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论文-刘羽阳,董李,郑玄,张家墅,张军

桥小脑角区论文-刘羽阳,董李,郑玄,张家墅,张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桥小脑角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经鞘瘤,面神经麻痹,面神经,前庭神经

桥小脑角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羽阳,董李,郑玄,张家墅,张军[1](2019)在《桥小脑角区面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PA面神经鞘瘤病例临床资料。7例术前误诊为前庭神经鞘瘤,4例病人术前增强MRI出现"音符征"。结果 8例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对术后残余肿瘤组织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行肿瘤全切除术;全组病例全切除率达90%。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达House-BrackmannⅢ级4例,病侧听力保留2例。结论 CPA面神经鞘瘤为颅内罕见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为前庭神经鞘瘤。面神经保留的肿瘤切除术可使病人获得较好术后面神经功能,"音符征"有助于术前诊断CPA面神经鞘瘤。(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柴奇,刘洋,李萍,乔慧[2](2019)在《49例桥小脑角区肿瘤病人术前面神经电生理的指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面神经M波和F波对桥小脑角(CPA)区肿瘤病人面神经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CPA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面神经电图检测M波和F波,统计比较健侧与病侧差异。结果与健侧比较,病侧M波波幅较低(P=0.023),F波潜伏期延长且波幅下降(P <0.001),F-M潜伏期延长(P=0.001)。结论 F波、M波可以客观评价CPA区肿瘤病人的面神经功能,反映面神经近端的临床病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玲,张春阳,侯莉凤,王晶彦[3](2019)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中对面神经保护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并归纳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中对面神经保护具体的作用。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9月从该院方便选取60例已确诊为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在术中接受神经电生理监测后的神经解剖以及功能情况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结果在接受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面部神经监测后,面神经保留例数为56例,在半年后,面神经功能处于一级以及二级状态的患者为47例,呈现较为优异的状况。结论将神经电生理监测应用于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中,能够更好的保护患者的面神经,提高患者面神经的保留率以及功能的保护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30期)

张芹[4](2019)在《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CT和MRI影像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CT、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收治的128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行CT、MRI检查分析。结果 CT检查:听神经瘤主要表现为略低密度椭圆形团块;脑膜瘤主要表现为略高密度半圆形团块;表皮样囊肿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叁叉神经瘤主要表现为低等混合密度;血管母细胞瘤主要表现为低、等混合密度;蛛网膜囊肿主要表现为低密度不规则形团块。MRI检查:听神经瘤主要表现为T_1等、低信号,T_2混杂高信号,FLAIR略高信号;脑膜瘤主要表现为T_1等信号,T_2等、高信号,FLAIR略低信号,DWI大多呈高信号;表皮样囊肿主要表现为T_1低信号,T_2高信号,FLAIR不规则等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叁叉神经瘤主要表现为T_1低信号,T_2高信号;血管母细胞瘤主要表现为T_1低信号、T_2高信号;蛛网膜囊肿主要表现为T_1低信号,T_2高信号,FLAIR低信号。结论通过对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CT及MRI表现分析,可为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麦麦提力·米吉提,马木提江·木尔提扎,朱国华,更·党木仁加甫,吴昊[5](2019)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3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手术治疗的40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患者中,男14例,女26例,男:女为1:1.8;年龄(22~77)岁,符合Simpson I级切除为34例,其余为Simpson II级切除,无死亡患者;术后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感染发热7例,面瘫3例,复视2例,脑脊液漏3例;术后症状基本消失23例,症状较术前减轻12例,症状同术前5例;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6个月~30个月,术后6个月时符合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II级为3例,Ⅲ级为2例;符合Simpson II级切除的6例患者中,4例术后接受了伽马刀治疗,其中1例术后21个月时因复发再次手术,其余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迹象。结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时可清楚地显露桥小脑角区颅神经、血管走行,绝大多数情况下可通过手术床的调整保证肿瘤各个死角的充分暴露,手术创伤小,减少术后并发症,患者恢复快,可达到较好的手术效果。(本文来源于《新疆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常盼盼,韩帅,别黎,李毅平[6](2019)在《轴外型桥小脑角区髓母细胞瘤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轴外型桥小脑角(CPA)区髓母细胞瘤(MB)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和临床预后,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例诊断为轴外型CPA区M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2例患者因头痛伴听力下降入院,头部核磁共振(MRI)平扫及增强提示CPA占位性病变。2例患者均行CPA区肿瘤切除术。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可见肿瘤位于轴外,术后病理证实为MB,随访1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轴外型CPA占位性病变,术前应考虑MB的可能性。积极的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柏延[7](2019)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颅内表皮样囊肿是颅内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囊壁内含有大量胆固醇及去角质蛋白,囊壁较薄且形态如同珍珠样也被称为珍珠瘤、胆脂瘤,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1.8%,并且其中40%-50%的病变生长在桥小脑角。鉴于胆脂瘤的见缝就钻的特点使其易在蛛网膜下腔阻力较小的区域生长,且由于颅内表皮样囊肿多生长缓慢,发现时肿瘤多较大且形态不规则,难以完全切除肿瘤。目前为止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如今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技术应用到了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手术切除中,给手术的全切带来了可能。研究目的:为了探索尽可能微创并完全切除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显微镜下手术及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两种手术方式,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在肿瘤全切率、手术时间、术后短期并发症和术后疗效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式优缺点从而对临床工作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中心院区)进行桥小脑角区域表皮样囊肿手术的患者,其中显微镜组51例,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镜组21例。对所收集的72组病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主要包括现病史、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及侧别、术前术后磁共振图像(MRI)、肿瘤的最大直径、手术时间、患者的总住院天数、术后临床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探索两种不同手术方式之间的差异。(数据分析处理在SPSS 20.0统计软件上完成)结果:1、单纯显微镜组中肿瘤完全切除共36例,次全切或残存肿瘤包膜15例;神经内镜辅助组中肿瘤完全切除共20例,次全切1例,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Fisher精确检验可知P=0.028<0.05,提示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组在病变全切率方面较单纯显微镜组较高。神经内镜辅助组中置入神经内镜探查下可见14例在死角处发现存在肿瘤残留,其中11例为大型肿瘤(肿瘤最大径>3cm)。2.单纯显微镜组中51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17.84±51.58min),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组中21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56.43±81.61min)。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两组数据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t=-2.414,P=0.018<0.05),提示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显微镜显微手术组;单纯显微镜组中51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20±7.87天),神经内窥镜辅助组中21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43±4.21天),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分析,两组数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0.128,P=0.899>0.05)。3.在单纯显微镜组51例患者中,14例(27.4%)患者在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1例(2%)患者出现脑脊液漏,4例(7.8%)术后出现面瘫,1例(2%)术后出现颅内血肿并二次手术行颅内减压加血肿清除术;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组21例患者中,4例(19.1%)患者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1例(4.8%)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4.8%)出现面瘫,对不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可知两组手术方式在脑脊液漏(P=0.501>0.05)、面瘫(P=0.640>0.05)、颅内血肿(P=0.519>0.05)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无菌性脑膜炎方面,按照肿瘤大小重新分组,大型肿瘤组(肿瘤最大径>3cm)中,单纯显微镜下共19例患者,其中10例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内镜辅助手术组12例患者中,2例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对两组进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分析可知:小型肿瘤组中,在无菌性脑膜炎发生率方面(P=0.597>0.05)无差异;大型肿瘤组中,在术后无菌性脑膜炎方面(P=0.045<0.05)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神经内镜辅助手术降低了大型肿瘤组的无菌性脑膜炎发生率。4.在术后近期疗效方面,在单纯显微镜治疗组中,44例/51例(86.3%)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组中18例/21例(85.7%)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对两组不同数据的卡方检验表明,(x2=0.004,P=0.950>0.05),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认为两组手术方式在近期临床症状改善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技术提高了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全切率,显微镜切除肿瘤后二次置入内镜探查可作为术后即刻评估手术切除情况的有效指标;对于大型的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内镜辅助手术可降低术后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术中需二次置入神经内镜探查并内镜下手术进一步切除病变,虽增加了手术时间,但为手术全切及安全性提供了有效保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08)

何国金[8](2019)在《桥小脑角区病变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在神经外科很常见,后颅窝开颅手术的感染率较大,而在桥小脑角区(CPA)病变的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分析文献较少,所以本研究旨在分析桥小脑角区(CPA)病变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原因,以降低CPA区术后颅内感染率。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98例桥小脑角区病变择期手术的患者作为资料,均为第一次手术,应用spss软件对17个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住院时长、术中乳突气房开放、手术时长、术后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管的P<0.05,有统计学意义。将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长>4h、术中乳突气房开放、术后脑脊液漏、手术前住院时长≥7天、留置脑室外引流管的P<0.05,是CPA区病变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术后脑脊液漏(OR=12.568)、乳突气房开放(OR=5.017)、留置脑室外引流管(OR=4.459)、手术前住院时长≥7天(OR=0.416)、手术时长>4h(OR=0.211)。结论:CPA区病变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后脑脊液漏、留置脑室外引流管、术中乳突气房开放、手术时长>4h、手术前住院时长≥7天。在CPA区病变的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中,治疗时间随着脑室外引流管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皮下引流管留置时间延长将增加颅内感染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晴,李洁莉,王蓓[9](2019)在《移动式多媒体视频健康教育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病人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移动式多媒体视频健康教育对桥小脑角(CPA)区肿瘤病人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手术治疗的98例CPA区肿瘤的临床资料。按健康教育方法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移动式多媒体视频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得分、功能锻炼依从性显着优于对照组(P<O.05),而且吞咽障碍功能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移动式多媒体视频健康教育可显着提高CPA肿瘤术后吞咽功能障碍病人健康教育效果,促进病人吞咽功能康复。(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可心,胡现宁,冀晓莉,袁涛,全冠民[10](2019)在《右侧桥小脑角区肿物——请分析病变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31岁。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间断发作,可自行缓解,伴行走不稳,无恶心呕吐、发热、抽搐。CT:右侧桥小脑角区可见一团块状肿物,大小3.6 cm×3.3 cm,呈低及等混杂密度(图1),以低密度为主,CT值10~32 HU,病变前缘可见斑点状钙化,CT值217 HU,第四脑室及右侧桥小脑角池受压变窄。MRI平扫及增强:右侧桥小脑角区肿物为囊实性,实性部分呈T1低与等信号及T2等与高信号,FLAIR高、等、低信号(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桥小脑角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面神经M波和F波对桥小脑角(CPA)区肿瘤病人面神经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CPA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面神经电图检测M波和F波,统计比较健侧与病侧差异。结果与健侧比较,病侧M波波幅较低(P=0.023),F波潜伏期延长且波幅下降(P <0.001),F-M潜伏期延长(P=0.001)。结论 F波、M波可以客观评价CPA区肿瘤病人的面神经功能,反映面神经近端的临床病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桥小脑角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羽阳,董李,郑玄,张家墅,张军.桥小脑角区面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2].柴奇,刘洋,李萍,乔慧.49例桥小脑角区肿瘤病人术前面神经电生理的指标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3].张玲,张春阳,侯莉凤,王晶彦.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中对面神经保护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9

[4].张芹.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CT和MRI影像学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5].麦麦提力·米吉提,马木提江·木尔提扎,朱国华,更·党木仁加甫,吴昊.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临床疗效分析[J].新疆医学.2019

[6].常盼盼,韩帅,别黎,李毅平.轴外型桥小脑角区髓母细胞瘤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7].李柏延.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何国金.桥小脑角区病变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9

[9].张晴,李洁莉,王蓓.移动式多媒体视频健康教育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病人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10].张可心,胡现宁,冀晓莉,袁涛,全冠民.右侧桥小脑角区肿物——请分析病变性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标签:;  ;  ;  ;  

桥小脑角区论文-刘羽阳,董李,郑玄,张家墅,张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