化事实的效果,然而随着造假技术的发展,一些假照片挑战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闻伦理,冲击了新闻摄影关于影像真实的伦理规范。人们建立在机械摄影的机械特性排斥人类主观观念的假设之上的真实观被假照片打破,本文发现,在面对虚假影像带来的挑战时,职业的新闻摄影在延续摄影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的真实观的同时,新闻摄影行业和新闻机构内部通过对摄影行为、技术指标和影像文本的媒介规范来达成有关真实的共识,随着摄影媒介的普及和网络传播的发展,影像生产社会化,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操作规范的基础上,技术核查成为事实核查必备的手段,在多元表达面前,不仅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再现真实进行建构,还要通过客观真实的新闻专业主义保障事实表达的客观中立性。本文对影像媒介的规范变迁阶段的具体划分标准,参考了后现代视觉学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对仿像历史阶段的划分,与历史现实相结合,形成了本文的叙事框架。以影像媒介的技术变化和对生产力的解放的不同程度为依据,将影像媒介、真实观与媒介伦理规范变迁的历史过程分为叁个阶段:新闻摄影的胶片时期、新闻摄影的数码时期与新闻摄影的网络时期。(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海波[3](2017)在《媒介审判:“媒介真实”对“客观真实”的一种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制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媒介审判现象,即媒介在司法审判前对涉案人员做了超前的审判预测。媒介通过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向受众展示"真相",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用"媒介真实"向"客观真实"发出挑战。要使媒介审判回归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要规范新闻报道、严肃新闻评论,对法制新闻报道、评论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普及法律知识、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关系,用真实可靠的事实和公正客观的评论为受众展现真实客观的世界。(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7年11期)
罗旻[4](2016)在《肥皂剧中的媒介真实悖论——以电视剧《欢乐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肥皂剧的创作,既遵循戏剧中的"类型逼真",又遵循"文化逼真"。当"类型逼真"和"文化逼真"随意糅杂不遵循既有象征编码的规则时,肥皂剧构建的媒介真实就呈现出一种"悖论"状态,从而扰乱受众认知基模的运作,使得受众对"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的认知出现混乱。肥皂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再现"真实"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悖论"和对受众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6年07期)
高子奇[5](2015)在《触不到的真相——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真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时代,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膨胀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成为困扰大多数人的主要问题。本文尝试通过比较分析传统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及其传播规律与特点,辩证地对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真实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5年04期)
付献杰[6](2014)在《“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的发展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监督和自我认识的产物,媒介世界是对现实的反映,为现实服务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现实世界为媒介世界的存在提供依据,媒介世界对现实世界造成影响,而媒介真实也是对客观真实的反映,是虚拟的、片面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而客观真实则表达已经存在的。不因人的思想变化而变化,"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媒介真实"客观上反映了客观真实。(本文来源于《中国传媒科技》期刊2014年02期)
董素青[7](2013)在《媒介真实与电视素养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在反映世界同时也在建构世界,是一个录制工具,也是一个制造现实的工具。面对电视的冲击,单纯地防御电视的负面作用并不能解决问题,如何让儿童积极主动地使用电视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成为更加具有批判精神的电视观众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电视素养教育,让儿童具备一定的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做个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杨文虎[8](2011)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媒介真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作为二十世纪后半叶兴起于西方社会的一股哲学思潮,简单来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现代主义崇尚科学和理性,相信科学技术能够征服自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本文来源于《新闻窗》期刊2011年02期)
金凤[9](2011)在《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媒介真实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叁十年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的变迁,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及利益群体的格局正进行着重新调整和建构。群体性事件是伴随着转型期社会形态的转换而表征出的社会阵痛,它体现着利益的纠葛和社会关系的紧张,但也促使媒体思考在群体性事件的媒介真实建构中该以怎样的方式和立场如实呈现这一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特殊样貌。本文着力研究媒体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中对消息来源的取舍、对行为主体的形象建构及其新闻框架结构的特点,并从新闻场域中不同的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探究政治力量、社会中坚力量和媒体对于群体性事件媒介真实建构的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公开和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导致的阐释框架的多元扩大了媒体的话语空间;社会中间阶层的话语诉求促成对媒介议题的设置实现由“边缘”向“中心”的突破;而媒体帮助弱势群体进行利益表达以促成转型期社会群体信任的整合。群体性事件只是社会矛盾借以宣泄的群体形式之一,媒体在客观呈现争执和冲突的同时,也要尝试化解此间的矛盾和纷争,要推进信息公开的尺度和边界,要加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互信和理解、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建构积极的舆论导向,从而达成整合社会共同体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2-01)
王翠[10](2010)在《媒介真实与现实世界的背离:国内报纸抑郁症患者形象再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抑郁症已经成为21世纪国内外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到2020年,就疾病负担(GBD)而言,抑郁症将成为中国继心脏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抑郁症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身心上的痛苦,还带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大众媒介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健康传播渠道,媒介对某个疾病的建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众对疾病或患者的认知和态度。因此媒体在抑郁症健康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探讨国内主流媒体对抑郁症及其患者的报道现状,并以新闻生产为立足点,分析造成抑郁症报道现状的深层原因,不仅是对健康传播研究的理论补充,而且对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操作也有较大的借鉴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探讨了《人民日报》、《新京报》、《健康报》从2004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这六年来抑郁症报道的一般情况和发展变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媒体抑郁症议题正在从“初始时期”向“科学时期”迈进,但离“人性时期”和“政治时期”还差距很远。在第叁章,本文研究了目前国内报纸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再现。总体来说,在媒介再现下,抑郁症患者的“负面”形象和“受难”形象占据主导地位,而“正面”形象和“应受关爱”形象则处于边缘地位。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对不同的媒介再现对抑郁症患者这一群体社会身份形成的影响做了探析。在第四章“媒介真实和现实真实”中,通过对大众抑郁症患者形象的认知调查和医学层面中的抑郁症患者形象分析,笔者发现媒体建构出来的抑郁症患者形象与现实中的抑郁症患者形象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媒介的建构下,抑郁症患者被明显地被差异和他者化了。第五章是全文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在此章,笔者将探讨抑郁症新闻生产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机制,从记者个人因素、媒介组织的职业常规、外部权力影响机制、公众抑郁症认知四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此来找寻出造成“媒介现实”偏离“真实现实”的各种原因。与单纯的批评建议相比,这种探讨对国内媒体的抑郁症健康传播显然更有启示和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0-03-01)
媒介真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播媒介在技术手段上的历史性变化,会影响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形态。影像技术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看待世界的真实观念的变化,即“何为真实”的一套标准,进而达成在社会层面的对真实的不同共识。新闻信息的传递离不开具体的媒介工具,新的传播技术的诞生不仅会改变具体的媒介形态,也同时会改变人们的认知结构、信息传播符号的类型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本文以新闻职业化过程与摄影技术的发展为历史线索,论述影像媒介、真实观与有关真实的媒介规范之间的关系。新闻中的影像媒介对现实世界建构出的不同真实感,在历史过程中在不断变化,塑造着社会对于真实的不同观念。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担当着传递信息、告知真相的作用,在新闻学的定义中,新闻即是对新近的客观事实的报道。影像技术在最初对新闻报道有着强化事实的效果,然而随着造假技术的发展,一些假照片挑战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闻伦理,冲击了新闻摄影关于影像真实的伦理规范。人们建立在机械摄影的机械特性排斥人类主观观念的假设之上的真实观被假照片打破,本文发现,在面对虚假影像带来的挑战时,职业的新闻摄影在延续摄影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的真实观的同时,新闻摄影行业和新闻机构内部通过对摄影行为、技术指标和影像文本的媒介规范来达成有关真实的共识,随着摄影媒介的普及和网络传播的发展,影像生产社会化,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操作规范的基础上,技术核查成为事实核查必备的手段,在多元表达面前,不仅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再现真实进行建构,还要通过客观真实的新闻专业主义保障事实表达的客观中立性。本文对影像媒介的规范变迁阶段的具体划分标准,参考了后现代视觉学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对仿像历史阶段的划分,与历史现实相结合,形成了本文的叙事框架。以影像媒介的技术变化和对生产力的解放的不同程度为依据,将影像媒介、真实观与媒介伦理规范变迁的历史过程分为叁个阶段:新闻摄影的胶片时期、新闻摄影的数码时期与新闻摄影的网络时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真实论文参考文献
[1].胡璇,蔡美颖.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媒介真实建构[J].视听界.2018
[2].曹思宁.影像媒介、真实观与伦理规范的变迁[D].河北大学.2018
[3].王海波.媒介审判:“媒介真实”对“客观真实”的一种挑战[J].今传媒.2017
[4].罗旻.肥皂剧中的媒介真实悖论——以电视剧《欢乐颂》为例[J].传媒观察.2016
[5].高子奇.触不到的真相——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真实[J].新闻研究导刊.2015
[6].付献杰.“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J].中国传媒科技.2014
[7].董素青.媒介真实与电视素养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8].杨文虎.后现代语境下的媒介真实[J].新闻窗.2011
[9].金凤.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媒介真实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王翠.媒介真实与现实世界的背离:国内报纸抑郁症患者形象再现研究[D].安徽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