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亮文明的明灯——读《汉字文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胡敏[1](2015)在《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13亿中国人民的脊梁。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传统的东西总是贴上“保守”、“落后”的标签。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一些激进分子盲目推崇一切外来的东西,贬低一切本土的、传统的东西。如果说,科学技术需要日新月异的革新,国民经济需要跨越式地发展,而文化却必须扎根于传统的土壤进行创新,这样文化发展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才能不失掉中华民族之魂。文字作为从人类文明之初就被创造出来的伟大发明,既记录保存了人类的文化,它本身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特定时期创作的汉字是特定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比如,“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朴素的哲学观,“吉”、“妇”等字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本论文立足于汉字本身的丰富文化内涵,大胆地设想了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新方法。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识字与写字方面主要以识、写为主,采用“教读音——读笔画——练习写”三步走的教学模式,即仅把汉字作为书写符号,而忽略了汉字的文化内涵,由此导致学生对汉字的学习是机械识记为主,对文言文汉字古义的理解存在难度。本文主要从分析汉字的造字法入手,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发展及演变历程,有选择地提炼有利于教学和文化渗透的素材。比如,“女”、“天”字突出它的甲骨文字形,突出象形字描绘事物形状的特点,并与直观的图片结合,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并分析古代人在造字时的思维观念,由此挖掘特定社会时期的优秀文化精髓;并进一步发挥优秀的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作用。其他的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在文中也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最后,本文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挖掘汉字的文化内蕴后,还提出了学生在毛笔字练习中进一步修身养性的要求。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学好汉字,是对学生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汉字的文化内蕴需要在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被充分挖掘,这样才能使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沈玉秋[2](2014)在《传播学视域下对《金枝》文化内涵的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的代表作《金枝》是关于人类早期巫术、宗教、神话、仪式和习俗的百科全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类学着作,对西方的社会学、文学、宗教学、哲学、思想史等领域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外学者曾从文化人类学、文学、史学的角度对《金枝》进行解读式研究,鲜见从传播学视角解读这一着作的作品。本论文立足跨领域研究的理念,在肯定文化人类学对传播学从理论到方法的贡献的基础之上,在阅读、研究《金枝》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分别观照巫术、宗教、巫师、习俗等文化现象,并将其与传播的关系进行对比,从而探析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论文在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理论的引领下,通过对这一传播理论文化渊源的探寻,进一步将《金枝》引入传播学的研究视域。追溯传播的历史,很容易捕捉到古老文化中巫术、祭祀的传播图景,巫术在塑造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传播结构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巫术没有被现代文明所泯灭;相反,仍以各种形式活跃于民间,大众传播媒介在中间起到了一定消解和重构作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沉浸在信息的海洋里和由电子媒介主导的世界中,仿佛又陷入了新一轮的迷惘,人们应该提防“信息巫术”所引发的精神迷惑。从这样的研究角度进入,本论文试图对上述论点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
王宇晨[3](2011)在《“烛”与CANDLE国俗语义的认知对比》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烛”和CANDLE的国俗语义。“烛”和CANDLE植根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源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义项的发展记录了社会文化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轨迹,从中可见社会文化的发展给语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发展的语言也透视了该民族的文化特色,显示了词汇与文化的渊源,从而体现词汇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共变。本文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希图揭示两种民族文化中存在的差异性。本文首先讨论两者的本义,借以作为国俗语义引申的基础,继而以原型范畴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式理论为依据展开对两者国俗语义义项的研究,包括其原型义项、引申义项、义项间的关系以及引申的方式。两者的对比不是在各义项之间进行点对点式的逐一剥离,而是根据实际研究出的引申路径进行路径间的串联和对比。因而本文的章节设置为:第一章是理论交待,包括国俗语义和理想化认知模式,将“烛”和CANDLE认为是多义词,从一词多义的角度建立其理论前提。第二章、第三章分别确立“烛”和CANDLE各引申义项并构建其引申网络,语料的选取来源于手头的语料库和数据库,涉及内容包括文学作品、古代典籍、民俗习惯、规章制度等等。第四章是对比两者的原型义项,“烛”具有双原型的特点,对比集中在两者原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方面,“烛”原型的产生深受原始部族聚居氛围影响,CANDLE原型的产生则与基督思想密切相关。第五章、第六章按照不同的引中路径进行分别对比,将意义相近的义项置于引中路径背景下逐一探讨。第七章在宏观上对比以作结,认为“烛”的国俗语义引申是通过转喻的方式体现了儒家关于礼仪秩序方面的思想,而CANDLE的国俗语义引申是通过隐喻的方式体现了基督教一神论的精神。
阮文诗[4](2008)在《汉字意蕴及其对中越文化的影响》文中指出汉字是一种高深的文字,每个字都含着深刻文化、哲学、儒家、道家的意义。汉字有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形声文字、形意文字。见字知意明理,知识广泛,哲理丰富,增加学习兴趣,教育意义强。从汉语部首构成,汉字各有各的形状,看起来很奇妙,但很魅力、有趣能吸引住不少心人。为了搞清楚汉字的来源与其深刻意义,笔者在此论文例举出40个代表汉字来研究与解译,希望能更清楚地了解汉字的来源与汉字对中越文化的影响,让大家对汉语更多感兴趣,从而欢乐地学习,研究汉字。本论文的内容包括三章:第一章:笔者谈汉字的特点与文化的关系。第二章:笔者谈何谓“文化”的定义,再例举40个汉字对汉字文化进行诠释,字的来源全都依靠甲骨文字的资料。(因为甲骨文字是最可靠的资料)。第三章:笔者谈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再谈汉字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最后笔者谈汉字与越南文化的相互影响,因为越南与中国山连山,水连水,中越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所以汉字不但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与越南文化留深刻的影响。结论:笔者将全论文分析过程总结起来,再举出自己的认定与观点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季臻[5](2008)在《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架构中,社会学批评、文化学批评以及注重审美艺术的批评三种批评模式是最为重要的。前两者侧重从外部研究文学,审美艺术批评更加注重文学的内部规律,以艺术感受和审美经验为基础,重视直觉感悟,重视诗化表达方式,显示出纯正的审美艺术情趣。系统耙梳现代文学批评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承认,文学批评因文学审美尺度的缺席而走向非文学化,并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亲缘关系日渐疏远的状况曾一再出现,而审美艺术批评对此始终构成了一种有机的文学史与批评史的补偿效果。审美艺术批评以其对批评审美纬度的自觉维护,确立起一个内容更为丰富、生命更为蓬勃的批评模式,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批评范式的建设之中,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论文试图以“诗化批评”给命名芜杂的审美艺术批评以较为明晰较为具体的廓清和厘定。通过对“诗化批评”的界定、梳理及对其审美特征的系统分析,在结合具体个案的基础上,对形成诗化批评自身的独特气质的美学成因做出了深入剖析,对诗化批评的文学史意义及价值做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以期对当下文学批评“突围”有所裨益。这种梳理廓清具有全面反思、考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文学批评提供有益的镜鉴的学术愿望;又理应具有丰富还原文学史生命结构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将诗化批评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世界文学批评的大格局之中,宏观观照这一文学批评的衍变过程、主要性质及其主要成就,考察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批评家和批评文本,将批评史的研究与批评家的专论结合在一起,既从史的角度看批评家的批评活动,又从批评家的个体批评活动研究批评史的发展,研究文学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衍变的关系,以显现文学批评在具体历史形态中所达到的深度。同时,注重研究诗化批评自身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找其发展的动因及其文化机制,探讨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内在关系,研究诗化批评在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论文采用客观全面的视点,在兼顾时间和空间的双层交叉结构的前提下,从文学创作到文学批评的共时研究努力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力求将研究视野扩展到最大的限度。论文分成导论、诗化批评及其美学特征、诗化批评的美学资源、诗化批评的个案解读、诗化批评的史学价值、结语六个部分:导论通过梳理考辨审美艺术批评在当时及现代文学批评史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命名的芜杂现状,试图用“诗化批评”这一概念重新命名和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审美艺术批评,重点探讨选题的意义、必要性、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并在与社会学批评和文学化批评的对比中,从批评的立场、对文本的切入点、批评文体等角度对诗化批评进行了界定,也是本文力图呈现的重要创新点之一。第一章着力勾勒描画了诗化批评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从批评的自觉和文学审美的自觉两大维度论析了诗化批评的美学特征。其中批评的自觉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诗化及由感性至理性的思维方法,随笔体的文体及诗化语言是其突出特点。在社会纬度与美学纬度之间,诗化批评一直在艰难地寻找一种平衡,力求站在美学的批评立场上,注重审美感受,同时又通过审美方式对社会意识进行包容与整合。第二章从以传统为接受的先在视野和在传统基础上对西方的借鉴两个角度论析诗化批评家们的美学资源。在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浸润下,诗化批评家们有着浓重的士大夫情结,并注重批评的抒情性,注重感悟式的批评方法,充分发挥中国汉字的表意优势。但他们面对异质文化的涌入也采取了冷静、客观的态度,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吸纳和改造西方批评成果,重点吸纳了西方注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理论成果,以及形而上的追问与生命哲学等现代意识。第三章选取了周作人、李健吾、梁宗岱、沈从文、唐湜五大批评家为具体研究个案,勾勒出诗化批评发端于周作人,中经沈从文、梁宗岱、李健吾的承续进一步完善成熟,并在唐湜的批评中发扬光大的历时性脉络。他们既有着相同的批评信仰和追求,又有着各自独特的批评个性。周作人的审美趣味对沈从文、李健吾等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强调主观的批评奠定了诗化批评注重主观审美感受的基础;李健吾强调对批评的尊重及批评也是一种创作将诗化批评推向成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健吾的随笔式批评文体和令人惊叹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梁宗岱在诗化批评对中西方美学资源的借鉴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走内线的批评具有典范意义;沈从文对和谐、匀称的古典审美纬度的继承和发展强化了诗化批评的民族特色;唐湜作为李健吾的忠实信仰者,提出抒情的评论,将诗化批评进一步发扬光大。第四章诗化批评的史学价值是全文的核心所在。诗化批评作为一种重视审美直觉和主观感受的审美批评,它通过对中西批评方式的逐步吸纳和融合,形成了自己越来越完善的批评品格,昭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诗化批评作为一角独立的存在,完善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生态结构,对同时期的创作与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诗化批评尊重文学的审美特质,尊重审美感受的批评立场和方法对当代批评界批评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当今批评界内浮躁、虚热的批评话语有着积极的指导功效,同时它对于如何有效利用中西方文学文化资源有着镜鉴意义。结语部分指出诗化批评作为一种较完善的有着独立审美追求的批评话语,由于其过分强调主观感受,在尊重文学本真面目的同时难免失之公允,甚至流于表象。所有的批评模式都各有优缺,关键是彼此相互借鉴和自我完善,真正实现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本文的创新之处:1、针对批评界命名芜杂的审美艺术批评,论文对“诗化批评”这一概念进行了较清晰较具体的界定,论析了诗化批评的表意内涵和审美特征,从而较准确地阐释、分析、考辨了诗化批评的相关问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及其具体的学术见解具有元话语的创新性。2、批评界对审美艺术批评的发展衍变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其纳入诗化批评的理论视域,理顺廓清了诗化批评形成的美学资源及其发展衍化的进程,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准确定位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镜鉴。3、论文从历史的、美学的双重视角,对诗化批评在现代文学批评的史学格局中,与他种文学批评所形成的互为参照、互为补充的史学地位,和其对当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指导性功能,以及诗化批评对新中国建立后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启迪意义和史学价值,进行了较全面较系统的论证评述,为当下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以诗化批评立场观照文学史、研究文学史的新视角。
杜宣新[6](2002)在《照亮文明的明灯——读《汉字文化学》》文中指出 尽管汉字在世上流行了几千年,然而,却少有系统研究汉字的专着。近日读到一本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汉字文化学》,认为是汉字研究领域的一部有价值、有见地的着作。一门学科的建立,首先要任务明确。关于汉字文化学的任务,书作者何九盈在总论中写道"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多边缘交叉学科。尽管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但这门学科的任务非常明确。一是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二是探讨文字与中国文
二、照亮文明的明灯——读《汉字文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照亮文明的明灯——读《汉字文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
二、汉字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 |
三、汉字的传统文化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
一、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兴味索然 |
二、单一的语境和狭隘的释义削弱汉字的内蕴 |
三、文化全球化及网络环境对汉字的冲击 |
第二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出的新要求 |
一、对教材识字与写字模块的新要求 |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识字与写字的指导 |
(二)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教材提出的新要求 |
二、对教师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
第三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
一、小学生知觉的特点与教学 |
二、小学生注意的特点与教学 |
三、小学生记忆的特点与教学 |
四、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与教学 |
五、小学生想象的特点与教学 |
第四章 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
一、从造字法入手挖掘和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
(一)图画性的象形字刻画传统文化的生活图景 |
(二)象征性的指事字展现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
(三)合成性的会意字展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
(四)音义性的形声字使传统文化在平易近人中源远流长 |
二、在毛笔书法练习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
(一)楷书的审美特征 |
(二)在书法艺术的践行中加强自我修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传播学视域下对《金枝》文化内涵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类传播行为的肇始与弗雷泽的《金枝》 |
一、关键词释义 |
(一) 金枝 |
(二) 巫术 |
(三) 文化内涵 |
(四) 传播的“仪式观” |
二、《金枝》概述 |
三、《金枝》的精神价值 |
第二章 文化沟通的形变:从原始巫术到大众传播 |
一、文化人类学对传播学的意义决定了《金枝》的经典地位 |
二、原始巫术与大众传播的类比关系 |
(一) 从巫术的功能起源看巫术、传播的关系 |
(二) 巫术的基本要素:仪式符号是人神沟通的载体 |
(三) 巫术的基本要素:巫师是人神沟通的灵媒 |
三、宗教与传播相伴而生的互动形态 |
(一) 宗教与传播的仪式观 |
(二) 宗教与传播互动 |
第三章 以传播的名义再造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 |
一、不变的“金枝”情结 |
(一) 巫术、传播的文化内涵 |
(二) 死而不僵的巫术 |
二、变迁中的巫术:“上帝死了”? |
(一) 仪式神坛的坍塌 |
(二) 大众传媒:仪式传播的新途径 |
三、现代传播: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 |
(一) 技术与理性:冲突的核心 |
(二) 传播学的意义与召唤:逃离信息的“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烛”与CANDLE国俗语义的认知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0.1 选题理由 |
0.2 "烛"的研究概况 |
0.3 本文的研究角度 |
第一章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
1.1 范畴原型理论与多义词 |
1.2 "烛"/CANDLE国俗语义的研究前提 |
1.2.1 前提条件 |
1.2.2 义项与文化制约 |
1.2.3 文化义项划分的可行性 |
1.2.4 国俗语义的引入 |
1.3 国俗语义义项的划分 |
第二章 "烛"国俗语义的义项引申 |
2.1 "烛"的本义 |
2.2 "烛"的引申义项 |
2.2.1 礼仪秩序 |
2.2.2 神性光辉 |
2.2.3 帝王之光 |
2.2.4 奉献精神 |
2.2.5 欢乐喜庆 |
2.2.6 新婚燕尔 |
2.2.7 孤寂冷清 |
2.2.8 怀人感伤 |
2.2.9 离愁别恨 |
2.2.10 飘摇动荡 |
2.2.11 时光流逝 |
2.2.12 终结灭亡 |
2.2.13 不知好歹 |
2.3 "烛"国俗语义的引申网络 |
第三章 CANDLE国俗语义的义项引申 |
3.1 CANDLE的本义 |
3.2 CANDLE的引申义项 |
3.2.1 上帝之光 |
3.2.2 个人能力 |
3.2.3 个人奉献 |
3.2.4 主的关爱 |
3.2.5 耶稣复活 |
3.2.6 纪念亲友 |
3.2.7 孤独沉默 |
3.2.8 度量时间 |
3.2.9 生命逝去 |
3.2.10 神圣纯洁 |
3.2.11 鸡毛蒜毛 |
3.3 CANDLE国俗语义的引申网络 |
第四章 "烛"与CANDLE原型义项对比 |
4.1 "烛"的原型与CANDLE的原型对比 |
4.1.1 "烛"原型义项的确立 |
4.1.2 "烛"双原型与CANDLE单原型 |
4.2 "礼仪秩序"与"上帝之光" |
4.2.1 秩序性与普世性 |
4.2.2 统一性与至高性 |
4.2.3 自然性与创造性 |
第五章 "烛"与CANDLE词义引申路径对比(一) |
5.1 "帝王之光"、"上帝之光"及其引中 |
5.1.1 神权与王权 |
5.1.2 奉献精神 |
5.2 关于婚姻的理解 |
第六章 "烛"与CANDLE词义引申路径对比(二) |
6.1 "孤寂冷清"、"主的关爱"及其引申 |
6.1.1 "孤寂冷清"及其引申 |
6.1.2 "上帝之光"及其引申 |
6.1.3 孤独、怀人意识对比 |
6.2 时光与生命 |
6.2.1 "时光流逝"与"度量时间" |
6.2.2 "终结灭亡"与"生命逝去" |
第七章 "烛"与CANDLE跨语言对比 |
7.1 引申方式对比 |
7.1.1 引申特点 |
7.1.2 工作机制 |
7.1.3 产生心理 |
7.2 思维方式对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汉字意蕴及其对中越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越南研究汉字的现状 |
0.2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
0.3 理论依据 |
0.4 资料来源 |
0.5 本文研究框架 |
第一章 |
1. 汉字的特点 |
1.1 表意性反映中华文化的观念 |
1.2 汉字的字形蕴藏丰富文化 |
第二章 |
1. 何谓“文化”的定义 |
2. 汉字蕴含的文化景观 |
一,汉字蕴含的物质文化景观 |
1. “竹”字 |
2. “水”字 |
3. “酒”字 |
4. “井”字 |
5. “车”字 |
6. “狗”字 |
7. “猪”字 |
8. “象”字 |
9. “朋”字 |
10. “月”字 |
11. “天”字 |
12. “去”字 |
二,汉字蕴含的制度文化景观 |
13. “年”字 |
14. “春”字 |
15. “对”字 |
16. “大”字 |
17. “易”字 |
18. “化”字 |
19. “无”字 |
20. “家”字 |
21. “人”字 |
22. “女”字 |
23. “妇”字 |
25. “王”字 |
三,汉字蕴含的精神文化景观 |
26. “进”字 |
27. “中”字 |
28. “乐”(yue)字 |
29. “好”字 |
30. “喜”字 |
31. “美”字 |
32. “利”字 |
33. “和”字 |
34. “合”字 |
35. “礼”字 |
36. “德”字 |
37. “福”字 |
38. “心”字 |
39. “仁”字 |
40. “圣”字 |
第三章 |
1.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
2.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 |
2.1 汉字与古代儒家文化 |
2.2 汉字与现代大众文化 |
3. 汉字与越南文化的相互影响 |
3.1 中越文化的关系 |
3.2 汉字流入越南 |
3.3 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
3.4 汉字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源起 |
二、诗化批评的界定 |
三、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
第一章 诗化批评的审美特征 |
第一节 诗化批评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批评自身的自觉 |
一、思维方式的诗化 |
(一) 审美直觉 |
(二) 整体感悟 |
(三) 批评态度的主观化 |
(四) 由直觉到理性的提升 |
二、诗化的文体和语言 |
(一) 随笔体散文 |
(二) 有质感的语言 |
(三) 譬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四) 联类对比 |
第三节 审美的自觉 |
一、重艺术轻功利的审美立场 |
二、审美启蒙 |
第二章 中西美学资源的整合 |
第一节 以传统为先在视野 |
一、古典精神传统的继承 |
(一) 整体思维方式 |
(二) 士大夫情结 |
二、对传统批评范式的借鉴吸收 |
(一) 神会和妙悟 |
(二) 注重主观抒情性 |
(三) 点评的批评方式 |
(四) 古典批评文体 |
第二节 在传统基础上对西方的借鉴 |
一、对西方思维方式的策略性调整 |
二、对西方批评理论有选择的吸收 |
三、形而上的追问与现代哲学意识 |
第三章 诗化批评的个案解读 |
第一节 周作人:“诗人”的批评 |
一、强调主观的批评 |
二、宽容的文学生长论 |
第二节 李健吾:“鉴赏”的批评 |
一、个人化的鉴赏式批评 |
二、追求批评的公正 |
第三节 梁宗岱:“走内线”的批评 |
一、直扣作品的批评 |
二、物我两忘的契合说 |
第四节 沈从文:批评是“情绪的体操” |
一、注重审美的批评立场 |
二、和谐、匀称的古典审美维度 |
第五节 唐湜:批评是“感情的旅行” |
一、抒情的评论 |
二、诗歌意象探索 |
第四章 诗化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一节 诗化批评对批评自身的影响 |
一、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
二、具有生长力的批评 |
第二节 诗化批评的影响 |
一、对同时期的创作、接受等的影响 |
二、对文学史的影响 |
(一) 审美的评判尺度 |
(二) 给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新角度 |
第三节 对当代的启示 |
一、中西融合的启示 |
二、尊重审美感受的批评立场和批评方法 |
三、良好的批评素养 |
(一) 独立的人格 |
(二) 深厚的学养 |
(三) 公平的态度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照亮文明的明灯——读《汉字文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D]. 胡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15(03)
- [2]传播学视域下对《金枝》文化内涵的解读[D]. 沈玉秋. 西北民族大学, 2014(05)
- [3]“烛”与CANDLE国俗语义的认知对比[D]. 王宇晨.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4]汉字意蕴及其对中越文化的影响[D]. 阮文诗.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4)
- [5]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D]. 季臻.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9)
- [6]照亮文明的明灯——读《汉字文化学》[J]. 杜宣新. 全国新书目,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