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炭素阳极焙烧烟气净化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胡红胜,张正勇,周善红[1](2021)在《铝业典型烟气硫硝排放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针对炭素阳极煅烧烟气、电解铝烟气、氧化铝焙烧烟气在不同企业进行现场测试及监测分析,给出铝冶炼典型烟气中的SO2、NOx、颗粒物浓度组分、气氛组成等排放特征参数,研究了各工序烟气中影响SO2浓度的因素及关系,确定了NOx产生的类型。为烟气脱硫脱硝的方案确定提供依据。
邢召路,陶文明,孟庆帅,李逢军[2](2021)在《蓄热式废气处理炉在铝用阳极焙烧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炭阳极焙烧过程烟气中会产生NOx、SO2以及焦油、VOCs等有毒有害物质,为了满足环保要求,阳极焙烧炉上应用了干法脱硝+蓄热式废气处理炉(RTO)+NID-FF新型一体化脱硫除尘系统,对焙烧过程烟气产生的NOx、SO2、烟尘、焦油、VOCs等污染物脱除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焙烧烟气多种污染物难以协同治理的难题。特别是焙烧炉使用蓄热式废气处理炉后,焙烧过程产生的废气中的焦油和VOCs得到有效治理,焦油、VOCs去除率>98%,满足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
陈先锋[3](2019)在《铝用炭素阳极焙烧烟气净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铝用炭素阳极焙烧炉有害烟气净化不彻底的问题,开展了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研究。通过对烟气净化控制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进行了采集端与信号收集端的连接,引进排放在线监测系统,与PID形成自动调节,在现场实现氧化铝的自动投放,对除尘后的烟气进行信号采集,以计算机语言的形式进行输出,将输出数据与设定参数范围进行对比,判定系统对焙烧后气体的净化程度。
李丙才,赵国勇,万强,杨书鸿[4](2016)在《阳极焙烧烟气净化系统控制方法研究与改进》文中认为基于对常用阳极焙烧烟气净化方法所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多级烟气净化技术,该技术可解决常用净化方法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烟气净化效果。另外,设计的基于PLC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不仅解决了净化系统中温度不易控制的难题,也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最后,提出的脱硫脱硝改进方案对改善PM2.5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杨酉坚[5](2016)在《氧化铝在冰晶石体系中溶解行为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系统化地整理了相关研究工作并补充研究了冶金级氧化铝(包括新鲜氧化铝和吸附烟气后的载氟氧化铝)在冰晶石电解质中的溶解过程,结合邱氏透明槽装置研究了氧化铝的溶解动力学。首先,考察了氧化铝几种主要的物理化学参数(包括吸附水含量、结晶水含量、比表面积和物相组成)之间的关联关系,讨论分析了新鲜氧化铝溶解速度同其物性参数、冰晶石电解质成分、温度和过热度之间的关系。其次,利用透明电解槽装置,采用原位重量分析法,研究了新鲜氧化铝加入冰晶石熔盐时,由于局部过冷形成氧化铝硬结壳的过程及其溶解速率。测定了氧化铝硬结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考察了电解质温度对结壳溶解速率的影响和初始氧化铝浓度对结壳形成过程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第三,对载氟氧化铝和新鲜氧化铝的溶解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考察了载氟氧化铝中杂质(包括附着水含量、化学吸附氟化氢、碳粉和氟盐颗粒夹杂等)对载氟氧化铝溶解过程产生的影响,并结合载氟氧化铝预热过程中的质量和氟含量变化推算了载氟氧化铝的氟脱附过程。本文还通过数值建模研究了三种主要的氢来源分别对电解槽氟化氢产生量的影响比例。研究发现,相同煅烧工艺生产的工业氧化铝的灼减与比表面积大致成正比关系,而与alpha相含量成反比,实验室静态煅烧得到的氧化铝也呈现相同的规律。新鲜氧化铝的溶解速率随其灼减和比表面积的增加而显着加快。相较于电解质成分和体系过热度的少量变化,温度、氧化铝溶解度和电解质中氧化铝浓度对其溶解速率的影响更加明显。氧化铝溶解反应的律速步骤随电解质中氧化铝浓度增加而改变,电解质中氧化铝浓度小于3mass%时,律速步骤为化学反应速度,氧化铝浓度超过3mass%后,溶解速度受溶剂离子扩散速度限制。在960-965℃无搅拌条件下,占电解质质量1mass%的新鲜氧化铝加料后,其中约54-64mass%的氧化铝颗粒会在加料瞬间参与形成氧化铝-冰晶石结壳。结壳的质量和溶解速率受电解质氧化铝浓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大。其他参数例如结壳的体积密度和孔隙率等也给出了推算结果。区别于新鲜氧化铝,干法烟气吸附后的载氟氧化铝溶解时并不形成氧化铝结壳,溶解速率明显快于新鲜氧化铝。这是因为其中夹杂的碳粉在加料瞬间氧化燃烧,对氧化铝颗粒起到明显的预热和分散作用。而物理吸附水、氟盐和化学吸附氟化氢对其溶解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载氟氧化铝在预热时会发生氟脱附现象,30-740℃预热时载氟氧化铝中的氟化氢和水伴随脱附,740-1100℃时脱附物成分变为亚冰晶石。以氟化氢形式脱除的氟占总脱氟量近50mass%。电解槽各种氢来源对氟化氢挥发量的影响比例为--新鲜氧化铝加料:35-55mass%,空气水份:5-55mass%,阳极氢:5-1Omass%。解释了氟盐挥发量随加料氧化铝批次变化和季节交替(环境湿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给出了减少电解槽氟化氢挥发量的控制措施。本论文还扩展研究了当前铝电解工艺下氧化铝在极距间的消耗过程,分别在实验室电解装置和工业电解槽中使用动电极扫描法测量了铝电解过程中碳阳极和铝液阴极之间熔融冰晶石电解质层中的电位分布。结果显示,阴阳极之间包含三个主要部分:一个相对稳定的阴极边界层,电解质层和靠近阳极的气液混合层。同时在阴极边界层中还观察到具有较高电子导电率的铝扩散层和冰晶石或氧化铝结晶现象。铝扩散层的厚度与电流密度有关。阳极气泡平均覆盖率随阳极电流密度增加而减小,电流密度为0.8A·cm-2时平均阳极覆盖率接近50mass%。
李振宇[6](2015)在《干法净化系统在电解铝企业中的应用及维护管理》文中研究说明电解铝工业是高污染产业,其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影响巨大。随着电解铝工业的发展,国内外不同的电解铝烟气净化技术以低污染为目标争先恐后地被推出,并应用于各大铝厂,企业从降本和环保的角度出发对净化系统的工作效果也越来越重视。本文对在国内外电解铝行业中应用比较普遍的干法净化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对烟气净化系统的技术原理、工作特点以及在电解铝企业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电解铝生产所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氟化物,该气体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对企业的排放指标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对电解烟气进行处理,回收烟气中的氟化物,保证排放指标达到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解铝烟气干法净化是有效而又比较实用的净化技术,是解决电解铝行业污染问题的主要途径。净化系统在投产初期工作效果比较好,但随着运行年限的加长,系统中一些设备逐渐老化,系统故障率增高,造成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偏低,系统的净化效率、除尘效率、集气效率逐年下降,电解烟气中氟化物的利用率降低,电解生产中氟化盐单耗增高,同时也破坏了生产车间内的工作环境。因此,要深入研究烟气净化系统,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做好铝电解生产流程中净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加强日常管理,提高系统运行效果,降低颗粒物的飞扬损失,降低电解生产中的氟化盐单耗,确保系统实现达标排放,是净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文章通过对企业现场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分析和总结,对提高净化系统的运行效果的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改进净化系统的建议,为企业实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创造了条件。
张志超,穆小杰[7](2014)在《预焙阳极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与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炭素阳极企业生产现状,以国内某阳极厂为例,从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关键设备、技术操作等方面,对阳极生产流程进行了系统的诊断,对现阶段国内阳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魏孔贞[8](2014)在《OPC技术和工业以太网在炭素阳极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金属铝也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的各个行业。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常用的铝产品是通过电解所得到的,电解铝的发展与壮大,加强了对铝电极的需求。然而随着产业控制和信息技术的密切结合,工业控制体系对信息技术及安全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节省运营成本,提高自动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设计一套有效可靠的生产控制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OPC技术和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模型,传输协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依据DeviceNet和Profibus总线特点并结合工业以太网,设计了一套炭素生阳极成型车间控制系统。根据炭素生阳极振动成型车间的情况,系统控制器采用Rockwe11公司的ControlLogix系列PLC和西门子公司S7-300系列的PLC。在现有的现场总线基础上通过OPC技术,对网络进行了配置。在中控室采用了LabVIEW对炭素生阳极生产进行监测,能够让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时了解生产动向,查看各个现场设备的运转状态,及时了解工艺参数和报警记录,并能够根据软件分析数据曲线,通过实际的分析做出做准确的决策,确保生产能够向最理想的趋势发展。本系统在实验室里进行了网络搭建,模拟生产车间的各种现场设备,通过系统长时间的运行调试,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提高成型车间生产效率,减少了工人劳动量,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信息的共享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最后对本文作了总结,对未来工作做了展望。
张春亮[9](2012)在《阳极焙烧排烟系统负压控制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阳极焙烧是电解铝工业的重要工序,焙烧阳极直接影响到铝电解的电流效率,因此,如何提高阳极焙烧技术成为铝电解工业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课题对阳极焙烧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负压是阳极焙烧控制的主要参数之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负压进行控制,如果合理控制,可以准确掌握焙烧炭块的温升速率,对于焙烧阳极的质量和产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首先对阳极焙烧工艺以及阳极排烟架被控参数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阳极焙烧排烟系统负压控制研究的综合思路,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思路,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在工业控制中,PID控制是经典理论控制方法,它是一种结构简明,易于实现,同时可靠性高且高鲁棒性的算法,通常用于一些线性定常系统的控制,由于阳极焙烧负压控制系统精确模型难以建立,经典PID控制存在静态误差,模糊控制存在着控制品质粗糙、控制精度不高,为满足焙烧排烟架负压控制的精确要求,结合PID控制与智能控制的优点,提出了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完成了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在MATALAB平台上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并对其进行仿真优化,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比较,得出采用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方法更能满足阳极焙烧负压技术的要求。为了更好满足阳极焙烧生产的需要,结合排烟系统的负压控制特性,提出以PLC为底层的双重冗余网络控制方式,在实际工程背景中实现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实现了阳极焙烧控制系统的优化。这些工作对提高阳极焙烧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岩鹏[10](2012)在《预焙炭阳极焙烧炉改进及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稳定、优质的预焙阳极是大型铝电解槽正常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各电解铝厂强化电流、提高单位产能所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生阳极焙烧工艺是控制预焙阳极质量的关键环节。本论文在全面分析了焙烧系统的构成以及运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系列试验研究,优化了系统工艺,获得了如下节能降耗的成果。(1)通过反复试验,结合实际生产,在一期焙烧炉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炉室设计,获得了结构更合理、生产更平稳的二期焙烧炉设计思路,经过改造的二期焙烧炉整体性更好,挥发份燃烧更加充分。(2)通过焙烧曲线的优化试验,进一步保证了焙烧阳极的质量,并显着提高了焙烧产能,优化后的年产量比原来增加了7.88个百分点,且降低了各种单耗,降低了生产的综合成本,同时也有利于环保生产。(3)通过对燃烧系统的优化,极大地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保证了高温作业的安全;同时燃料燃烧更加充分,降低了煤气单耗,每吨炭块煤气降低了50m3,改善了炉室的运行环境,增长了炉室的使用寿命。(5)通过对辅助设备的优化,从细节上更加完善了焙烧系统,为全方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单耗夯实了基础。
二、炭素阳极焙烧烟气净化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炭素阳极焙烧烟气净化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铝业典型烟气硫硝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炭素煅烧烟气排放特征 |
1.1 阳极炭素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 |
1.2 煅烧烟气SO2和NOX浓度测试结果 |
1.3 石油焦S含量与煅烧烟气SO2浓度的关系 |
1.4 煅烧烟气NOX产生类型 |
2 电解铝烟气排放特征 |
2.1 电解铝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 |
2.2 电解铝烟气SO2浓度测试结果 |
3 氧化铝烟气排放特征 |
3.1 氧化铝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 |
3.2 氧化铝焙烧烟气SO2和NOX浓度测试结果 |
4 结 论 |
(2)蓄热式废气处理炉在铝用阳极焙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蓄热式废气处理炉系统组成 |
1.1 热氧化室 |
1.2 蓄热室 |
1.3 马鞍环 |
1.4 燃烧器及燃烧系统 |
2 在铝用阳极焙烧中的应用 |
3 结论 |
(3)铝用炭素阳极焙烧烟气净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铝用炭素阳极焙烧烟气净化控制系统设计 |
1.1 烟气净化控制系统框架设计 |
1.2 系统硬件设计 |
1.3 系统软件设计 |
2 对比实验 |
3 结语 |
(4)阳极焙烧烟气净化系统控制方法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烟气净化系统 |
2.1 净化系统工艺流程 |
2.2 净化系统的特点分析 |
2.3 系统的实际应用 |
3 烟气净化系统自动控制研究 |
3.1 自动控制系统功能介绍 |
3.2 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
(1)冷却塔温度控制 |
(2)烟道、预除尘器及电捕焦油器烟气温度检测及控制 |
3.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
4 系统的升级和发展 |
5 结束语 |
(5)氧化铝在冰晶石体系中溶解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氧化铝在铝电解槽中的作用 |
1.3 铝电解对冶金级氧化铝的要求 |
1.4 氧化铝在冰晶石中的溶解反应及存在形态 |
1.5 影响氧化铝溶解的因素 |
1.6 氧化铝干法烟气净化过程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氧化铝物理化学性质对氧化铝溶解速率的影响 |
2.1 概述 |
2.2 研究方法及试验过程 |
2.3 普通工业氧化铝的物性参数 |
2.4 氧化铝在冰晶石电解质中的溶解过程 |
2.5 灼减和BET比表面积对氧化铝溶解产生的影响 |
2.6 电解质成分和操作温度对氧化铝溶解速率的影响 |
2.6.1 电解质中氧化铝浓度和过热度的影响 |
2.6.2 电解质温度和氧化铝溶解度的影响 |
2.6.3 氧化铝在冰晶石熔盐中溶解的律速步骤 |
2.7 石英(SiO_2)坩埚腐蚀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氧化铝-冰晶石电解质硬结壳的形成和溶解 |
3.1 概述 |
3.2 研究方法及试验过程 |
3.3 试验用冶金级氧化铝的物性参数 |
3.4 加料时形成的氧化铝硬结壳的溶解速率 |
3.5 氧化铝硬结壳的形成及其部分理化性质 |
3.6 物理搅拌对氧化铝溶解过程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载氟氧化铝溶解机理研究 |
4.1 概述 |
4.2 非载氟(新鲜)与载氟氧化铝的溶解差异性研究 |
4.2.1 研究方法及试验过程 |
4.2.2 非载氟(新鲜)和载氟氧化铝的溶解现象对比 |
4.2.3 吸附水对载氟氧化铝溶解行为的影响 |
4.2.4 氟化物夹杂对载氟氧化铝溶解行为的影响 |
4.2.5 碳颗粒夹杂对载氟氧化铝溶解行为的影响 |
4.2.6 预焙烧处理对氧化铝物相组成的影响 |
4.3 载氟氧化铝溶解时二氧化碳的搅拌扩散机理 |
4.3.1 研究方法及试验过程 |
4.3.2 碳酸盐掺杂对氧化铝溶解行为的影响 |
4.3.3 氧化铝溶解过程中电解质温度波动 |
4.4 高温下载氟氧化铝的氟脱附 |
4.4.1 预热后载氟氧化铝的氟损失及重量变化 |
4.4.2 不同温度区间内载氟氧化铝的氟脱附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铝电解槽氧化铝加料氢平衡计算 |
5.1 概述 |
5.2 电解槽氢平衡建模基础 |
5.3 铝电解槽烟气水解模型建模 |
5.3.1 加料孔附近的温度梯度模拟 |
5.3.2 从加料孔排出的初始烟气成分计算 |
5.3.3 热力学平衡组分下烟气水解HF生成量计算 |
5.4 各氢源对电解槽中HF挥发量的影响 |
5.4.1 加料时氧化铝闪蒸水份和环境湿度对HF产生量的影响 |
5.4.2 背景HF浓度对环境水汽水解产生的影响 |
5.4.3 加料口CO火焰燃烧对总HF生成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铝电解阴阳两极间物理化学过程研究 |
6.1 概述 |
6.2 研究方法及试验过程 |
6.3 实验室极间电压分布测试 |
6.3.1 纯电解质层的电导率 |
6.3.2 实验室测得的铝液扩散层厚度及电导率 |
6.3.3 实验室测试中的粘稠电解质层和冰晶石结晶现象 |
6.3.4 阳极气泡引起的电压降 |
6.3.5 实验室测试中的极间实际电流密度分布 |
6.4 工业铝电解槽中的极间电压分布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干法净化系统在电解铝企业中的应用及维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电解铝工业简述 |
1.1.2 电解铝工业环境保护 |
1.2 铝电解烟气净化系统的应用现状 |
1.2.1 国际上铝电解烟气净化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铝电解烟气净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意义 |
1.3.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解铝含氟烟气的产生及危害 |
2.1 电解铝含氟烟气的产生 |
2.1.1 电解铝含氟烟气的主要成分 |
2.1.2 电解铝含氟烟气产生机理 |
2.2 电解铝含氟烟气的危害 |
2.2.1 氟对植物的影响机理 |
2.2.2 含氟烟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
2.2.3 氟化物对人体健康和动物的影响 |
第3章 干法净化技术在电解铝企业的应用实践 |
3.1 干法净化原理 |
3.1.1 吸附反应原理 |
3.1.2 氧化铝对HF的吸附 |
3.1.3 吸附反应的影响因素 |
3.2 干法净化的工艺流程 |
3.2.1 电解槽集气(氟化氢气体的收集) |
3.2.2 氟化氢气体的化学反应(吸附反应) |
3.2.3 气固分离 |
3.2.4 氧化铝输送 |
3.2.5 机械排风 |
3.3 净化系统中的关键设备 |
3.3.1 主排烟风机 |
3.3.2 反吹风袋式除尘器 |
3.3.3 吸附反应装置(VRI反应器) |
3.3.4 排烟管道及电解槽集气罩 |
3.3.5 其它动力设备 |
3.4 干法净化系统中的物料输送 |
3.4.1 新鲜氧化铝的加入载氟氧化铝的输出 |
3.4.2 载氟氧化铝从除尘器灰斗中的输出 |
3.5 净化系统中的反吹清灰 |
3.5.1 反吹清灰机理 |
3.5.2 反吹清灰主要设备 |
3.6 干法净化系统的运行效果 |
3.6.1 抚顺铝业公司的实践应用情况 |
3.6.2 抚顺铝业电解一厂车间内部实景 |
第4章 净化系统运行中的维护与管理 |
4.1 干法净化系统后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净化系统集气效率下降 |
4.1.2 净化系统净化效率下降 |
4.1.3 净化系统除尘效率下降 |
4.2 烟气净化系统集气效率下降的研究及解决措施 |
4.2.1 电解车间管理上影响 |
4.2.2 排烟管道中软连接破损的影响 |
4.2.3 烟气净化系统中除尘器的运行差压影响 |
4.2.4 除尘器漏风率的影响 |
4.3 烟气净化系统净化效率下降的研究及解决措施 |
4.3.1 烟气净化系统新鲜氧化铝的加入 |
4.3.2 循环氧化铝系统 |
4.3.3 烟气净化系统除尘器风量分配 |
4.3.4 保证反应器工作状态 |
4.4 烟气净化系统除尘效率下降的研究及解决措施 |
4.4.1 除尘布袋的破损 |
4.4.2 除尘器内钢板破损 |
4.5 烟气净化系统运行中的管理 |
4.5.1 动力设备管理 |
4.5.2 系统运行中的管理 |
4.5.3 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工艺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
4.6 结束语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烟气净化系统技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预焙阳极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诊断 |
1. 1 石油焦 |
1. 2 煤沥青 |
1. 3 残 极 |
1. 4 原材料中微量元素的分析 |
2 石油焦煅烧工序诊断 |
3 生阳极成型工序分析诊断 |
4 焙烧工序诊断 |
5 结 论 |
(8)OPC技术和工业以太网在炭素阳极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插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
1.2.2 OPC技术概述 |
1.2.3 工业以太网发展概述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OPC规范介绍与开发实现 |
2.1 OPC技术简介 |
2.1.1 OPC技术的背景 |
2.1.2 OPC技术产生与发展 |
2.2 OPC的技术基础----COM |
2.2.1 COM概述 |
2.2.2 COM对象 |
2.2.3 COM接口及特性 |
2.2.4 COM的结构及实现 |
2.3 OPC数据访问规范及存取服务器概要设计 |
2.3.1 OPC规范介绍 |
2.3.2 OPC数据存取服务器概要设计 |
2.4 OPC客户端程序的设计方法 |
2.4.1 客户端程序开发介绍 |
2.4.2 客户端程序的设计思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DeviceNet与Profibus及工业以太网的研究 |
3.1 DeviceNet概述 |
3.1.1 DeviceNet总线的拓扑结构 |
3.1.2 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在网络中的应用 |
3.2 CIP控制信息协议概述 |
3.2.1 CIP对象模型 |
3.2.2 CIP对象库 |
3.2.3 CIP设备描述 |
3.3 Profibus总线概述 |
3.3.1 Profibus总线分类 |
3.3.2 Profibus协议结构 |
3.3.3 Profibus数据传输技术 |
3.3.4 Profibus数总线的通信特性 |
3.4 工业以太网技术 |
3.4.1 工业以太网简介 |
3.4.2 工业以太网通信模型 |
3.4.3 工业以太网组网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OPC技术和工业以太网的控制系统设计 |
4.1 炭素阳极生产工艺 |
4.1.1 炭素生阳极的原料 |
4.1.2 炭素生阳极的配料 |
4.1.3 炭素生阳极的混捏 |
4.1.4 炭素生阳极的振动成型 |
4.2 系统硬件设计 |
4.2.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2.2 PLC站的配置 |
4.3 软件设计 |
4.3.1 罗克韦尔软件平台 |
4.3.2 EtherNet/IP的网络配置 |
4.3.3 DeviceNet的网络配置 |
4.4 上位机的设计 |
4.4.1 虚拟仪器简介 |
4.4.2 NI CompactRio |
4.4.3 labview与PLC连接 |
4.4.4 labview与数据库连接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阳极焙烧排烟系统负压控制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阳极焙烧控制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阳极焙烧控制的发展概况 |
1.3 阳极焙烧排烟系统负压控制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预焙阳极焙烧概述 |
2.1 预焙阳极生产工艺及流程 |
2.1.1 工艺 |
2.1.2 流程 |
2.2 阳极焙烧及工艺要求 |
2.3 焙烧排烟负压系统控制简介 |
2.4 焙烧排烟系统控制工况分析 |
2.4.1 焙烧火道负压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
2.4.2 影响焙烧火道负压的因素 |
第3章 排烟系统负压控制策略研究 |
3.1 控制对象简介 |
3.1.1 控制对象的模型 |
3.2 PID 控制 |
3.2.1 PID 控制的基本原理 |
3.2.2 PID 参数整定方法 |
3.2.3 经典 PID 控制仿真 |
3.3 经典模糊控制 |
3.3.1 模糊控制的原理 |
3.4 变论域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 |
3.4.1 变论域模糊控制 |
3.4.2 论域伸缩因子的设计 |
3.4.3 变论域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设计 |
3.4.4 变论域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仿真 |
3.5 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对比 |
第4章 负压控制系统研究 |
4.1 系统总体框图及系统控制指标 |
4.2 负压控制系统设计及构成介绍 |
4.3 阳极焙烧负压控制系统程序流程图 |
4.4 阳极焙烧负压控制系统应用效果及其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预焙炭阳极焙烧炉改进及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铝电解概论 |
1.1.1 铝的发现及炼铝技术的发展 |
1.1.2 铝电解槽型的发展 |
1.1.3 中国电解铝工业的发展 |
1.1.4 电解铝工业的分布 |
1.1.5 铝电解技术的主要发展过程 |
1.2 铝用炭阳极概述 |
1.2.1 阳极的作用 |
1.2.2 炭阳极的制备工艺 |
1.2.3 铝电解对阳极的质量要求 |
1.3 阳极质量及影响因素评述 |
1.3.1 目前我国铝用炭阳极的质量 |
1.3.2 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1.4 关于阳极焙烧技术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焙烧系统的构成及运行特征分析 |
2.1 概述 |
2.2 焙烧车间简介 |
2.3 焙烧炉室的结构及选型 |
2.3.1 倒焰窑 |
2.3.2 隧道窑 |
2.3.3 环式焙烧炉 |
2.3.4 ZF炭素公司焙烧炉选型 |
2.3.5 本系统焙烧炉存在的优缺点 |
2.4 焙烧炉的控制系统 |
2.4.1 焙烧炉炉面设备PLC控制系统的组成 |
2.4.2 DCS控制系统 |
2.4.3 焙烧炉控制系统的优点和缺点 |
2.5. 炉面辅助设备系统 |
2.5.1 炉面辅助设备系统的构成 |
2.5.2 炉面辅助设备系统的优缺点 |
2.6 焙烧工艺系统 |
2.6.1 工艺系统的组成部分 |
2.6.2 焙烧工艺系统的优缺点 |
2.7 焙烧炉烟气净化系统 |
2.7.1 焙烧烟气净化的工作原理 |
2.7.2 焙烧烟气的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
2.7.3 焙烧烟气净化系统的优缺点 |
2.8 燃料系统 |
2.8.1 燃料系统概述 |
2.8.2 燃料系统的优缺点 |
2.9 填充料系统 |
2.9.1 填充料的作用 |
2.9.2 煅后焦作为填充料的优缺点 |
2.10 装出炉系统 |
2.10.1 概述 |
2.10.2 装出炉系统的优缺点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焙烧系统的优化 |
3.1 概述 |
3.2 焙烧炉的优化 |
3.2.1 横墙整体性的改进 |
3.2.2 横墙炉顶块的优化 |
3.2.3 火道墙盖的优化 |
3.2.4 火道墙观火孔盖的改进 |
3.3 控制系统的优化 |
3.3.1 技术优化 |
3.3.2 功能配置 |
3.4 辅助设备的优化 |
3.4.1 ER设备的优化 |
3.4.2 炉面焙烧插件的优化 |
3.5 工艺优化 |
3.5.1 制定更加科学的升温曲线 |
3.5.2 白烟焚烧,降低煤气耗量 |
3.5.3 密封炉室系统漏风点 |
3.6 烟气系统的优化 |
3.6.1 工艺优化 |
3.6.2 设备优化 |
3.7 燃料的优化 |
3.7.1 降低焙烧炉的燃料成本 |
3.7.2 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产品质量 |
3.7.3 两种燃料的效果比较 |
3.8 填充料的优化 |
3.8.1 填充料的烧损分析 |
3.8.2 填充料使用的优化 |
3.9 装出炉质量的优化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炭素阳极焙烧烟气净化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铝业典型烟气硫硝排放特征研究[J]. 胡红胜,张正勇,周善红. 轻金属, 2021(09)
- [2]蓄热式废气处理炉在铝用阳极焙烧中的应用[J]. 邢召路,陶文明,孟庆帅,李逢军. 炭素技术, 2021(03)
- [3]铝用炭素阳极焙烧烟气净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J]. 陈先锋. 世界有色金属, 2019(18)
- [4]阳极焙烧烟气净化系统控制方法研究与改进[J]. 李丙才,赵国勇,万强,杨书鸿.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6(08)
- [5]氧化铝在冰晶石体系中溶解行为的研究[D]. 杨酉坚. 东北大学, 2016(07)
- [6]干法净化系统在电解铝企业中的应用及维护管理[D]. 李振宇. 东北大学, 2015(07)
- [7]预焙阳极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与诊断[J]. 张志超,穆小杰. 轻金属, 2014(12)
- [8]OPC技术和工业以太网在炭素阳极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D]. 魏孔贞. 兰州理工大学, 2014(09)
- [9]阳极焙烧排烟系统负压控制方案研究[D]. 张春亮.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0)
- [10]预焙炭阳极焙烧炉改进及工艺优化研究[D]. 武岩鹏. 中南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