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教研室
作为一名教研员,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感触很多,特别是担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七年级教学研究工作以来,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教师教得精疲力尽,学生学得苦不堪言。面对这样的现状,深感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中小学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本文主要努力解决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之间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师与生、教与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一小学生进入初中,过渡衔接不好的主要原因
1.从教材内容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到了中学,教材体系一下增多,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
2.教师授课不同
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老师反复讲、反复练。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中学教学容量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而且初中教师大多都是从九年级下来的,对初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知前提、管理方式、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全面,了解不透,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对学生估计过高,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师生协调适应差,下力不少,收获不大。
3.学生特征不同
从小学进入初中,在成人眼里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但在一个十二三岁孩子的眼里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科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跟不上,走弯路,学习成绩出现滑坡。
4.学习习惯不同
学生在小学阶段习惯好、能力强的同学,进入初中后,能够较为迅速地适应初中学习,这些同学的优点是:对语文学习有热情,积极性高。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中学就不会学习。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学不会,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这些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难以适应中学的学习,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逐渐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分化”与成绩“滑坡”。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脱节。由此可见,做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二做好小学和初中衔接过渡的措施
1.明确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标是九年一贯制,更注意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重视。在阅读方法上,由小学“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理解和分析评价方面,由小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到初中“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对课标心中有数,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
2.把握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起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难以设想了。新课程标准采用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思路,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在处理课文内容时,首先要适度加深。即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理解透彻,更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本的主要内容。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明确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出来的,而不是单纯地停留于课文内容做“表面游戏”。其次适当延伸。也就是不局限于课文本身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特点,适度进行一些拓展训练。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对人的一生起着永久性作用。小学阶段就要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正确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等。
4.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5.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作好毕业前的过渡工作
六年级的语文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复习迎考工作外,还有必要了解七年级语文,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特点、教学方式等,适当地按中学语文的教学要求试教学生,让他们在毕业前能够面对难度较大的语文天地,了解一些中学语文的学习方法,明白中小学语文的差别。
6.从试题的编制中体现中小学衔接
从每年的初中语文试卷和中考试卷中发现,命题主要有以下特点:(1)突出“学生发展为本”和“面向全体学生”理念的要求。(2)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3)坚持“时代性与综合性统一”的思想。(4)体现“学科渗透德育”的思想。因此,在小学六年级命题中遵循“既紧扣书本,又略超越书本;既注重基础知识,又重视能力考查;既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初步形成和发展”这一原则,力争使试题出得“活而有格,符合当前的语文课改的方向,渗透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思想,对今后教学起到导向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新理念下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到一套有效的衔接方法。
〔责任编辑:李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