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电子转移论文-汪睿杰

界面电子转移论文-汪睿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电子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孔碳纤维材料,微生物燃料电池,界面电子转移,希瓦氏菌

界面电子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汪睿杰[1](2019)在《纳米多孔碳纤维材料的制备及其促进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界面电子转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作为催化剂将有机物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极和微生物之间缓慢的界面电子转移过程是制约其阳极生物电催化性能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年来,为了促进电极与微生物间的界面电子转移,各种多孔电极材料,尤其是一些具有纳米结构单元的多孔材料被应用于MFC阳极,显着提升了MFC的产电性能,然而由于MFC阳极界面电子转移过程除涉及微生物细胞的多条胞外电子传递途径外,还受到电极表面电活性生物膜的形态、分布以及电极本身微纳结构的影响。弄清纳米孔与大孔结构促进界面电子转移的具体机制将有助于逐步明确纳米结构阳极界面电子转移机制,为新型电极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多种具有纳米孔结构的碳纤维电极,通过对造孔模板的选择及其聚丙烯腈前驱体配比的调控,构筑具有不同的纤维内部孔结构以及纤维间隙的碳纤维网络,并针对典型产电菌株——腐败希瓦氏菌CN32进行了阳极界面电子转移过程的电化学行为分析,对不同孔结构促进界面电子转移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为了制备多孔碳纤维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聚丙烯腈(PAN)为前驱体,氧化锌纳米颗粒为造孔模板,经预氧化、碳化和后处理合成了叁种不同结构的多孔碳纤维材料,并将其用于希瓦氏菌CN32 MFC中,探索孔结构对电极界面电子转移的作用。由于氧化锌纳米颗粒难以在静电纺丝前驱体溶液中均匀分散,获得的多孔碳纤维孔分布不均匀,但与未造孔的碳化PAN纤维相比,电极表面黄素类电子介体的吸附量有所增加,并且具有较大的催化电流,在希瓦氏菌CN32 MFC中也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密度。由此得出结论,在PAN前驱体上引入纳米尺寸孔结构能够促进所获得碳纤维电极的界面电子转移,但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在其中均匀分散的纳米粒子作为模板,以形成均匀分布的纳米孔结构。(2)在前一研究的基础上,将金属有机框架ZIF-8(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与PAN复合,通过调整前驱体中ZIF-8模板的质量分数,获得了叁种不同结构的纳米多孔碳纤维(MPCF)材料。随着前驱体中ZIF-8含量的增加,所得到的MPCF纤维直径增大,纤维间隙(大孔)增大,纳米孔增多。纳米孔的大量存在促进了黄素类电子介体界面电子转移,大孔的存在提高了细菌的负载量。但是,较宽的纤维之间过大的宏观孔隙会阻碍生物膜的形成,导致缺乏有效的界面电子迁移。实验表明,具有适当的大孔尺寸和纳米孔体积的MPCF-2阳极获得了最佳的功率输出性能,其在CN32 MFC中的最大功率密度为997±467 mW m~(-2),比碳布电极高10倍。综上所述,纳米尺寸孔结构主要促进基于小分子介体的界面电子转移过程,而大孔结构对电极表面生物膜的形态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也随之影响了胞外直接电子传递过程。对阳极多孔结构的有效调控是加快电极界面电子转移,实现高效的生物电催化反应,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输出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范旭,杨晓,杜星雨,赵强,王天宇[2](2019)在《Fe(Ⅲ)团簇表面修饰Bi_2WO_6及其界面电子转移增强催化性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分级结构的Bi_2WO_6微球,在此基础上采用回流法将Fe(Ⅲ)沉积在其表面,获得了系列Fe(Ⅲ)修饰的Fe(Ⅲ)/Bi_2WO_6催化材料,采用XRD、UV-Vis-DRS、SEM等测试技术对其组成、形貌和能带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以偶氮染料罗丹明B (RhB)为模拟污染物对其活性进行测试。活性测试结果表明,Fe(Ⅲ)表面修饰增强了Bi_2WO_6光催化剂RhB的对吸附对能力,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能力并有效拓宽了Bi_2WO_6光催化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促进了·OH和·O_2~-的产生,Fe(Ⅲ)/Bi_2WO_6的催化活性比Bi_2WO_6增强了约2. 4倍。(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苹,徐顺秋,陈峰,余火根[3](2019)在《Ni纳米粒子作为电子转移剂和NiS_x作为产氢界面活性位协同增强TiO_2光催化制氢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TiO_2因具有低价易得、无毒性及稳定性好等优势而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理论上, TiO_2的能带结构可满足分解水制氢的条件.然而,研究发现TiO_2本身的光催化制氢性能较低,主要是由于TiO_2被光激发后生成的电子和空穴尚未到达材料表面参与反应,就在其体相内发生复合,导致电子参与有效光催化制氢反应的几率较低.近年来,为提高TiO_2的制氢性能,研究者主要通过半导体耦合、元素掺杂、形貌调控和助剂修饰等方式对TiO_2进行改性.其中,助剂表面修饰由于用量少、条件温和并且对主体材料结构影响很小而成为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改性手段.最常用的电子助剂是贵金属如Au, Ag, Pt和Pd.当TiO_2表面沉积微量的贵金属纳米粒子时,导带上的光生电子被贵金属捕获并迅速转移,将H~+在贵金属表面发生界面还原反应生成H_2,从而有效提高了制氢效率.除了贵金属电子助剂外,还有一些价格较低、产量丰富的非贵金属如Co, Cu, Ni和Bi等也可以作为电子助剂应用于光催化制氢,在提高制氢性能的同时也降低了光催化剂的成本.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金属材料(除贵金属Pt以外)本身都不能作为有效的界面催化活性位点,表现出较低的界面析氢速率,导致金属-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产氢活性低.因此,进一步对金属表面进行改性、增加界面催化活性位点、促进其界面产氢催化反应,对于提高金属-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制氢性能非常重要.在金属作为电子传输介质修饰半导体材料的制氢过程中,电子传输介质快速转移光生电子和有效捕获溶液中的H+直接进行界面催化还原反应生成H_2这两个步骤都十分关键.在制备金属-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时,对于通常的金属材料本身都不能作为界面催化活性位点、缺乏有效的界面产氢活性位点的问题,可通过在金属表面进一步修饰作为界面催化活性位点的基团或离子来解决.本文采用先将Ni纳米粒子光沉积在TiO_2表面、再在水热条件下在Ni纳米粒子表面生成NiS_x的两步法合成了以Ni作为电子转移介质、以NiS_x作为界面催化活性位点共修饰的高效TiO_2光催化剂(称为TiO_2/Ni-NiS_x).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TiO_2/Ni-NiS_x光催化的最高制氢速率(223.74μmolh~(-1))分别是纯TiO_2, TiO_2/Ni和TiO_2/NiS_x样品的22.2, 8.0和2.2倍.性能增强的原因是Ni纳米粒子作为电子传输体、NiS_x作为界面催化活性位点同时提高了光生电子的转移速率和界面催化反应速率,即Ni和NiS_x两者协同作用增强了TiO_2光催化制氢性能.这种非贵金属助剂和界面活性位点协同作用的方法为设计高制氢性能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有望在光催化领域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吉,郭彦炳[4](2018)在《金属氧化物/钙钛矿异质界面电子转移与表面晶格氧活化促进的甲烷高效催化燃烧》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催化燃烧能有效降低天然气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有害气体(如CO,NOx等)污染物,在发电、热供应等工业领域意义重大1。非均相固体催化剂的异质界面及其所暴露晶面能显着影响催化反应的路径与反应速率2。因此我们设计并构建了基于化学惰性的氧化物组分ZnO与具有催化活性的钙钛矿组分La_(0.8)Sr_(0.2)CoO_3(LSCO)的独特外延生长界面结构:ZnO{01-10}晶面上的O~(2-)与LSCO{110}晶面上的Co~(3+), Sr~(2+), La~(3+)同时相连接。X射线光电子(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李治杰[5](2018)在《界面电子转移作用下单量子点的荧光辐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体量子点属于纳米级的单光子发射器,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包括量子产率高、荧光寿命长、光稳定性好、生物兼容性良、光谱连续可调等,在生物医疗、照明显示以及量子信息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在光电器件等应用方面,研究单量子点与导体、半导体等纳米材料之间的界面电子转移动力学对于量子点的实际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单量子点对其所处的纳米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单量子点与其局域环境之间的电子转移、能量转移、介电效应等一些近场相互作用都会改变量子点的光学辐射特性。单量子点研究完全消除了系综平均效应,从而可以获得纳米环境中单量子点的动力学及其变化的微观信息。单量子点与其他材料接触后,界面电子转移会影响单量子点的光学辐射特性,如荧光强度、荧光寿命、荧光闪烁、偶极取向和激子辐射特性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单量子点与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界面电子转移动力学。研究了N型半导体纳米粒子铟锡氧化物(ITO)与近红外CdSeTe/ZnS_(3ML)核/多壳单量子点的界面电子转移动力学。ITO具有比CdSeTe/ZnS_(3ML)量子点更高的费米能级,当单个量子点置于ITO纳米粒子形成的薄膜中,ITO中的电子将转移到量子点上以填充其表面俘获态,从而实现了对单个量子点的荧光闪烁的抑制。另外,ITO能够改变单量子点的边带激子精细结构,从而使单量子点产生线偏振的荧光辐射特性。2.增强单量子点中双激子态的双光子辐射。当单个近红外CdSeTe/ZnS_(3ML)核/多壳量子点包裹在N型半导体铟锡氧化物(ITO)纳米颗粒中,具有高电子密度的ITO纳米颗粒可以增加单个量子点的介电屏蔽以减少其内载流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双激子非辐射俄歇复合。二阶关联函数曲线中的平均值g~((2))(0)=0.57,指示着ITO纳米颗粒中单个量子点双激子的有效产生且随后的双光子辐射。双激子与单激子发射的荧光量子产率比例增加到4.8倍,同时双激子的俄歇复合率几乎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极大地增强了单量子点的双光子的荧光辐射。3.近红外CdSeTe/ZnS_(3ML)单量子点在新型二维材料二硫化钼上的荧光辐射特性。少层的二硫化钼具有高电荷载流子迁移率且其费米能级高于CdSeTe/ZnS_(3ML)量子点,二者接触后会发生由二硫化钼到量子点表面的界面电子转移。实验研究发现二硫化钼上单量子点的荧光闪烁率减小近一个数量级。此外由于二硫化钼引入额外的非辐射弛豫通道,单量子点的荧光寿命由90 ns减小为23 ns。(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孙润泽[6](2018)在《纳米片状TiO_2基光催化产氢及界面电子转移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阳光作为驱动力将水转化为清洁高效的氢能是一种可持续能源利用方式。光催化产氢过程中电子-空穴易复合,电子利用效率低,制约产氢效率的提升。基于催化剂内部电子转移、界面电子转移以及界面电子反应的全过程电子转移路径,优化催化剂表面性质可有效提高电子利用效率。本论文选用稳定、廉价、无毒的TiO_2作为基底催化剂,制备了 RGO/TiO_2、MoS_2/TiO_2以及Cu、Fe和Ni/TiO_2等复合催化剂,通过改善TiO_2表面化学性质,实现光生电子高效利用。为促进内部电子快速迁移,降低界面电子转移阻力,构建RGO/TiO_2复合体系。利用水热法制备(001)面暴露的二维TiO_2纳米片。通过微波水热还原GO为RGO并与TiO_2纳米片复合。分析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催化剂改性前后晶型保持稳定,TiO_2纳米片分散在RGO表面,形成紧密接触。复合催化剂光生电子-空穴复合受到明显抑制,光电流密度为8 μA/cm2,是TiO_2的4.4倍,界面电荷转移电阻减小了 10%。筛选最佳催化剂为2wt%RGO/TiO,产氢速率为3.14μmol/g/min,是单独TiO的4.1倍,稳定性良好。RGO/TiO_2产氢活性增强的原因在于RGO作为优良的电子导体,可加速内部光生电子向界面的迁移,促进光生电子-空穴的有效分离,提高电子利用效率。为降低催化剂产氢反应能垒,加速界面电子反应,构建MOS2/TiO_2复合体系。以二水钼酸钠和硫代乙酰胺为前驱体,利用微波水热法快速制备MoS_2修饰TiO_2纳米片。当MoS_2负载量达到0.2wt%时,产氢速率最高(4.02 μmol/g/min),是TiO_2的5.3倍。MoS_2改性后,催化剂形貌因高温处理转变为不规则片状结构。复合催化剂光电流密度(2.4 μA/cm2)是TiO_2的1.3倍,光照下界面电荷转移电阻与TiO_2催化剂相近。MOS2的产氢过电势较低,减小了界面电子反应的阻力,是复合催化剂产氢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光激发下,TiO_2导带电子转移至MoS_2导带并迁移至产氢活性位点,促进界面电子快速反应,从而实现高效产氢。为实现拓展电子转移路径以实现内部电子快速迁移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催化剂产氢反应能垒,构建Cu、Fe和Ni/TiO_2体系。以Cu、Fe、Ni等金属盐类作为前驱体,通过微波水热法制备金属修饰TiO_2纳米片。当Cu负载量为1wt%时,产氢速率最高(38.9μmol/g/min),是TiO_2的51倍。1wt%Fe/TiO_2和1wt%Ni/TiO_2的活性分别是O2的2.35倍和8.5倍。对比发现金属修饰前后TiO_2形貌结构与晶型基本保持不变。Cu、Fe和Ni/TiO_2催化剂表面负载的变价金属作为电子受体,可接受TiO_2导带光生电子,实现电子蓄积,从而提高电流密度。Cu、Fe和Ni/TiO_2催化剂光电流密度分别提高了 11.4,2.8,3.8倍,界面电荷阻抗分别降低了 51%,16%和16%。线性循环伏安测试表明Cu/Ti02催化剂产氢电势较TiO_2明显降低,Ni/TiO_2和Fe/TiO_2过电势较TiO_2增加。各项表征性能中Cu/TiO_2最佳,Ni/TiO_2次之,Fe/TiO_2最弱。电子向界面的快速转移以及降低的界面产氢过电势是Cu/TiO_2催化剂高效产氢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01)

张艳[7](2018)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电子转移行为与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廉价且储量丰富的可再生绿色能源。目前,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通过光伏电池实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s)是第叁代有机光伏电池之一,取材广泛、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对DSCs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然而,由于染敏电池内部复杂的电荷传输特性,目前对于敏化剂在TiO_2界面的电子传输行为机制以及敏化剂在电荷复合反应中扮演的角色尚有争议。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敏化剂在TiO_2表面抑制复合损失的作用,以及对敏化剂脱附之后修复电池性能的可行性。本文研究了基于钴电解质的DSCs中有机敏化剂层的自组装,以揭示其在减少电荷复合损失中的作用。使用非碱性溶剂,通过染料脱附法制备了不同染料负载量的DSC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表明,锚定有机敏化剂的发生去质子化,改变了表面电位的变化,从而显着影响TiO_2的导带。我们证明了导带的正向带边缘位移和复合速率常数的减小是开路下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吸收光子转换效率(APCE)的分析,则表明锚定敏化剂的填充在减少短路复合损失中的关键作用。数值模拟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点,这表明APCE主要取决于复合速率常数,而不是短路带边移。这些结果表明敏化剂分子中引入绝缘基团,通过自组装形成重迭的分子层,可以有效抑制DSCs中电荷复合行为。采用鹅去氧胆酸(CDCA)和一系列硅烷分子分别处理脱吸部分染料后的薄膜,分析了染料部分脱附后恢复光伏性能的可行性。在不同染料负载量下,CDCA和硅烷分子均能够有效的抑制电子复合,实现光电流和光电压的提高。比较不同光强条件下的电流-电压响应曲线以及单色光转换效率测量结果,发现CDCA分子能够填补染料脱附在TiO_2表面留下的空位,降低界面电子转移速率,进而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与此同时,高光强下的光电流响应规律与低光强下相反。由电化学阻抗(EIS)分析可知,CDCA与有机光敏剂存在竞争吸附,导致部分染料从TiO_2表面解离,致使薄膜内钴配体的输运通道变窄,从而发生扩散受限现象,抑制了光电流的提高。与此同时,硅烷处理薄膜能够有效地防止了注入电子与电解质中的电子受体发生复合。而且电流-电压响应的测量结果并未显示硅烷与染料分子存在竞争吸附关系。即便在高光强下,硅烷处理的电池也未观察到电解质的扩散受限现象,进而证实了硅烷处理对提高电池光电流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8-02-01)

谢青季,覃晓丽,部丽娟,巢龙,肖红波[8](2017)在《电极界面上电子转移的短程效应及其应用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本质上来说,一切化学现象都源自物质分子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按照核外电子运动程度的大小,可试着分为4个层次:原子分子内的电子能级跃迁,对应于原子、分子光谱和光分析;原子分子间的电子弱相互作用,对应于所有已知的分子间/内弱相互作用和色谱分析;原子分子间的电子强相互作用,对应于共价键和合成化学;以及原子分子间的电子得失,对应于电化学、氧化还原化学、离子化学和质谱学~([1,2])。化学中的价电子转移过程常发生在电子绝缘体介质中,电化学研究表明此时价电子转移的有效距离应在纳米级~([3]),具有短程效应。基于电极界面上电子转移的短程效应,我们研究和发展了超敏生物分析和非金属置换法研制贵金属超薄层电催化剂的新方法,会上将汇报相关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14)

虎晓燕,陈晶,马琴,高云静,卢小泉[9](2017)在《几种金属卟啉液液界面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液界面作为简单的模拟生物膜来研究生物体系中的电子转移过程,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新方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其反馈模式来研究界面的电子转移动力学。由于DFT无论在研究无机体系还是有机体系时,其计算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及最低空轨道的轨道(LUMO)都与光谱和电化学电位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本研究中SECM和DFT被紧密地联合起来研究几种金属卟啉分子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HOMO、LUMO轨道能级等对于金属卟啉生物分子的电子转移速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14)

李俊博,程伟娜,于治,赵冰,韩晓霞[10](2016)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探究细胞色素c在过渡金属镍界面上电子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色素c(Cyt c)作为电荷转移的载体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其电子转移行为的方法通常是将cyt c吸附在自组装单分子层(SAM)修饰的贵金属电极上,之后再进一步探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SERS)的变化。受修饰后贵金属电极的生物相容性及SAM链长度的影响,Cyt c的活性及电子转移速率相比于自然态下都有较大区别。本文利用表面增强共振拉曼光谱(SERRS)探究了Cyt c在过渡金属镍(Ni)上的电荷转移行为。图1是不同pH值的Cyt c吸附在Ni上的光谱图。265 cm~(-1)左右的峰归属为N-Ni键伸缩振动峰,由此可知Cyt c与Ni以配位键的方式结合。1363~1373 cm~(-1)左右的峰为血红素中心铁离子价态的指示峰,此峰位可判断Cyt c的氧化还原态。pH=4.6时,cyt c为还原态,而pH=7.0时,部分氧化态和还原态cyt c共存,因此,细胞色素c在镍上的电子转移行为是一个pH依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分会:分析装置及交叉学科新方法》期刊2016-07-01)

界面电子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分级结构的Bi_2WO_6微球,在此基础上采用回流法将Fe(Ⅲ)沉积在其表面,获得了系列Fe(Ⅲ)修饰的Fe(Ⅲ)/Bi_2WO_6催化材料,采用XRD、UV-Vis-DRS、SEM等测试技术对其组成、形貌和能带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以偶氮染料罗丹明B (RhB)为模拟污染物对其活性进行测试。活性测试结果表明,Fe(Ⅲ)表面修饰增强了Bi_2WO_6光催化剂RhB的对吸附对能力,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能力并有效拓宽了Bi_2WO_6光催化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促进了·OH和·O_2~-的产生,Fe(Ⅲ)/Bi_2WO_6的催化活性比Bi_2WO_6增强了约2. 4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电子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汪睿杰.纳米多孔碳纤维材料的制备及其促进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界面电子转移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范旭,杨晓,杜星雨,赵强,王天宇.Fe(Ⅲ)团簇表面修饰Bi_2WO_6及其界面电子转移增强催化性能机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王苹,徐顺秋,陈峰,余火根.Ni纳米粒子作为电子转移剂和NiS_x作为产氢界面活性位协同增强TiO_2光催化制氢性能(英文)[J].催化学报.2019

[4].杨吉,郭彦炳.金属氧化物/钙钛矿异质界面电子转移与表面晶格氧活化促进的甲烷高效催化燃烧[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5].李治杰.界面电子转移作用下单量子点的荧光辐射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8

[6].孙润泽.纳米片状TiO_2基光催化产氢及界面电子转移机制[D].浙江大学.2018

[7].张艳.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电子转移行为与调控机制[D].天津理工大学.2018

[8].谢青季,覃晓丽,部丽娟,巢龙,肖红波.电极界面上电子转移的短程效应及其应用的初步探讨[C].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9].虎晓燕,陈晶,马琴,高云静,卢小泉.几种金属卟啉液液界面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10].李俊博,程伟娜,于治,赵冰,韩晓霞.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探究细胞色素c在过渡金属镍界面上电子转移[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分会:分析装置及交叉学科新方法.2016

标签:;  ;  ;  ;  

界面电子转移论文-汪睿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