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分存在形态论文-李金宝,冯盼,修慧娟,李静宇,宋特

组分存在形态论文-李金宝,冯盼,修慧娟,李静宇,宋特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分存在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麦草,水热处理,乙醇处理,木素包覆

组分存在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宝,冯盼,修慧娟,李静宇,宋特[1](2019)在《麦草组分水热-乙醇两步法处理过程中木素在纤维表面的沉积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通过研究水热-乙醇两步法对麦草组分分离效果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X光电子能谱研究了木素沉积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热-乙醇两步法对半纤维素脱除率高达94. 2%,但是其木素的脱除率仅为41. 5%;这与木素在纤维表面发生了沉积这一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水热处理后部分木素以颗粒状形式沉积在固相残余物表面,而这一部分沉积的木素并不能在乙醇法处理后溶解,第二步的乙醇法处理改变了沉积木素的形态,将颗粒状木素转变为包覆层吸附在纤维表面,导致了水热-乙醇两步法对木素的脱除率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期刊2019年11期)

洪思诚,李建宏,张婧旻,赵庆杰,李伯凌[2](2019)在《热带地区成土母质对水稻土不同粒级组分及其铅吸附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热带地区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其各粒级物理组分中理化性质、矿物组成差异以及其对铅形态的影响机制,选取两种不同成土母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水稻土,通过湿筛法将未添加铅和添加铅老化土壤分为5个物理组分(2—0.25、0.25—0.05、0.05—0.01、0.01—0.001 mm、<0.001 mm),测定其理化性质,通过BCR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老化后的铅化学形态,通过XRD与SEM-EDS分析各物理组分的矿物质组成与老化后铅的分子形态。结果表明,玄武岩水稻土中有机质、CEC与游离氧化铁含量分别较花岗岩水稻土高出21%、13.2%与114%,且玄武岩水稻土对重金属铅的吸附量与吸附形态的稳定性均强于花岗岩水稻土;随着粒径的减小,各物理组分中的有机质含量、CEC与游离氧化铁含量显着升高。两种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存在巨大差异;随着粒径的减小,各物理组分中的原生矿物减小,粘土矿物增多,硅含量减少,各金属元素增多。土壤加铅老化培养后,两种土壤中铅的主要化学形态均为弱酸提取态与可还原态,共占全量铅的83%(SG)与85%(SB);随着粒径减小,两种土壤各物理组分中铅各化学形态与吸附量均增加;可还原态铅占比逐渐增加,而弱酸提取态的比例却逐渐下降,在<0.001mm组分中,可还原态铅成为最主要的化学形态,分别占55%(SB)与63%(SG)。XRD数据显示,磷酸铅与硅酸铅为两种土壤中铅的主要分子形态;随着粒径减小,硅酸铁铅、磷酸铁铅、硅酸铝铅与硅酸铅钙等晶体峰开始出现,在0.01—0.001mm与<0.001mm组分中,原有的硅酸铅峰消失。对比两种不同的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其成土母质的不同造成的组成性质差异,使玄武岩水稻土对铅的吸附能力强于花岗岩水稻土,且吸附形态更为稳定;粒径较小的土壤物理组分对铅的吸附能力较强,且吸附的形态相比大粒径土壤物理组分而言更为稳定。因此,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因其各物理组分的组成性质差异导致对铅的吸附能力与形态存在显着不同,最终改变着重金属的生态环境行为。(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少林,孔娇,申岩峰,李挺,杨暖暖[3](2019)在《高有机硫炼焦煤分选组分中硫的赋存形态及其热变迁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重介质分选法分别将两种高有机硫炼焦煤分选为密度范围不同的五个组分。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核磁共振波谱仪(~(13)C NM R)和热解质谱联用技术(Py-MS)探究不同分选组分中硫的赋存形态及其热变迁行为。结果表明,不同分选组分中硫的分布、赋存形态及其所处化学环境存在显着差异。有机硫主要分布在低密度组分(D1)中,且以噻吩硫的形式存在;无机硫作为矿物质组分主要分布于高密度组分(D5)中。随着分选组分密度的增大,其脂肪碳的比例降低,芳香碳的比例增加,D1中硫醇、硫醚等硫化物的含量明显增加。热解过程中脂肪碳结构裂解生成的挥发分促进含硫气体的释放,进而提高了D1的脱硫效率,D5中硫的热变迁行为则主要受煤中矿物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思路,蔡劲松,杨柳明,郑裕雄,李艳[4](2019)在《土壤增温对杉木成熟叶不同形态氮、磷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埋设电缆增温实验平台,设置增温(5±0. 5)℃和对照两个处理,探讨杉木幼林成熟叶氮、磷含量及其不同形态组分对增温的响应.经过为时1. 5 a土壤增温,对成熟叶中氮、磷及其各组分含量分别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增温处理未改变成熟叶总氮及其各形态组分含量,却显着降低了成熟叶中无机磷、糖磷、不溶磷组分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成熟叶总磷含量与无机磷组分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0. 000),与不溶磷组分含量显着正相关(P <0. 05).增温引起成熟叶总磷显着下降及总氮/总磷的显着增加,主要是由于成熟叶中无机磷和不溶磷组分含量显着下降导致.(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徐晋玲[5](2019)在《土壤有机活性组分对Cu~(2+)、磷酸盐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活性组分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活性官能团,可与土壤其它组分和阴阳离子相互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中各种离子的化学形态,是控制土壤污染、调节养分循环的重要因子。现有报道中,腐殖酸(HS)常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对离子吸附行为的影响,但由于其结构复杂、官能团性质各异,忽视了某些特定结构和官能团的重要贡献,对不同官能团与离子的内在作用机制(如配位结构、稳定常数等)仍缺乏清楚认识,不能深入地揭示HS调控土壤污染、调节土壤养分循环等的关键机制。因此,本论文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结合化学形态模型(NICA模型、CD-MUSIC模型)、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光谱、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等温滴定量热(ITC)技术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了土壤有机活性组分—胡敏酸(HA)、低分子有机物(LMWOM)对阳离子(Cu~(2+))和阴离子(磷酸盐)吸附形态的影响,明确了有机活性组分对阴阳离子影响的差异,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土壤有机活性组分的结构与官能团对阴阳离子形态转化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来源HA(JLHA和PAHA)的官能团组成特性决定着Cu的吸附形态。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Cu主要与HA羧基结合,酚羟基的贡献随pH升高、Cu浓度增大而增加。对于羧基含量(4.46 mol/kg)远高于酚羟基(1.38 mol/kg)的JLHA,酚羟基结合态Cu低于8%;PAHA羧基(2.97 mol/kg)和酚羟基(2.86mol/kg)含量相当,酚羟基结合态Cu可达15%~48%。HA酚羟基对Cu的内在亲和常数(logk_(Cu,2)=8.26/8.55)远大于羧基(logk_(Cu,1)=3.82/4.65)。随pH降低,羧基和酚羟基对Cu的亲和常数均降低,酚羟基降低更显着,其值甚至低于羧基,使Cu更易与羧基结合。Cu优先占据羧基和酚羟基的高亲和位点,因此低Cu浓度下形成的HA-Cu络合物更稳定。(2)JLHA和PAHA特定官能团对Cu的内在吸附机制相同。联合ITC技术与NICA模型计算,获得Cu与HA去质子化的羧基和酚羟基结合的热力学参数表明,Cu与羧基结合是吸热((35)~—H_(CuL,1)=5.92~12.03 kJ/mol)、熵增(T(35)S~—_(CuL,1)=29.98~36.33 kJ/mol)过程,受熵驱动;与酚羟基结合为放热((35)H~—_(CuL,2)=-17.29~-19.69 kJ/mol)、熵增(T(35)S~—_(CuL,2)=27.43~31.33 kJ/mol)的熵焓双驱动过程。该参数与LMWOM结合Cu的热力学参数对比,推断出Cu与HA羧基和酚羟基结合主要形成邻苯二甲酸盐-Cu、水杨酸盐-Cu和邻苯二酚-Cu等双齿配位结构以及少量单齿络合物。(3)pH、磷酸盐浓度和铝同晶替代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磷酸盐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行为和吸附形态。随pH降低、离子强度增大、铝同晶替代量增加,针铁矿表面的正电荷密度增大。铝同晶替代使针铁矿(110)/(021)面比例减小,导致单配位基位点密度从3.48 sites/nm~2增加至3.88 sites/nm~2,使磷酸盐吸附密度增加约7%。CD-MUSIC模型联合ATR-FTIR光谱表明磷酸盐在针铁矿表面形成单齿单核去质子化(M_nM_d H_0)、双齿双核去质子化(B_nB_d H_0)和双齿双核单质子化(B_nB_dH_1)叁种内圈络合物,其中M_nM_d H_0易与相邻位点形成氢键。低磷浓度下优先形成B_nB_d H_0或M_nM_d H_0络合物,高磷浓度、低pH条件下形成B_nB_dH_1络合物;随pH升高,络合物由双齿向单齿转化;铝同晶替代使双齿络合物比例略微增加。(4)邻苯二酚—CA、邻苯二甲酸—PA和水杨酸—SA羧基和酚羟基的组成不同,在针铁矿表面吸附特性差异较大。PA和SA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均随pH升高而降低;CA吸附则先增加后降低,pH 8左右最高(1.85μmol/m~2)。pH 6.0时,CA、PA和SA在针铁矿表面的饱和吸附量为:CA(1.65?mol/m~2)>PA(1.28?mol/m~2)>SA(0.57?mol/m~2),表观亲和常数则PA>(35.34 L/mmol)>CA(13.61L/mmol)>SA(5.80 L/mmol)。在pH 4~10范围内,SA在针铁矿表面形成较弱的单齿单核络合物;PA主要形成外圈或氢键络合物,低pH时存在少量内圈络合物;CA形成单齿和双齿络合物,后者还原针铁矿的Fe(III),随pH升高,双齿(电荷转移)络合物的比例先增加后降低。(5)与PA和SA相比,CA影响磷酸盐在针铁矿表面吸附更显着。LMWOM在针铁矿表面的配位机制决定了其对磷酸盐吸附的影响程度。SA在针铁矿表面配位较弱,不影响磷酸盐吸附;低pH时,PA形成少量内圈络合物,对磷酸盐吸附有微弱影响(<2%);CA对磷酸盐吸附的影响随pH升高先增大后减小,pH 8左右磷酸盐吸附量降低高达20%,原因可能有二:1)CA与针铁矿形成了稳定络合物,2)形成的双齿(电荷转移)络合物降低了针铁矿表面正电荷量。LMWOM主要影响针铁矿表面B_n B_d H_1形态的磷酸盐,磷酸盐对针铁矿表面LMWOM吸附量和吸附形态均有显着影响。上述结果表明pH、离子浓度等环境条件以及土壤有机活性组分官能团组成是影响阴阳离子形态转化的关键因素。如在较低pH下,羧基是影响阴阳离子吸附的主要官能团,随pH升高,酚羟基则发挥重要作用。元素的化学形态决定其环境效应,因此通过改变上述因素是调控重金属环境行为与磷素循环的有效途径,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磷肥的合理施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6-01)

闫金龙,吴文丽,江韬,魏世强[6](2019)在《土壤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基于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土壤》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选择性去除土壤组分的方法,探讨了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中有机质、铁氧化物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发现,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去除的有机质以易氧化组分为主,去除有机质后,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含量变化较小.然而,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含量均发生明显降低.同时,去除有机质、游离铁氧化物组分后并未改变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相对大小顺序,均为:钙结合磷(Ca-P)>有机磷(OP)>铁/铝结合磷(Fe/Al-P).此外,黄壤(FJ)、紫色潮土(KX)和灰棕紫泥(FL)去除有机质后对磷的吸附能力较原始土壤仅分别降低0.5%、2.3%、6.5%(P=0.017<0.05,显着性差异),表明3种土壤中有机质组分对磷吸附的影响较小;而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对磷的吸附能力分别降低45.6%、51.7%、43.9%(P=0.004<0.05,显着性差异),表明土壤中游离铁氧化物组分是决定磷吸附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3种土壤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明显增加,表明游离铁氧化物组分是控制3种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的重要因素.FL土壤去除有机质组分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略有降低,而KX和FJ土壤去除有机质组分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无明显差异,表明有机质组分对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的影响与土壤类型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林燕金,卢艳清,吴溪木,卢新坤[7](2019)在《培养基组分及形态对管溪蜜柚花粉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管溪蜜柚为试材,开展了花粉离体培养试验,探讨培养基组分及形态对管溪蜜柚花粉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管溪蜜柚花粉在15%蔗糖+0.1%硼酸+1%琼脂的固体培养基条件下发芽率最高,为68.9%。优化的培养基组合利于花粉活力的测定,以期为管溪蜜柚进行人工授粉杂交出特定性状的目标品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南园艺》期刊2019年01期)

王远辉,宋燕燕,陈洁,卞科[8](2018)在《不同粒度区间小麦粉组分、颗粒形态及面片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通过筛分得到的不同粒度区间小麦粉中淀粉与蛋白质进行分析。通过筛分得到不同粒度区间的小麦粉,分析各自的颗粒形态、A/B淀粉含量、淀粉相对结晶度、蛋白质组分及分子量差异以及面片动态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粒度降低小麦粉中胚乳团块粒度和数量逐渐减小,散落的淀粉粒及基质碎片增加,清蛋白含量降低,球蛋白含量增加,醇溶蛋白含量先增大后减小,谷蛋白无显着性变化;一些小分子量(主要在清蛋白、球蛋白区域)的蛋白质缺失。粒度较小的小麦粉中A淀粉含量更高,淀粉相对结晶度更高。180~200目粒度区间小麦粉中胚乳团块和淀粉粒分布均匀,醇溶蛋白含量较高,A/B淀粉比例接近原粉,制得的面片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筛分得到的不同粒度区间的小麦粉中淀粉和蛋白质的类型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此特征对不同品种的面制品将产生不同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帅小翠,胡昌江,山珊[9](2018)在《益智仁盐炙品缩泉丸对肾阳虚模型小鼠血清Bun、Crea等组分及肾脏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盐炙益智仁配方缩泉丸对肾阳虚小鼠血清Bun、Crea、K~+、Na~+、Cl~-及肾脏形态的影响,探讨缩泉丸中益智仁不同炮制方法对模型小鼠疗效的影响。方法:分别以生品益智仁和盐炙益智仁配方制备缩泉丸。取昆明种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生益智仁缩泉丸组、盐益智仁缩泉丸组,每组15只;空白组给予纯水,模型组给予腺嘌呤;两个缩泉丸药物组在给予腺嘌呤的同时分别给予生益智仁缩泉丸和盐益智仁缩泉丸,最后一次给药/给水1 h后于小鼠眼眶静脉取血,测其血清中Bun、Crea、K~+、Na~+、Cl~-的含量;将小鼠处死,取其肾脏制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组织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Bun、Crea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肾脏生理学形态有损伤;盐益智仁缩泉丸组能显着降低肾阳虚模型小鼠血清Bun、Crea的含量,同时对模型小鼠肾脏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生益智仁缩泉丸组小鼠血清Bun、Cre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生益智仁缩泉丸组对模型小鼠肾脏损伤的修复程度低于盐炙组。结论:根据"盐炙入肾"这一传统中医药炮制理论,使用盐炙品益智仁而非生品配方缩泉丸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提示在生产/制备缩泉丸时切不可使用益智仁生品替代盐炙品,以确保其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13期)

李忠辑[10](2018)在《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氧化铁形态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状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土因为其水旱交替的特殊土壤状况,拥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土壤有机碳及其形态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到土壤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其中土壤铁含量及其组分变化对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影响是水稻土有机碳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以叁种典型稻区(东北平原盐渍区、南方河网平原双季稻区和西南山地丘陵区)的六个省份七个地区(辽宁省大洼县、辽宁省辽中区、吉林省、四川省、贵州省、江西省和湖南省)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高肥力、中肥力和低肥力水平水稻土,测定土壤氧化铁形态及土壤有机碳组分,分析了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铁形态和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状况,得出了具体以下几点结论:1.供试叁个区域六省份的高、中、低肥力水稻土游离铁含量大致呈现由南到北递减趋势。南方四省份水稻土游离铁含量呈现中肥力田>高肥力田>低肥力田的趋势;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大洼县和辽中区水稻土游离铁含量普遍高于吉林省。所有水稻土无定形铁和全铁含量均呈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的趋势。高肥力水平上,辽宁省大洼县水稻土络合铁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地区;中肥力水平,贵州省水稻土络合态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地区;低肥力水平上,吉林省水稻土络合态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地区。吉林省水稻土各形态氧化铁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省份,这是由于吉林地理位置纬度高,气候寒冷。2.除四川省以外,各省份各区域高肥力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低肥力土壤。所有省份水稻土微生物量碳含量在高、中、低肥力上均呈递减趋势,高肥力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所有省份高、中、低肥力水稻土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随肥力水平降低而呈现递减趋势,辽宁省大洼县高肥力水稻土活性有机碳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省份和区域。各省份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差异显着,随土壤肥力水平降低也呈递减规律。高肥力水平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中、低肥力水平土壤。3.在叁个不同区域土壤中,东北平原盐渍区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游离铁和无定形铁含量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络合铁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南方河网平原区土壤络合铁含量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呈极显着或者显着正相关。西南低山丘陵区土壤游离铁与可溶性有机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4.高肥力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与游离铁和全铁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中等肥力水稻土氧化铁形态与有机碳各组分均未呈现相关性。低肥力土壤无定形铁含量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铁和碳形态差异表现为:中、高肥力水稻土游离铁、无定形铁、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以及全量有机碳含量均高于低肥力土壤,且游离铁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低肥力土壤无定形铁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该结果为了解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氧化铁和有机碳状况及其形态转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4)

组分存在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热带地区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其各粒级物理组分中理化性质、矿物组成差异以及其对铅形态的影响机制,选取两种不同成土母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水稻土,通过湿筛法将未添加铅和添加铅老化土壤分为5个物理组分(2—0.25、0.25—0.05、0.05—0.01、0.01—0.001 mm、<0.001 mm),测定其理化性质,通过BCR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老化后的铅化学形态,通过XRD与SEM-EDS分析各物理组分的矿物质组成与老化后铅的分子形态。结果表明,玄武岩水稻土中有机质、CEC与游离氧化铁含量分别较花岗岩水稻土高出21%、13.2%与114%,且玄武岩水稻土对重金属铅的吸附量与吸附形态的稳定性均强于花岗岩水稻土;随着粒径的减小,各物理组分中的有机质含量、CEC与游离氧化铁含量显着升高。两种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存在巨大差异;随着粒径的减小,各物理组分中的原生矿物减小,粘土矿物增多,硅含量减少,各金属元素增多。土壤加铅老化培养后,两种土壤中铅的主要化学形态均为弱酸提取态与可还原态,共占全量铅的83%(SG)与85%(SB);随着粒径减小,两种土壤各物理组分中铅各化学形态与吸附量均增加;可还原态铅占比逐渐增加,而弱酸提取态的比例却逐渐下降,在<0.001mm组分中,可还原态铅成为最主要的化学形态,分别占55%(SB)与63%(SG)。XRD数据显示,磷酸铅与硅酸铅为两种土壤中铅的主要分子形态;随着粒径减小,硅酸铁铅、磷酸铁铅、硅酸铝铅与硅酸铅钙等晶体峰开始出现,在0.01—0.001mm与<0.001mm组分中,原有的硅酸铅峰消失。对比两种不同的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其成土母质的不同造成的组成性质差异,使玄武岩水稻土对铅的吸附能力强于花岗岩水稻土,且吸附形态更为稳定;粒径较小的土壤物理组分对铅的吸附能力较强,且吸附的形态相比大粒径土壤物理组分而言更为稳定。因此,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因其各物理组分的组成性质差异导致对铅的吸附能力与形态存在显着不同,最终改变着重金属的生态环境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分存在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李金宝,冯盼,修慧娟,李静宇,宋特.麦草组分水热-乙醇两步法处理过程中木素在纤维表面的沉积形态[J].中国造纸.2019

[2].洪思诚,李建宏,张婧旻,赵庆杰,李伯凌.热带地区成土母质对水稻土不同粒级组分及其铅吸附形态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3].刘少林,孔娇,申岩峰,李挺,杨暖暖.高有机硫炼焦煤分选组分中硫的赋存形态及其热变迁行为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9

[4].陈思路,蔡劲松,杨柳明,郑裕雄,李艳.土壤增温对杉木成熟叶不同形态氮、磷组分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徐晋玲.土壤有机活性组分对Cu~(2+)、磷酸盐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6].闫金龙,吴文丽,江韬,魏世强.土壤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基于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土壤[J].中国环境科学.2019

[7].林燕金,卢艳清,吴溪木,卢新坤.培养基组分及形态对管溪蜜柚花粉萌发的影响[J].东南园艺.2019

[8].王远辉,宋燕燕,陈洁,卞科.不同粒度区间小麦粉组分、颗粒形态及面片动力学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帅小翠,胡昌江,山珊.益智仁盐炙品缩泉丸对肾阳虚模型小鼠血清Bun、Crea等组分及肾脏形态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8

[10].李忠辑.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氧化铁形态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状况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8

标签:;  ;  ;  ;  

组分存在形态论文-李金宝,冯盼,修慧娟,李静宇,宋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